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2002年蕭紅研究述評

一 蕭紅作品研究

1.蕭紅小說研究

(1)《呼蘭河傳》研究

王金城《詩學闡釋:文體風格與敘述策略——〈呼蘭河傳〉新論》[1]認為《呼蘭河傳》是一部“抒情性寫實小說”,它鮮明地體現出蕭紅感性的小說詩學思想與理性自覺的文體意識,是一次獨特的小說新美學實踐。作者認為,《呼蘭河傳》這種全新小說敘述類型構建受到蕭紅獨特的小說詩學思想、奇異的藝術感覺和藝術傳達能力以及魯迅先生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敘述策略上,作者發現,蕭紅極富創意地設定了三層敘述結構:一是由人物、情節、事件表面的零零散散所組成的顯在結構;二是由小說七個部分合成的平行并列的塊狀結構,即中層結構;三是由“時間、空間、人生”三位一體構成的具有生命意蘊的哲學結構,即深隱結構。《呼蘭河傳》這一結構既內在地統攝著敘事的程序,又外在地指向作者體驗到的人間經驗和人間哲學。從敘事角度來說,作者發現在《呼蘭河傳》中,蕭紅將自己裂變成“成人敘述者”和“兒童敘述者”兩個敘事人,與之對應的便是“成人視角”和“兒童視角”兩個敘述視角,“成人話語系統”和“兒童話語系統”兩套敘事話語。

(2)《生死場》研究

自《生死場》問世以來,對于它的評論便層出不窮,尤其關于它的主題更是眾說紛紜。黃曉娟[2]系統梳理了自魯迅、胡風、周揚以來的各種評論,認為,新時期以來,《生死場》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作品主題的總體性確定,也從“反帝愛國”深入到“改造國民靈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單一的“改造國民靈魂”的闡釋似乎越來越難以解釋蕭紅作品所輻射的天地。于是,作者從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生與死的三個方面入手,即從出生就走向死亡的自然群體——農民,生與死的意義承載——女性的身體,在充滿了奴性色彩的文化環境中生活著的農民對待生與死的態度上,認為民族的興亡是蕭紅在那個特殊的環境下,對生與死的一個側面的探討。對人類生存境遇的探究,對民族自立的潛在障礙及其封閉、落后而又愚昧、陳腐的文化心態的歷史反思才是她所要揭示的主題,這也是蕭紅批判國民劣根性的另一條途徑,從而將“國民性”思考的文化指向和歷史主題引向深入。

此外,蕭紅在《生死場》中有多處對生育場面的描寫,黃絲雨[3]認為,這些描寫用真實而深刻的筆觸還原了女性生育的原貌,并且蕭紅通過描寫女性生育的生理之痛和揭露男性歧視生育等不負責任的事實來全面解構了男權社會所高揚的母性。

(3)小說整體研究

對于蕭紅小說的風格,評論者多從抒情的、感性細膩的等層面入手,艾曉明[4]卻獨辟蹊徑,認為戲劇性的諷刺才是蕭紅小說風格最重要的特質。適應這種想象方式,蕭紅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發展了一系列反諷手段,從而建立了她個人的成熟的小說文體形式。作者以蕭紅的《呼蘭河傳》為例,就場景性的小說結構來說,它的故事片段是戲劇化的,而它的章節安排是場景性的。由這種開合式的分場、移步換景的聚焦,蕭紅敞開了同一空間里不同側面的深度。并且從敘事效果來說,它的散文筆法有利于情境的切割、場景的轉換,以便出演不同的人物故事;而故事里內在的戲劇性和諷刺主題,則把片段的故事連綴成小說整體。就反諷方式來看,作者歸納了如下四種:一是對照型反諷,包括結構上的對照、場景間的對照以及人物行為的前后對照;二是自白、對話與擴展型反諷;三是人物自嘲;四是敘事者反諷。此外,作者還特別注意到《呼蘭河傳》中的女童視角,認為女孩的不諳世事、一知半解與她眼里的成人形成兩種理解。這個距離和陌生化的效果,正是反諷所需要的。具體來說,女童視角還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來她的位置,決定了敘事的詳略,也串聯起不同場景。二來女童視角又是一段距離。在女童的眼睛里,現實改變了形象。三來可以在現實扭曲變形后,產生出富有童趣的意象。可以說,該文無論是在文本細讀、邏輯論證,還是在文章觀點上,都是近年來有關蕭紅研究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力作。

可以說,在小說的規范中,蕭紅是一個出格與越位者。孫中田[5]認為,蕭紅的小說學是對傳統小說學的一種反撥。具體來說,她弱化小說情節,而大張情緒,并且糅進了詩味;她間離了小說的藝術空間,以不完全的敘述,強化了藝術空白;她反人物的描繪轉向負面的群體;而在追憶式的體式中,融化了風俗畫的色彩,以象征的筆墨,增強了作品的內蘊。

蕭紅的幾部優秀小說幾乎都與東北的鄉土社會緊密相連。單元[6]認為,蕭紅鄉土小說的獨特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原始、蒙昧、混沌的鄉土生活寫照;二是透徹、強烈、執著的生命意識探求;三是病態、落后、原始的民俗文化展示;四是清醒、深刻、孤寂的現代人生思考。

姜志軍[7]認為,蕭紅小說的詩蘊品位具體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天然脫俗,具有詩的語言;和諧有致,具備詩的韻律;水乳交融,構筑詩的情景;含蓄淡遠,飽含詩的意境。

在20世紀風云變幻的歷史進程中,“啟蒙”與“救亡”是文學發展的主流,蕭紅的命運與文學創作始終與大時代聯系在一起,卻又固執地沿著個人獨有的軌跡發展。何蓮芳[8]認為,蕭紅以其個性主義的創作和自由寫作的姿態,以個人熟稔的社會生活為創作藍本,通過對老來失子無所依持的寂寞、孤寒,少年失怙的孤零和漂泊,人生獨行者的苦寒、孤寂,失情、失家、失國者的漂泊流離四個方面的深切關注和執著敘寫,反映出了蕭紅創作溫厚、寬廣的人倫關懷。

余娟[9]結合蕭紅的幾篇與抗戰有關的作品,分析發現,由于經歷的缺乏,對抗戰題材的陌生使蕭紅在正面描寫抗戰內容時,顯得藝術上把握不足,但她巧妙地將大時代中熟悉的小故事置換了自己陌生的抗戰題材,以抗戰大潮邊緣的人物為對象,用女性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敏銳的藝術觸角從側面表現了動亂年代加之于個人肉體上的摧殘和精神上的罹難,展示出他們的心靈創傷。

王雪[10]認為,蕭紅的小說突破了傳統小說創作模式,主要體現在:她的一些小說淡化社會環境,注重文字的優美,體現出其個性化的審美意蘊,即呼喚人性的覺醒,敘述童年情結以及情結化的敘述人語言等。不僅如此,蕭紅的小說創作借鑒吸納了詩歌的創作技巧,故而其作品蘊含著濃濃的詩意,使小說平添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賞價值。此外,郭劍敏《論蕭紅小說的繪畫美》[11]同樣探究了蕭紅小說的藝術個性。作者認為,蕭紅善用畫家的筆法來描摹故鄉的風土人情、自然地貌以及社會人生圖景,寫景狀物形象傳神,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

2.蕭紅散文研究

蕭紅的散文集《商市街》作為一部回憶性作品,主要內容是回憶兩蕭在哈爾濱時期的一段艱苦的生活經歷,具有較強的紀實性和自傳色彩。馬云[12]從蕭紅當時的創作心境與情感世界的層面入手,認為蕭紅在這個時期如此關注她與蕭軍的兩人世界,恰恰是因為兩人世界出了問題。蕭紅在《商市街》中對蕭軍的描寫和感受,從某種程度上看,她的情感是壓抑的,創作情緒處于低落時期。可以說,《商市街》是蕭紅的情感經歷和心靈記錄,是獨語。同時,《商市街》又是蕭紅寫給蕭軍的,是與蕭軍的情感交流和深情對話,它隱含著蕭紅那段時間的情感饑渴和愛的失落。

3.蕭紅作品整體研究

蕭紅的創作以反映東北鄉土的作品最為突出,這些作品發展了20世紀初我國新文學中“展現故園現實人生圖景”和“改造國民性”兩種鄉土文學的不同傾向。藝丹[13]認為,蕭紅的作品繼承和發展了魯迅開創的“改造國民魂靈”思想的文化內涵,在清醒、冷峻的批判意識支配下,描繪出農民文化落后于時代的陳腐性和停滯不前的恒定性特征,并且對于農民文化中的封建迷信歷史進行了批判,其作品呈現出深厚的文化批判意識。

劉麗奇[14]通過對蕭紅筆下的男、女形象研究,認為蕭紅作品中的女權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她贊頌女性,在《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的女性描寫中,她稱贊女性的人品高尚,性格堅強、剛毅,不向封建道德觀念與黑暗惡勢力屈服,敢于同命運抗爭;另一方面,她鄙視男性,抨擊和嘲諷男性,如在《逃難》和《馬伯樂》中,她的這種思想體現得尤為突出,她覺得男人貌似強大、了不起,其實思想卑微、自私自利。男人不僅膽小、怕事,而且比女性懦弱、愚蠢等。

王妹[15]認為,蕭紅給中國現代文學畫廊留下了一系列負著時代和社會最深重災難,在“生死場”上呼喊著人生、詛咒著的“蕭紅式”女性。她們在“生的堅強”“死的掙扎”中尋求到了生命的火花,尋求著人生的價值,表現出反封建和謀求女性解放的女權意識。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反對包辦婚姻,賦予生命不息的品格;二是暴露家庭黑暗,批判男權罪惡;三是揭示人性異化,觀照生命價值。

王立坤[16]探究了蕭紅與魯迅先生的深厚情誼及其對她創作的影響,具體來說,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于生命的強烈慨嘆,對于人的精神狀態的關注;二是對于人們精神愚昧的展示。可以說,蕭紅對魯迅精神的理解是深刻的,繼承是自覺的。

蕭紅小說創作體現出大膽越軌的筆致,張玉秀[17]認為,其美學氣質體現為一種雄渾而憂郁的美;其任筆隨性的抒情筆致及“自我”個性體驗的介入,構成一種獨特的女性主義文本:蕭紅體。不僅如此,蕭紅的語言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李愛云、吳海濤《語言的兒童習語式——蕭紅創作的語言風格之一》[18]認為,兒童習語式是她的語言風格之一,它有一般童言的天真質樸,更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作者認為蕭紅用兒童習語寫作不是為了表達的方便,也非刻意地追求,而是生命體驗的一種自然的流露。在常見的兒童習語背后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內涵,因而,她的作品比一般的兒童作品更有深度。同時,蕭紅的兒童習語具有節奏韻律,在章句行文間充滿著音樂美。

二 蕭紅思想研究

1.蕭紅與存在主義

讀《蕭紅傳》或查《蕭紅年譜》,我們可以知道,蕭紅并沒有系統地讀過有關存在主義的書籍,但這并不妨礙蕭紅自有她的存在之思,并成為一個存在主義者。崔云偉[19]認為,《生死場》里的人們處于完全不自知的“生與死”的時間輪回中,這種存在從根本上說是偶然的、不可思議的、荒誕的。一句“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概括了生死場中人們的生存狀態。關于“場”的描述,則反映了蕭紅對于“人在空間中”這一哲學元命題的原始思考。在《后花園》中,馮二成子的時間意識覺醒了。他開始由自在的存在轉向自為的存在,由非本真狀態轉向本真狀態,由非人狀態轉向人的狀態。這里的有無時間意識,恰是一個分水嶺。當馮二成子終于領悟到自己的“被拋狀態”之后,他也終于做出了屬于自己的自由選擇和決斷。《呼蘭河傳》則集中表達了蕭紅孤獨、寂寞的生存體驗和反抗絕望的生存勇氣。認識到人生的根本性虛無,并不意味著人就可以放棄希望、自甘墮落。蕭紅在這里恰恰是教人們從根本上面對這虛無的人生和荒誕的處境,像加繆那樣鼓起自為的存在的勇氣,挺身反抗之。概之,蕭紅的存在思想在許多方面無意之中與海德格爾、薩特等存在主義生命哲學走到了一塊,蕭紅也由此成為繼魯迅、馮至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義文學創作大家。

2.蕭紅的精神特質

蕭紅的創作中,“生命”是一個主旋律。她一生信仰“生命”,她的藝術創作的全部歸宿,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探索與表現各種“生命”形式。藝丹[20]認為,在以“生命”為主旋律的創作中,蕭紅捕捉與再現了三種基本類型的“生命”形態:其一,生命的自然形態;其二,生命的自在狀態;其三,生命的自為形態。

黃曉娟[21]認為,“家園意識”是蕭紅情感鏈條中豐富而復雜的一環,蕭紅將生命中這種最深切的情感融入了以家園為題材的小說中,具體來說,蕭紅的家園意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童年生活的回憶。蕭紅的兒童世界表現出具有人類學意義的生命原初體驗,它構成了人類生存方式以及人類集體性大記憶中的縮影之一,接通更深遠的人類感、歷史感。二是對固守者的反思。對于故鄉農民的人生探索,蕭紅更多地集中在對他們生存方式的深切關注之中。從《生死場》《呼蘭河傳》對人類生存價值的探尋,再到《小城三月》《后花園》等對生命自由、生命質量的追求,蕭紅展示出了固守在故鄉村鎮里的鄉土民眾那種動物般的麻木和愚昧。因此,蕭紅的故園有著雙重內涵:一是充滿童趣和愛心的故園印象;二是在那些固守在家園里的勞動者身上,思索著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此外,張葉紅[22]也論述了關于蕭紅的家園意識。

3.蕭紅與佛學

坎坷的人生經歷,引發了蕭紅對人生命運的思考。黃曉娟[23]認為,其對生命終極的一種近乎思維沖動的追究,使她無意間與佛學溝通了。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生與死的體驗與參悟。在蕭紅的筆下,生與死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因而,它無意間與佛教的生死觀相通了。這種發現,賦予了蕭紅作品一種宗教情緒的人生態度。二是生命悲劇的感悟。蕭紅筆下人物思想的深處,是一種被撥弄的命運途中自慰的人生哲學。與佛家的虛無觀比較起來,蕭紅的虛無感中含有強烈的人間煙火味和強烈的反抗因素。佛教意識在蕭紅作品中的體現,是一種覆蓋了前生今世的多苦意識,所有的時空都彌漫著數不盡的苦難。

4.蕭紅與女性文學

20世紀,伴隨著個性解放、人的覺醒的時代大潮,一批女作家應運而生,冰心、丁玲、蕭紅、張愛玲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單元[24]認為,與冰心、丁玲、張愛玲等作家相比,蕭紅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主要表現為三點:第一,她沒有局限于知識女性的狹窄視野,避免了陷入女性文學的精英主義誤區,自覺為中國最廣大下層女性代言,執著關注中國下層婦女的生存狀態和人生悲劇。第二,她始終如一地堅持以女性視角和女性生命體驗來描繪普通女性生存真相并對她們寄寓著深切悲憫,體現出獨立、清醒、深刻的現代女性意識。第三,蕭紅拓展、豐富、深化了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表現內涵,提高了其審美品格。

三 蕭紅比較研究

本年度有關蕭紅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蕭紅和遲子建、張愛玲方面。

1.蕭紅與遲子建

單元《童心映照的自然之美——蕭紅、遲子建比較論之一》[25]論述了蕭紅與遲子建筆下自然美的特點,認為她們善于用兒童視角去觀察和描繪自然,能以童心的純潔、美麗、自由與舒展去映照自然,尤其注重在描繪自然時表現兒童特有的幻想、生機與靈性。盡管如此,她們作品中的自然描寫,又顯現出以下差異:第一,蕭紅的人生經歷更為慘痛、凄苦、憂傷、孤獨,當她描繪自然時,總是不時地流露出哀婉、凄涼、寂寞的色彩。而遲子建筆下的大自然,色彩顯得較為瑰麗而純凈,感情上也不是那樣凄婉蕭索。第二,蕭紅寫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時,常常是作為人生死寂呆板的參照物來寫的,因而就更襯托出二三十年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陳舊和了無生機。而遲子建描繪大自然,則更多帶有對大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因而她作品中的大自然,往往顯得更加強悍、博大,也更為神秘浪漫。蕭紅與遲子建作品中這種自然描寫的差異,一方面是由于作家命運、個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時代、社會的巨大影響。

本年度對蕭紅和遲子建做出論述的還有樊星、喻曉薇[26]和殷紅[27]。樊星等認為,就創作母題而言,蕭紅傾向于以現代啟蒙者身份對鄉土進行冷峻的審視與批判,遲子建則傾向于對鄉土的緬懷;就審美風格而言,蕭紅的創作體現出張力之美,而遲子建的創作則表現為和諧之美。殷紅從敘述角度、敘述內容、敘述話語三個角度對蕭紅后期代表作《呼蘭河傳》與遲子建前期作品《原始風景》進行了比較,具體來說,兩部作品有如下共性: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及其童年視角的選擇;敘述內容的親歷性及其東北地方特色;敘述話語的清新及其感傷的懷舊氣氛。分析這共性的成因,作者認為主要是由共同的地域文化造成的。

2.蕭紅與張愛玲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蕭紅、張愛玲是追求個性自由與獨立的叛逆者。李石勇[28]認為,她們的生命與藝術呈現出濃郁的悲劇色彩。具體來說,蕭紅的作品表達了一種歷史主題:底層質樸、被壓抑的自然人性,及底層不屈服于命運、頑強抗爭的生存悲劇。張愛玲的作品則表現了大家族中戴著重重枷鎖的、被扭曲的人性,及在傳統舊文化與資產階級物欲文明雙重壓抑下的女性,在抗爭中被毀滅的悲劇。關于悲劇的成因,作者認為,蕭紅的悲劇在于以政治為主導的時代里容不下個人主義者,而張愛玲則是在舊文明成為破碎的紙片而新的文明又讓人無所適從的時代里,找不到出路的尋找者的悲劇。此外,破碎的家庭與波折和無奈的婚姻進一步強化了她們的性別意識、個體意識,使她們把女性悲劇、個體遭壓抑作為主要的表達與述說對象。

孫麗玲[29]從觀照角度、審美風格等方面,比較了蕭紅、張愛玲在寫作上的差異:蕭紅主要揭示北方農村婦女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形式,張愛玲則多描寫被傳統男權文化剝奪了自我意識的港、滬大都市里中上層家庭的女性角色。蕭紅側重于對女性的身體體驗和特殊的生命感受的表現,張愛玲重視對女性心理的矛盾、壓抑和自我沖突的深層挖掘,她所關注的是女性的內省,是對女性自我的質詢。或許在不期然間,張愛玲完成了將女性寫作由控訴社會到解構自我的深化。蕭紅對女性的命運多是同情,她認為女性的悲劇是女人的“第二性”性別造成的;而張愛玲對女性的現狀更多的則是否定,她認為女性的悲劇主要是女人的奴性造成的。從風格上說,蕭紅、張愛玲的作品都具有一種“悲涼”的審美品格,這種悲涼的風格,是與作家的人生體驗和人生經歷分不開的。正是由于蕭紅心底那份“生為女人”被歧視與遺忘的邊緣人的深切體會,那份對生命悲劇性的深邃感悟,才形成了她作品中那揮之不去的濃郁的悲涼情調,而張愛玲作品中的這種悲涼則來自她內心深處的悲涼。


[1] 王金城:《詩學闡釋:文體風格與敘述策略——〈呼蘭河傳〉新論》,《復旦學報》2002年第6期。

[2] 黃曉娟:《對著人類的愚昧——論〈生死場〉的主題意蘊》,《廣西師院學報》2002年第4期。

[3] 黃絲雨:《對母性的質疑——試析蕭紅〈生死場〉中生育場面的描寫》,《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4期。

[4] 艾曉明:《戲劇性諷刺——論蕭紅小說文體的獨特素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3期。

[5] 孫中田:《蕭紅的小說藝術》,《天津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6] 單元:《論蕭紅鄉土小說的價值》,《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7] 姜志軍:《論蕭紅小說的詩蘊品位》,《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8] 何蓮芳:《溫厚、寬廣的人倫關懷——試論蕭紅小說的審美價值取向》,《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9] 余娟:《邊緣敘事——蕭紅抗戰小說題材的獨特性》,《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0] 王雪:《論蕭紅小說的個性化審美意蘊》,《東疆學刊》2002年第3期。

[11] 郭劍敏:《論蕭紅小說的繪畫美》,《集寧師專學報》2002年第2期。

[12] 馬云:《蕭紅〈商市街〉的創作心境與情感世界》,《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3] 藝丹:《蕭紅作品中對農民文化的反思》,《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14] 劉麗奇:《蕭紅作品中的女權思想》,《北方論叢》2002年第5期。

[15] 王妹:《論蕭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權意識》,《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16] 王立坤:《蕭紅作品與魯迅精神》,《沈陽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17] 張玉秀:《異質的女性主義文本——蕭紅體》,《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18] 李愛云、吳海濤:《語言的兒童習語式——蕭紅創作的語言風格之一》,《衡水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19] 崔云偉:《從〈生死場〉〈后花園〉〈呼蘭河傳〉看蕭紅的存在之思》,《泰安師專學報》2002年第2期。

[20] 藝丹:《生的頑強,死的掙扎——解讀蕭紅對“生命”的闡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21] 黃曉娟:《故園之戀——論蕭紅的家園意識》,《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22] 張葉紅:《蕭紅:女性寫作與尋找家園》,《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23] 黃曉娟:《心靈的妙悟——論蕭紅與佛學的溝通》,《學術論壇》2002年第5期。

[24] 單元:《蕭紅與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6期。

[25] 單元:《童心映照的自然之美——蕭紅、遲子建比較論之一》,《江漢論壇》2002年第3期。

[26] 樊星、喻曉薇:《東北鄉土文學中的兩種創作路向——蕭紅、遲子建鄉土小說比較研究》,《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27] 殷紅:《君自故鄉來——〈呼蘭河傳〉與〈原始風景〉比較談》,《北方論叢》2002年第5期。

[28] 李石勇:《論蕭紅和張愛玲生命與藝術的悲劇主題》,《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29] 孫麗玲:《真正的女性之聲——蕭紅、張愛玲作品比較》,《延邊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同江市| 中牟县| 木兰县| 罗田县| 黔南| 扎赉特旗| 乌什县| 乾安县| 常山县| 洞口县| 揭西县| 东方市| 兖州市| 醴陵市| 安仁县| 彰武县| 交口县| 皋兰县| 左贡县| 宁乡县| 五寨县| 定西市| 靖江市| 莫力| 九寨沟县| 集贤县| 淳化县| 永康市| 台中市| 全南县| 永德县| 成安县| 九龙县| 平和县| 武隆县| 米林县| 兰考县| 台州市| 武穴市|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