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通史
第一章 明朝對東北女真諸部的管轄
后金是明代末年滿洲在東北地區建立的地方政權。滿洲是明代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統一了東北地區的女真大部之后,形成的一個新興的民族。考察后金政權的建立,有必要對滿洲的源流,特別是明王朝對東北女真各部的管轄做出必要的論述,進而認識后金政權建立的歷史背景。
一 東北女真諸部源流、分布及遷徙
(一)女真族的源流
明王朝時期,東北地區女真族的族系可以上溯到先秦堯舜時期的肅慎,漢魏時代的挹婁,魏晉南北朝時的勿吉,隋唐時代的靺鞨,直到遼金元明之際的女真各部。大量的文獻記載和近代以來的研究成果表明,以“楛矢石砮”等為主要文化特征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和滿洲等族,確實是一脈相承、流傳有序的一個族系,即所謂“肅慎族系”。
肅慎作為中國東北地區著名的古代民族之一。在堯舜時期,就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古文獻記載表明,“肅慎”作為族稱,見于《史記》的《五帝本紀》《周本紀》和《孔子世家》以及《大戴禮記·少閑篇》《周書·王會篇》《左傳·昭公九年》《國語·魯語下》等。誠然,在上述文獻中,肅慎族的名稱的文字記載有所不同。例如,今本《竹書紀年·五帝篇》稱: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東漢鄭玄的疏注認為:“息慎”就是東北夷中的肅慎。《滿洲源流考》也認為:“息、稷、肅,音轉之訛,其為一國無疑。”“息”字的上古音為職部,而“肅”字在覺部。從音韻學的音轉規律看,職部與覺部,其元音相同,而韻尾的發音部位也相同可以“對轉”。[1]故“息慎”與“肅慎”乃一音之轉,應屬于事實。司馬遷作《史記·五帝本紀》,采摭古文獻各家之說,亦稱:“山戎、發、息慎……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
文獻記載表明,肅慎族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記載中,稱呼也不相同:先秦時期主要稱呼為肅慎,有諧音的息慎、稷慎和肅眘等稱呼;在漢魏時期,肅慎族系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唐時期稱靺鞨,又稱靺羯。“勿吉”與“靺羯”讀音相近。在唐代,靺鞨七部經過分化組合,形成黑水靺鞨與粟末靺鞨南北兩大部并存的局面。唐睿宗時期,封粟末靺鞨部的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改國號為渤海。渤海國日益強大,被稱為海東盛國。唐玄宗開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部首領倪屬利稽進京朝貢,唐王朝設立黑水部,封倪屬利稽為都督。后來,黑水靺鞨部依附渤海國,與中原斷絕關系。在五代初期,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渤海國被契丹(遼國)所滅。黑水部又歸附遼國,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領地,演變成了后來的女真。由于避諱契丹首領宗真的名諱,稱為女直,世代居住在混同江(即松花江)的東岸,長白山下。居住在松花江南岸的女真加入了遼代的戶籍,被稱為熟女真;居住在北岸的女真沒有加入遼代戶籍,稱為生女真。
生女真的始祖名哈富,傳到(金)景祖烏乃古時,被宋仁宗封為生女真節度使。第五代(金)太祖阿骨打自封為女真人首領,多次打敗遼兵,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建國,國號金。后來,金滅遼和北宋王朝,入主中原地區,史稱大金王朝。在元王朝時期,契丹和中原女真人逐漸融入漢族,而東北地區的女真余部,至明末則形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群。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后建國,史稱后金。后來,皇太極改族稱為滿洲,改國號為清。新中國成立后,稱滿洲族為滿族。
(二)女真三部的劃分與分布
在明代,明王朝把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區分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落。這種區分,對于了解明代東北地區“女真人幾個主要部分的活動區域、相互關系及發展水平的差異,特別是了解扈倫四部與建州集團兩部的淵源與特點,部落的遷徙與聚合,滿族(洲)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線索與輪廓”[2]。從文獻記載來看,三大部落群,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關于女真三大部落群的名稱、分布及遷徙,很多東北史學者都做了頗為詳盡的論述與考證。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都是以所在地區得名。“海西”作為地名,始見于元代,所轄地域較廣。“明代海西的狹義地域,是指以呼喇溫河(也作忽剌溫,今呼蘭河)流域為中心,東至松花江下游,西至嫩江以東,南至松花江中游,西南至伊通河口附近賓州站,這一略成三角形的廣大地區。”[3]在明代,建州至少包括今吉林市、永吉縣的西部和南部。在明代正統年間,完成了對女真海西、建州兩部的劃分。自明英宗即位后,明朝中央政府的公文中,正式使用“海西”作為該部女真及衛所的統一冠稱。與此同時,“建州女真”也就自然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大集團。至于“野人女真”作為相對獨立的部分,與海西、建州相提并論是在明代萬歷年間。據明末所修萬歷《大明會典》記載:“蓋女真三種,居海西等處者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憐等處者為建州女直……其極東為野人女直,野人女直去中國甚遠,朝貢不常;海西、建州,歲一遣人朝貢。”[4]
在明王朝建立后的百余年間,女真的三大族群各自完成南下的遷徙活動。遷徙活動的過程,亦是女真三大族群各自的分化與再度凝聚的過程。待到明代中后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的主要聚居區,由原來的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域,南遷至如下兩個地區:當今遼寧省開原市以北至松花江大曲折處地;以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為中心東北至圖們江地區和松花江地區。兩地區以北的松花江下游及黑龍江、烏蘇里江附近地區,則成為女真人的散居區。
根據《明會典》的記載,“極東為野人女直”,距離“中國甚遠”而且“朝貢不常”。野人女真主要分布在外興安嶺及日本海附近,包括苦兀島一帶。因為這一地區的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惡劣,導致野人女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生活以采集和漁獵經濟為主;在社會組織結構上,基本停留在氏族部落階段。明朝政府在這一地區設置衛所,對野人女真進行有效的管轄。野人女真以朝貢等方式與明朝政府保持聯系,這種朝貢受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阻隔,貢道不暢,故《明世經文編》記載:“野人處極東,每入必假野人女真各部道海西,貢市無常。”
實際上,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南遷,并形成地域穩定的兩大部族集團后,未被納入兩大集團的“極東”“甚遠”女真各部落,統一被稱為“野人女真”。它是散居女真部落的一種稱謂,并沒有形成像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那樣穩定的地域聯盟集團。野人女真的一部分在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南遷的同時,也開始向南遷徙,并逐漸占據了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原來居住的地區。這些先后徙居海西女真或建州女真原居住地區的野人女真的氏族、部落,與留在當地的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相融合,成為海西女真或建州女真的組成部分之一。
根據明代文獻,可知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落群的區分,即居住地不同:“海西等處”“建州、毛憐等處”“極東”“去中國甚遠”;祖先源頭不同:“海西系黑水裔”“建州、毛憐出渤海”;建制管轄不同:朝廷對海西、建州“建官賜敕”,設有衛所,野人女真則“自相雄長”,不設衛所;朝貢入市不同:海西、建州進京朝貢,與朝廷有互市貿易,野人女真則“朝貢不常”[5]。除上述四點外,女真三大部落在經濟發展水平、風俗習慣等方面,也存在程度不同的差異。
對于明代東北地區女真人三大部落的區分、分布以及各自特征的認識,對我們進一步認識女真人在明代二百余年間的發展變化,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三)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南遷
明王朝建立后的百余年間,對于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落來說,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即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的南遷。海西女真南遷的走向是西南方向,建州女真南遷的走向是東南方向,二者南下都是向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遼東地區靠攏,結果導致了海西、建州女真各部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形成了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四部的扈倫聯盟與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毛嶺衛四衛所組成的建州聯盟。兩大聯盟的對峙與角逐,爭奪對女真各部落的最高統治權,事實上成了推動女真各部落兩大聯盟通過兼并戰爭而走向統一的動力,最終導致了滿洲的形成與后金國政權的建立。
這里,有必要對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南遷的內因與外因做如下的探討。推動女真南遷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層面的物質需求。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們的基本實踐活動。自戰國時期燕國在東北設立遼東、遼西二郡以來,到明代,這一地區以漢族為主要居民的社會經濟已經有了較高水平的發展,對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女真人感到需要學習漢族的先進生產技術,通過貿易活動用自己的采集、漁獵、畜牧產品與內地漢族地區交易,“海西、建州諸夷衣食皆易諸內地”,“布帛米鹽農器仰給漢”[6]。從海西女真南遷所到達的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四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來看,這些地方土地肥沃,水草豐美,江河丘陵遍布,為農耕、畜牧、采集、漁獵即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自然條件,是吸引海西女真南遷的內在原因。值得人們思考的是,哈達等四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是一種客觀存在,為什么偏偏在這個時間節點引發了海西女真南遷的欲望和行動呢?這顯然只能從外在的客觀條件中去尋找。事實表明,首先是明王朝建立初期對東北地區的施政方針與具體政策,直接引發了海西女真的南遷。
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軍攻克元大都,元朝的余部退居到長城外漠南草原地區。洪武二年(1369),明朝詔諭元朝的殘余勢力歸降朝廷。洪武四年(1371)七月,明朝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招撫女真族各部的首領,在東北女真地區建立諸多衛所,安撫女真各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制定了“藉女直制北虜”的方針,下詔曰:“爾等若能敬訓天意,誠心來朝,各立衛分,給印信,分賞賜,世居本土,自相統屬。”明朝對女真各部的招撫政策深得女真各部首領的響應,他們紛紛率部歸降。于是,出現了女真人每年入京朝貢的人數“絡繹不絕,動以千數”的景象。至于因入貢而自愿留京效力的女真上層人物,亦大有人在。洪熙元年(1425),弗提衛指揮察汗帖木兒等“率妻子五百七十二人來歸,奏愿居京自效”。[7]宣德六年(1431),弗提衛指揮僉事哈剌帖木等人進京朝貢,“皆愿居京自效”。[8]女真各部首領率部歸附與“居京自效”,對女真人的舉族南遷具有帶動的作用。
明政府為促進女真居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采取重要舉措之一就是設立馬市。馬市的設立,成為聯系女真族與漢族經濟交流的重要舉措,對推動女真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永樂三年(1405),福余衛指揮喃不花等奏請設立馬市。永樂四年(1406)三月,明成祖頒布詔令:“設遼東開原、廣寧馬市。”[9]天順八年(1464),明政府又增設了撫順馬市。馬市貿易加強了女真族與蒙古族及漢族人民在經濟上的相互往來。女真族各部通過馬市貿易,換到了所需的生產工具、鐵器農具與生活用品,極大地促進了女真族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女真族南遷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促進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人南遷的外部因素之二,是來自西部蒙古族部落與來自北方野人女真的侵擾。逃避野人女真和蒙古的侵擾,是建州女真及海西女真集團逐漸向南遷徙的又一個直接原因。
從永樂初年開始,海西女真就受到兀良哈三衛中的福余衛的侵擾。根據《明實錄》宣德七年(1432)九月記載:“亦馬忽山等衛指揮木答兀等來報,福余等三衛韃軍往掠阿魯臺,為阿魯臺所敗,盡收其家口輜重牛馬田稼,三衛之人奔往海西。”[10]福余三衛進入忽刺溫之地,嘉河衛指揮乃剌禿向明政府奏請:“和寧王阿魯臺部屬徙于忽刺溫之地,迫近本境,恐其為患,今所以部人民移居近邊,乞賜優容。”朝廷接到奏請后,予以批準,并命令邊將對南遷的女真人“善加撫恤”。[11]可見,是兀良哈三衛的騷擾,直接導致了海西女真的遷徙。
元朝中期,原居住于松花江下游、牡丹江上游一帶的建州女真的主體部分即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因為受到元朝殘余勢力以及兀狄哈的騷擾被迫南遷。據《李朝實錄》記載,“洪武五年(1372),兀狄哈達乙麻赤到來玄城地面劫掠殺害”,[12]斡朵里部首領崔也吾乃被迫帶部逃離奚官城。建州女真南遷到回波江方州后,因與蒙古達達為鄰,長期受其侵擾,不得安寧。為此,猛哥帖木兒奏請成祖曰:“達達常川往來,攪擾邊境去處,住坐不得,請恩準返阿木河居住。”[13]胡里改部阿哈出之子釋家奴奏曰:“我等之居境,連達達地面,數來侵伐,愿移居婆豬江。”建州女真的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被迫向南繼續遷徙。
二 東北女真兩大聯盟的形成
(一)海西女真的南下與扈倫聯盟
明代初年的海西女真,是指“居海西等處者為海西女直”。海西作為地名,其地理位置在學界仍然存有異議。通常的觀點,認為海西地區是指松花江大曲折處、阿什河流域一帶。實際上,明初海西女真的活動范圍不局限于松花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也包括黑龍江中游一帶。
明初,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的遷徙活動,幾乎是同時進行的,都是與明朝政府的招撫活動直接聯系在一起的。明政府在東北地區向東的招撫活動導致了建州女真的南遷;向北的招撫活動導致了海西女真的南遷。所謂向北,主要是指忽刺溫江(今呼蘭河)與黑龍江流域一帶。明朝初年,明朝政府在該地區設立了兀者衛及塔山衛,負責對海西女真的招撫。在明政府的招撫活動下,海西女真的大多數人先后集結到了忽剌溫地區。
永樂四年(1406),明朝政府在忽剌溫河下游一帶設置了塔山衛,由塔刺赤擔任指揮同知。塔刺赤在任達三十年之久。正統元年(1436),“塔刺赤年老,命其子永的代之”。[14]在永的時代,塔山衛發展較快,也比較強大。后來,塔山衛指揮弗剌出以所管轄的人口眾多,“馳報未便”,奏請朝廷另設新衛。正統十一年(1446),朝廷批準弗剌出的一支自塔山衛中分出,成立塔山左衛,以弗剌出為都指揮同知。塔山左衛設在忽剌溫江中上游以南地區。扈倫四部的前身大多來自塔山左衛。哈達、烏拉的前身為塔山左衛。
永樂四年(1406)二月,明朝政府又在忽剌溫江一帶設置塔魯木衛,首任衛指揮為打葉。[15]打葉即葉赫部的始祖,原本姓土默特,后來為了隨俗而治改姓納喇,遷于葉赫河一帶,葉赫國因此而得名。可見,塔魯木衛原居地也在忽剌溫江流域。
永樂七年(1409)三月,明朝政府又在忽兒海(今牡丹江)地區置忽兒海衛,該衛是繼塔山衛、塔魯木衛之后,設立的另一個衛。同年五月,由于該衛管轄區域較大,加之內部紛爭,明廷在該衛北部另設置了弗提衛,以塔失為指揮。后來,弗提衛首領傳至“王機褚”時,招募收集周邊諸部,渡輝發河,筑城爾居,始稱輝發部。以塔山左衛、塔魯木衛、弗提衛位主體的海西女真沿海西江南下,到哈達等扈倫四部的形成,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海西女真各部先后相會于忽剌溫地區,第二階段是海西女真各部相繼遷徙到松花江大曲折處,第三階段是塔山衛、塔魯木衛與忽兒海衛各部紛紛進入哈達、烏拉、葉赫、輝發等四河流域,前后經歷了七八十年之久。
在整個遷徙的過程中,以塔山左衛、塔魯木衛、弗提衛為主的海西女真,不斷吸收女真其他各部落以及少量蒙古族漢族的成員,重新進行聚合重組,直到16世紀中葉,南下的海西女真族多數集結到了遼河上游至松花江上游之間的遼闊地區,形成了著名的哈達、葉赫、烏拉、輝發四部即扈倫四部。
在東北地區女真族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扈倫四部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扈倫四部聯盟在與建州四衛聯盟的對峙、斗爭中,雖然未能由自己來實現對女真族的統一,但扈倫四部對東北地區土地的開發以及女真族的發展無疑是做出了較大貢獻,事實上也為推動女真族的統一、為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女真族的發展史上,扈倫四部與建州女真四衛共同構成了滿族共同體的核心部分。
扈倫四部的形成,是在海西女真南下的遷徙過程中完成的。鑒于扈倫四部在女真族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作用,有必要對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四部的概況簡要介紹如下。
1.哈達
哈達部因為居于哈達河得名,其前身為明初設立的塔山左衛。在首領速黑忒統治時期,塔山左衛的勢力強大,速黑忒是嘉靖年間著名的海西女真部落領袖,是哈達部著名首領王忠的父親。速黑忒死于內亂,被部人八太打喇漢所殺。速黑忒的次子王忠為躲避內亂逃到廣順關外,在哈達河流域一帶創建了哈達部。史稱“女直左都督速黑忒居松花江,距開原四百余里,為迤北江上諸夷入貢必由之路,人強馬盛,諸部畏之”[16]。王忠充分利用自己所在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控制了海西各部與中原的朝貢和貿易的交通要道,因此哈達部的實力不斷壯大。所以,女真人若想從黑龍江、混同江至開原者,必經哈達部,取道海西入開原,“東夷諸種無不受其約束者”。[17]速黑忒死后,其次子王忠繼任哈達部首領以“兵力強盛”著稱,正所謂“部眾強盛,東夷自海西、建州、一百八十二衛、二十所、五十六站,皆聽約束”[18]。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忠遭遇父親同樣的不幸,在內亂中被部眾殺死,王忠的侄兒王臺前往哈達為其部主。王臺“遠者招徠,近者攻取,其勢愈盛,遂自稱哈達汗。”當時,“建州王杲、王兀堂、李奴才、毛憐李碗刀及祝孔革子逞加奴、仰加奴諸酋盡服從臺。”[19]。是為哈達部勢力最為強大的時期。當時,海西女真的葉赫、烏拉、輝發各部及建州女真都臣服哈達部。哈達部的中心城寨亦赤哈達,在距開原城東65里的哈達河(今小清河)北岸。王臺晚年貪財受賄又不察民情,哈達部逐漸走向衰落。與此同時,建州女真卻日益發展壯大。萬歷二十七年(1599),哈達部被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所殲滅。正如叢佩遠先生所說:“哈達部奠基于速黑忒,壯大于王忠,鼎盛于王臺。”[20]
2.烏拉
烏拉以居住在烏拉河流域而得名。據《東夷考略·女直》記載:“開原北近松花江者曰山夷,又北抵黑龍江曰江夷,而江夷有灰扒、兀喇等族。”可見,輝發和烏拉兩部最初應分布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一帶。
烏拉部和哈達部源于明初設立的塔山衛。正統十一年(1446)十月,從塔山衛中分出塔山左衛。速黑忒任塔山左衛首領統治時期,塔山左衛開始向南遷徙。與此同時,速黑忒之兄庫堆朱顏的兒子太欒也率部眾從松花江大曲折處向東南遷徙。烏拉部到了太欒的孫子布顏統治時期,居住在烏拉河流域一帶,勢力開始強大,漸漸達至強盛,其轄地相當遼闊,“約當今日吉林省吉林市、永吉、舒蘭、磐石、蛟河、安圖、敦化、延吉、和龍、汪清、榆樹、九臺、德惠、松原,黑龍江省的寧安、五常、雙城、阿城以及松花江兩岸、綏芬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21]。在扈倫四部中,最初是哈達部勢力最為強大,烏拉部亦聽命于哈達部。烏拉部在布顏孫滿泰為王時期,勢力發展到巔峰時期。其統治區域除松花江中上游外,圖們江以西,以及虎爾哈、赫席赫等部,都是烏拉部控制的勢力范圍。烏拉部的中心城寨烏拉城,即今吉林市西北70里的烏拉鎮。[22]后來,烏拉部逐漸走向衰落,萬歷四十一年(1613)被努爾哈赤兼并。
3.輝發
永樂七年(1409)三月,明朝政府在忽兒海地區設置忽兒海衛,同年五月改名為弗提衛,任命塔失為衛指揮。后來,明政府為解決塔失叔侄之間的“衛印之爭”,將弗提衛一分為二。當塔魯木衛再次南移,“駐牧于開原東北鎮北關外”時,弗提衛都督王機奴也在距離塔魯木衛駐地不遠的渣魯向輝發河流域進發。“王機砮招服輝發諸部,于輝發河邊扈爾奇山,筑城居之,因名輝發國。”[23]輝發部建城的時間,根據輝發城考古發掘的遺物,“城內所發現的瓷器大都是明代萬歷年間制的較好的瓷器”[24],應該是在萬歷初年。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輝發部貝勒王機砮之孫拜音達里幾次負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率兵征之。圍其城,克之,誅拜音達里父子,殲其兵,招撫其民”[25]。輝發部被努爾哈赤所滅。
4.葉赫
海西也稱“南關、北關”。所謂南關即是哈達,北關即是葉赫。根據楊賓的《柳邊紀略》所記:“北關葉赫,逼處開原、鐵嶺,乃明邊之外障。”葉赫部始祖系蒙古國人,姓土默特。后遷于葉赫河(即今大清河)岸建國,名曰葉赫。始祖是星根達爾漢。[26]葉赫部的前身是永樂四年(1406)二月設置的塔魯木衛。其始祖起初居住在今呼蘭河以北地區,后來與塔山左衛同時南遷至今松花江大曲折一帶,16世紀初再次南移,“駐牧于開原東北鎮北關外”[27],在仰加奴、逞加奴時期,為了與哈達部爭奪控制海西各部與中原的朝貢和貿易的交通要道,“北關(塔魯木衛)效之,亦建寨于此,蓋爭其利也”。[28]建城的時間在萬歷元年(1573)前后,城址在今吉林省梨樹縣境內大清河上游的東南岸。從此,葉赫部定居于葉赫河流域一帶,稱為葉赫部。葉赫部建城之時,正是哈達部最強盛的時期,故受制于哈達部。不久,隨著哈達部日益衰落,葉赫部在仰加奴、逞加奴時期“征服諸部,各居一城,哈達人多歸之,兄弟遂皆稱王”,[29]漸漸成為扈倫四部中最強大的一部。葉赫部在明末女真各部爭奪領導權的軍事角逐中,成為與建州女真聯盟勢均力敵的一方。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記載,萬歷二十一年(1593),葉赫部聯合哈達、烏拉、蒙古科爾沁等九姓之國合兵,分三路進攻建州女真,遭到慘敗。[30]天命四年(1619)八月,努爾哈赤率貝勒諸臣統領大軍,再次征討葉赫部,大敗葉赫部,攻占葉赫東西兩城,葉赫所屬各城俱降。[31]葉赫部被努爾哈赤殲滅。伴隨著葉赫部被努爾哈赤統領建州女真征服,努爾哈赤完成了統一海西女真的歷史使命。
從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四部上述的情況來看,四部在地域上毗連,哈達與烏拉又原為一族,有親族血緣關系;哈達與葉赫又曾一同控制著南北貿易通道,在與建州聯盟的對峙—斗爭中結成了某種程度上的軍事同盟。但是,彼此之間在利益上的一些矛盾,決定了扈倫四部的聯盟關系是一種松散的聯盟。扈倫聯盟的主體實力一度比建州聯盟要強些,但是扈倫四部最終還是被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利用四部的矛盾,各個擊破。努爾哈赤最終統一了女真各部。扈倫四部并沒有完成統一女真的歷史使命,但是扈倫四部的形成與發展對女真族歷史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是應當予以充分肯定的。后金政權的建立與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與扈倫四部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
(二)建州女真的遷徙與建州聯盟
建州女真的主體部分,是元代的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以及毛憐部,在元初居住在今黑龍江省依蘭以下的松花江下游地區,到元朝中期逐漸向牡丹江下游遷徙。在明朝初年又幾經遷徙,洪武五年(1372)遭到了元朝的殘余勢力“兀狄哈達乙麻赤到來玄城地面劫掠殺害”[32]。斡朵里部首領崔也吾乃為保存實力,被迫帶領部眾逃離奚官城(今吉林省琿春西南),轉移到了朝鮮半島境內的阿木河(今朝鮮咸鏡北道會寧)。根據《李朝實錄》記載:“猛哥帖木兒回稱,當初我與兀狄哈相爭,攜家流移到來本國。今若赴京,慮其兀狄哈乘間擄掠家小……得此照得猛哥帖木兒等始緣兀狄哈侵擾,避他到來本國(指朝鮮)東北面得慶源、鏡城地面居住。”[33]
洪武二十八年(1395),燕王朱棣率領明軍北征海西女真西陽哈部,招撫了胡里改部,胡里改部的首領阿哈出率領部眾溯牡丹江而上,又折向西南經今天的吉林市附近的建州,再南進至奉州定居。永樂元年(1403),阿哈出赴京進貢,朝廷當即“設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建州所在的奉州,又稱鳳州、房州、方州、坊州,在回波江上。回波江即灰扒江,即流經今樺甸、輝南、梅河口的輝發河。明朝廷設立建州衛,目的之一是利用阿哈出出面來“招諭野人各部”,最終圖們江流域一帶的女真人紛紛歸附朝廷,斡朵里部全族成員也從阿木河西遷于鳳州。為“招諭野人各部”,阿哈出向朝廷推薦斡朵里部的猛哥帖木兒,稱他“聰明,識達天道”。永樂三年(1405),朝廷派官員到朝鮮東北部招諭斡朵里部、毛憐部,二部首領猛哥帖木兒、把而遜接受招諭,進京朝貢。朝廷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同年十二月,朝廷設毛憐衛,以把兒遜為指揮使。[34]此時,居住在阿木河的斡朵里部、毛憐部二部,陸續有部眾遷居鳳州。永樂初年,自建州衛設立后,朝鮮為了阻止女真人歸附明朝,下令關閉慶源貿易,停止與女真人的互市。根據《李朝實錄》的記載:“初,野人至慶源塞下市鹽鐵牛馬。及大明立建州衛,以於虛出(即阿哈出)為指揮,詔諭野人,慶源絕不為市,野人憤怒,建州人又激之,乃入慶源界抄掠。”[35]慶源貿易的關閉,給居住在圖們江一帶女真人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出現了眾多女真部落前去朝鮮“抄掠”的行為。在阿木河的女真人與朝鮮的矛盾日益緊張的背景下,猛哥帖木兒“畏其見伐”,于永樂九年(1411),率其部眾遷徙到鳳州一帶。斡朵里部與胡里改部再次會合在一起,斡朵里部成了建州衛女真人的兩大部分之一。猛哥帖木兒也帶領斡朵里部遷徙到了奉州地區,即今吉林省海龍縣的輝發江一帶。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歷經短暫的分離,回到回波江方州(即鳳州)再次相聚。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雖然在名義上同屬于建州衛,但實際上是兩部,各自分別獨立活動。朝廷有鑒于此,于永樂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批準猛哥帖木兒之奏請,將斡朵里部從建州衛中分出,詔令組建“建州左衛”,設立于奉州地區。奉州地區的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自然環境適宜農業生產,使建州女真的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人口也有所增加,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兩部的實力得到發展壯大。
建州衛與建州左衛分別在奉州地區居住了近30年與14年之后,胡里改部與斡朵里部又開始陸續東遷與南遷。遷徙的原因,一是奉州地區已開墾的耕地,所生產的糧食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猛哥帖木兒曾派李大豆對朝鮮說,“今棄舊土,而從遐域,人多地窄,生理良艱”,愿意“還我舊土”[36]。此后,建州的女真人就陸續有人回到當年在朝鮮的居住地。二是蒙古韃靼阿魯臺聯合兀良哈三衛騷擾東北西部邊境。永樂十九年(1421),韃靼屯兵四十萬于沈陽路,侵擾廣寧、山海一帶。明成祖曾多次率大軍北征,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的猛哥帖木兒和阿哈出之子釋家奴等人也曾多次隨駕出征,與韃靼結怨頗深。在猛哥帖木兒的奏請下,朝廷批準他“復還阿木河地面居住”[37]。
建州衛也由于同樣的原因,“受圣旨搬來婆豬江(今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等處”。[38]建州左衛東遷阿木河的人口在七八千人,建州衛遷徙到婆豬江的人口在一千人左右。[39]胡里改部與斡朵里部由于受到靼韃的侵擾以及其他原因,被迫離開奉州地區,遷徙的路線卻有所不同: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州左衛的部眾在首領猛哥帖木兒的率領下重新返回到阿木河;永樂二十二年(1424),建州衛部眾在釋家奴、李滿住父子的率領下遷徙到婆豬江流域。盡管二者的遷徙路線不同,但他們的遷徙都是奏請朝廷得到批準后才付諸行動的。
從胡里改部與斡朵里部遷徙的目的地來看,建州衛的目的地是婆豬江,地理位置處在遼東都司與朝鮮之間,交通往來便利,比較安全,利于自身發展壯大。猛哥帖木兒所率的建州左衛重返的阿木河地區,情況則頗為復雜。猛哥帖木兒與朝鮮的關系曾經有過一段惡化的經歷。
宣德八年(1433)六月,猛哥帖木兒曾配合明廷招諭叛人楊木答兀,楊木答兀弟楊滿皮及手下紛紛歸附明朝。楊木答兀卻不愿歸順,糾集各處野人八百余名襲擊猛哥帖木兒,“猛哥帖木兒父子俱亡”[40]。楊木答兀殺害了猛哥帖木兒及其子阿古等,燒毀了房屋,俘獲了猛哥帖木兒年幼之子童倉,建州左衛受到極大重創,朝鮮也乘機進入覬覦已久的阿木河地區。后來,明帝責令楊木答兀與兀狄哈將所擄人物歸還,董山與阿谷妻也被贖回。童倉被放回后繼任建州左衛指揮使。童倉為了免遭襲擊,和其叔凡察商議,奏請朝廷準許其遷往婆豬江與建州衛李滿住會合,朝廷予以批準。在建州左衛還沒有遷徙到婆豬江的時候,建州衛已經開始西遷,原因是遭到朝鮮軍馬的搶殺。李滿住奏請朝廷西遷到渾河上游,明政府兵部認為“渾河水草便利,不近邊城,可令居住”[41],事實上,正統二年(1437),建州衛已經遷徙到渾河上游的蘇子河流域。建州衛既然已經西遷,撲奔建州衛而來的建州左衛也就自然隨之西遷。正統五年(1440)九月,朝廷把建州左衛安置在三土河(輝發河支流三統河)及冬古河(渾江支流董鄂河,今稱大雅河)兩界間,“同李滿住居處”。[42]正統七年(1442)二月,遷到婆豬江的建州左衛首領童倉與其叔父凡察為了爭奪領導權展開爭斗。明廷為了平息建州左衛的內部爭斗,將建州左衛又分為左右兩衛,童倉執掌左衛,凡察執掌右衛,至此形成了建州三衛的格局。建州女真歷經近百年的四處遷徙,最終在正統初年聚居在遼寧境內的渾河上游,至此建州女真群體正式形成。此后,建州女真大體上活動在蘇子河與婆豬江之間的廣大區域。三部彼此之間的地理方位大致上是建州衛居中,右衛在南,左衛偏西北。
三 明朝對女真諸部的行政管轄
(一)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設立與羈縻統治
明朝在地方上的行政設置,是十三布政司與南北兩京,總稱十五省。十五省下設府、州各百數十,縣一千一百有余。府、州、縣只負責統領民戶,另外設置衛、所負責統領軍戶。明代的都司衛所,是有別于府、州、縣的另一類地方行政機構。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管理軍戶,后者是管理民戶。明政府在東北地區設立的都指揮使司,先后有遼東都指揮使司、大寧都指揮使司、奴兒干都指揮使司。
遼東都指揮使司。據《明史》卷41地理志(二)記載:“洪武四年(1371)七月,置定遼都衛。六年六月置遼陽府、縣。八年(1375)十月改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治定遼中衛(遼寧遼陽市),領衛二十五、州二。十年,府、縣俱罷。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海口,北至開原。”[43]轄有定遼左衛等二十余衛。據《明史》卷76《職官五》、卷90《兵志二》的記載。遼東都指揮使司的重要官員是總兵、鎮守太監、巡撫。總兵是遼東都司的最高軍事長官,“凡總兵,副總兵,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遼東都司的二十五衛“其戎在政悉聽于監軍、總兵、巡撫”。總兵與遼東都司各衛的關系是:“征調則統于諸侯將,事平則散歸各衛。”巡撫,即巡撫都御使,因事出巡地方,無定員。正統元年(1436)設巡撫遼東地方贊理軍務一員,初駐遼陽,后移廣寧。巡撫作為朝廷的耳目之官,主要是配合總兵共同管理地方,監督、檢查地方官員,防止武臣專斷跋扈。鎮守太監是巡撫之外的又一監督、制約總兵的官員。以太監監軍地方,雖然也有政績卓著者,但大多作威作福,干擾地方,因而朝臣經常上章彈劾,請罷中官監軍。嘉靖十五年(1536),終于撤銷鎮守遼東太監一職。
大寧都指揮使司治大寧衛(內蒙古寧城西)。洪武二十年(1387),設置大寧衛,轄境為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區。次年,改名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1403)復舊,移治保定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夏月癸巳日,在兀良哈地區設置泰寧、福余、朵顏三個衛,各領所部以安畜牧。朵顏等三衛牧地在洮兒河流域及嫩江下游一帶,亦稱兀良哈三衛。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治黑龍江口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塔赫塔。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始建之前,已于洪武十三年(1380)置東寧、南京、海洋、草河、女直等五千戶所。洪武十九年(1386),在遼陽設置東寧衛,以安置女真、高麗民眾。明成祖即位后,在洪武年間的基礎上,向黑龍江下游、圖們江以東地區大力招諭各少數民族前來歸附,分設衛所,予以安置。據《明實錄》《明史》《大明一統志》等文獻記載,待到永樂七年(1409),已經共設立126衛。這一年的四月,朝廷設立奴兒干都司,“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統屬其眾”[44]。奴兒干都司建立后,區內各地衛所機構的建立更加迅速。待到永樂末年,先置建州等衛共184衛。宣德年間,衛所陸續增加,到萬歷年間為止,奴兒干都司所屬為衛者三百八十四,為千戶所者二十四。[45]奴兒干都司“其地東瀕海,西接兀良哈,南臨朝鮮,北至奴兒干北海”,[46]所轄地域廣闊,東至日本海、庫頁島,北至外興安嶺,南至鴨綠江中上游,西至鄂嫩河。
明代北線都司衛所機構的官員設置及其職能,除奴兒干都司的情況有所特殊外,其余大體相同,可見于《明史》卷76《職官五》的記載:“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于五府(即五軍都督府),而聽于兵部。都司并流官,或得世官。”[47]
衛都指揮使司設官如京衛,品秩并同。外衛各統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率世官,或有流官。凡襲替、升授、優給、優養及屬所軍政,掌印、僉書、僉書報都指揮使司,達所隸都督府,移兵部。[48]
“所,千戶所,正千戶一人,副千戶二人,鎮撫二人。凡千戶,一人掌印、一人僉書,曰管軍。每衛設前、后、中、左、右五千戶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一百戶所,每百戶所設總旗二人,司”;“凡軍政,衛所下于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總旗、小旗,小旗十人”。[49]
《明史》卷76《職官五》的上述記載表明,都指揮使司及其長官都指揮使,掌管一方軍政,其隸屬關系是,對上“各率其衛所以隸于五府”,即“分隸五軍都督府”,然后“移兵部”;對下則是“凡衛所皆隸都司”,“外衛各統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率其卒伍以聽令”,唯獨“守御千戶所,不隸衛,而自達于都司”。
遼東都指揮使司自長官都指揮使以下的各級官員的選任,“不論都指揮使、同知、僉事,考選其才者充之”。“都司并流官,或得世官”是說都指揮使司的高級官員大多由“流官”擔任,至于“世官”(少數民族首領)則屬于特殊情況。
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同知、僉事多數由漢人的流官擔任,原因在于北部長城一線,從東漢末年的“五胡”入駐中原并建立政權,以及后來契丹、女真、蒙古各族的紛紛南下并建立政權,使這一地區已經不是單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而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雜居區。因此都指揮使、同知、僉事各級職官大多由漢族人的流官擔任,在管理方式上也與以往的其他邊境地區有所不同。
明代的奴兒干都司則與上述情況有所不同。奴兒干都司的轄區大多是新歸附的少數民族,因而在官員的選任和管理方式上,沿襲了以往在周邊地區由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高官并且可以世襲的“因俗而治”方式。因此,奴兒干都司及其官員的職責與職能,有必要單獨論述如下:奴兒干都司及其所轄衛所,均是“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50]都司一級官員如指揮使、指揮僉事、指揮同知享有官俸,而衛所及以下官員則不給官祿。都司一級官員雖是“流官”,但仍可世襲。衛所官員皆為“世官”,即“父死子代,世世不絕”,“朝廷設置諸衛,錫以印章,所以關防奸偽,保境安民”。[51]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奴兒干都司高級官員,可見于奴兒干都司的幾名重要官員全由女真族人組成,如都指揮同知康旺,洪武年間是三萬衛千戶,永樂年間任東寧衛指揮使,宣德二年(1427)任奴兒干都司指揮使;都司指揮僉事王肇舟,原任東寧衛副千戶,宣德二年升任奴兒干都司指揮同知;都司指揮僉事佟答拉哈,原為三萬衛總旗,宣德二年升任奴兒干都司指揮同知。奴兒干都司及下屬衛所,均由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長官。官職可以世襲,因俗而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都司及衛所兼有軍事和行政職能,即所謂“保境安民”。而保塞不為寇,“為我藩屏”[52]一語,是說以衛所為藩衛明王朝內地的屏障。
明王朝建立后,在以海西女真為主體所建立的塔山左衛、塔魯木衛、弗提衛,由元代的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女真人為主體建立的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還有由毛憐部女真為主體的毛憐衛,有的與奴兒干都司屬下的女真人為鄰,又都是以女真人為主體居民,因此在各級官員的權限、任命、世襲等諸多方面有著極為相似的情形。即是說,明政府對扈倫四部、建州三衛及毛憐衛,實行與奴兒干都司大體相同的招撫政策,“因其部族”或“因其部族所居”而建,“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父死子代,世世不絕”,由“朝廷置諸衛,錫以印章,所以關防奸偽,保境安民”,“保塞不為寇,為我藩屏”。在女真族的各衛官員,衛一級的最高官員是指揮使,但是往往享有都指揮使司一級或與遼東總兵同秩。誠然,官秩雖然普遍偏高,但俸祿頗低,有的甚至不給官祿。總之,明代在東北女真族聚居地區實行的是“因俗而治”的民族區域自治。
王鐘翰先生在《清史新考》中考證:“明朝在東北女真地區所設衛所,自永樂元年(1403)十一月共先后設置368個衛、20個所,其中永樂朝181、正統朝4,正統后130、嘉靖朝53。”[53]
明政府對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實行漢唐以來的“羈縻而綏撫”[54]方針。各女真衛亦稱“羈縻衛”。它是軍政合一的地方機構,既具有軍事職能,又負責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持有明王朝的“誥印、冠帶、襲衣等”;同時,又屬于土官體制,由女真族部落首領擔任衛所的各級官員,官職世襲,沒有俸祿,只有朝貢時能獲得朝廷的賞賜,即“因其部族、官其酋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職,給與印信、俾各仍舊俗,統其屬以時朝貢”[55]。按明朝的衛所建制:衛設指揮使一員(正三品),指揮同知二員(從三品),指揮僉事四員(正四品),衛鎮撫二員(從四品);所設正千戶一員(正五品),副千戶二員(從五品),所鎮撫二員(正六品),百戶十員(從六品)。
東北地區女真族的羈縻衛所,是隸屬于明王朝的地方行政機構,為明王朝“守御邊境”[56],“保境安民”,“保塞不為寇,為我藩屏”。羈縻衛所必須執行明廷的政令,定期納貢,聽從調遣,負責守邊,重大行動需向朝廷請示,違犯明朝法律要按律治罪。明廷有任命各衛所首領的權力,同時,解決女真內部糾紛,對來自外部的攻擊提供保護,獎賞從征與平亂有功人員,等等。衛所必須聽從調遣,按期貢納等。羈縻衛所官員的升遷與世襲有既定制度,由兵部主管。作為明王朝的地方軍政機構,羈縻衛所是明政府管轄女真等族的軍政機構。
(二)明代東北驛路、驛站的建設
明政府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有效管轄,同時也是為了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與設立羈縻衛所同時,加強了驛路與驛站的恢復和建設。遼東都司境內驛站路線,大多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建設的。奴兒干都司境內各驛站則多設于永樂七年(1409)之后。[57]在明代東北驛路中,在遼西地區,以大寧為中心,向南、東、西開辟了三條驛路;以廣寧為中心,向西、西南、東南開辟了三條驛路。遼東地區的驛路與驛站建設,是以遼陽和開原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大概共有10條驛路,基本上覆蓋了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所管轄的區域。
以遼陽為中心的遼東地區驛路主要有三條:一條是遼陽南線,從遼陽出發中經鞍山、海州、蓋州、熊岳、復州、金州、旅順等12個驛站直達遼東半島南端旅順口;一條是遼陽北線,從遼陽出發北行,經虎皮、沈陽、懿路、中固、開原等六驛,最后直達開原;一條是遼陽東線,并無驛站設置。實際上,由于中朝使臣經常往來于此,從遼陽向東南,經由甜水、連山關、鳳凰城、湯站、九連城(今丹東的九連城)等。[58]
以遼東北部軍事重鎮開原為中心三條驛路通道,第一條是“開原西陸路”,該驛路主要的驛站有慶云站、熊山站、洪州站、懿州(今遼寧阜新塔營子)等站,這是與蒙古地區相互往來的重要交通路線;第二條是“開原北陸路”,該驛路主要驛站有賈道站、漢州站、歸仁縣、韓州、信州城、斡木城、龍安站、海西賓州站、弗顏站(今吉林扶余境內)等,這是由開原通往海西女真與西北部蒙古各部的交通路線;第三條是“開原東路到朝鮮后門”線,驛路上主要驛站有坊州(今吉林省樺甸轄區內)、納丹府城、奚官(今吉林省琿春轄區內)、費爾忽、弗出、南京等驛站,渡過圖們江,與朝鮮咸鏡北道的隨州縣、海洋、禿魯、散三(今朝鮮咸鏡北道北青)等驛站相接。這條驛路是明朝初期與建州左衛相連的交通路線,也是建州左衛向明廷進貢的朝貢道。
另外,從開原東線納丹府(今吉林省樺甸的那丹佛勒古城)東北開辟了“納丹府東北陸路”,沿路的驛站有那木剌(今吉林省蛟河之老爺嶺)、善出、阿速納合、潭州、古州、舊開原、毛憐(今吉林琿春境內)等七站,這是明初通往建州衛、毛憐衛的路線,也是其朝貢之路,是聯系牡丹江流域與綏芬河流域上游地區的主要交通線。[59]
以海西為中心又開辟了“海西西陸路”與“海西東水陸站”兩條交通線。
第一條是“海西西陸路”,東起肇州(今黑龍江肇東八里城),中途經由的驛站有龍頭山、哈剌場、洮兒河、臺州、尚山、札里麻、哈塔山、西止兀良河。這是明朝初年通往兀良哈三衛的交通路線,是明朝聯系、控制西北地區的唯一路線,也是兀良哈三衛的朝貢道。
第二條是“海西東水陸站”,通過水陸可直達奴兒干都司,陸路途經45個驛站可達滿涇站(今俄羅斯境內亨滾河口莽阿臣噶珊),其中藥乞站(今黑龍江撫遠木克得赫屯)至滿涇站共計24站為狗站。[60]
除以上所列的驛路與驛站外,驛傳系統還包括遞運所和鋪兩種交通設置,遞運所一般設在驛站附近,兩者相輔相成。鋪的分布,據《中國東北史》第三卷的統計,共有55鋪,分布如下。
鐵嶺:城西鋪、新興鋪、蘆野鋪、泥溝鋪、山頭鋪。
沈陽:塔山鋪、平田鋪、東山鋪、白塔鋪、渾河鋪。
遼陽:接官亭鋪、爛泥鋪、山坳鋪、板橋鋪、首山鋪、沙河鋪、長店鋪、清泉鋪(井泉鋪)。
海州:廣信鋪、牛莊鋪、乾溝鋪、龍臺鋪、塔山鋪、分水鋪、孛蘭鋪、平洋鋪、高頭鋪、河灣鋪、平山鋪、三汊河鋪、蘭村鋪、土河鋪。
蓋州:石城鋪、口兒鋪、榆林鋪、堝頭鋪、新安鋪、布子鋪。
復州:城南鋪、八家鋪、麻河鋪、沙河鋪、欒古鋪、古城鋪、南縣鋪。
金州:樓子鋪、棘針鋪。
廣寧:在城總鋪。
義州:塔山鋪、雙墩鋪、山后鋪、十三鋪、三家城鋪、沙窩鋪、大凌河鋪。[61]
上述驛站、驛道的交通建設,既加強了明朝對東北女真各部的管轄,同時也加強了東北地區女真各族與內地的聯系,更加促進了東北各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三)女真各部的朝貢與馬市貿易
貿易活動是東北女真社會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朝貢和馬市密切相連。或者說,朝貢與馬市是女真人社會貿易活動的兩種主要形式。朝貢之所以能夠成為女真社會貿易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就在于女真人向明廷定期納貢,是明王朝既定的制度,體現著女真族對明王朝的隸屬關系。明廷接受貢物,雖然是“例不給價”[62],但也不能完全理解為向女真人征收賦稅。朝廷的主要用意是為了確認相互之間的隸屬關系,因而對前來納貢的女真各部均予以回賞。女真族各部向明廷朝貢的主要物品有馬、獸皮、海東青等,明廷回賞給女真人的主要有絹、布等各種生活用品。
明廷按照慣例給朝貢的女真部落回賞,在《大明會典》里有詳細記載:“都督每人彩緞4表里,折紗絹2匹;都指揮每人彩緞2表里,絹4匹,折紗絹1匹,各織金纻絲衣1套;指揮每人彩緞1表里,絹4匹,折紗絹1匹,素纻絲衣1套;以上鞋襪各1雙,千百戶、鎮撫、舍頭目人,每人折衣彩緞1表里,絹4匹,折紗絹1匹;奏事來者,每人紅絲衣2件,彩緞1表里,折紗絹1匹,鞋襪各1雙。”[63]
明朝廷與女真首領之間的朝貢與回贈之所以具有貿易的性質,還在于,朝廷允許女真首領在朝貢的同時,攜帶土特產品進京,進行以物易物的貿易活動,換取生產及生活的必需用品。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政府規定:“凡遠夷之人,或有長行頭匹及諸般物貨,不系貢獻之數,附帶到京,愿入官者,照依官例具奏,官給鈔錠,酬其價值。”[64]這種發生在朝貢者與朝廷之間的交易活動,相當于官市貿易。這種官市貿易中用來“酬其價值”的主要是布匹、衣物之類的生活用品,遠遠不能滿足女真社會對鐵農具、武器的需求,因此出現了朝貢官員“歸自京師,道過邊境,輒以所得彩幣或駑馬市耕牛及銅鐵器皿”[65]的“營私”活動。女真朝貢者大量購買耕牛與銅鐵器皿,引起了朝廷的警惕,朝廷明令予以禁止,但遭到女真人的強烈抵制,朝廷不得不解除禁止買賣耕牛的條令。由于銅鐵器皿的交易私下一直在進行,朝廷也不得不放寬禁令,允許朝貢者“五人、十人共買一鍋”[66]或二年三年許買鍋鏵一次”[67]。朝廷的禁令以及限制女真來京人數的規定,并不能限制朝貢貿易的發展,來京朝貢貿易的人數,每年多達四五千人。“僧人及女直夷人,例應一歲及三歲入貢者,不下五千四百人”。[68]明代蒙古、女真朝貢時回購的貨物種類繁多,數額龐大。明人沈德符說:“余于京師北館伴館夫裝車,其高至三丈余,皆韃靼、女真諸部及天方諸國貢夷歸裝所載。他物不論,即瓷器一項,多至數十車。”[69]女真等東北少數民族朝貢歸途所進行的沿途交易,“即撻子、海西、野人女真,歸自京師,道過邊境,輒以所得鈔幣或駑馬,市耕牛及銅鐵器皿”[70],是明代東北少數民族與漢族貿易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除貢市貿易外,明代馬市貿易是女真族于貢市貿易外,同漢族及蒙古族進行貿易活動的另一重要方式。
所謂馬市,并非以馬匹的交易為限,交換的商品種類相當繁多。馬市的正式設立,始于永樂初年。永樂三年(1405),明政府應蒙古福余衛的請求,“令就廣寧、開元擇水草便處立市,俟馬至官給其值”[71]。永樂四年(1406),明政府正式設立馬市,“一于開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真;一于開原城東;一于廣寧以待朵顏三衛,各去城四十里”[72]。天順八年(1464),朝廷為接待建州女真開設撫順馬市。永樂至天順年間所開設的廣寧、開原、撫順三大馬市,分布在遼東的中北部,奠定了朝廷與兀良哈三衛及海西、建州女真各衛的馬匹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格局。隨著建州女真向遼東東部的靠近,東部地區在萬歷年間又出現了一批馬市。明代的馬市,是在永樂至萬歷年間陸續建立起來的。馬市分布在漢族與蒙古族、女真族交界線上的交通要道上,沿遼東邊墻分布,西八市主要是漢族與蒙古族貿易,東六市主要是漢族與女真族貿易。[73]
馬市的設立最初主要是為了購置軍用馬匹。實施的結果是在馬市上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以至于馬市成為東北女真、蒙古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進行商品交易的貿易市場。從女真族與漢族交換的商品來看,女真提供的商品主要有馬匹、貂皮、人參等土特產;漢族提供的商品主要有鏵、鏟等生產工具,耕牛,種子等生產資料和米、鹽、絹、布緞、鍋、衣服等生活用品。
從開市的次數上看,初期是每月一次或兩次,到萬歷年間幾乎天天開市,成了日市。參加馬市貿易的人數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大量增加,有時甚至多達千人。海西女真都督猛古孛羅等從廣順關入市,一次大約1100人。[74]建州女真朱元長革等一次進入撫順關互市的就有250人。[75]《明檔抽分清冊》107號記錄統計,運進海西的耕牛有216頭,鏵子4292件。[76]
《遼東殘檔》詳細記載了萬歷十一年(1583)七月至九月和次年一月至三月六個月內女真與漢族通過馬市交換物產的品種與數量。其中“女真賣給漢人的有,人參,18次,3619斤;馬,18次,175匹;貂皮,18次,4734張;狐皮,18次,577張;狍皮,16次,761張;珠子,8次,32顆;蜜,7次,1460斤;蘑菇,14次,3740斤;木耳,12次,762斤;還有鹿皮、豹皮、榛子等若干。漢族賣給女真人的有,鐵鏵,19次,4848件;牛,18次,497頭;鍋,16次,354口;襖子,15次,234件;羊皮襖,9次,397件;水靴,14次,203雙;緞子,10次,58匹;絹,4次,6匹;還有木鍬等。不能分清哪方買賣的有:羊,13次,213只;羊皮,13次,1743張;驢,10次,23頭;豬,4次,11頭”。[77]由此可見女真族與漢族相互交易的商品品種之多、數量之大。通過馬市貿易,女真族與漢族實現了互通有無,同時也豐富了各自的經濟生活,促進了女真族與漢族在各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1] 張世祿:《古代漢語教程》上冊,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3頁。
[3]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4頁。
[4]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卷107,禮部65,《朝貢三·東北夷》。
[5]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721頁。
[6] 《明神宗實錄》卷3,“隆慶六年七月辛丑”;《東夷考略》,“海西”。
[7] 《明宣宗實錄》卷12,“洪熙元年十二月甲午”。
[8] 《明宣宗實錄》卷84,“宣德六年十月己未”。
[9] (清)張廷玉:《明史》卷6《成祖本紀二》,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83頁。
[10] 《明宣宗實錄》卷95,“宣德七年九月己未”。
[11] 《明宣宗實錄》卷100,“宣德八年三月戊寅”。
[12]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23頁。
[13]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07頁。
[14] 《明英宗實錄》卷14,“正統元年二月壬戌”。
[15] 《明太宗實錄》卷51,“永樂四年二月庚寅”。
[16] 《明世宗實錄》卷123,“嘉靖十年三月甲辰”。
[17] (明)馮瑗:《開原圖說》卷下。
[18] (明)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總略·南北關”。
[19] (清)彭孫貽:《山中聞見錄》卷10,“海西”。
[20] 叢佩遠:《扈倫四部的形成概述》,《民族研究》1984年第3期。
[21] 趙東升:《扈倫四部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頁。
[22]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733頁。
[23]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3,“丁未年九月丙申”。
[24] 《輝發城調查簡報》,《文物》1965年第7期。
[25]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3,“丁未年九月甲辰”。
[26]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6,“天命四年八月己巳”。
[27] (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第6冊,卷501,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528頁。
[28] (明)馮瑗:《開原圖說》卷下。
[29]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736頁。
[30]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癸巳年九月壬子”。
[31]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6,“天命四年八月己巳”。
[32]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23頁。
[33]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9頁。
[34] 《明太宗實錄》卷49,“永樂三年十二月甲戌”。
[35]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7頁。
[36] 《朝鮮李朝太宗實錄》卷19,“太宗十年五月丁卯”。
[37] 《朝鮮李朝太宗實錄》卷21,“世宗五年八月辛亥”。
[38] 《朝鮮李朝太宗實錄》卷25,“世宗六年七月辛亥”。
[39]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748頁。
[40] 《朝鮮李朝世宗實錄》卷62,“世宗十五年十月戊寅”。
[41] 《明英宗實錄》卷43,“正統三年六月戊辰”。
[42] 《明英宗實錄》卷71,“正統五年九月己未”。
[43] (清)張廷玉:《明史》卷41《地理志二》,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952頁。
[44] 《明太宗實錄》卷91,“永樂七年閏四月己酉”。
[45]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00—601頁。
[46] 《寰宇通志》卷166。
[47] (清)張廷玉:《明史》卷76《職官五》,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72頁。
[48] (清)張廷玉:《明史》卷76《職官五》,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73頁。
[49] (清)張廷玉:《明史》卷76《職官五》,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873、1874頁。
[50] 《大明一統志》卷89《女直》。
[51] 《明英宗實錄》卷49,“正統三年十二月辛未”。
[52] (明)馬文升:《撫安東夷記》。
[53] 王鐘翰:《清史新考》,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54] 《后漢書》卷86《南蠻西南夷列傳》。
[55] 《大明一統志》卷89《女直》。
[56] 《明英宗實錄》卷89,“正統七年二月甲辰”。
[57]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0—631頁。
[58]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1—633頁。
[59]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2—633頁。
[60]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4頁。
[61]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3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5—636頁。
[62]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卷108《朝貢通例》。
[63]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卷111,禮部69,《給賜二·外夷上》。
[64]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卷113,禮部71,《給賜四·給賜番夷通例》。
[65] 《明英宗實錄》卷54,“正統四年四月己丑”。
[66] 《明孝宗實錄》卷195,“弘治十六年正月甲午”。
[67] 《明孝宗實錄》卷195,“弘治十六年正月甲午”。
[68] 《明世宗實錄》卷93,“嘉靖七年十月丙辰”。
[69] 《萬歷野獲編》卷30,“夷人市瓷器”。
[70] 《明英宗實錄》卷103,“正統八年夏四月”。
[71] 《明成祖實錄》卷34,“永樂三年三月癸卯”。
[72] 畢恭:《遼東志》卷3《邊略·馬市》。
[73] 佟冬主編:《中國東北史》第4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0頁。
[74] 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第1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頁。
[75] 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第1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頁。
[76] 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第1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頁。
[77] (明)申時行:《大明會典》卷107,禮部65,《朝貢三·東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