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經濟熱點問題研究(第三輯)
- 趙嫻主編
- 3027字
- 2022-06-02 16:52:55
三 中國光伏產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中國光伏企業抓住歐美政府對光伏補貼的政策機遇,產能迅速擴張,已經形成了包括高純硅生產、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制造、光伏系統安裝及相關配套產業在內的較完整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從2008年起,中國光伏組件制造量就占據了全球光伏組件的半壁江山,而且保持了快速增長。2011年,在全球光伏市場低迷、歐債危機和美國“雙反”的不利國際環境下,依然占據了近50%的份額,且取得了37%的年增幅。
但是,光伏產業飛快的市場增速和2011年以前的暴利,實際上是建立在政府補貼和制造業從實驗室到產業化過渡初期的暴利基礎上的。這種情形使得光伏市場極端依賴政府補貼政策,因此,當金融海嘯、歐債危機這些涉及政府要動用資金的危機情形出現時,光伏產業所受的影響首當其沖。近期江西賽維、無錫尚德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這種影響的典型表現。下面將以中國光伏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熱點問題來分析闡述中國光伏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行業發展面臨“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
光伏產業特別是上游多晶硅環節發展時間短,在發展初期由于技術尚未完全掌握,部分企業存在能耗高、副產物得不到充分利用等問題,光伏產業戴上了所謂“雙高”的帽子。雖然近些年來,隨著多晶硅企業規模的壯大和技術的進步,生產能耗不斷降低,萬元GDP產值已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絕大多數企業已實現閉環生產,四氯化硅等副產物也得到有效利用,但“雙高”的帽子并沒有從多晶硅頭上摘掉,反而被錯位至下游的電池組件環節,被認為“光伏產品大量出口相當于大量輸出緊缺能源”,使得光伏項目的審批、技改、產品出口等受到制約,嚴重影響了中國光伏產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據悉,相關部門2012年對光伏產品的出口退稅進行了調整,此舉無疑使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雪上加霜,加劇產業走出困境的難度。
(二)市場規模化發展面臨“并網難”的牽制
國內光伏市場啟動主要癥結在于光伏并網。一是并網標準滯后,光伏發電的波動性使其在接入電網時,可能會產生諧波、逆流、網壓過高等問題,對現有電網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也受到電網公司的消極處置。二是電源結構不合理,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和不可預測性等特點使得在調峰調頻方面需要較多的其他電力來平衡,如抽水儲能、燃氣燃油電站等,這將給電網的調度增加負擔,也會影響到現有電廠的利益。三是電網配套落后,利益關系有待厘清,中國并網的光伏項目主要建設于西北地區,就地發電就地消化,但當地電網的消納能力有限,而若不能盡快建成高壓遠距離輸電,實施大區域調度和理順電網公司等各方利益關系,則并網難的問題仍將存在,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可能仍將是空口號。并且光伏并網的審批和操作程序復雜,上網補貼主體資質設定過高,上網電價并未明確,從而使社會上用能主體并沒有太高積極性。
(三)各路資本競逐光伏產業,行業競爭愈加殘酷
2012年,一些競爭力低下的中小企業逐漸被淘汰,但也有一些行業外的大型企業利用產業整合期,憑借資本和管理優勢涌進該行業,如富士康高調宣布投資1000億元進入電池組件環節,未來光伏行業的淘汰與發展將并行。同時,未來行業的競爭,將不是產業鏈某個環節間的橫向競爭,而是不同產業鏈條之間的整體競爭。為了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光伏企業要么自身垂直一體化發展,要么以產業集團軍的形式,通過長期合約或控股整合上下游產業鏈,通過供應鏈管理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此外,部分資源豐富的西北部城市也紛紛出臺以資源換項目的政策吸引光伏企業投資,一些企業的光伏業務僅僅是換取其他資源的籌碼,企業的小額盈虧已并不重要。業內普遍認為光伏產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熬過此嚴冬,未來一片美好”,因此寒冬期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和非理性。
雖然中國曾經涌現過江蘇中能、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天威英利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甚至還占據過各自環節的世界第一名的地位,但是,由于沒有科學發展的預見性,沒有自主技術,一旦行業波動較大,這些巨人倒下的速度,遠遠比它們發展起來的速度快得多。實踐證明,凡是沒有自主技術的企業,越是崇洋媚外、不思創新、一味引進,倒下得就越快,其倒下的速度與企業規模無關。
(四)產業整合成本較大,行業規范難度不小
據光伏產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全國156家電池組件企業2011年的太陽能電池產能已超過36GW,并且2012年產能在45GW以上。歐盟2012年9月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012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將達到80GW,中國占據超過50%的份額。與快速增長的太陽能電池供給量相比,光伏需求量增長則顯得相形見絀。據2011年6月歐洲光伏工業協會對2011~2015年的市場需求量預測數據,2012和2013年光伏市場需求在30GW左右,因此僅當前中國的產能來說已可滿足未來2~3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光伏市場的增長速度遠不能跟上產能擴張的步伐。因此光伏產業的整合迫在眉睫,但是2012年光伏市場仍將承受價格和整合的壓力,一批不具備競爭力或貿然進入光伏領域的光伏企業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整合或淘汰,規模較小的企業將被并購或是倒閉,而存活下來的企業,也將面臨過度供給所帶來的毛利壓力,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資源。值得關注的是,在供需失衡加劇的情況下,中國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業股價可能持續下跌且遭受國外評級機構唱空。由于競爭激烈,產品價格下降趨勢加快,預計組件價格將下降8%~10%。因此光伏產業在發展進程中整合成本較大。
光伏產業的行業規范力度不足,難度不小。浙江省中小企業居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8月,浙江省光伏企業的數量已經突破了290家。浙江省是僅次于江蘇省的國內第二大光伏制造大省。對于這樣的局面,“標準”能否有所區分地對待小企業,直接關系到浙江光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但是之前光伏產業的標準定得太低,不少企業都能進入光伏行業,目前,由工信部起草的《太陽能光伏行業準入條件》草案已經完成,該準入條件對企業生產規模、研發能力、轉換效率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涉及硅棒、硅片、電池、晶體硅組件以及薄膜太陽能電池。但是實施之后仍有不少不符合規范和資格的企業隱瞞實際情況,注冊進軍光伏產業,草案也很難起到抑制產能過剩的作用。因此,光伏產業的行業規范難度仍不小。
(五)過度依賴國外市場,產業面臨嚴峻貿易保護挑戰
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國際市場,2012年仍有近90%的太陽能電池用于出口,過分依賴國外市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發達國家加強對本國新能源產業的保護,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面臨著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嚴峻挑戰,一旦國外補貼政策發生變動或實施貿易保護,中國光伏產品的市場格局將受到沖擊。特別是在國內光伏產品還沒有大規模應用的情況下,企業生存將會受到嚴重威脅。
2011年10月19日,以德國Solar World為首的7家企業聯合向美國政府遞交了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簡稱“雙反”)調查申請,而美國商務部已于2011年11月8日啟動立案調查。據悉Solar World目前也在游說全球最大的歐洲市場,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三反”(反壟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一旦中國應對美國的貿易訴訟不利,極有可能被歐盟搭便車,屆時在中國光伏市場尚未及時啟動的情況下,中國光伏產業便可能遭受毀滅性打擊。預計美國“雙反”案件將會持續到2012年第三季度,對中國光伏產業造成的影響可能有:一是官司耗時耗力耗財,致使中國光伏企業不能集中精力開拓國外市場;二是來自美國的訂單將會有較大的稅率風險,對美光伏產品出口規模可能會萎縮,如果歐盟跟進,情況愈甚;三是促使國內光伏產業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以規避貿易風險;四是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光伏企業將會漁翁得利,加速崛起,對大陸光伏企業帶來巨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