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經濟熱點問題研究(第三輯)
- 趙嫻主編
- 4623字
- 2022-06-02 16:52:55
四 以尚德破產案為例分析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
近日來,無錫尚德公司申請破產重組,引起了業內外的極大震動,由于無錫尚德是中國光伏產業的龍頭企業,曾經被寄予厚望,是中國制造的優秀代表,其董事長施正榮也曾憑借公司的良好業績,榮登中國首富,而如今的破產重組實在讓人唏噓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曾經輝煌一時的無錫尚德走向了沒落,本文試圖通過相關的分析找出答案,并希望給予光伏產業內的其他企業以啟示和幫助。同時通過對尚德個體的分析總結出整個光伏產業所面臨的問題與機會以及解決方案,并引出關于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
(一)無錫尚德公司的基本情況
無錫尚德是尚德電力公司旗下資產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集中了尚德電力公司95%以上的產能,其光伏組件產能在2012年達到2.4GW,是全球四大光伏企業之一。據統計,截至2013年2月底,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在內的9家債權銀行對無錫尚德的本外幣授信余額折合人民幣已達到71億元。
公司債務狀況:尚德電力在美國上市后,股價曾經漲至40美元,施正榮也以23億美元身價成為2006年的“中國首富”。此后,受益于國內對光伏產業的扶持,無錫尚德出現“裂變”式增長。2006~2011年,6年間尚德電力主營收入從44.9億元人民幣提升至202億元,股價曾一度超過90美元。但到最近,尚德電力股價已暴跌至不足1美元,跌幅高達40.27%,報收0.35美元。
根據尚德電力披露的2012年一季報,當期實現營業凈收入4.095億美元,同比下滑53%,其總利潤則僅為240萬美元,同比下滑99%,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收益則為虧損1.33億美元。從當期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來看,截至2012年3月底,尚德電力的總負債達到了35.754億美元,其中包括短期借款15.746億美元,應付賬款5.799億美元,長期銀行借款1.312億美元以及可轉債5.578億美元。其中資產負債率由2010年的63.96%上升到2011年的78.79%,直到2012年一季度的81.8%。而同期的現金流量表則顯示,截至2012年3月末,尚德電力所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額僅為4.737億美元。尚德當前總債務超過35億美元,到2013年3月到期的短期債務達20億美元左右,而尚德目前手中的現金不足5億美元,償付能力遠遠不足。
(二)尚德破產受理后的情況
2013年3月18日,由8家中國的銀行組成的債權人委員會向無錫市中級人民法院提交了對無錫尚德進行破產重整的申請,之后尚德電力方面宣布其子公司無錫尚德對此“沒有異議”。
依據《企業破產法》,在重整期間,無錫尚德將在法庭的監督下進行各方利益的調整,并接受生產經營上的整頓和債權債務關系上的清理,以避免破產。在此期間,除經法院同意,無錫尚德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向第三人轉讓其持有的債務人的股權。若在計劃期內公司恢復運行良好,則重整計劃結束,公司重回正軌;否則,則宣布無錫尚德正式破產。關于償付債務的解決方案,以尚德CEO金緯為代表的美國投資者提出“一半償還,一半債轉股”的方案,即5.7億美元可轉債中的2.85億美元,可以分為幾年期來償還,年息6%,需要國內銀行擔保,另外2.85億美元將轉成股票。無錫尚德的貸款銀行方面也表示,重整過程中,將力求通過改組和完善治理結構,尋找合適的戰略重組第三方,實施債務重組、技術創新、降本增效、資產處置、有效拓展國內外兩個市場、盤活資產、優化管理措施、創新商業模式等舉措,力爭使企業重生。
(三)尚德破產及國內光伏產業低迷的原因分析
無錫尚德破產的直接原因是公司內部管理層的戰略性失誤,主要是當初尚德電力對主要光伏原材料多晶硅的價格走勢兩度判斷失誤。在光伏產業發展之前,多晶硅是價格極為便宜的工業原料,光伏產業發展后,硅成為瘋搶的對象。2007年初,多晶硅黑市價每公斤上漲100美元,升至300美元。2007年底,黑市價格更是創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價。當硅處于價格高位時,施正榮與美國、韓國的多晶硅企業簽訂了近70億美元的多晶硅供貨合同,合同期長達十年。與此同時太陽能電池需求卻在放緩。多晶硅后來驟降至20美元每公斤左右。這些合約的違約令尚德損失巨大。而且尚德電力一度認為,薄膜電池可能是未來技術發展方向之一,追加數千萬美元的投資,但也成了“竹籃打水”。
無錫尚德破產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光伏產業的全球性產能過剩,光伏組件出現的惡性價格戰拖垮了尚德。政府出于政績的考量,出臺種種政策扶持光伏產業,導致光伏產業盲目擴張,產能過剩,過度競爭,使得光伏市場供過于求,其不合理的市場發展也阻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無錫尚德“市場在外”,產品基本上銷售給境外關聯公司。尚德99%的市場依賴歐美市場,而歐美國家對中國的組件、電池和硅片實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后極大地減少了海外的需求,這就抑制了尚德的國際化發展。
與此同時,2010~2013年,中國光伏產業持續低迷,主要原因有四個:
(1)市場長期高速增長,使得許多中國的投資者和從業者忽視了光伏市場作為一個產業發展初級階段的重要特點,那就是,技術和設備更新快,而且所有技術更新都是圍繞“低成本、高效率”來展開的。這個特點使得光伏產業的設備更新快,設備的生命周期短,往往一臺設備上市兩三年后,就有新的設備使之面臨淘汰的命運,因此,建立工廠時,設備投資不宜超前過多。但中國光伏企業幾乎集體忽略了這一點。
(2)光伏產業持續多年的暴利使投資者忽略了自有技術的研發。由于光伏產業是新興產業,因此,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產業技術、裝備和工藝,目前各大裝備公司所生產的設備也是根據基礎研究和實驗室試驗結果加上少量的實驗,開發出來后很快投向市場。這時,用戶自身的研發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能夠對設備做些小的改進,就很容易帶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和成本的大幅下降。但中國幾乎所有的光伏企業都忽視了這一點。
(3)中國政府上網電價制定不夠合理導致市場價格降速過快。2011年8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光伏上網電價,2012年為1元/度。由于未對全國不同日照條件的地區進行區別電價,因此,導致根據上網電價倒推回來的組件價格比當時的市場價格低很多,這是中國光伏組件價格從13元/瓦降到6元/瓦以下的主要原因。
(4)由于2010年德國提前透支安裝量造成的超高增速和當時的暴利,造成中國光伏產業的產能增速高達300%。過度的產能擴張與價格下跌結合在一起,使得中國大部分光伏企業面臨著資金的巨大壓力,不得不以低于成本價很多的價格清倉。造成了行業的恐慌,這種恐慌隨著不少光伏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逐步蔓延到了投資界和金融界,造成了談光伏色變的局面。
(四)尚德破產對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啟示
尚德的破產似乎傳遞了一個信號,在歐美國家反傾銷、反補貼貿易政策下,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加工與制造國家,由于海外市場萎縮,以及標志性企業破產,中國光伏行業整體發展落入低谷。
但我們依然應該相信,光伏太陽能是朝陽產業,尚德破產不能代表整個光伏產業的沒落。光伏產業依舊有前途,原因如下:一是太陽能發電的成本不斷下降,而化石能源的成本在不斷上升;二是化石能源在不斷枯竭;三是基于環保的考慮,火電廠將逐漸被太陽能發電廠取代。正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技術評論》雜志中指出的,中國光伏整合未必是壞事。“只有更多企業倒閉,產量供大于求、價格直線下跌的局面才能緩解,企業才能購買更多設備并投入新技術,長期來看太陽能才能同化石能源一較高低。”然而,中國光伏產業中其他企業必須面對與尚德同樣的問題,這就要求各個企業要充分地吸取尚德的教訓,同時合理利用外部機會,加強自身的競爭力,努力經營,適當合作,使中國的光伏產業朝著健康良性的方向發展。以下是針對光伏企業的幾點提示。
1.積極擴大內需,擺脫國際市場束縛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提供的數據顯示,光伏組件價格從2011年的每瓦1.4美元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與此同時,全球太陽能光伏總產能大于實際需求量1.5~2倍。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指出,2011年統計的企業數為262家,2012年已經降至112家。“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企業退出了光伏行業,即便如此,2012年中國建成的光伏組件產能達4500萬千瓦,是2009年的700%。”江蘇中能硅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表示,中國光伏產品在低端環節嚴重過剩,企業之間競相殺價。“特別是2012年,一些企業在虧損狀態下仍大量出口,形成惡性競爭。”
據分析,美國2012年11月對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片等產品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介于14.78%~15.97%的反補貼稅。2013年一季度,中國加工制造的光伏電池片基本退出了美國市場。歐美國家的貿易壁壘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中國光伏企業的結構性產能過剩,以及競相殺價、惡性競爭等問題,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了解,中國有100多個城市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但九成以上的產品依賴國際市場,國內需求不足3%。2012年,歐美國家“雙反”政策一經啟動,中國光伏龍頭企業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沒有一家贏利。
因此,光伏產業的其他企業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指著依靠政府的補貼一味地向歐美國家出口,這無疑是飲鴆止渴,終究受損失的只能是自身,買單的也只能是我們國家。擴大內需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希望政府能夠出臺相關政策在國內推廣太陽能應用。
2.努力降低成本,利用政策扶持
在國際市場上,由于貿易壁壘,中國的光伏產品出口困難;而在國內市場,由于成本較高,光伏產品同樣面臨需求不足問題。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光伏產品發電成本大約為每度電1元人民幣,與煤電或水電等能源產品相比,成本尚不具備競爭優勢。“因發電成本較高,光伏產業至今處于‘引導扶植期’——依賴政府補貼,才能具有應用市場。這決定了光伏產業不僅是各國之間的企業競爭,更是國家戰略的競爭。”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說,“無錫尚德破產重整反映出中國發展光伏產業的國家戰略還有很多薄弱之處,釋放出整個產業滑向失利的危險信號”。
以無錫尚德為例,一方面政府一味鼓勵企業擴大產能,沒有通盤考慮海外市場是一個“政策市場”,忽視了企業在海外市場過于強勢會招致打壓。另一方面在國內市場的啟動上,缺乏長遠戰略,一味追求“低價競標”,在研發、品牌等方面投資甚大,空有產品質量與性能優勢,實際上是虧本銷售,苦苦支撐。因此,必須制定長遠戰略,積極利用政府政策,完善企業機制,促進企業長期發展。
3.平衡債務關系,避免過重債務
當前,中國四大光伏龍頭企業除蘇州阿特斯的債務相對較輕外,已經宣布破產重整的無錫尚德,以及常州天合、河北英利均是債務累累,資金緊張。無錫尚德破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融界對公司失去了信心。江蘇省光伏協會秘書長許瑞林介紹,中國四大光伏龍頭企業不僅聚集了中國光伏產業最有實力的研發中心,還在國際市場上創出了自有品牌。一旦由無錫尚德引發龍頭企業倒閉潮,中國光伏產業十多年發展才形成的優勢將受到根本性沖擊。國家職能部門應對此有所防范,引導銀行等金融部門與光伏產業共渡難關。中國光伏產業長期存在產業鏈發展失衡的問題,下游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產能嚴重過剩的同時,上游原材料環節的多晶硅產業卻“優質產能”不足。因此,對晶硅產業的龍頭企業更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加大扶持力度,平衡債務關系,避免過重債務。
4.要規范行業競爭,避免惡意價格戰
美國對使用中國產晶體硅電池組件“雙反”的仲裁結果為,征收介于18.32%~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介于14.78%~15.97%的反補貼關稅。即使這樣,中國光伏組件企業仍沒有停止在歐美市場打惡性價格戰,一些中小企業的組件價格從0.8美元∕瓦,降至0.65美元∕瓦。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傳統產業屢屢出現一哄而上、低端產能過剩,繼而因惡性價格戰導致行業性虧損的“周期律”。在國家大力扶持光伏產業的同時,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光伏產業各方都應反思,為何一個剛剛興起的產業又走了傳統產業的老路。因此,必須要規范行業競爭,避免惡意價格戰。
- 國家治理新使命:構建我國海外投資權益保護體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減貧與發展(2017)
- 區塊鏈改變未來:區塊鏈應用與數字產業革命
- 世界級城市群視閾下的天津發展
- 大國制造:中國制造的基因優勢與未來變革
- 增長的邏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談中國經濟如何發展
- 新常態 新亮點 新機遇
- 零邊際成本社會
- 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與創新:首屆全國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博士后論壇文集
- 中國土地流轉條件下農戶經營模式研究
- 產業集群升級與轉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實踐與啟示
- 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武進樣本”的探索與思考
- 江蘇商務發展報告(2013)
- 以綠色區域治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系列·智庫報告)
- “一鎮三村”脫貧攻堅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