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 唐詩中的秦州

今甘肅天水一帶本是邽戎地,公元前688年,秦國取其地,始置邽縣,后改上邽縣。公元前221年,秦朝置三十六郡,上邽縣屬隴西郡。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在今天水市區西南。天水河谷水草豐茂,秦人祖先伯益在此地為舜養馬,得到封土,并獲賜“嬴”姓。西周時伯益之后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孝王讓他承襲伯益的“嬴”姓,“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故此為秦國之發祥地。“秦州”之名始于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天水”則是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

從交通上看,秦州居長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陜甘川三省交界之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北越六盤山至寧夏,自古是絲綢之路要道。“東至上都(長安)八百里,東至東都(洛陽)一千六百六十里,東(北)至隴州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渭州三百里。西南至成州二百里,東北至原州四百六十里。”[378]從隴州、渭州西行通往西域,從成州向南通向成都,分別與絲綢之路沙漠路和南方絲綢之路連接,北上越六盤山進入寧夏則與草原路連接。初盛唐時秦州是從長安西去度越隴山后第一大重鎮,玄奘西去印度取經途經天水,“時有秦州僧孝達在京學《涅槃經》,功畢返鄉,遂與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蘭州伴,又隨去至蘭州”[379]。杜甫入蜀,亦曾停留此地。

安史之亂中,杜甫為避戰亂和災荒棄官入蜀,他攜帶家小越隴山來到秦州。先住城東南50里的東柯谷,即今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后移居城中。杜甫在秦州住了三個月,寫下《秦州雜詩二十首》以及由隴入蜀的12首紀行詩,記載了他的行程,描寫了在秦州的見聞,反映了秦州在地理和交通方面的重要位置及當時的政治形勢。他越隴山來到秦州,所以《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一云:“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a id="w380">[380]他要到成都投親靠友,路途遙遠,故云“因人作遠游”;前途未卜,他心懷忐忑,故云“怯”。這一帶是與吐蕃人對抗的前線,他的居行必須視其時軍情而定,特別關心路途的安全和戰爭形勢,所以“西征問烽火”。戰亂造成他在此地“淹留”,令人心折神傷。

這里有驛道通西域,《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三云:“州圖領同谷,驛道出流沙。降虜兼千帳,居人有萬家。馬驕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臨洮子,西來亦自夸。”[381]杜甫寫于秦州的《東樓》詩亦云:“萬里流沙道,西行過此門。”[382]所謂“流沙道”即指通西域之驛道。“東樓”乃秦州城上之城樓,從中原地區往西域者從此入城,過秦州赴西域。中原地區赴西域的使節路經此地,西域的天馬入貢中原也經過這里?!肚刂蓦s詩二十首》其五云:“南使宜天馬,由來萬匹強。浮云連陣沒,秋草遍山長。聞說真龍種,仍殘老骕骦。哀鳴思戰斗,迥立向蒼蒼?!?a id="w383">[383]其八云:“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一望幽燕隔,何時郡國開。東征健兒盡,羌笛暮吹哀。”[384]因為是交通要道,驛道上驛亭相望,驛使絡繹不絕。其九云:“今日明人眼,臨池好驛亭。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稠疊多幽事,喧呼閱使星。”[385]大道上有驛亭,往來此道的使節奔波道途竟如流星,可見交通的繁忙。其十云:“云氣接昆侖,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所居秋草凈,正閉小蓬門?!?a id="w386">[386]使星、使客都是指奉命出行的朝廷使臣。

杜甫詩寫出當時此地的動蕩形勢,這里本是內地,但因吐蕃的進逼,已成邊境?!肚刂蓦s詩二十首》其四云:“鼓角緣邊郡,川原欲夜時。秋聽殷地發,風散入云悲。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萬方聲一概,吾道竟何之?!?a id="w387">[387]其六云:“城上胡笳奏,山邊漢節歸。防河赴滄海,奉詔發金微。士苦形骸黑,旌疏鳥獸稀。那聞往來戍,恨解鄴城圍。”[388]其七:“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獨長望,衰颯正摧顏?!?a id="w389">[389]在這“邊郡”處處聞鼓角之聲,往來于西域和中原的使節、士兵絡繹不絕,不斷傳來戰爭的消息。國家的局勢令詩人不安,關于戰爭的消息令他生厭。其十一云:“蕭蕭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黃鵠翅垂雨,蒼鷹饑啄泥。薊門誰自北,漢將獨征西。不意書生耳,臨衰厭鼓鼙?!?a id="w390">[390]其十五云:“未暇泛滄海,悠悠兵馬間。塞門風落木,客舍雨連山。阮籍行多興,龐公隱不還。東柯遂疏懶,休鑷鬢毛斑?!?a id="w391">[391]其十八云:“地僻秋將盡,山高客未歸。塞云多斷續,邊日少光輝。警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a id="w392">[392]其十九:“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候火云烽峻,懸軍幕井干。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筑壇?!?a id="w393">[393]稱這里是“邊郡”,到處聞“鼓角”“胡笳”,時時見烽火報警,看到出征的將士和往返的國使,反映出其時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動蕩局面。

秦州的自然風物和歷史文化進入杜甫的視野,他寫到秦州的南郭寺、北流泉、東柯谷、仇池穴等?!肚刂蓦s詩二十首》其十二云:“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秋花危石底,晚景臥鐘邊。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颯然。”[394]其十三云:“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395]其十四云:“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云邊。”[396]其十六云:“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群。落日邀雙鳥,晴天養片云。野人矜險絕,水竹會平分。采藥吾將老,兒童未遣聞?!?a id="w397">[397]這里的一花一木和飛鳥昆蟲都引起杜甫的詩興。其十七云:“邊秋陰易久,不復辨晨光。檐雨亂淋幔,山云低度墻。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a id="w398">[398]其二十:“唐堯真自圣,野老復何知。曬藥能無婦,應門幸有兒。藏書聞禹穴,讀記憶仇池。為報鴛行舊,鷦鷯在一枝。”[399]

杜詩寫到秦州著名的歷史古跡隗囂宮,這是西漢末年雄據天水的隗囂的避暑宮,在麥積山后崖三扇崖下雕巢峪。隗囂出身隴右大族,年輕時在州郡為官,以知書通經而聞名隴上。王莽時劉歆聞其名,舉為國士。劉歆叛逆后,隗囂歸故里。劉玄更始政權建立,隗囂趁機占領平襄(今甘肅通渭縣),被推為上將軍,割據一方。后歸順更始帝,被封為右將軍,因功被封為御史大夫。東漢建立,劉秀即位,隗囂勸劉玄歸順光武帝劉秀,劉玄不允。隗囂欲挾持東歸未遂,逃回天水,自稱西州大將軍,聲勢日大,割據隴右。光武帝數次招降,隗囂首鼠兩端,與蜀中割據勢力公孫述聯合抗漢。光武帝御駕親征,隗囂被困冀城(今甘谷縣城),憂憤而死?!摆髧踢B城”“隗囂宮”正史不載。見于舊志,一說東漢建武八年(32)閏四月,劉秀討伐隗囂,進幸上邽,居處稱皇城,即隗囂宮。今皇城村至陳家窖一帶出土有漢代以前青銅器,說明此地確是一古遺址。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二云:

秦州山北寺,勝跡隗囂宮。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月明垂葉露,云逐渡溪風。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400]

隗囂宮建筑存在,但此地淪陷吐蕃,來到此地詩人傷感于此。許棠《隗囂宮晚望》云:“西顧伊蘭近,方驚滯極邊。水隨空谷轉,山向夕陽偏。磧鳥多依地,胡云不滿天。秋風動衰草,只覺犬羊膻?!?a id="w401">[401]末句實寫此地為游牧民族占領,社會生活彌漫胡風。《成紀書事二首》也是寫來到秦州看到隗囂宮的心情:

其一

東吳遠別客西秦,懷舊傷時暗灑巾。滿野多成無主冢,防邊半是異鄉人。山河再闊千余里,城市曾經一百春。閑與將軍議戎事,伊蘭猶未絕胡塵。

其二

蹉跎遠入犬羊中,荏苒將成白首翁。三楚田園歸未得,五原岐路去無窮。天垂大野雕盤草,月落孤城角嘯風。難問開元向前事,依稀猶認隗囂宮。[402]

詩表達的是山河淪喪的悲痛。他筆下的隗囂宮成了歷史變遷的見證,這一帶為吐蕃人占領,來到此地就是“遠入犬羊中”,看到隗囂宮,令詩人想到開元盛世,但詩人“難問”開元事,因為談起開元盛世令人傷感。

秦州于寶應二年(763)沒于吐蕃。[403]張籍《舊宮人》詩反映了這一可悲現實:

歌舞秦州女,歸時白發生。全家沒蕃地,無處問鄉程。宮錦不傳樣,御香空記名。一身難自說,愁逐路人行。[404]

這位來自秦州的宮女年老出宮,家鄉陷于吐蕃而無家可歸。首句“秦州”一作“梁州”,梁州不曾陷于吐蕃,當作“秦州”。唐后期詩人寫到天水郡之成紀縣。成紀在戰國時便設縣,秦朝時屬隴西郡,縣址大約在今秦安縣東南。漢武帝增置天水郡,成紀歸屬天水,東漢改名漢陽。北魏時成紀縣廢,北周時又恢復。唐時縣址遷至今天水市秦安縣西北葉堡川,并為秦州治所。秦州“管縣五”,其中有成紀。[405]詩人對天水之地淪陷吐蕃感到傷感。

但詩人也不都是一味傷感,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胡曾《詠史詩·隴西》云:

乘春來到隴山西,隗氏城荒碧草齊。好笑王元不量力,函關那受一丸泥。[406]

“隴山西”就是吐蕃的占領區,詩人到此要尋找盛唐時的舊跡,看到了隗囂宮,但荒草萋萋,與古城斷壁殘垣齊高。雖然詩人也很傷感,卻對吐蕃的占領表示蔑視。詩后兩句用東漢王元的故事表達吐蕃的占領是暫時的。王元是東漢初年隗囂的部將,光武帝招降隗囂,王元勸隗囂抗衡劉秀,說“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便可保全隗囂在隴右的割據。[407]隗囂聽從王元的建議,終為光武帝所滅。胡曾詩詠王元故事,意謂吐蕃終究不是唐朝的對手,雖然現在占領隴西,終有一天唐朝會光復舊地。秦州陷于吐蕃后,唐仍置秦州刺史,并兼御史大夫,充隴西經略軍使,“割扶風普潤縣以處之,倚為長城,鎮我近輔”。劉澭擔任此職,朝廷建保義軍,以之為節度使,劉氏建議出兵隴右,收復失地,因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踐。呂溫《秦州刺史保義軍節度隴西經略等使劉公(澭)神道碑銘》歌頌劉氏:

至精氤氳,為勇為仁。將昭文德,有此武臣。猛而不殘,靈而能馴。情厲秋霜,氣含陽春。源由堯興,派自漢啟。承光祖考,致美兄弟。通刑練政,達樂知禮。行歸有方,用入無體。中襟湯湯,應變弛張。開則雷電,閉為金湯。能求敵情,善用己長。威不可犯,惠不可忘。靜言未賓,忠憤慷愷。翻翻燕海,固護秦塞。車無停軌,衣不解帶。勤王萬人,瞻我大旆。左汧右涇,克壯其聲。目盡西極,塵沙不驚。行人如歸,戰士且耕。隴首烽斷,原川草生。方提金鼓,振國威武。建銘赤山,恢復舊宇。促運僭奪,奇功莫睹。歿而不瞑,足感明主。詔葬九原,寵昭幽魂。介士班劍,送於都門。草陳霜來,樹拱煙昏。萬物有盡,唯石獨存。[408]

劉澭收復失地的理想沒有實現,銘文中所寫他的功業其實是在表達他的理想和作者的愿望。

唐朝收復河湟之地,許棠有《題秦州城》詩寫失地回歸的喜悅:“圣澤滋遐徼,河堤四向通。大荒收虜帳,遺土復秦風。亂燒迷歸路,遙山似夢中。此時懷感切,極目思無窮?!?a id="w409">[409]隴右收復,唐朝開始派官員赴任秦州,羅隱《送秦州從事》反映了這一史實:

一枝何足解人愁,拋卻還隨定遠侯。紫陌紅塵今別恨,九衢雙闕夜同游。芳時易失勞行止,良會難期且駐留。若到邊庭有來使,試批書尾話梁州。[410]

詩人們不免過于樂觀了,唐朝后期已經衰敗到無可收拾,河湟之地得而復失。

五代時秦州地入蜀,秦城芭蕉冬天開花,被認為是歸蜀的先兆,王仁?!队裉瞄e話》記載:

天水之地邇于邊陲,地寒,不產芭蕉。戎帥使人于興元求之,植二本于亭臺間,每至入冬,即連土掘取之,埋藏于地窟,候春暖,即再植之。庚午、辛未之間,有童謠曰:“花開來裹,花謝來裹?!倍止潥庾兌缓?,冬即和煦,夏即暑毒,甚于南中。芭蕉于是花開,秦人不識,遠近士女來看者,填咽衢路。尋則蜀人犯我封疆,自爾年年一來,不失芭蕉開謝之候。乙亥歲,岐隴援師不至,自隴之西,竟為蜀人所有。暑濕之候,一如巴邛者。蓋劍外節氣,先布于秦城,童謠之言不可不察。[411]

前蜀皇帝巡幸至此,王仁裕《從蜀后主幸秦川上梓潼山》云:“彩仗拂寒煙,鳴騶在半天。黃云生馬足,白日下松巔。盛德安疲俗,仁風扇極邊。前程問成紀,此去尚三千?!?a id="w412">[412]

秦州是佛教傳播的重要通道,麥積山石窟寺是重要見證。麥積山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系一座孤峰,又名麥積崖,地處今天水市東南50千米麥積區麥積山鄉南側。石窟始建于后秦,大興于北魏,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后乙弗氏死,在這里開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在此為亡父建七佛閣,請文學家庾信撰《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并序》,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經唐五代宋元明清不斷開鑿擴建,成為著名石窟群之一。杜甫路經秦州時有《山寺》詩:

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413]

這些描寫跟麥積山石窟形狀極其吻合,仇兆鰲注引王仁裕《玉堂閑話》,據杜詩描寫,認為這首詩寫的就是麥積山石窟寺,“麥積山梯空架險而上,其間千房萬室,懸空躡虛。即‘懸崖置屋牢’也”。杜甫至時一定被麥積山石窟的奇特所吸引,因此寫詩賦詠,但其時這里的佛事并不興盛,此后我們沒有看到其他詩人詠此,直到晚唐五代麥積山石窟寺才又受到詩人的關注??芍埂都姆e麥山會如長老》云:“默然如大道,塵世不相關。青檜行時靜,白云禪處閑。貧高一生行,病長十年顏。夏滿期游寺,尋山又下山。”[414]可止是唐末五代之際洛京長壽寺僧,約唐昭宗天祐初前后在世。王仁裕有《題麥積山天堂》詩:“躡盡懸空萬仞梯,等閑身共白云齊。檐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松健鶴頻棲。天邊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題?!?a id="w415">[415]此詩寫作背景,《玉堂閑話》記載:

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室。雖自人力,疑其鬼功。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東之下。石室之中,有庾信銘記,刊于巖中。古記云:“六國共修?!弊云降胤e薪,至于巖巔,從上鐫鑿其龕室佛像。功畢,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險而上。其上有散花樓、七佛閣、金蹄銀角犢兒。由西懸梯而上,其間千房萬屋,緣空躡虛,登之者不敢回顧。將及絕頂,有萬菩薩堂,鑿石而成,廣若今之大殿。其雕梁畫栱,繡棟云楣,并就石而成,萬軀菩薩,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龕,謂之天堂??罩幸幸华毺荩示壎稀V链藙t萬中無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顧,其群山皆如堷樓。王仁裕時獨能登之,仍題詩于天堂西壁上,……時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題,于今三十九載矣。[416]

唐朝后期最后一個“辛未”年是宣宗大中五年(851),此“唐末辛未年”顯然不是這一年,這時王仁裕尚未出生。王仁裕生于僖宗廣明元年(880),此后至唐亡,無“辛未”年。故此登麥積山之“辛未年”當指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王仁裕是后蜀人,不承認朱梁正統地位及其年號,唐朝已亡,又無唐朝紀年,故云“唐末丁未年”。此文當作于后漢隱帝乾祐三年(950),上距登臨賦詩時39年。王仁裕卒于后周世宗顯德三年(956),《玉堂閑話》中關于麥積山的一段記載作于其晚年??芍购屯跞试5脑娛翘颇┪宕湻e山石窟興盛的見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清县| 孟村| 永胜县| 师宗县| 汪清县| 克什克腾旗| 全椒县| 宁陵县| 喀喇| 乳山市| 平塘县| 临清市| 贵南县| 米林县| 图木舒克市| 新泰市| 南部县| 定西市| 玉龙| 新干县| 衡阳县| 工布江达县| 陵川县| 塘沽区| 邯郸县| 凤凰县| 洪雅县| 荔浦县| 黔江区| 威海市| 赤壁市| 安乡县| 嵊州市| 怀仁县| 绥德县| 呼玛县| 五寨县| 茂名市| 天祝| 钟祥市| 昌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