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一 唐朝對吐蕃的偏見與認(rèn)識誤區(qū)

(一)歧視

唐蕃建立和親關(guān)系之后,在唐朝方面就意味著吐蕃是附屬之邦,因此一直以屬臣禮儀待之,直到唐德宗時期吐蕃提出禮儀和地位問題,唐朝才予以糾正。吐蕃方面也明白這種關(guān)系的內(nèi)涵,早期對唐朝的經(jīng)濟、文化依賴過多,不便解決,直到軍事上可以和唐朝競力爭雄時才切實加以解決。這就意味著早期的唐蕃關(guān)系中唐朝處于優(yōu)勢地位,因此在唐朝也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歧視問題。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蕃,松贊干布(弄贊)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見道宗,執(zhí)子婿之禮甚恭。既而嘆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與公主歸國,謂所親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dāng)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棟宇以居處焉。公主惡其人赭面,弄贊令國中權(quán)且罷之,自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fēng)。”[50]晚期的藏文史書《王統(tǒng)世系明鑒》在追述前代故事時提到,當(dāng)文成公主到達(dá)吐蕃后,“這時大臣噶爾也銜恨唐朝皇帝偏心歧視、公主的鄙薄吐蕃”,采取了怠慢的方式,以至于她和仆從的飲食起居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以要返回唐朝相要挾。面對文成公主對吐蕃冷遇的抱怨,吐蕃大臣做了辯解,噶爾東贊更直言,談到自己前往長安迎親的過程中,“漢地的人都蔑視我們,除了女店主一人之外,沒有一個同情我們的人,尤其是唐朝皇帝偏心,欺侮我們。就是公主你也是那么不喜歡蕃地使臣。”[51]它雖然是以故事形式出現(xiàn)的,結(jié)合漢文資料的記載,可以看到唐朝初年對吐蕃確實存在某些歧視,這種情況通過唐蕃長期和不斷加強的交流而逐漸趨向消除,到晚期出現(xiàn)諧和一家、社稷如一的局面。

(二)失信

唐穆宗長慶年間,劉元鼎往來吐蕃參與會盟,路經(jīng)河州,見到吐蕃都元帥、尚書令尚綺心兒云:“回紇,小國也。我以丙申年逾磧討逐,去其城郭二日程,計到即破滅矣,會我聞本國有喪而還。回紇之弱如此,而唐國待之厚于我,何哉?”元鼎云:“回紇于國家有救難之勛,而又不曾侵奪分寸土地,豈得不厚乎!”[52]《新唐書》的記載略有差異,文謂:“元鼎還,虜元帥尚塔藏館客大夏川,集東方節(jié)度諸將百余,置盟策臺上,遍曉之,……尚塔藏語元鼎曰:‘回鶻小國,我嘗討之,距城三日危破,會國有喪乃還,非我敵也。唐何所畏,乃厚之?’元鼎曰:‘回鶻有功,且如約,未始妄以兵取尺寸地,是以厚之。’塔藏默然。”[53]吐蕃方面的首領(lǐng)由尚綺心兒變成了尚塔藏,講的主要是吐蕃不守信。

但是,唐朝方面也存在失信背約的情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吐蕃西擊勃律,勃律遣使來告急。玄宗派人到吐蕃令其罷兵。吐蕃不受詔,并攻破勃律國,唐玄宗震怒。當(dāng)時散騎常侍崔希逸為河西節(jié)度使,鎮(zhèn)守涼州。吐蕃與唐朝樹柵為界,置守捉使。崔希逸對吐蕃將乞力徐說:“兩國和好,何須守捉,妨人耕種。請皆罷之,以成一家豈不善也?”乞力徐回答說:“常侍(崔希逸)忠厚,必是誠言。但恐朝廷未必皆相信任。萬一有人交抅,掩吾不備,后悔無益也。”崔希逸堅持請求,遂派使者與乞力徐殺白狗為盟,雙方都撤去守備。于是吐蕃畜牧遍野。不久崔希逸的隨從孫誨入朝奏事,并想自邀其功,因奏稱“吐蕃無備,若發(fā)兵掩之,必克捷。”唐玄宗派內(nèi)給事趙惠琮與孫誨前往觀察事宜。趙惠琮等至涼州,遂假傳圣旨命令崔希逸偷襲吐蕃,崔希逸不得已而從之,大破吐蕃于青海之上,殺獲甚眾,乞力徐輕身逃逸。趙惠琮、孫誨均獲得厚賞,吐蕃從此再度斷絕朝貢。崔希逸以失信而悶悶不樂,在軍不得志。“俄遷為河南尹,行至京師,與趙惠琮俱見白狗為祟,相次而死。孫誨亦以罪被戮。”[54]這里既講到唐朝的失信,也提到失信者最后遭到的所謂報應(yīng)。

另一件發(fā)生在唐德宗貞元三年(787)。當(dāng)時唐朝以渾瑊為會盟使,崔漢衡為副使,與吐蕃會盟于平?jīng)觯罗臣s劫盟,崔漢衡(?-795)被擄掠,“至故原州,結(jié)贊坐于帳中,召與相見,數(shù)讓國家,因怒渾瑊曰:‘武功之捷,皆我之力,許以涇州、靈州相報,皆食其言。負(fù)我深矣,舉國所忿。本劫是盟,在擒瑊也。吾遣以金飾桎梏待瑊,將獻(xiàn)贊普。’”[55]尚結(jié)贊所說的,是指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四月“渾瑊與吐蕃論莽羅率眾大破朱泚將韓旻、張廷芝、宋歸朝等于武功之武亭川,斬首萬余級”[56]一事,唐朝沒有兌現(xiàn)將涇州、靈州作為回報劃給吐蕃而失信。

在唐代中國,中原地區(qū)是鼎盛的唐朝,而在西南青藏高原地區(qū)則是初次建立統(tǒng)一政權(quán)、一度稱雄中亞的吐蕃,兩者之間遣使問聘、友好交往不斷,同時又長期處在激烈的爭奪狀態(tài)。應(yīng)對來自吐蕃凌厲的軍事進(jìn)攻和柔性的約和政策,唐朝君臣有過反復(fù)的討論和思考,也采取了許多應(yīng)對之策。這里探討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從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唐朝對吐蕃策略的成功之處與失敗所在,也能感受到吐蕃對唐政策的成熟和精到,同時還可以體味到唐蕃雙方密切互動的巨大成效,進(jìn)而讓我們思考在多元一體國家形成的歷史過程中,中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政權(quán)是如何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和壁壘的,又是如何在復(fù)雜的條件下達(dá)成共識和鞏固一體的。

(張云:中國藏學(xué)研究中心研究員)


[1] 《全唐文》卷二十一。

[2] 《全唐文》卷十六。

[3]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上。

[4] 薩迦·索南堅贊著《王統(tǒng)世系明鑒》,陳慶英、仁慶扎西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第78~105頁。

[5] 《全唐文》卷十四。

[6] 《全唐文》卷二十一。

[7] 《全唐文》卷二十三。

[8] 《舊唐書》卷一九六吐蕃上。

[9] 《新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上。

[10] 《新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上。

[11] 《舊唐書》卷九二魏元忠傳。

[12] 《舊唐書》卷一四七杜佑傳。

[13] 陸贄:《論抵御吐蕃策》,《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

[14] 沈亞之:《西邊患對》,《全唐文》卷七三七。

[15] 《舊唐書》卷八三薛仁貴傳。

[16] 《舊唐書》卷九二趙彥昭傳。

[17] 《舊唐書》卷一七二牛僧孺?zhèn)鳎弧杜f唐書》卷一七四李德裕傳。

[18] 《舊唐書》卷一一八王縉傳。

[19] 《舊唐書》卷一二一;《新唐書》卷一四九叛臣傳。

[20] 《舊唐書》卷九七郭元振傳;《新唐書》卷一二二郭元振傳;《全唐文》卷二○五。

[21] 《資治通鑒》卷二一三;《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

[22]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突厥上毗伽可汗傳。

[23] 《舊唐書》卷一二○郭子儀傳。

[24] 《資治通鑒》卷一九五;志磐:《佛祖統(tǒng)紀(jì)》卷五二。

[25] 《唐會要》卷三六。

[26] 《冊府元龜》卷五四四諫諍部直諫。

[27] 《冊府元龜》卷九六二外臣部才智。

[28] 《全唐文》卷三四。

[29]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上。

[30] 裴光庭《金城公主請賜書籍議》,見《全唐文》卷二九九。

[31] 王堯、陳踐譯注《敦煌古藏文〈禮儀問答寫卷〉譯注》,《藏族研究文集》(二),中央民族學(xué)院藏族研究所,1984。

[32] 《全唐文》卷三四六。

[33] 《全唐文》卷二六。

[34]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

[35]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

[36]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全唐文》卷五八。

[37] 憲宗李純:《放四蕃歸國敕》,《全唐文》卷六二。

[38] 棄隸(足宿)贊:《請修好表》,《全唐文》卷九九。

[39] 棄隸(足宿)贊:《請約和好書》,《全唐文》卷九九。

[40] 《舊唐書》卷九十三王孝杰傳稱,王孝杰曾參加大非川之戰(zhàn),被吐蕃擒獲,據(jù)稱“吐蕃贊普見孝杰,垂泣曰‘貌類吾父。’厚加敬禮,由是免死。”長壽元年(692),“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忠節(jié)率眾以討吐蕃,乃克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zhèn)而還”。

[41] 王堯、陳踐:《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增訂本),民族出版社,1991,第171~172頁;黃布凡、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獻(xiàn)譯注》,甘肅教育出版社,2000,第268~272頁。

[42] 《資治通鑒》卷二五○。

[43] 《舊唐書》卷九七郭元振傳。

[44]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

[45] 《新唐書》卷二一六下吐蕃下。

[46] 《舊唐書》卷一○四。

[47]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

[48]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

[49] 《新唐書》卷二一六上吐蕃上。

[50]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

[51] 薩迦·索南堅贊著《王統(tǒng)世系明鑒》,陳慶英、仁慶扎西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第103~105頁。

[52]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

[53] 《新唐書》卷二一六下吐蕃下。

[54]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上。

[55]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

[56] 《舊唐書》卷一九六下吐蕃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霍林郭勒市| 高安市| 西乡县| 托克托县| 融水| 宝应县| 长子县| 蒲城县| 新源县| 成都市| 通许县| 富平县| 伊川县| 依安县| 石城县| 远安县| 正宁县| 博爱县| 八宿县| 扎赉特旗| 大兴区| 左贡县| 和平区| 乌什县| 鹤庆县| 嘉祥县| 微山县| 凤山县| 湟中县| 宣武区| 敖汉旗| 鹤峰县| 六枝特区| 青神县| 雅安市| 大安市| 竹溪县| 盈江县| 河北区| 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