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竹子累出病來
已經成家的王守仁安分了許多。小夫妻倆恩恩愛愛,婚姻生活和諧而美滿。諸介庵看在眼里,喜在心頭??赡苁菫榱嗽琰c兒抱上外孫,他把女婿留在了南昌,并在江西布政使司為王守仁安排了一份差事。于是,王守仁在這里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干就是一年多。
工作之余,王守仁會找些事情打發時間。作為書圣的后人,王守仁對書法藝術有著與生俱來的靈感和發自內心的熱愛。據說因為王守仁太喜歡寫字,連帶南昌府的紙都漲價了。
王守仁苦練書法取得了很大進步,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將心學融入書法。他曾這樣說過自己學習書法的過程:“吾始學書,對摹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即北宋理學家程顥)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這就強調了“心”在學書法中的作用,只有用心揣摩古帖的神韻,才能“通其法”。
王守仁的書法方正清勁、自由散逸、風格獨特,在明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只是被他突出的哲學成就所掩蓋,沒能彰顯于世。對王守仁的書法,徐渭有這樣的評價:“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以人掩其書。”意思是說,書圣王羲之的書法太有名氣了,以至于讓世人忽略了他其他方面的才華;而王守仁在其他方面太成功了,讓世人忽略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
王守仁的志向是做圣賢,而絕不是當第二個王羲之。王守仁在南昌衙門待了一年半以后,經岳父大人再三考慮,才同意他帶著妻子返回北京。
路過上饒時,王守仁聽說著名理學大師婁諒住在此地,便帶著妻子一同去拜訪。
婁諒,字克貞,別號一齋,江西廣信上饒人,明代著名理學家。他年輕時是一位豪邁之士,不屑于世物,一心立志成圣,曾經遍訪名師。他對時下流行的學問很是不屑,說:“大家所說的都是舉子學,并非是身心的學問。”
后來,婁諒聽說著名理學家吳與弼在撫州崇仁鄉居,便從上饒趕往崇仁,投在吳與弼的門下。吳與弼的學術思想影響較大,弟子眾多,形成了“崇仁學派”。吳與弼非常賞識婁諒,把平生所學全部教給了他。幾年后,婁諒因病回到上饒的家中。他的知名度在上饒越來越高,地方官員對他也很敬重,常常帶著幕僚前來拜訪。但他平時不與官府過多交往,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做學問,翻閱群書常常到深夜,不曾有絲毫懈怠。
王守仁偕妻子前來拜訪的時候,婁諒正在給弟子們講課,足有幾百人。這時,婁諒已經是六十八歲高齡的大學者了。老先生絲毫不保留,把自己做學問的心得傳授給了王守仁。
這個時候的王守仁雖然也讀了朱熹的很多書,卻并未深究徹悟。他來向婁諒請教朱熹理學,實際上還是想得到如何成為圣賢的答案。
他問婁諒:“如何做圣賢?”婁諒自信滿滿地回答:“圣人必可學而至?!?
這是真的嗎?!王守仁差點叫出聲來。這正是他一直以來的想法。這句話點破了王守仁內心的向往,所以深深打動了王守仁。這句話他一生也沒有忘記,后來還說給無數人聽,點燃了無數人的熱情與夢想。
他問:“為萬世開太平是不是通往圣賢之路的捷徑?”
婁諒搖頭,說:“絕對不是。你說的為萬世開太平是‘外王’,只有先‘內圣’才能‘外王’。”
王守仁再問:“怎樣擁有‘內圣’呢?”婁諒一字一頓地回答:“格物致知?!?
格物,是指探究事物規律的意思。宋儒認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任何事物之所以呈現這個狀態,是因為其內部有“理”,也就是有自身規律。只有格物,才能明“理”。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就能成為圣人。
婁諒的教導讓王守仁豁然開朗,仿佛黑暗中照進一縷光,讓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成為圣賢的進階之路。
王守仁表示謹遵婁諒教誨。婁諒告訴他,人生態度不可茍且,要絕對真誠嚴肅。
婁諒教導王守仁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奔扔型跽?,也自當有聞名于世的圣賢。圣賢并非出自天命,只要一個人肯用心,下苦功格物致知,就能達圣賢境界。
這是王守仁在婁諒那里學到的最有價值的一句話,堅定了他致力于成為圣人的信念。后世認為,即使婁諒不是開啟王守仁心學研究道路的人,也對王守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說,婁諒有個小女兒,南昌寧王朱覲鈞素來仰慕婁諒大名,托人說媒,為自己的兒子朱宸濠訂立了婚約。結果,明珠暗投,玉石俱焚,后來的事讓王守仁深為感嘆。不過這已是后話了。
明弘治三年(1490年),王守仁的祖父王倫去世。
那位給了王守仁自由開放、活潑生動的童年的老人去了,留下祖母岑氏孤獨地守著偌大的宅院和一片竹林。親人的去世讓王守仁仿佛一夜之間就長大了,以后的日子里,他時?;叵肫鹱娓傅囊羧菪γ?。
司馬遷說過,人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王守仁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仿佛知道了自己今生今世的使命與擔當,那就是成為智慧與品德都超越凡俗的圣賢。
在為祖父守孝的那段時間里,王守仁每天的生活除了吃睡,就是學習,常常讀書到深夜。通過勤奮學習,王守仁懂得了不少道理,在待人接物方面模仿圣人“端坐省言”,不再放縱自己,開始體悟理學家的身心修養功夫。
在讀書迎考期間,王守仁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朱熹的《四書集注》是科舉考試的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官方和民間一致推崇為經典。王守仁既然立下了當圣賢的愿望,自然要讀通悟透朱熹的學說。
王守仁記得《大學》中提到“格物致知”,書中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都以“格物致知”為前提。南宋理學大家朱熹論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指出“格物致知”既在求真,也在求善?!案裎铩辈粌H能獲得外部事物的知識,自身道德體認也會得到踐履。知識愈多,心中之知就愈加明了。在朱熹的《近思錄》中,王守仁看到一句話,意思為:眾物必有表里精粗,連一草一木都蘊含著至理。仔細品味一番后,王守仁似有所悟。因為婁諒也告訴過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須要去格出來。
王守仁立志要當圣人,就要把“格物致知”搞明白。既然朱熹都這么說了,那就格吧。該格什么呢?爺爺在自家后園種了很多竹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竹子不僅僅是一種植物,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爺爺王倫生前特別喜歡竹子,他不僅自稱“竹軒翁”,還在自己的屋前屋后種滿了竹子。王守仁決定那就從格竹子開始。
王守仁特意邀請了一個姓錢的朋友和他一起格竹子。每天兩個人早早起床,吃過了早飯,就坐在院中的竹林里,目不轉睛地注視竹子。在年輕的王守仁看來,透過竹子,將會看到整個世界,參透了竹子的變化玄機,也就掌握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
他們坐在竹林里,眼睛緊盯著竹子,竭盡全力想格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一個時辰、兩個時辰,一天、兩天……他們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喝水,忘記了周遭的一切,眼中只有竹子。結果到第三天,錢姓朋友就挺不住了,開始打退堂鼓,內心開始質疑這種格法有何意義。
只剩下王守仁一個人堅持格竹。王守仁是有圣賢情結的人,認為自己一定能堅持下去。但他到了第七天也開始頭暈眼花,覺得身體越來越沉重,視力越來越模糊,呼吸越來越急促,心跳越來越混亂……他因勞累過度病倒了。
病了倒不算什么,最關鍵的問題是他格竹失敗,完全沒有悟出竹子和天地萬物的道理。這就意味著他在成圣之路上遇到了重大挫折。
王守仁以竹子為格物之題,整整思考了七天,史稱“陽明格竹”。
其實,程朱的格物致知,強調一草一木都有存在之理,多觀察多思考,這樣才能化繁為簡,融會貫通。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王守仁卻想通過格竹一蹴而就,領悟萬物之理,這自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但王守仁卻因此對朱熹學說產生了懷疑——至少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說,并不是通向圣人之境的大道,而且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朱熹的學說可能是錯的!這種想法在當時無疑是離經叛道的。連朱熹的學說都敢質疑,那么世間就沒有什么是不能懷疑的了。但王守仁還是產生了懷疑,所謂的經典在他眼中不再完美無缺。他陷入苦惱之中,從前對朱熹的狂熱瞬間全無,轉為了一種沒有根由的絕望。
不過,沒有王守仁格竹的失敗,可能就很難有后面的龍場頓悟。
“世人以不得第為恥,我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明弘治三年(1490年),王華讓王守仁多看經義和八股,以應科舉考試。于是,王守仁白天跟著大伙兒一塊兒上課,晚上搜集諸子百家的經書,廣泛瀏覽,常??磿缴钜梗袝r家人都已一覺醒來,卻見王守仁仍秉燭夜讀。王守仁刻苦勤奮之下的長足進步使別的子弟望塵莫及。
王家子弟時常切磋交流,眾人見王守仁文字功底一日千里,大驚道:“你的注意力已放到應試科舉之外了,我們都不如你呀!”可見王守仁讀書之廣博,并不只苦讀應試必考的那幾本書。
王守仁二十一歲時,在浙江參加了鄉試。
鄉試過后,王守仁又去京師參加會試,卻因思想太過新穎,與程朱理學格格不入而名落孫山。王華的同僚早就聽說了王守仁的各種逸事,見他落榜,都來鼓勵他。
時任禮部侍郎的李東陽也來看望王守仁。他是當時的詩壇領袖、“茶陵派”鼻祖,還是一位有名的書法家。李東陽早已聽聞守仁之才名,于是他笑著說:“伯安,你此科落第是才氣未舒所致。下科你必當中個狀元。那你就試著作個《來科狀元賦》吧?!?
李東陽這么說不過是想幫受挫的王守仁找回信心,眾人也沒當真。誰知王守仁提筆就寫,文思泉涌,倚馬可待。眾人驚愕之余拿來一看,但見其旁征博引、縱橫捭闔,紛紛嘆服,連呼“天才”。有人不服氣,暗地里議論:“這小子仗著有才如此狂妄,將來要是發達了,哪還會把我們放在眼里?”
事后王守仁也頗為自己的狂傲而悔恨。不過,他并沒有灰心失望,又繼續準備。過了三年,王守仁又進了考場??上н@次老天爺仍未垂青這位勤奮的才子,落榜的厄運又一次降臨在了王守仁身上。要是一般人,早該受不了這沉重地打擊了。
對于王守仁來說,考進士做大官只是世俗要求下的一種謀生職業,盡人事、聽天命就行了。探索成圣的道路、參悟人世間的哲理才是他奮斗一生的事業。正所謂:志大而襟寬。因此,當周圍落第的同學哭天搶地、尋死覓活時,王守仁卻淡定地說道:“世以不得第為恥,我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彼J為落榜并沒有什么可恥的,因落榜而自暴自棄才是可恥的呢!
但落榜就是落榜,說什么也沒用。后來,王守仁回到老家組織了一個龍泉山詩社。王守仁的龍泉山詩社社員們的主要活動無非是吟詩作賦,相互品評,偶爾游山玩水,下棋對弈,一派名士生活。王守仁與魏瀚等詩社成員同游龍泉山時,留下了許多唱和詩。其中有一首: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
一夕別云山,三年走車馬。愧殺巖下泉,朝夕自清瀉。
在山清水秀的環境里吟詩作賦的生活陶冶了王守仁的心性,讓他能夠坦然面對生活的得意和失意,以詩言志,抒發苦悶,佳句迭出。比如:
三月開元兩度來,寺僧倦客門未開。
山靈似嫌俗士駕,溪風攔路吹人回。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須五斗?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于我亦何有!
不過,這種消極歸隱的念頭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就被打消了,在詩社后期,王守仁寫給詩友陳宗魯的詩中,他積極追求內圣外王的心意再次顯露:
學詩須學古,脫俗去陳言。譬如千丈木,勿為藤蔓纏。
又如昆侖派,一泄成大川。人言古今異,此語皆虛傳。
吾茍得其意,今古何異焉?子才良可進,望汝成圣賢。
學文乃余事,聊云子所偏。
詩中先申明了明代前七子的文學復古主張,然后又轉到成圣的話題上來。他在詩中明確表示了“望汝成圣賢”“學文乃余事”的志向。
弘治十年(1497年)五月,韃靼達延汗進攻京師東北的潮河川,繼而又攻大同。邊報緊急,京師震動,舉朝倉皇,推擇將才,竟一時沒有敢于應征的人。
王守仁聽說后嘆道:“武舉之設,僅得騎射擊刺之士,而不收韜略統馭之才。平時不講將略,想倉促之間獲得將才,難哪!”
這一年,王守仁年已二十六歲,回到了京師。王守仁開始用心鉆研兵法,四處尋覓兵書,無一不精心研讀。
他認真研讀和批注過《武經七書》,比較看重的是《司馬法》,認為它幾乎就是儒家用兵的系統總結。他也點評稱:“兵者,國之大事,關系到民族存亡,國家興衰,不以正義統率必成兇器?!彼u價《吳子》時,將孫武和吳起的兵法思想進行了對比。殺妻求將的吳起極其渴望出人頭地,卻一生命運坎坷。性格決定了其帶兵打仗追求實用的特點,包括他愛兵如子,親自為生瘡的士兵以口吸膿?!妒酚洝肪屯ㄟ^士兵母親的話暗指吳起收買人心。所以《吳子》的價值正在于其極端務實,通篇只講“山谷中應該怎么布兵,森林里應該怎么行軍”。
王守仁對于《孫子兵法》的批注最為精細,這本書對他后來的軍事行動有深刻影響。在王守仁看來,“運用之妙,存乎于心”。兵者就是用來以暴制暴的利器,在手段使用上自有兵不厭詐的道理,對付奸詐暴戾者不必過于仁慈。
王守仁如此鉆研兵法,顯然是希望將來能夠像馬援、王越那樣在沙場建功。
在工部與刑部打工的日子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明朝廷按照慣例舉行了三年一次的會試和殿試。
此次會試,由已升任大學士的李東陽與翰林學士程敏政主考。王守仁參加了這次會試,不料會試期間卻出現了一樁意外:戶科給事中華昶捕風捉影,竟上書指責程敏政事先將考題出賣給了江陰舉人徐經和蘇州舉人唐寅(就是那位“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由此掀起一場軒然大波。結果雙方各被打了五十大板,程敏政被勒令致仕還家,華昶則被降調南京太仆寺任主簿。最倒霉的是徐、唐二人,他們在贖免徒刑后,又黜充吏役,最后被終生禁考。這就是弘治年間鬧得沸沸揚揚,至今仍然撲朔迷離的“會試泄題案”。
但王守仁這次科考卻以優異成績通過了會試。在接下來的殿試中,二十八歲的王守仁終于如愿高中進士,“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二甲第七名相當于全國第十名。
九年光陰,三進考場,王守仁終于進入官場。不過,他未能進翰林院繼續深造,而是“觀政工部”?!坝^政”,相當于見習、實習,被打發到了工部實習。工部負責朝廷的土木建設工作,比如都城建設、漕運水利、鐵廠織造、屯田鑄錢等。工部雖為六部之末,卻是一個很實惠、很有油水的部門。
但王守仁志不在此,他可是胸懷圣賢之志的人物,當然不會貪圖這點油水。在工部實習不久,朝廷派王守仁前往河南??h主持建造威寧伯王越的陵墓。
王越可謂是身系大明帝國安危的柱石人物。他曾任兵部尚書,晚年被任命為大同、延綏、甘寧總制,為防范韃靼侵擾立下卓越功勛。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越出擊漠北攻擊韃靼,一戰功成,躋身明朝名將行列。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越在甘州軍營去世,消息傳到京師,皇上很哀傷,特命工部為其建造一座堂皇的陵墓,工部就把這件差事交給了王守仁。
這項任務讓王守仁覺得很有意義。在當時,文官因為軍功而封伯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平定麓川的靖遠伯王驥,另一個就是收復河套的威寧伯王越。喜歡兵法的王守仁,對王越也非常崇敬和欽佩。
據史料記載,王守仁二十七歲那年曾夢見過威寧伯王越。當時王守仁在夢中走過一條幽靜的小徑,來到一間破落的房子里,而王越就披著黝黑的鎧甲,一手拿著書本,一手握著寶劍,席地坐在房屋的角落里。
王越對他說:“你這兩次都科舉不中的家伙實在夠倒霉的,告訴你,我就要死了?!蓖跏厝蚀鸬溃骸叭丝傆幸凰溃蜉p于鴻毛,或重于泰山,您若死在邊疆的沙場,也算死得其所。”王越笑道:“你倒是明白,我看你我有緣,想將自己的寶劍贈予你,你要嗎?”他將腰間寶劍解下來送給了王守仁。在燈光下,王守仁抽出寶劍,只見它在燈下閃著寒光,寶劍上赫然刻著一行字:“威寧伯王越”。
王守仁剛想說話,一急之下卻醒了過來。醒來后,王守仁還對別人說:“我應該效仿威寧伯王越‘以斧鉞之任,垂功名于竹帛’。”
能為自己的偶像修建墓穴,王守仁當然非常開心。
督造陵墓的過程中,王守仁從不坐轎,而是選擇騎馬,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王越一樣馳騁沙場。有一次坐騎受驚,王守仁從馬上倒栽蔥摔下來,摔得吐血,可之后仍然堅持騎馬。
兵書不是白讀的,陣法也不是白看的,一個整修陵墓的小小工程,也成了王守仁練習指揮調度的大好機會。他見大家的作息安排不太合理,于是他把每十個人或者五個人分為一組,組內人員負有連帶責任;還設計出類似現代企業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把手下的民工分為三批,讓這些人在同一段時間內,一批干活,一批吃飯休息,一批睡覺,然后三批人按次序進行工作交接。這樣一來,就保證了整個工程進程的有序和高效。
他還按照兵書上的布置,組織民工們演練陣法“八陣圖”,從中得到了指揮千軍萬馬的快感。王守仁后來說,如果把這些民工帶到戰場上,那就是一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精兵。
工程進行得很順利,王越的家人相當滿意,他們對王守仁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就拿出了大筆金銀珠寶作為酬謝。王守仁怎么可能要呢?他好說歹說,總算讓王越的家人收回了財物。王越的家人覺得不送點東西實在過意不去,于是商量后決定把王越生前佩帶的寶劍送給他。
王守仁很驚訝,說:“哎呀,這樣貼身的東西怎么忘記埋下去了?”王越家人紛紛說道:“是啊,不如您就收下做個紀念吧!”王守仁接過寶劍一看,相當吃驚,原來寶劍上刻的文字,居然和自己在夢中看到的一模一樣??磥恚媸峭幉褜殑λ徒o自己,王守仁便收下了這把劍。后來王守仁能文能武,征戰沙場所向披靡,冥冥之中似有天助。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一顆彗星從大明都城的天空劃過。一時間京城里人心惶惶,認為必有災禍將至。此時大明王朝的邊境也不得安寧,北方韃靼虜寇頻頻犯境,大肆搶掠。孝宗皇帝心中十分焦慮,一邊祈禱上蒼保佑江山社稷,一邊急詔朝臣詢問良策。
位卑未敢忘憂國。此時身為六品小吏的王守仁洋洋灑灑地寫下了《陳言邊務疏》,提出了自己的八大主張:
一曰蓄材以備急;二曰舍短以用長;三曰簡師以省費;四曰屯田以足食;五曰行法以振威;六曰敷恩以激怒;七曰捐小以全大;八曰嚴守以乘弊。
王守仁清楚此刻自己人微言輕,但他還是希望八項建議能酌情施行。然而,奏折呈上去卻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蔡蓬頭”與洞中高僧
第二年,即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二十九歲的王守仁在完成督筑威寧伯王越墓后,實習期滿,被分配到刑部云南清吏司擔任六品主事。
這個崗位不需要他去云南,而是留在京城,主要是審核云南報上來的有關刑案卷宗文書。當時云南是刑事案件多發地區,王守仁感到刑部的工作相當繁重。刑部的官員們不僅要熟悉大明律法,還時常需要面對禮與法、情與理的權衡與考量,而這也正是一個渴望成為圣賢的人所必須通曉的內容。
王守仁開始時還認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一段時間后,他突然感覺到很累,這種累是身心俱疲。官場中人往往會把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搞得極其復雜。在處理公事之外,王守仁還要在官場交際上煞費苦心。他抱怨說,官場中紛擾雜沓,根本就不是自己想做事就能做成的。一份本已證據確鑿的案件,遞到上級那里,卻被打回,原因自然是有人收了案件當事人的賄賂;而有的案件,呈遞上去卻杳如黃鶴。
在負責提牢時,王守仁有一次去巡視牢獄,發現那些囚犯都以米糠為食,而朝廷撥給囚犯的口糧竟被獄卒私下用來喂豬。王守仁非常憤慨,當即召集獄吏訓話:“朝廷有好生之德,即便是囚徒,也撥給米糧布被,使其不致受凍挨餓。囚犯也是人,你們卻待其不如豬犬,奪食以喂豬,率獸以吃人,為朝廷招怨,你們是豬犬不如!”
作為一個有抱負有擔當的官場新人,王守仁不知道自己做的工作是否有意義,是否還要堅持下去。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一天,上司派王守仁去南直隸、淮安府,會同當地巡按御史審查囚獄案件。于是,王守仁作為中央刑部特派員上路了。
這是王守仁第一次去淮安。這座名城位于淮河與大運河的交匯處,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王守仁到了那里,通過查閱卷宗,提審人犯,走訪證人,得知這些重囚大多是秋后問斬的死刑犯。王守仁發現一些死囚十惡不赦,的確該殺,但也有一些是在嚴刑拷打下被迫認罪的;還有一些早該被處決,因為花了大量錢財買了命,在等待出獄的機會……他認真清理了一批明顯有冤情的案件,并予以平反昭雪。
在完成公事之余,他還攀登了九華山。時年三十歲的王守仁從池州出發,曾在五溪行館停留,題詩于望華亭;至柯村歇息,宿無相寺,還留下了詩篇《夜宿無相寺》:
春宵臥無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雙眼,披云看九華。
巖頭金佛國,樹杪謫仙家。仿佛聞笙鶴,青天落絳霞。
此次,王守仁在公務閑暇之余,寄情于九華山水。在靈山秀水、佛國煙霞的美景中,他詩興大發,寫下了《九華山賦》與其他二十余首詩篇。他在《九華山賦》中感慨人生如夢,榮華富貴猶如木槿之花,朝榮夕逝。他慨嘆自己雖然有幾分雄杰之質,也沒有被世俗之情所迷惑,但仍一無所獲,所以真心羨慕道家神仙超脫塵世的境界。
王守仁到九華山游覽消遣,實際上也是因為對官場很多事心生厭倦?!皡s懷劉項當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那些偉大的光輝事業毫無意義,還不如在深山中下盤棋舒坦。
王守仁自幼就對道家理論充滿好奇和莫大興趣,此時聽說九華山有個叫“蔡蓬頭”的道士精通道家養生之術,便四處探訪求教。
這位蔡蓬頭因為長年累月蓬頭垢面而得名。他在九華山的山洞里居住多年,精通煉丹術。他常向山下寺廟的和尚要吃的。和尚如果臉色稍有不滿,蔡蓬頭立即怒目而視,轉身就走。和尚急忙追上去道歉賠禮,恭敬地送上熱騰騰的飯,這蔡蓬頭才原諒和尚。
王守仁一聽此人行事,當即嘆為奇人,一心想去拜訪,當面求教道家精義。道家清修之地,總是在僻靜難尋之處,為的就是不會輕易被人打擾。王守仁找了許久,才找到蔡蓬頭的居所。
這位道長居所極為簡陋。陰暗潮濕的環境里,蔡道長正在打坐,知道王守仁前來拜訪也不理睬。王守仁畢恭畢敬地等在一旁,道長卻只想盡快把這位不速之客打發走,干脆不理他,打坐之后竟到后面烤火去了。
但是沒想到王守仁不僅不離開,反而緊跟在道長身后請教長生之術。蔡蓬頭被王守仁黏得實在是沒辦法了,便說出“尚未”兩個字,那意思大概是說時機還沒有成熟。王守仁以為蔡蓬頭是怕人多嘴雜泄露了天機,便讓隨從離開,一個人跟著蔡蓬頭到了后廳接著拜請。不料,蔡蓬頭扔給他的還是那兩個字:“尚未?!?
王守仁堅持請他講講。蔡蓬頭忍不住哈哈大笑,說:“雖然你對我這臭烘烘的道士顯得謙恭有禮,終究還是一副官相?。 ?
王守仁悚然一驚:這蔡蓬頭雖是冷嘲熱諷,卻是一語道破天機。自己熱衷于圣賢之道,積極用世,渴望建功立業,這不是紅塵中人的“官相”是什么?他雖極力謙虛求教,卻總是顯出降尊紆貴、禮賢下士的姿態。蔡蓬頭這位民間道士對此是十分敏感的,立刻感受到了這種“官相”,馬上就避而遠之。
王守仁被丟在原地,獨自沉默了許久。俗緣未了,何談仙佛?難道應當徹底放棄自己在世間的所有追求,去做一個世外清修的隱逸之士嗎?他還沒有想明白這些人生的大關節。
王守仁又打聽到九華山的地藏洞住著一位行事舉止比蔡蓬頭還要奇異的老和尚。王守仁執意前去拜訪求教,因為他內心有太多的困惑和迷惘。
這位得道高僧住在懸崖峭壁之上,拿野獸皮當被褥,用樹葉做衣服,以松果為食物,不食人間煙火,幾乎完全過著原始的生活。王守仁特別喜歡結交這樣的奇人異士。于是他一路攀巖走壁,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在一個黑黝黝的山洞中找到了這位老和尚。
老和尚當時正在睡覺,不過只是假寐,想試探王守仁的誠意。王守仁懂得老和尚的意思,便在一旁靜靜地等著。突然,他發現和尚的腳指露在外面,便開始幫和尚揉起腳指來。老和尚覺得來者不是尋常人,便睜開眼睛說:“道路崎嶇,你是怎么到這里的?”王守仁說自己一路辛苦爬山而來,想修煉上乘功夫。老和尚很欣賞眼前這個有著一把長胡子的年輕人,兩人席地而坐,縱論佛道之義。
談到儒家之道,老和尚說:“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币馑际钦f,王守仁沒有出世求仙的命,只需要向儒家周程二人學習。周敦頤(號濂溪)是理學和心學大師,而程明道(程顥)則是心學鼻祖。老和尚是說,圣賢之道在民間,在心學上,希望王守仁能從此入手。
提到朱熹,老和尚說:“朱考亭是個好講師,可惜未到最上一層?!憋@然他對朱熹的學說并不認可,這一觀點與王守仁不謀而合。于是兩人越談越投機,無奈天色將晚,王守仁只得遺憾告別。
待到第二天,王守仁興致勃勃地再來拜訪時,老和尚卻搬走了。失望的王守仁只得在山洞的石壁上留下一首詩,借以表達自己的遺憾之情:
路入巖頭別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
高談已散人何處?古洞荒涼散冷煙。
王守仁帶著無法出世修仙的遺憾結束了九華山之旅,踏上了回京之路。那里是軟紅十丈的俗世,那里也許才有他的未來,背后的山林古剎也許只能讓他的心靈偶爾棲居一會兒。歇個腳,打個盹么,然后他又要整整衣襟重新出發。
后來,佛家與道家思想成為王陽明心學的重要來源,卻不是心學最終的歸宿。
陽明洞之悟:從王守仁到“陽明子”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守仁完成公差回京。當時的孝宗皇帝較為開明,對于文官的打壓控制,遠不如以前的天順和成化時期。這個時候的王守仁又一度癡迷于文學辭章。而與王守仁同齡的李夢陽、何景明等人,正在發起文學改良運動。
李夢陽,字獻吉,號空同。他二十一歲中進士后便入朝為官,傲睨當世。他曾經將皇后之父張鶴齡的種種罪狀寫成奏折,上書皇帝,結果他被打入監牢,險些送命。出獄之后,在街上遇見張鶴齡,憤怒的李夢陽追上去痛罵,還用馬鞭打掉了張鶴齡的兩顆牙齒。
他憑著一腔熱血,經常用文字來針砭時弊,言辭激憤。他曾經寫道:“若言世事無顛倒,竊鉤者誅竊國侯?!弊掷镄虚g透露出一股子無處發泄的憤青氣息。
與李夢陽一同發起文學改良運動的,還有何景明,這是一位更加狂傲之人。在京城做官時,一次赴宴,何景明竟然讓仆人帶去了一只便桶。整個宴會席間,他就坐在便桶上讀書,不理旁人,以示對時人的不滿。
先朝的舊臣和當朝的新進官員在文學上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斗。因為對現實不滿,這些新進官員大力提倡復古,他們認為只有復古才能提升士氣,革新朝政。
以“前七子”“后七子”為代表的文學復古派,是弘治至隆慶年間最具聲勢的文學流派。前七子之首李夢陽喊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王守仁能與他們一起切磋詩文,足見王守仁文學造詣非同一般。在清代《古文觀止》中,明朝文學家中入選文章數量最多的正是王守仁,共有三篇。
所以,李夢陽等人極力邀請王守仁加入這場文學改良運動??墒?,王守仁早已看出此舉是在用有限的精神,做無益的事情。想要改造現實,只有從改造思想入手,所謂復古不過是流于形式罷了。
有一天,王守仁在反復思考推敲字句時,忽然似有所悟。他猛地扔下筆,說:“我怎么可以把心血和精力浪費到這無用的虛文上?”
這是他內心思想向前躍升的第一個轉折點。他悟出圣賢之道并不在于雕琢辭章,做表面文章,而在于悟透世間大道,在于經世致用。因此,他不再以寫出一流文章為追求的目標。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十一歲的王守仁迎來了思想信仰的重大轉變。
這一年八月,王守仁肺病復發,于是向朝廷上書,乞求歸鄉養病。獲得批準后,他回到家鄉余姚。使他經??┭姆尾≈苯油{著他的生命,讓他對未來更加沒有信心,期望靠修煉打坐渡過難關。而在靜修治病的同時,他的心靈之門也悄然開啟。
山陰古城風景秀麗,河湖眾多,特別適合靜修。王守仁在會稽山中找到一片適合修道之地,就是位于會稽山南的一處洞穴——陽明洞。洞里面曲徑通幽,饒有趣味。
王守仁就在洞里住了下來,修煉道家的導引術,并給自己起了一個別號:陽明子。他獨自在深山之中,“池邊一坐即三日”,“醉眠三日不知還”。他在會稽山留下很多詩句,比如“池邊一坐即三日,忽見巖頭碧樹紅”。
《尋春》詩曰:
十里湖光放小舟,漫尋春事及西疇。
江鷗意到忽飛去,野老情深只自留。
白暮草香含雨氣,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儕是處皆行樂,何必蘭亭說舊游。
王守仁那顆玲瓏透徹、脫俗超塵的心跳躍于空靈優美的詩章之中。而《山中立秋日偶書》則是一番云水風度:
風吹蟬聲亂,林臥驚新秋。山池靜澄碧,暑氣亦已收。
青峰出白云,突兀成瓊樓。袒裼坐溪石,對之心悠悠。
倏忽無定態,變化不可求。浩然發長嘯,忽起雙白鷗。
詩中展示了王守仁灑脫澄明的情懷。他一度沉醉在這種生活方式中,神超形越,遠離紅塵。他棄絕了一切俗念,心靈在融通無礙的世界中御風而行。
后來據他的弟子描述,王守仁修煉導引術幾個月之后,甚至有了一些預知未來之類的超自然能力。有一天,王守仁正在洞中打坐,突然把書童叫了過去,說:“有四位相公來拜訪,你們可往五云門迎之?!睍瘉淼轿逶崎T靜候,果見王文轅、許璋等四人前來拜訪,此四人都是王守仁的好友。書童將受王守仁差遣,特意前來相迎一事告知四人,四人都感到詫異。見到王守仁之后,他們問他:“你怎么能預知我們要來?”王守仁笑著說:“只是心清而已?!?
王守仁越謙虛,四位客人就越發佩服。自然,他們也把這次經歷講給了更多人聽。很快在紹興城內,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前來拜訪王守仁,詢問各種問題。
其實,王守仁此時只想追求心靈的平靜,希望自己能達到佛教中“無相無想”超越世間一切羈絆的境界,但他心中仍有一份無論如何都揮之不去的牽掛。他的祖母岑太夫人已經八十多歲了,一直對他疼愛有加,父親對他有養育之恩。他放不下這份親情,他們都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難道真的要永遠離開他們,隱身大山,埋頭修煉?這樣即使能夠長生不老,又有多大價值呢?
一方面是遠離紅塵,成仙成佛;一方面是父母深恩,人間親情,到底如何做個了斷?就在他天人交戰、猶豫不決的時候,忽然靈光一現,他瞬間覺悟道:“此孝悌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斷滅種性矣?!?
孝道是基于普遍人性情感和倫理的觀念,是融入中國人生命血脈與靈魂的文化理念。王守仁對此體會尤深。而佛教和道教追求的是棄絕人倫,也就是放棄對親情的執著,棄絕人間溫暖幸福之源。這與王守仁珍重父母親情和強烈的家國情懷格格不入。
人活在世間還是要有所擔當的,不能拋棄親情和該盡的責任。至此,王守仁心中的迷霧一掃而空,感到如釋重負。他站起來走出山洞,深吸一口氣,外面的空氣新鮮純凈,他感到人間俗世才是最真實、最親切、最溫暖的所在。
對于當初在打坐修習導引術時成功預感幾位朋友的到來之事,王守仁后來嘆道:“這是簸弄精神?!彼⒉蛔非筮@種玄幻的東西。王守仁的信仰由天上落到人間,由虛空變為實有,這一轉變的意義十分深遠。
心學與佛道從此分道揚鑣,王守仁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儒學思想境界。
之后人們將這個陽明洞中走出的思想家王守仁叫作“陽明先生”。本書也從此時開始將王守仁改叫王陽明。
王陽明身體有一些好轉之后,便離開陽明洞,在洞外蓋了個茅屋,專心治學。
讀書之余,他也喜歡登山,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不久之后,他又前往杭州,在西湖邊上住了下來。西湖美景甲天下,在這樣的環境中,王陽明忘記了世間的鉤心斗角、爾虞我詐,心情自然也好了起來。
杭州是吳越和南宋的都城,更是江南佛寺道觀高度集中之地。王陽明一向喜歡結交異人,到了杭州,怎么可能閑得住?在杭州,他寫下了著名的《西湖醉中漫書》二首:
(一)
十年塵海勞魂夢,此日重來眼倍清。
好景恨無蘇老筆,乞歸徒有賀公情。
白鳧飛處青林晚,翠壁明邊返照晴。
爛醉湖云宿湖寺,不知山月墮江城。
(二)
掩映紅妝莫謾猜,隔林知是藕花開。
共君醉臥不須到,自有香風拂面來。
還有一首同題詩也寫得不錯:
湖光瀲滟晴偏好,此語相傳信不誣。
景中況有佳賓主,世上更無真畫圖。
溪風欲雨吟堤樹,春水新添沒渚蒲。
南北雙峰引高興,醉攜青竹不須扶。
在陽明弟子眼里,老師在杭州養病時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無疑是虎跑寺中一語驚醒夢中人。王陽明聽說虎跑寺有一個和尚,已經閉關三年,終日不發一語,不視一物。在別人看來,大師功力已經非常了得,但王陽明卻有另外的理解。他想會會這個高僧,但寺院的人都好心地勸他:“你還是省省吧,人家高僧不可能搭理你?!?
王陽明亮出自己六品官員的身份,讓寺中小和尚帶他去見高僧。來到高僧住所,只見那位高僧一動不動地盤坐在蒲團上,如同一座雕像。
王陽明上前說:“這和尚終日說什么!終日眼睜睜看什么!”
這就是傳說中的禪機。和尚一聽,睜開了雙眼,“啊呀”一聲,起身合十作禮。
王陽明問:“你是哪里人,離家多久了?”僧人回答:“廣東人,離家十多年了。”
王陽明盯著他問:“家中還有何人?”和尚回答:“還有老母,未知死活?!?
“想念她嗎?”和尚不語。一片沉默。最后,和尚語帶愧疚地回答:“怎能不想念?。 ?
王陽明滿意地點點頭,繼續說道:“思念父母是人的天性,豈能斷滅?你既然說自己不能不想念,就是真性顯現。你既然心里想著母親,卻整日呆坐,徒增煩惱。俗話道:‘爹娘便是靈山佛,不敬爹娘敬何人?信何佛?’去吧,回去看望母親吧?!?
和尚聽不下去了:“施主說得極是?!焙蜕邢肫鹩H娘生死未卜,當場放聲大哭起來。
后來,這高僧連夜趕回家,探望母親去了。
和尚即使閉關三年,還是放不下世間親情。王陽明不禁感慨道:“人性本善,說得一點沒錯,從這個高僧身上,可以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