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與祭海[1]
丁治國
青海為我國第一大內陸湖,蒙名為庫庫諾爾,藏名為錯汶
,古稱西海、仙海、先零海、鮮水海,至西魏時始,稱青海,今日之青海省即以青海而名。
青海位于青海省之東北境,東距省會西寧二百七十里,海拔九千八百五十尺,在東經一〇〇度北緯三七度左右:古時海面極廣,西與柴達木低地舊湖相連,歷代逐漸縮小,始成今狀;北魏時周圍千余里,唐始尚有八百余里,清乾隆年間僅為七百里(見《西寧府新志》),現東西徑二百里,南北徑一百三十里,周六百余里,據海濱居民稱,馬行約六日,步行約十二日,始可環繞一匝,面積約二萬六千方里。
全海形如一大鯽魚頭,頭東,尾西,東南角有一海耳,西南角有沙堤伸入,俗名二郎锏,相傳為當年楊二郎與陳香子打仗,二郎想從海西到海東,遂撒沙為路,恰巧遇見西王母說:“你能成功嗎?”一語道破玄機,僅成一段,約有半里路寬,三四里路長,如今則為釣魚臺,四岸為四〇〇〇公尺以下之群巒環繞,水草并茂,居有環海八族,中秋節氣壓計為三千四百米,氣溫是華氏四十二度,夏季濤聲澎湃,牧群遍野,青山綠水,雜鳥爭鳴,蔚為大觀;現附季香齊氏杰作二首,庶可窺其作貌。
青海 二首
西瞻滄海枕雄關,煙霧茫茫難往還。
鮫室遙開澎湃內,駝峰遠在有無間;
青光遍繞河湟地,碧色渾連日月山,
記得綠波曾飲馬,夜來胡月照弓彎。
訪海西征從大觀,頓教眼界十分寬,
胡笳一曲青波起,羌笛幾聲碧綠寒;
色耀玻璃環毳幕,光含翡翠映珠鞍,
迄今若有龍駒在,不惜千金贈可汗。
海水如藍靛,經常澄清,一碧無際,夏秋遙望,誠有水天一色之概;平均深度約百尺,容納河流一〇八道,其最著者為布哈河、伊克烏蘭河、巴罕烏蘭河、倒淌河、大力麻河、載沙河等。
海雖納水甚多,而以地勢較低,僅為諸川之歸宿,而無出口,日受陽光之蒸發,則水分漸減,鹽質漸增,終則成為鹽湖;今將其水分析,則為:鈉三〇.六〇,氮四〇.〇五,二氧化硅〇.〇九,鉀一.〇八,溴〇.〇四,四氧化磷〇.〇二,鈣一.七七四,氧化硫一七.八四,三氧化二鐵〇.〇二,鎂二.九〇,三氧化碳五.五五,從此種分析,可知海水中成分含氯化鈉約占千分之六七,故海之四周多飽浸鹽質(見商務印書館史地小叢書周振鶴編之《青海》)。
海內產魚,無鱗,背有黑點,蒙藏人目海為神,目魚為神子,多不敢捕,亦不敢食,濱海漢民,每于深秋輒往捕之,除自食外,售于西寧,發獲甚豐。
《水經注》云:“海中有二山:一曰魁孫陀羅海(為蒙文之譯音,其意為老人頭,俗謂海心山),峰巒純白,上有小廟,廟內番僧于冰合時,出取一年之糧入居焉。一曰察汗哈達(為蒙文
之譯音,其意為白嶺,俗稱海心西山),其峰卑小,多土,少石,二山東西對峙,水色青綠,冬夏不涸,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而來”。所述情景,至今猶然:自岸至海心山約七八十里,步行需三兩天,均露宿冰上,若遇大風冰破,有陷入冰窟之險,相傳海水力弱,不勝芥子,舟楫下沈,夏秋弗克前往,是無稽之談,據海水含有較多之鹽質,則比重大,正可浮舟;于清季俄人曾一度乘舟至島上,島僧曾有一嚇倒在地;民國十一年有三個法國人駕臨海岸,其一欲冒險進入海心山,先與二同伴約好,在岸上等候,預計三兩日即可到達山上,舉火為號,若三日后不見火光,便是遇險,同伴可以回去,不料三日后,此人果然到達,竟有一老僧嚇死;又民國十六年有一法國女人漢名林霄沖,在青海前后住過十八年,藏文、藏語、藏經均極嫻熟,并在塔爾寺賽過經,且能駕駛飛機,曾為航空駕駛員,她決心到達海心山,歸來后,索詩于季香齊氏,謹原錄于后:
癸酉孟春林霄沖女士從海心山歸來索詩于余,因賦七律一首以題其冊:
萬里關山作壯游,長征又到海心頭,
芳不讓徐霞客,還志還超博望侯。
雪地冰天尋絕島,馬蹄鴻爪遍全球,
航空若得好消息,愿共梅花寄鄯州。
此外久住湟源縣之美國人白牧師及美國地理學會會員老約瑟先生曾騎馬繞青海一周;可是中國人除居心修佛及還愿之喇嘛外,從無到達海心山者;又俗傳隋唐時吐谷渾嘗畜駒于此,稱青海驄,故該山又名龍駒島,有季香齊氏詠青海龍駒一首為證:
誰知神驄產胡天,佳話至今猶競傳,
聲壯嘶寒邊地月,蹄忙踏遍隴頭煙。
黃沙有路行千里,青海鐘靈積百年,
驥足會逢他日展,立功絕域勒燕然。
《元史》載:“憲宗四年甲寅秋會諸王于顆顆腦兒之東,乃祭天于日月山,祭海于顆顆”。日月山在今湟源縣西,顆顆即今之青海,此為蒙古祭海會盟之始。
清雍正初年羅布藏丹津背叛,番族喇嘛亦有異動者,清廷特命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奮威將軍岳鐘琪,聲罪致討,進兵追擊至諾爾北岸伊克哈爾吉時,值嚴冬草枯水干,苦不得飲,忽有泉從營前涌出成溪,士馬就飲,歡呼前進,遂獲大勝,當以神佑入告,詔封青海頭靈顯大廣之尊神,并遣官致祭;乾隆三十八年更詔準照名山大川例歲修祭事,于每年秋間致祭。
同治年間陜甘總督郡彥成平番勝利后,至察罕城,設防控制蒙番,并每歲于青海長官祭海時,會盟蒙藏王公千百戶于此,是為藏族參加祭海會盟之始。
清末光宣年間前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馬福祥為西寧續總兵時,曾屢次領導祭海,并親撰祭海歌一首,其詞如下:
祭青海歌
觀海難為水,祭海后于河,谷王有祀典,海晏不揚波。西海還隔流沙數萬里,不與赤縣神州通一□[2],青海孤懸黃河西,地盡天浮波譎而瀾詭。番族環以居,中有山隆起,渾脫飛渡不能勝,弱水三千疑即此,會聞王母形虎齒,瑤池桃熟窗結綺,八駿騰驤向西向,黃竹歌傳穆天子,至今良馬產如龍,頗與大宛筋骨同,亦有異魚長徑尺,擊冰而取聲沖沖。青海形勢古稱雄,誰為著手辟鴻蒙,我來傴僂薦牲酒,岳瀆祭秩禮宜崇,南海廟碑志難怪,肅雍能令神感通,是時秋高風怒號,蠻云濁浪極天遙。大漠陰沉雜霜雪,窮邊草木何□[3]騷,忽然風靜云開海水平如掌,上下一碧若瓊瑤,明霞映洲渚,落日照旌旄,衣冠何璀璨,左右列仙曹,殊俗王公奉圭卣,私覿愉愉賦弓弨。方今太平邊事定,八荒向化無訾傲,安得鞭石為長橋,使我直跨滄溟步島嶼,戲佛紅蜺釣六鰲。
此后祭海典禮按歲舉行,民國初年馬麒鎮守寧海時,以蒙番各族時有變亂,特借祭海機會,會盟各族王公千百戶,對祭海典禮尤加重視;馬步芳氏主青后,每年祭海多親自參加,情況益形熱烈。
民國二十八年祭海典禮,蔣委員長特派第八戰區朱司令長官紹良代表主持,在歷史上尤為空前盛典。蓋祭海之在今日不獨為一種祭祀上之莊嚴典禮,實為我國內各民族精誠團結之表現,其含義至為重大。此次祭海中央特撥款五萬元,交由青海省政府備置禮品,頒贈蒙藏首領,此外朱司令長官撥萬余元,青海省政府撥三萬元,籌備一切;祭海日期,定為八月三十日,祭海地點,則為海濱之村果加拉村。果加拉為藏語,意即海頭城,此處原為清初每年祭海處所,距海岸最近,爾后清勢日衰,遂將祭海地點移設海東約五十里之察漢城,自二十七年起馬主席步芳始將祭海大典移至該地舉行。朱司令長官于八月廿六日偕各首長離蘭赴青,二十九日下午四時到達海濱村果加拉祭海地點,該處為廣大草場,背山面海,草綠如茵,青海省府之招待處設于海濱近處,草綠色帳幕數十頂,排列整齊,布置清潔,朱司令長官馬主席及各來賓均駐宿于此,各蒙藏王公之白色帳幕數百頂,則繞列其外作半圓形。情況至為整肅;是夜適為農歷七月十五日,月明如畫,水天一碧,番歌四起,全場歡動,番女數十人均齊集馬主席帳幕前,表演歌舞,歌聲清越,舞態低徊,哈撒族同胞數人,此時亦鼓琴而歌,尤饒清越,此一幕表現我中華民族精誠團結之月下歌舞會,直至皓月當空,露上風涼之際,始盡歡而眠。三十日上午六時祭海典禮正式開始,祭海臺設海濱一土臺上,土臺寬可容萬人,土臺最近海處更筑有一較高二三尺之土臺,即海神牌位所在處,位前祭品:計牦牛一頭、綿羊二只、糖果及五色糧食三十二品,由朱司令長官主祭,馬主席陪祭,中委趙允義等襄祭,蒙藏王公千百戶及百姓喇嘛活佛二千余人全體參加祭海典禮,秩序如次:(一)全體肅立,(二)主祭官就位,(三)奏樂,(四)唱黨歌,(五)向黨國旗及總理遺像行三鞠躬禮,(六)主祭官恭讀總理遺囑,(七)致祭,1.進香,2.進帛,3.進祭文,4.讀祭文,5.全體向海神行三鞠躬禮,6.望燎,(八)禮成。祭文由青海省府民政廳長譚克敏朗聲宣讀,其文曰:
維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八月三十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特派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代表致祭于青海海神而陳以詞曰:惟神德并岳瀆,位正西方,控清引濁,沐陰浴陽。層波浩瀚,萬靈潛藏。敷千里潤,為百谷王。吐蜃成樓,駕龍作梁。亙古如斯,其靈孔彰。名匹星宿,威懾河湟。泄則尾閭,嘆與望洋。倭寇華夏,撻伐用張。神其默佑,我武維揚。蕩瑕滌穢,恢土復疆。金湯永固,日月重光。茲居明禮,肅備蒸嘗。海若戾止,歆此馨香。尚饗!
祭海六時開始,七時即告完成。時則天朗氣清,海波不興,香煙繚繞,樂聲悠揚,亦若神果有靈,翩然蒞止。祭臺情景,真不勝莊嚴肅穆之至。祭禮完成后舉行聚餐,地點在祭臺側之廣場,經事先布置就緒。廣場一端建土臺一,長寬約二丈,上設桌椅,為朱司令長官席,臺前鋪毛氈數十床,馬主席及各來賓均席地而坐。又其外則列小木凳毛氈數十列,繞土臺作半圓形,為蒙藏王公千百戶昂鎖喇嘛民眾等之座位。坐次王公千百戶在前,民眾在后。應得禮品,均分置坐前。計活佛王公五十二名,共分配緞衣料一百零四件,禮帽五十二頂,白米五十二袋,綿羊一百零四只,白面五十二袋,點心一百零四斤,洋糖五十二斤,緞手帕五十二條。百戶一百零九名,共分配湖縐六十三件,蘭綢二十七件,斜布料十九件,禮帽十九頂,白米一百零九袋,綿羊一百零九只,點心一百零九斤,洋糖一百零九斤,手帕一百零九條。章京五十九名,共分配斜布料五十九件,綿羊五十九只,白米五十九袋,點心五十九斤,洋糖五十九斤,手帕五十九條。僧官官人十三名,共分配斜布十三件,禮帽十三頂,綿羊十三只,白米十三袋,點心十三斤,洋糖十三斤,手帕十三條。蒙藏百姓一千八百八十二名,共分配白面六十六袋,附茶一千八百八十二包,燒酒一千八百斤,綿羊二百一十只,白米五十三袋。八時會餐人員已排坐齊整,朱司令長官于音樂悠揚聲中登臺,先將印備之“蔣委員長訓詞”分發,隨即訓話,由翻譯官譯為蒙藏語,各蒙藏同胞均傾耳靜聽,長官訓話畢,由藏族代表剛咱千戶華寶藏及蒙古族代表李金鐘分別致答詞,并宣讀向蔣委員長致敬之電文,至十時許,會餐完成。下午舉行賽馬,騎術精妙,令人叫絕;旋由朱司令長官分別接見各活佛王公千戶,勉慰有加。各活佛王公千戶等極為感奮。
[1] 原載于《邊疆通訊》1948年第5卷第1期。
[2] 原書不清。——編者按
[3] 原書不清。——編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