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大眾哲學(教材版)
- 王偉光主編
- 9074字
- 2021-01-05 16:21:16
第一節(jié) 哲學緒論
說到哲學,大多數(shù)人都會有一種復雜的感受,討論的內(nèi)容抽象晦澀,研究的問題也好像沒有直接的用處,但神秘面紗背后的智慧與玄妙又顯示出極大的魅力與吸引力。
說哲學百無一用并不冤枉。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Thales,約前624—前546年)因仰望星空而掉進了腳下的土坑。目擊這一幕的女奴嘲笑他,哲學連地上的坑都看不見,還看什么宇宙?從這個傳說中,可以得到兩個隱喻:一是哲學無用。哲學的確不像某門具體科學、具體專業(yè),有專門之用,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醫(yī)學等都有專門之用。哲學是解決對世界一般規(guī)律的總體看法的,無專門的一技之用,但它具有世界觀、方法論的總體用處。因此不能狹義地說哲學無用。二是哲學太空。認為哲學“空”“虛”的看法也是對哲學的偏見造成的。哲學雖然是高度抽象的學問,但哲學來源于現(xiàn)實、服從現(xiàn)實、服務現(xiàn)實。哲人不應該只是“仰望天空”,必須同時腳踏實地關注腳下,也就是關注現(xiàn)實,面對現(xiàn)實,深入實踐,聯(lián)系實際,為人類的實踐服務。
一 為什么學哲學
人生活在世界上,一定會對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也一定要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學習哲學,可以使人們自發(fā)、零散、片段的世界觀變得系統(tǒng)化,因為哲學本來就是系統(tǒng)化了的世界觀。認識世界不能只看現(xiàn)象,還要認識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本質(zhì)就是規(guī)律。各門科學包括全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解釋的都只是自然和社會一個方面、一個領域、一個層面上的規(guī)律,而哲學揭示的是事物發(fā)展變化最普遍的規(guī)律。掌握了一般規(guī)律,既有助于認識特殊規(guī)律,更有助于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的規(guī)律,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銳利的思想武器。當然,強調(diào)學哲學不是說其他領域的知識、其他的學科可以不學了,相反地,許多有關的知識、學科都要認真學、刻苦學,不同的是有了哲學的根底,學其他知識會更有成效。
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是要做事的,做事就要講究方法,方法對了事半功倍,方法錯了事倍功半。如何才能掌握科學的方法呢?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當然哲學不能教會人們?nèi)ブ尾 ⑷メ劸啤⑷ドw房,哲學作為方法論提供的不是什么具體的技能、技術、手藝和方法,而是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礎。
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打底,就可以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利益觀、價值觀、人生觀、幸福觀、金錢觀、家庭觀等,讓人們成為一個內(nèi)心向上、行為積極、對社會有益的人。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世界觀和方法論打底,就可以認清歷史大勢,找準立場定位,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做歷史的促進派,做人民的代言人,為人民干實事、做好事。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都對學習哲學給予高度重視。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發(fā)動了哲學學習運動,帶動全黨大興學習哲學的風氣,通過學哲學來解決“我們共產(chǎn)黨人眼力不夠”的問題,解決領導干部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問題,解決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世界觀方法論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tǒng),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無用之用,斯為大用,這就是哲學的品格;無為而無不為,這正是學習哲學的收獲。
哲學事實上與我們每一個人都保持著“親密的接觸”,時時刻刻、方方面面,沒有須臾的分離,盡管人們可能還不知道或者說從來沒有意識到。讓我們走向哲學、走進哲學。
二 哲學是什么
哲學是一門學問?哲學是一項技能?哲學是一種境界?當我們走向哲學的時候,首先就要面對關于哲學的這一系列提問。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哲學的開始。
(一)哲學的對象
給哲學下定義之前,可以先談談世界觀。世界觀就是人對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問題不在于你有沒有一個世界觀,而在于有一個什么樣的世界觀。也就是說,世界觀人人都有,沒有你有我沒有的不同,只有自覺或不自覺地受某種世界觀的支配之分。有人壓根就沒有聽說過“世界觀”三個字,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受某種世界觀的支配。也就是說,有人是不自覺地接受某種世界觀的指導,有人是自覺地接受某種世界觀的指導。
人們的世界觀可以分為素樸自發(fā)的世界觀、神學世界觀和哲學世界觀。人們最早的世界觀是素樸的、自發(fā)的,是不自覺的、不系統(tǒng)的,缺乏理論性、科學性、一貫性和系統(tǒng)性。遠古人類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神學世界觀,這反映了人們對人之外的自然力量的恐懼、崇拜與迷信。
哲學世界觀就是自覺的世界觀。有人說,按此定義,人人都有世界觀,難道人人都是哲學家?這當然不是。雖然從哲學的立場來說,最好的回答是:“不能肯定人人都是哲學家的事實,也不能否定人人都是哲學家的可能”;但在可能還沒成為現(xiàn)實之前,畢竟還不是現(xiàn)實。所以需要對“哲學世界觀”這一定義再加一個定語,即“理論化”。
哲學就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哲學靠理論論證和邏輯分析系統(tǒng)地回答關于世界最一般的問題。
(二)哲學的功能
哲學到底有沒有用?對哲學提出這樣的問題也是事出有因。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種哲學無用的感覺。就好比大學生就業(yè),學工科的可以去搞工業(yè),學醫(yī)學的可以去當醫(yī)生,而學哲學的似乎連工作都不太好找,因為許多人不知道你的崗位在哪里,不知道哲學能干什么。其實,哲學從產(chǎn)生開始就面臨著這樣的質(zhì)疑。泰勒斯為了改變?nèi)藗冴P于哲學無用的觀念,他做了這樣一件事情以說明哲學的作用。在大家都認為橄欖產(chǎn)量一年不如一年的時候,泰勒斯花低價把橄欖榨油器全部買斷。到第二年的時候,橄欖出乎意料地大豐收,家家戶戶都需要榨油,都要用榨油器,結果泰勒斯賺了一大筆錢。泰勒斯以此告訴希臘人,如果愿意的話,哲學家靠哲學思維可以賺很多的錢,只不過他有更高的追求罷了。應該說泰勒斯這一手確實把人們鎮(zhèn)住了,讓人們不再敢小瞧哲學的功效。但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泰勒斯是通過掌握天文學知識,預計出來年的氣候適合橄欖生長,橄欖會大豐收,所以才成功了。他用的其實是天文學,當然,是在哲學思維指導下的天文學,具有哲學智慧,而且當時天文學并沒有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所以把他的成功當成哲學的成功也不為過。
古希臘是人類哲學思維的發(fā)源地之一,古希臘語“哲學”,即“愛智慧”的意思。相傳古希臘科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前572—前497年)曾說過,他不是一個智者,而只是一個愛智慧的人。“哲學”一詞就是從“愛智慧”演變來的。古希臘人把聰明的智者稱為哲人,也是指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因此,不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把哲學看成具有高度智慧的學問,把哲學家稱為哲人。說哲學是體現(xiàn)高度智慧的學問不能算錯,但亦沒有回答哲學到底有什么用。
事實上,今天再回答這樣的問題,完全沒有必要借用別的學科了,借用了人家也不會服氣。需要用哲學本來的力量證明哲學的功效。這就是哲學的“無用之用,萬用之基”。哲學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具體的功效,但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不同的哲學認知、不同的哲學修養(yǎng),會產(chǎn)生對世界不同的認知與理解。當人們對世界的看法改變了的時候,人們在世界上的作為也就會相應發(fā)生改變;當人們的作為改變了,世界也就可能被改變了。哲學作為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影響、支配、指導人們言行,付諸實踐,進而改造客觀世界,并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強大功能。
在20世紀中期,科學界有人一度認為原子就是最基本的粒子,不再可分了。但毛澤東在1955年就講,從哲學的觀點來說,基本粒子也是可分的,隨后的科學發(fā)現(xiàn)了比原子更小的“夸克”粒子。1977年,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世界第七屆粒子物理學討論會上,美國著名微粒子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格拉肖(Glashow,1932— )提議將這種微粒子以毛澤東的名字命名為“毛粒子”。這既是科學家對毛澤東的敬意,更是科學向哲學的致敬。
其實,關于哲學有用無用,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為泰勒斯辯護的那句話講得已經(jīng)很到位了:“學哲學的人可能會掉進坑內(nèi),但不學哲學的人本來就在坑內(nèi),從來沒有出來過,也從來不知道還要出來。”哲學大有用處。哲學的用處,即哲學的功能,表現(xiàn)為世界觀功能、方法論功能、認識論功能、人生觀功能、價值觀功能、道德觀功能,而這些功能恰恰通過指導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社會實踐而發(fā)生作用。
用馬克思的話講,哲學的功能就體現(xiàn)在人的實踐中。哲學通過指導人的實踐,回答了自己有用沒用的問題。
哲學指導實踐的功能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nèi)部通過自己的內(nèi)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xiàn),同自己時代的現(xiàn)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那時,哲學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體系相對的特定體系,而變成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世界的哲學。各種外部表現(xiàn)證明,哲學正獲得這樣的意義,哲學正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哲學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學化,——這樣的外部表現(xiàn)在一切時代里曾經(jīng)是相同的。”[1]這講的就是哲學指導實踐的作用,而哲學通過理論化的世界觀參與實踐、作用實踐,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三)哲學的性質(zhì)
哲學作為世界觀從內(nèi)容來說似乎很宏大,包容天地,涵蓋古今。其實正因為是世界觀,從認識主體來說,哲學又很具體、很個性化。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就他個人來說,他認為他的世界觀是天經(jīng)地義的,是好的。一個人肯定不會去秉持一個自己認為不好的世界觀。所謂“好”的世界觀與“不好”的世界觀,應當有客觀的評價標準。
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在《齊物論》中就講過,人人見了西施都說美麗,人人皆欲得而親之,但魚看到卻沉到了水下,鳥看見了高高飛走,鹿見了遠遠地跑開。用“沉魚落雁”形容美人其實是人的一廂情愿,鳥獸魚蟲是不當回事的。
按照這樣的講法,哲學果真就沒有好壞了嗎?也不是。哲學是人的哲學,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有個體真實不可否認的獨立標準,可是人是社會之人。融入社會就不能沒有共同的客觀標準,就必須在共同的客觀標準下接受好與壞的評判。社會共同的客觀標準是什么?要以能否正確地認識外部世界規(guī)律、能否推進社會發(fā)展進步,能否促進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不斷拓展為基本要求。符合這些要求的哲學就是正確的、科學的哲學,不符合、有差距甚至背道而馳的哲學當然就是不正確、不科學的哲學了。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代唯物主義就是正確的、科學的哲學。
(四)哲學的生命
哲學的生命力源于現(xiàn)實。哲學總是程度不等、形式不同地反映和揭示時代的各種矛盾,關注和回答時代提出的各種現(xiàn)實問題,并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革自身的形態(tài)。哲學以一種批判的、革命的態(tài)度與時代的現(xiàn)實生活保持緊密聯(lián)系,并在回答時代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中獲得自己發(fā)展的動力。
現(xiàn)實課題是哲學的生長點,不斷地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時代課題是哲學發(fā)展的動力。推進哲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必須著眼于時代的變化,把握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并自覺地以哲學的方式回答時代的重大現(xiàn)實課題。
哲學所面對的“現(xiàn)實”并不是個別的、枝節(jié)性的事實,而是人類生活的“時代”或者說構成人類生活意義的“時代精神”。哲學是以總體的方式對自己時代的把握,實踐性、總體性、批判性、反思性、超越性和抽象性是科學的哲學思維的特色。哲學正是通過對自己時代精神的把握來塑造和引領自己的時代。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現(xiàn)實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給哲學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哲學必須跟上時代的發(fā)展,以真正哲學的方式來回答這些時代課題。
艾思奇在《如何研究哲學》中指出:“為什么要研究哲學呢?這問題現(xiàn)在解決了:因為從哲學的研究中,我們要找到正確的世界觀,這世界觀可以作為我們認識現(xiàn)實的根本方法。我們借此可以得到正確的認識,變革自己的意識,更進而建立起健全的、合理的生活實踐。”正是基于這樣的立場,艾思奇寫出了被毛澤東稱為“通俗而又有價值”“我讀了得益很多”,并且作了長篇摘錄的《大眾哲學》。
艾思奇之所以能在哲學發(fā)展上取得這樣大的成就,就在于他始終將哲學研究與時代的重大現(xiàn)實有機結合起來。艾思奇說:“第一不離開現(xiàn)實的問題,第二要有前進民眾的立場,是辨別正確哲學的標準。”因此,哲學所要面對、回答的最根本的課題是該時代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現(xiàn)實。哲學必須善于捕捉住重大現(xiàn)實,善于觀察分析重大現(xiàn)實,在回答重大現(xiàn)實的探索進程中推進哲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然而哲學又是從世界觀、方法論、從普遍規(guī)律的高度回答現(xiàn)實,需要高度的哲學思維,需要運用概念、范疇進行抽象思維、綜合概括,實事求是地看待現(xiàn)實,辯證地看待現(xiàn)實,客觀全面地看待現(xiàn)實。
那么,目前,哲學要挖掘哪些重大課題加以回答并作出科學的抽象呢?當前,我國最大的現(xiàn)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哲學的發(fā)展首先要面對這個現(xiàn)實,直接解答這一現(xiàn)實問題。只有直接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回答現(xiàn)實,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出帶有共性的范疇,加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進一步創(chuàng)新哲學的范疇體系,才能真正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譬如,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是一個經(jīng)濟學課題,但同時又是一個哲學課題。哲學工作者應當掌握更多的市場經(jīng)濟知識和材料,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再譬如,當代社會主義與當代資本主義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是當今歷史時代最迫切的問題,哲學工作者怎樣站在歷史時代的高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來分析當代社會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又譬如,當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jīng)提出了許多重大哲學問題,如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是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則成為世界哲學探索的中心議題。面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現(xiàn)實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問題,應密切注意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動向,應注意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從中得出一定的哲學結論。還譬如,面對世界當代優(yōu)秀文化成果,以及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應研究新思潮,研究新學科,挖掘發(fā)展哲學的素材。哲學與許多學科的結合,可以進一步擴充哲學的外延,豐富哲學的內(nèi)涵。
總而言之,哲學一定要關注現(xiàn)實、研究現(xiàn)實、概括現(xiàn)實、改造現(xiàn)實,哲學無限的生命源于無盡的現(xiàn)實。
三 怎樣學哲學用哲學
黑格爾曾經(jīng)意味深長地講過一句話:同一句格言,在一個飽經(jīng)風霜、備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說出來,和在一個天真可愛、未諳世事的孩子嘴里說出來,含義是根本不同的。要想走向哲學,擁抱哲學,不經(jīng)過哲學方面的艱難跋涉是不行的。一般來說,下面幾個階段是必不可少的。
(一)掌握知識
雖然哲學不等于知識,哲學也特別強調(diào)與知識的界限,但離開知識也不會有哲學。黑格爾針對一些人對哲學的誤解與對哲學知識的輕視,不厭其煩地說了一大段話:“常有人將哲學這一門學問看得太輕易,他們雖從未致力于哲學,然而他們可以高談哲學,好像非常內(nèi)行的樣子。他們對于哲學的常識還無充分準備,然而他們可以毫不遲疑地,特別當他們?yōu)樽诮痰那榫w所鼓動時,走出來討論哲學,批評哲學。他們承認要知道別的科學,必須先加以專門的研究,而且必須先對該科學有專門的知識,方有資格去下判斷。人人承認要想制成一雙鞋子,必須有鞋匠的技術,雖說每人都有他自己的腳做模型,而且也都有學習制鞋的天賦能力,然而他未經(jīng)學習,就不敢妄事制作。唯有對于哲學,大家都覺得似乎沒有研究、學習和費力從事的必要。”[2]
黑格爾的“怨氣與火氣”無非想表明,掌握基本的哲學知識是學習哲學的第一步。哲學知識體現(xiàn)在哲學史中,歷代哲學家的著述是學習哲學的必經(jīng)階梯。同時哲學知識還體現(xiàn)在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社會實踐知識上,學習和掌握這些知識是學習哲學所必需的。從思想激蕩傳承的角度來看,甚至沒有哪一個哲學家的著述是過時的,也沒有哪一個哲學家的著述是完全沒有價值的,甚至一些被認為是錯誤的著述在哲學發(fā)展中也有它的意義,能夠給人以啟迪。有時候要想真正了解某個哲學家的思想,只看他自己的著述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去看與他對立的、專門批評他的某個哲學家的著述。
學哲學絕對不能停留于知識層面。沒有知識不行,拘泥于知識更成問題。僅僅掌握知識絕對成不了哲學家,恐怕不能說是懂哲學的人,有時候甚至連哲學的門都沒有進入,最多只是哲學教書匠罷了。掌握知識這一階段必須得有,但又必須跨越,跨過了這一階段,才算走向哲學之門。但如果陷入其中便成了玻璃箱中的蒼蠅,四處亂撞沒有出路。
(二)追尋智慧
不管你是哲學專業(yè)的學生還是非哲學專業(yè)的學生,上大學哲學的第一課,聽到的第一個斷言肯定是:哲學就是“愛智慧”。這不僅僅是由于哲學“Philosophy”這個詞來自古希臘文,由philo(愛)和sophia(智慧)兩部分組成。更主要的是哲學從誕生起就是以愛好、追尋智慧為目標。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都是博學多才的學問家,但最讓他們引以驕傲的不是他們的學問,而是他們對智慧的熱愛追尋,對宇宙人生的探求。
智慧是什么?不是知識,不是結論,不是技能,而是對世界、對宇宙、對人生的一種自覺、反省、質(zhì)疑、批判、拷問、追本溯源、刨根問底等狀態(tài)。蘇格拉底解釋為什么自己被德爾斐神廟認為是最有智慧的人時說,“因為我知道自己無知”。滿腹經(jīng)綸無所不知不是智慧,知道自己無知的這一行為才算得上智慧。
從知識上升到智慧本來已經(jīng)是一大跨越了,但哲學絕對不停留于智慧。哲學愛智慧,重點在“愛”上,不是在“智慧”上。所以哲學的愛智慧強調(diào)的是追尋智慧的這一過程,而不是智慧本身,或者說不僅僅是智慧本身。
毛澤東強調(diào)共產(chǎn)黨人研究哲學、學習哲學,“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改造世界”[3]。這就一語道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改造世界的目的。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出真知的基本觀點來看,愛智慧的最根本的條件,應當是參與社會實踐,脫離了社會實踐,根本談不上愛智慧,談不上探索哲學真理。實踐需要哲學,實踐造就哲學。人們的哲學之問是實踐提出來的,正是實踐的需要引起并推動了哲學的發(fā)展,活生生的實踐是哲學發(fā)展取之不竭的動力源。
(三)涵養(yǎng)境界
進入哲學之門后便開始了哲學境界的涵養(yǎng),這是一個沒有止境的修養(yǎng)過程。在這一哲學之旅中,有的人可能終生跋涉不已但了無所得,有的人則可能在歷經(jīng)千辛萬苦之后一朝頓悟。那么什么才是哲學的覺悟與進步呢?
中國禪宗大師曾經(jīng)講過一段話,對境界的闡述可謂極致:在沒有覺悟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追求覺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了;在覺悟之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普通人可能認為這是瞎說,哲學不這么看。
繞了個圈,又回到了原地,但再回到原地的時候已經(jīng)全然不同了。有人說我裝覺悟了行不行?我們說,你可以去裝,但中國哲學有句真言叫“境由心生”,沒有覺悟的“心”恐怕很難裝出覺悟的“境”來。哲學從來沒有一個評價境界的標桿,但境界的有無卻如紅爐白雪、高下立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過這樣的境界觀對于未入門者來說,確實有些過于難以把握。好在哲學家也體諒我們普通人的這種苦惱,也會說些大家能明白的話。
例如,哲學家馮友蘭在他的《貞元六書·新原人》中把學哲學的人分為四種境界:最低的是“自然境界”,完全是基于本能的活動,尚難說有對哲學知識的掌握和哲學智慧的追尋;第二層是“功利境界”,意識到了要建功立業(yè),并且有了改造世界的行動;第三層是“道德境界”,已經(jīng)達到了“正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的自覺;最高一層則是超越世俗,物我兩忘,和光同塵,與萬物為一的“天地境界”。在馮友蘭的這四種境界中,前兩層是普通人已經(jīng)具備和經(jīng)過努力可以具備的境界;第三層則需要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事上磨煉、不斷精進始有可能,“君子”“賢人”與這一境界比較接近;第四層則是圣人的境界,一般人是達不到的。
實際上,馮友蘭所講的學哲學的境界用在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共產(chǎn)黨人身上,第一種境界是以工人階級及廣大人民的立場和感情學習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立場、感情不對頭,很難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可以增強立場、感情的自覺性、堅定性。第二種境界是以改造世界、實現(xiàn)解放全人類的偉大歷史任務為目的學習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張,學習哲學是為了掌握謀取工人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根本利益的思想武器。動機不純,目標不對,也不可能真正學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種境界是以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學習哲學。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私利,只有把個人的幸福與工人階級、廣大勞動人民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獻身于工人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才能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哲學。第四種境界就是以工人階級偉大領袖的寬廣胸懷和遠大志向為榜樣學習哲學。要向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的精神境界學習。當然,一般人是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的,但我們必須向這個境界看齊,才能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四)實踐精進
哲學的涵養(yǎng)與覺悟僅僅是為涵養(yǎng)而涵養(yǎng)、為覺悟而覺悟嗎?不是。哲學的涵養(yǎng)肯定要體現(xiàn)在哲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哲學的覺悟肯定要體現(xiàn)在哲人的行動上。
哲學家們從來沒有把哲學的涵養(yǎng)當作一個自娛自樂,不與世界、不與他人發(fā)生關系的個人行為,“正心誠意”最后是要“治國平天下”的。
像西方的柏拉圖,他的哲學最終構想的是一個理想國,在這一國度內(nèi),哲學家要成為國王,要去決定、掌管國家運行的一切大事。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哲學王”的說法。
中國古代圣哲宣揚的“極高明而道中庸”,講的也是哲學的追求探究可以至高至遠到先天未化之時,但哲學的指向絕不會離開日用常行的現(xiàn)實生活;至于說“內(nèi)圣外王”,同樣是強調(diào)通過哲學的修養(yǎng),對內(nèi)讓自己成為圣人,對外則要去主宰天下。
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以實踐的哲學實現(xiàn)哲學的革命與創(chuàng)新,目標明確指向要去改變世界,解放人類。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在把自己與舊哲學劃清界限的同時,也為自己設立了使命。
哲學從來就是生活的、現(xiàn)實的、實踐的,有什么樣的哲學自然會有什么樣的行動,真正的哲學從來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哲學的最高境界是走向實踐,哲學家的最高抱負是實踐哲學。當然,這一點并不是所有的哲學、所有的哲學家都能辦到的,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做到了,馬克思、恩格斯就做到了。
只有哲學才讓我們知道所應做和所當做,只有具備哲學涵養(yǎng)的人才知道有所不為與有所必為。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哲學來自實踐,哲學又用于實踐。讓哲學走向實踐,在實踐中實現(xiàn)哲學,這既是哲學之幸,更是實踐之幸。
結語
要把哲學從書齋、講堂中解放出來,從晦澀難懂、玄妙抽象中解放出來,從曲高和寡、陽春白雪中解放出來,讓哲學走向堅實的大地,讓哲學走向火熱的實踐,讓哲學走向平凡的大眾,讓哲學成為大眾改造世界、獲得自由、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銳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