-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戰略設計
- 戚聿東等
- 777字
- 2021-01-06 19:05:02
第二節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當前,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相關問題,理論界眾說紛紜。表0-1列出了理論界和實踐界在改革思路、改革內容以及改革時序三個方面存在的分歧。
表0-1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相關學派及其基本主張
·續表·
由表0-1可以看出,當改革進入“深水區”后,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各種爭議甚至是截然對立的主張一直不絕于耳,分歧遠遠多于共識。即便是在所謂“共識”上,后華盛頓共識就與華盛頓共識有了很大不同,而由美國高盛公司資深顧問喬舒亞·庫珀·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識”,其主張幾乎條條都是華盛頓共識的對立面。因此,需要將諸多分歧置于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框架內深入探討,以尋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真正共識。
事實上,國有企業改革是一項重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政府、行業、企業、公眾等多個主體,涉及產權、治理、競爭、運營、投資、價格、規制、勞動、人事、分配等多項內容,涉及一系列約束條件和眾多配套措施。這些主體、內容、約束條件與配套措施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正如轉型經濟學家熱若爾·羅蘭所言,“僅僅關注個別的改革使人們看到錯誤的轉型全景”[2]。世界銀行(1987)較早地研究了影響公有制企業業績的20項因素,認為這些因素如果一起發揮作用,公有企業業績將得到明顯改善[3]。世界銀行(1997)在總結12個代表性國家的國企改革成功原因時,發現改革成功的國家均采用了產權、競爭、硬化預算、放松準入、改善激勵機制五個方面的大多數,即綜合改革戰略獲益多,單項改革獲益少[4]。其實,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任何單一要素的改進都無助于系統功能的強化,整體協同推進才是系統轉換的根本路徑,在國有企業改革這個系統工程中尤為如此。這就要求在國有企業改革實踐過程中,秉承“系統決定成敗”的理念,堅持整體漸進改革觀,在強調頂層設計的前提下有步驟地分項攻關,把握好改革內容的輕重緩急,選擇正確路徑,確保改革縱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