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秋天,三十三歲的王陽明應山東巡按監察御史陸偁的邀請,出任山東鄉試的主考官。
齊魯之地,圣人之鄉,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積淀,孔子的諸位高徒也多出生于此,因此能夠出任山東鄉試的主考官,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可見當時王陽明的道德文章、學問見識已經得到了公認。
然而,這次山東考生們拿到試卷時,發現第一題的題目是:“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是孔子的話,意思為:大臣應當用道義侍奉君主,行不通就掛冠而去。
即使是孔圣人的話,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用的。王陽明生活在大一統的明朝,君為臣綱已經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講這種“不可則止”的話是犯忌諱的。嚴重點講是心懷異志,犯上作亂。這不是危言聳聽,是真會要人命的。當初,孟子提出了一些類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觀點,結果開國皇帝朱元璋讀后震怒,派人刪節《孟子》一書,甚至還一度下令將孟子逐出太廟。如果他看到出這種考題,王陽明不死也要脫層皮。
不過幸運的是,王陽明生活的年代,社會氣氛和文化環境都比較開明和寬容。他針對士人品節普遍滑坡的現實,提出重建“以道事君”的士人原則,得到了以開明形象著稱的明孝宗朱祐樘的賞識。
但是,這道“偏題”“怪題”讓不少考生簡直要崩潰了。有人氣憤地拍案而起,摔筆而去;有人認為這題目有問題,干脆交了白卷。也有人欣然命筆,洋洋千言;還有的人心領神會,認為朝廷大開言路了。不過多數考生不滿,抱怨連天,只得硬著頭皮答題。
從八月初九直到八月十七,連續考了九天。這次在山東主考鄉試,王陽明從出題到錄取都以“經世之學”,獲得了不少贊譽。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王陽明被轉任為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負責武官的選拔與升遷。王陽明本身的興趣在于軍事,能調到兵部工作,也是一件令他高興的事情。
就在這時,王陽明遇到了一位可以切磋學問、砥礪身心修養的同道知己——翰林院庶吉士湛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廣東省增城市)人。父親早逝,他由母親撫養長大。據說他生下來形貌特異,耳朵旁邊有黑痣,左七右六,就像兩個斗。因為母親陳氏在增城東洲西嶺下甘泉洞里向神祈禱,湛若水才降生,所以后來湛若水自號“甘泉子”,被人稱為甘泉先生,創建的學派也叫“甘泉學派”。
湛若水自幼聰敏,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進士,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后擢升為翰林院編修。二十九歲時,他拜在陳白沙門下就學,潛心研究心性理學,數年間學業大進。
陳白沙本名陳獻章,字公甫,號實齋。他繼承了陸九淵“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的學說,提出“天地我立,萬化我出”的心本論,“靜中養出端倪”的功夫論,確立了自己的心學立場。他以自己所創“宗自然”“貴自得”的思想體系,打破程朱理學沉悶和僵化的模式,開啟了明朝心學的先河,是明代由朱轉陸的第一人,可謂心學先驅。所以在宋明理學史上,陳白沙是一個承前啟后、轉變風氣的關鍵人物,四方學者紛紛前來入學受教。湛若水受老師陳白沙的影響,非常注重“身心體認”,三十二歲時提出了著名的“隨處體認天理”學說。
明弘治十八年,王陽明與湛若水一見如故,兩人一起探討身心之學。這一年,王陽明三十四歲,湛若水四十歲。
王陽明對湛若水的評價是:守仁立世三十年,未見此人。
湛若水對王陽明的評價是:若水泛觀于四方,未見此人。
兩人真可謂惺惺相惜。王陽明和湛若水都認為八股化的理學是為今之大患,理學講得越詳細,道理越晦澀,分析越精巧,學問越支離破碎。因此,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從理學中突圍出來,倡明真正的圣學,認為心即理,涵養體認的功夫唯在心上做,從而把自己的學問稱為“心學”。
最終,心學崛起為朝野矚目的顯學,王陽明和湛若水成為明代中期兩大學派的巨頭。二人的主張也有一定區別,王陽明堅信“致良知”,湛若水堅信“隨處體認天理”。但王、湛二人的學問之旨趣大體相同。對本體理解的一致,決定了他們并不以其區別為分歧,這就為相互調和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所以,二人雖成立了不同學派,但他們也成了親密的朋友。他們白天一起為學生們上課,晚上秉燭夜談,研究學問。
可惜,這樣的日子沒能長久,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來襲,王陽明即將遭受三十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變故。
正德皇帝朱厚照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朱祐樘因病駕崩于乾清宮,死時年僅三十六歲。繼而一個不滿十五歲、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頑皮孩子,提前坐上了金鑾殿,引發了大明政壇的重大危機。
朱祐樘飽經憂患,在執政的近二十年時間里自強振作,親賢臣、遠小人,夙興夜寐,勤政愛民,以致體力嚴重透支,三十多歲就病魔纏身,走不了幾步路就氣喘吁吁,還咳嗽不止。大臣們紛紛勸皇帝注意龍體,多休息。可以說,朱祐樘是個敬業愛民的好皇帝。《明史》上的評價是“恭儉有制,勤政愛民”。他的執政換來了“弘治中興”的太平盛世,不過也累垮了身體。朱祐樘在三十六歲時已沉疴纏身,終告不治。
朱祐樘一生之中除了皇后張氏外,居然沒有一個妃嬪。張氏只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就是朱厚照,老二朱厚偉不幸夭折。朱厚照因此成了唯一的繼承人。這個寶貝兒子出生僅五個月就被立為太子。但這個皇太子被教育得很不成功。
在臨死之前,朱祐樘特意把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召至乾清宮病榻前,囑托道:“朕自繼位以來,一直遵守祖宗法度,不敢怠慢荒惰。日后之事,多煩你們費心!”
然后他讓皇太子朱厚照向他們行禮,又吃力地坐了起來,向三位老臣真情告白:“太子還算聰明,但年齡太小,喜歡玩樂,各位愛卿要督促他好好讀書,輔助他做個明君。”說著說著,眼淚都流出來了。
幾個老臣只有連連磕頭:“臣等愿意肝腦涂地,輔佐殿下!”
然而,朱祐樘的一片苦心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現在,朱祐樘病逝,明代三百年中堪稱混世魔王的皇帝就要登場了,這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接班時,正值大明秩序穩定、國力強盛、政治開明、人才輩出之時。明孝宗朱祐樘一手成就的“弘治中興”,讓朱厚照有了一個不錯的平臺和起點。并且朱祐樘還托付了劉健、李東陽和謝遷等多位名臣輔佐朱厚照,朱厚照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然而,明孝宗最擔心的事情后來全部都發生了,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史書記載,朱厚照生得相貌奇偉,面質如玉,容光煥發,年少時便有帝王風度。在時人眼中,朱厚照看起來非常聰明,智商過人,學習也很刻苦。只是他從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無論什么事情父皇和母后都依著他,很少對他進行責罰。在這種嬌生慣養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朱厚照慢慢變得天不怕地不怕,不管是什么東西,只要他想要,就一定要得到。再加上他身旁的宦官劉瑾等人不愿讓皇太子接近儒臣,經常引導太子嬉戲游樂,練習騎射,放鷹逐犬。劉瑾等人還進獻一些奇特的玩具,經常組織演出活動,當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朱厚照畢竟還是個孩子,怎能抵擋得住這些東西的誘惑?他非常喜歡身邊這些與自己日夜歡歌玩耍的太監,討厭那幾個終日向自己灌輸仁義道德的大學士。結果,日子一久,太子漸漸對講讀不感興趣,把心思都放在了玩樂上。
而朱厚照一生的荒誕程度,甚至超過了那些影視編導最大膽、最富想象力的虛構。他放縱手下宦官在京城打砸搶殺,然后向他上稅納貢;他不住皇宮,專門修建了豹房,跟老虎豹子們比賽摔跤,還在里面養了異族艷女以供玩樂;他模仿皇宮外的花花世界,在紫禁城中設了多家商鋪和妓院,讓小太監扮成商戶老板,宮女扮成妓女,開張營業,自己扮成富商挨家進去聽曲、淫樂,把后宮搞得烏煙瘴氣。
更絕的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朱厚照鄭重其事地下了一道諭旨,要給一位名叫朱壽的將軍加封鎮國公。他命吏部道:“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統領六師,掃除邊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鎮國公,歲支祿五千石。”朱壽是誰?就是當今天子朱厚照!
在位十六年里,朱厚照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朝令夕改、惡搞胡鬧,為歷史提供了一樁樁讓人目瞪口呆的史實,為世界留下了一份份讓人哭笑不得的荒唐檔案,當然也給五百年后的影視編導提供了拍搞笑片的絕佳素材。據說清朝的皇子們在讀書時如果貪玩不專心,師傅便會來這么一句:“你們想學朱厚照嗎?”那些皇子馬上就老實了。可見,朱厚照已經是之后的皇帝們教育后代的反面教材,成了昏君的典型代表。
堂堂一國之君,如此行事成何體統!明弘治時期那幫剛正廉潔的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這一年的六月,天象異常,雷聲震天,奉天殿的鴟吻、太廟的脊獸被震得搖動不止,就連宮門房柱也被摧折焚毀了幾根。人們紛紛議論,認為這是上天震怒警示世人。朱厚照心里也發毛了,難道老天爺真的發怒了?千萬不要降下災難啊,否則他就不能安心地玩下去了。按照慣例,他下詔自省,請求臣下進諫。群臣總算逮著機會了,紛紛上書進諫。
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等人的批評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單騎驅馳,輕出宮禁;二是頻行監局;三是泛舟海子;四是鷹犬彈射不離左右;五是內侍進獻飲膳,不擇而食。
按理說,這幾點都切中了要害,既然當皇帝就應該干皇帝該干的事情。大臣們可謂是煞費苦心,但朱厚照卻根本不把這事兒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
內閣首輔大學士劉健想到先帝的重托,再看看朱厚照的表現,心急如焚,他再也看不下去了,便言辭懇切地上書,希望朱厚照好好地做皇帝,不要再貪玩下去了。朱厚照一看奏折就來氣,但轉念一想,劉健是老爹留下來輔佐自己的頭號人物,不能輕易得罪。于是,他跟劉健玩起了太極:嘴上說今后一定改正,但依舊玩性不改。
朱厚照過于貪玩,根本無心打理政事,就把權力下放給了自己最信得過的太監劉瑾。于是以劉瑾為首,另外還有張永、谷大用、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等八個太監結成了一個號稱“八虎”的團伙。他們在朝中翻云覆雨,專橫跋扈。這使一幫憤憤不平的老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心想除掉這些禍國殃民的太監。
那劉瑾是陜西興平人,本來姓談。因為家里窮,六歲時被一個叫劉順的太監收為義子,改名劉瑾。這樣他就離開家鄉,開始了宮廷生活。劉順時常能給義子帶些好吃的,讓劉瑾非常崇拜。劉順還出錢讓劉瑾上私塾讀書。后來劉瑾干脆凈了身,入宮成為太監。
劉瑾為人精明,辦事果斷,很快就在宮中結交了不少朋友。不過,劉瑾也有倒霉的時候。一次出宮采購時,他與賣家發生了爭執。劉瑾一時沖動,居然出手打死了對方。按照大明律,劉瑾非死不可,但死刑命令卻被人截了下來。救了劉瑾的人正是當時的皇太子朱祐樘,后來的明孝宗。
朱祐樘當了皇帝之后,劉瑾繼續得到重用。等朱厚照到了讀書年齡,明孝宗就安排劉瑾去東宮陪太子讀書。劉瑾善于察言觀色,百般迎合朱厚照的興趣愛好,變著法子讓這位太子爺玩得開心、耍得盡興,因而深受朱厚照信任。
劉瑾還能在孝宗面前編謊,幫助小太子逃避功課負擔。到了后來,一天見不到劉瑾,小太子就像丟了魂似的。有了這樣的情分,朱厚照登基后自然會厚待劉瑾。劉瑾因此數次升遷,最終爬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在當掌印太監期間,他不但排除異己,陷害忠良,而且利用權勢公然受賄索賄。據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所載,劉瑾被抄家時有黃金二百五十萬兩,白銀五千多萬兩。
劉瑾斂財的手段可謂花樣百出。他不僅派親信到地方供職為其斂財,還勸朱厚照下詔,讓那些在外監軍的宦官每人上繳“萬金”。他還在京城周邊廣置“皇莊”,達三百多所,奪人土地,侵民害物。另外,各地官員到京城朝覲,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面禮”,動輒白銀千兩,有時高達萬兩。
凡是給他送厚禮的官員往往都官運亨通,而送得少的往往會受到懲罰。比如,給事中安奎和御史張彧出京盤查錢糧,等回來后劉瑾向他們索賄。這二人也許手頭緊,送得少了,結果劉瑾隨便找個借口,讓這兩個人戴著一百五十斤的枷示眾。如果不是正好趕上陰雨天,這兩個人大概率會中暑身亡。所以官員若想活命、高升,就要砸鍋賣鐵給劉瑾送厚禮。
正德元年(1506年),兵科給事中周鑰奉旨去淮安巡查,本來知府趙俊答應送他白銀千兩以應付劉瑾索賄。誰知周鑰要離開時,趙俊卻變卦了。去哪里弄這千兩白銀呢?周鑰想破了腦袋,也想不出好主意。他知道沒有了這千兩白銀,回到京城也不會有好下場,與其被劉瑾活活折磨死,還不如自己了斷。于是,他在萬般無奈之下尋了短見。發現時,周鑰已不能說話,他在紙上寫下“趙知府誤我”幾個字后,便一命嗚呼了。
給事中監察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雖然品級較低,卻握有實權,那么周鑰為何要自殺?經過調查,周鑰的遺書被發現,矛頭指向了劉瑾。但劉瑾毫不在乎,反倒是那個變卦的趙知府被下獄問了罪。
誰都知道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劉瑾,但誰也奈何不了劉瑾。不過,朝中多數官員卻下了決心,必須要把這個太監拉下馬來。戶部尚書韓文每次退朝都哭泣不止,恨自己不能撥亂反正。戶部郎中李夢陽見狀咬牙說道:“大臣應當挺身報國,光哭有什么用!”韓文趕忙擦凈眼淚問道:“那你能有什么好辦法?”李夢陽語氣激昂地說道:“那些言官上書進諫彈劾,閣臣大佬們拼死一搏據理力爭,鏟除宦官閹黨并非難事。”
當韓文來找劉健商討此計是否可行時,劉健認為“八虎”犯罪集團已經成了氣候,不容小覷。小打小鬧不會起什么作用,必須給予致命一擊,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而想要除掉“八虎”犯罪集團,僅靠內閣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舉整個朝廷文官集團之力,才可能徹底擊垮“八虎”。
于是,劉健和韓文連夜布置了一個周密的計劃。第二天早朝,朱厚照收到了一份措辭和語氣非同尋常的奏折,矛頭直接對準劉瑾等人:
臣等伏睹近歲朝政日非,號令失當。自入秋來,視朝漸晚。仰窺圣容,日漸清削。中外皆言太監馬永成、谷大用、張永、羅祥、魏彬、丘聚、劉瑾、高鳳等,號為“八虎”,造作巧偽,淫蕩上心,擊球走馬,放鷹逐犬,俳優雜劇,錯陳于前。乃至引萬乘之尊與宮外人交往,不顧禮體,日游不足,繼之以夜。遂使天道失序,地氣不寧,雷異星變,桃李秋華,恐非吉兆。此輩細人,惟知蠱惑君上,以便己私,而不思皇天眷命。
皇皇帝業,在陛下一身。今大婚雖畢,儲嗣未建。萬一神游損神,起居失節,雖齏粉若輩,何初于事?高皇帝艱難百戰,取有四海。列圣繼承,以至陛下。先帝臨崩顧命之語,陛下所聞也。奈何姑息群小,置之左右,以累圣德?竊觀前古閹宦誤國,為禍尤烈,漢十常侍、唐甘露之變,其明驗也。今永成等罪惡既著,若縱不治,將來益無忌憚,必患在社稷。伏望陛下奮朝綱,割私愛,上告兩宮,下諭百僚,明正典刑,潛消禍亂之階,永保靈長之祚。
這份奏折出自文壇領袖李夢陽之手,引經據典,言辭犀利,頗具震撼力。落款則為:六部九卿。這讓朱厚照深受刺激,可以說內閣全體成員發動彈劾案,幾乎等于是整個朝廷都在和自己作對。退朝之后,朱厚照竟然一個人嗚咽哭泣,過了中午也不吃飯,幾個太監也陪著皇帝流淚。
朱厚照畢竟也是成年人了,知道這份奏折分量之重。如果把這些大臣都得罪了,國家就不能正常運轉,江山就會不穩,但他又舍不得殺“八虎”,真是左右為難。后來朱厚照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八虎”送到南京避避風頭,過段時間再接回來。
但劉健等老臣豈容打馬虎眼,堅持要斬草除根,一向比較正直的司禮監太監王岳也站在了閣臣這一邊。朱厚照萬般無奈,勉強答應在次日早朝下旨懲辦劉瑾。劉健聽說后,與眾人約定,早朝時伏闕面爭諍,誅殺劉瑾,王岳為內應。于是,太監王岳就聯絡太監范亨、徐智等人準備第二天一早捉拿“八虎”。
然而,朝廷政爭瞬息萬變,時有翻盤的可能。所有奏章都得經過吏部簽署,此時的吏部尚書正是對劉健、謝遷等人恨之入骨的焦芳。
這個焦芳早已暗中投靠了劉瑾集團,他立刻派人向劉瑾報信。大驚失色的劉瑾帶著“八虎”和其他人等連夜進宮,環跪于朱厚照四周,磕頭痛哭。見朱厚照有些心動,劉瑾趁機反咬一口:“王岳等人想害奴等,他勾結閣臣,目的是要制約皇上的進出行動。為此,他必須先除掉奴等對皇上忠心耿耿之人,掃除障礙。”朱厚照聽說有人要限制他的自由,當下就惱了。他當即任命劉瑾為司禮監掌印,馬永成掌東廠,谷大用掌西廠,抓捕王岳等人,解送南京孝陵種菜。后來,王岳與范亨在途中被刺客殺害,只有徐智逃得快,保全了性命。
次日清晨,大臣們入宮早朝,準備伏闕跪奏,卻發現形勢大變。朱厚照說劉瑾等人從小服侍至今,不忍處理,此事日后再議。一夜之間,風云突變,劉健、謝遷措手不及,紛紛上表辭官。朱厚照看到辭呈后,一氣之下直接讓劉健和謝遷滾蛋。而態度相對溫和的李東陽上書乞退,朱厚照沒有答應。畢竟朝中還要有人做事。
在送別諸友時,李東陽涕淚漣漣。劉健卻正色道:“怎么就抹起眼淚來了?假如當初你也據理力爭,就和我們一同離開了!”顯然劉健對他的態度很不滿意。不過,留在朝中的李東陽后來還是起了很大正面作用的。
北京的官員經此打擊,大多噤若寒蟬。這時,南方的同人挺身而出。南京六科給事中站了出來,聯名上書請留閣臣,處理“八虎”。這里要說明一下,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陪都南京有完整的六部十三司。除了兵部掌握南方軍隊實權外,其他部門基本上是榮譽職位,只是擺設。一般人寧愿到北京當個工部侍郎,都不想去南京當吏部尚書。
對于參與上書的人,劉瑾把他們都押到了北京,捆在了奉天殿外,然后讓錦衣衛用棍子招待他們。帶頭上書的戴銑居然被當場打死。噩耗傳來,以蔣欽、薄彥徽為首的南京十三道監察御史再次聯名上書,要求罷免劉瑾,委任大臣,務學親政,以還至治。對付他們,劉瑾也不客氣,一律以“廷杖除名”處置。
按照明朝傳統,廷杖時可以用棉絮裹身。但劉瑾改了規矩,必須脫了褲子打。而且,劉公公訓練打手很有一套,要求做個皮人,如果重手打,里面塞上磚頭,打下去皮子完好磚頭粉碎;如果輕手打,在皮人外面裹上一層紙,重重地打下去,紙不許破。行刑時就看監刑太監的暗示:腳站成外八字就往輕了打,站成內八字就往死里打。
御史蔣欽連續三次被杖責,共計九十棍。他開始被打三十棍后,依然不停上書,請除劉瑾。他在奏疏中說:“現在全國士民都感到寒心,唯獨陛下還把他放在身邊使用。請陛下誅殺劉瑾以謝天下,然后殺臣以謝劉瑾。使朝廷得到治理,萬邪不入,則系臣之所愿!”
這是要一命賠一命。于是蔣欽又被打了三十棍,之后被扔進監獄。蔣欽在獄中繼續奮筆疾書:請陛下將臣與劉瑾比較一下,是臣忠還是劉瑾忠?臣的骨肉都被打爛,七十二歲的老父也顧不上贍養。但臣死不足惜,可惜的是,陛下隨時可能遭受亡國喪家之禍!望陛下殺掉劉瑾,懸首于午門,使天下都知道臣蔣欽直言敢諫,知道陛下英明果斷。如果陛下不殺此賊,就請先殺臣,臣寧可與龍逄、比干同游于地下,也不愿與此賊并生于世!
蔣欽此疏字字泣血,忠心耿耿,覽之者無不動容。可惜他遇到的是一個不可理喻的混賬皇帝,于是得到的結果是再杖三十。蔣欽三日后卒于獄中。
接下來,該輪到本書的主人公上場了。王陽明也加入了正德年間這場駭人聽聞、血淋淋的朝廷之爭。
遭受廷杖,貶為貴陽龍場驛丞
劉瑾集團和朝中文官的斗爭,按理說根本輪不到小小的兵部主事王陽明出頭,他官階不過正六品。但王陽明沒有選擇沉默。
戴銑和蔣欽等人被活活打死,他們的英勇事跡在兩京廣泛傳播,成為忠臣的楷模。飽讀圣賢書的王陽明當然覺得自己不能置身事外。王陽明思考良久,寫下了一篇《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為死去的蔣欽、戴銑鳴冤:
臣聞,君仁則臣直。今銑等以言為責,其言如善,自宜嘉納;即使其未善,亦宜包容,以開忠讜之路。今赫然下令,遠事拘囚。在陛下不過稍事懲創,非有意怒絕之也。下民無知,妄生疑懼,臣竊惜之。自是而后,雖有上關宗社安危之事,亦將緘口不言矣。伏乞追回前旨,俾銑等仍舊供職,明圣德無我之公,作臣子敢言之氣。
這份奏疏沒有直接批評劉瑾專權,而是委婉地提出建議。他說,戴銑等人作為言官,職責就是勸諫君王,即使說錯了,皇上也宜多包容,以開言路。現在皇上把他們拿解赴京,群臣皆以為不當,卻無人敢言。長此以往,皇上還能從哪里聽到諫諍之言?
朱厚照當然不可能看這份奏疏,但劉瑾看到了。他干脆自擬一道圣旨,以皇帝名義,廷杖王陽明四十,關入錦衣衛大牢。
這一天,幾個全副披掛的錦衣衛校尉沖到了兵部衙門,把還在辦公的王陽明揪出來,帶到了午門。城樓上當差的侍衛望著樓下,旁邊點著的香正微微地冒著煙。一根燃完了,又一根燃完了。終于,一隊錦衣衛步伐整齊地從午門魚貫而出,其中幾個還舉著粗圓的朱紅色廷杖。
一個太監宣讀完圣旨,幾個粗壯大漢就把王陽明粗暴地按倒在地,用繩索綁住他的雙腕,然后熟練地扒下他的褲子,讓其暴露在低溫中。這樣當眾被剝掉衣褲實是一種人格侮辱。王陽明無奈地閉上了眼睛,是生是死只得聽天由命。
司禮監的監刑宦官手捧旨,用尖細的聲音喊道:“用刑——”侍立在兩側的錦衣衛校尉輪流上前,用大棍猛擊。每五杖即換一人行刑,左右站立的校尉高聲報數,聞者無不膽寒。
大棍落了下來,每一下打在身上都是鉆心疼痛,鮮血淋漓。劉瑾看來是要置王陽明于死地,可謂棍棍入骨,聲聲催命。才打到二十幾棍,王陽明就昏死過去了。大漢們一盆涼水澆下,他又醒了過來,繼續承受煎熬。
聞訊趕來的父親王華只能呆立一旁暗中垂淚,眼見兒子被打得慘不忍睹卻無計可施。
四十棍打下來,王陽明只剩下了最后一口氣,隨即他又被扔進了錦衣衛詔獄。
正德元年(1506年)十二月,天氣奇寒。錦衣衛詔獄里潮濕霉朽,腥臭難聞。幽暗的囚室里,彌漫著令人絕望的氣息。王陽明此時還不知道,他入獄后不久,父親王華就被劉瑾調到南京去了。貌似平遷,實為貶官。
那劉瑾在還沒發跡時就聽說過王華的大名,并仰慕其才。后來,兩人又曾一同在太子府里共事。王陽明入獄期間,劉瑾多次暗示王華,只要去他私宅坐下來談談,不僅王陽明可以平安無事,他父子倆還可以得到升遷。但王華就是不去,終于惹惱了劉瑾,被貶官至南京。
被關在漆黑陰冷的監獄里,王陽明夜不能寐,想起家中妻兒老小焦急的樣子,想起父親慈愛的目光,他禁不住眼淚漣漣。他悲憤難當,命筆抒懷寫道:
天寒歲云暮,冰雪關河迥。
幽室魍魎生,不寐知夜永。
驚風起林木,驟若波浪涌。
我心良匪石,詎為戚欣動。
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
崖窮猶可陡,水深猶可泳。
焉知非日月,胡為亂予衷?
深谷自逶迤,煙霞日悠永。
匡時在賢達,歸哉盍耕壟!
——外集《獄中詩十四首》中的《不寐》
王陽明在監獄中聽到了一條趣聞。據說,劉瑾整理出了一個包含五十三人的奸黨名錄。其中排在前六的就是大學士劉健、謝遷,尚書韓文、楊守隨和林瀚,都御史張復華等六名朝廷重臣,文壇領袖李夢陽排在第七,而年輕的六品兵部主事王陽明,居然在這份光榮榜上高居第八。可見劉瑾對這個六品主事格外注意。
然而,未知的命運總是令人恐懼。正德元年(1506年)的除夕之夜,大明朝最黑暗的幽室之中。天地雖大,除了自己這顆心,又有什么可依靠的呢?
此時,王陽明心中覺悟的種子已開始萌芽……
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朝廷下詔貶王陽明為貴州龍場驛丞,擇日出發。
貴州,位于大明西南,是十三布政使司中最窮的一個,通常是流放犯人的首選場所。龍場在今天的貴州省修文縣。驛站是古代供信使、官員中途休息和住宿的地方。驛丞就是驛站的管理人員。
貴州龍場在地圖上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在明朝更是偏遠山區、蠻夷之地。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傳奇即將在那里誕生,歷史即將被改寫。
錦衣衛追殺與“遺詩跳江”
當年五月,王陽明乘船沿京杭大運河一路南下,來到杭州。
恰好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王守文也在杭州,準備鄉試,兄弟倆經常見面。朝廷雖然將他發配龍場,但并沒有規定到任時間,他也就在杭州住了下來,隱居在果勝寺養病。剛到杭州,王陽明就被刺客跟蹤。為了避免連累家人,他叫家童回余姚報信。
這個時候,劉瑾已是大權在握,炙手可熱。朱厚照平時很少上朝,偶爾上朝,群臣會不忘向東北一揖,因為劉瑾“站在皇帝左邊”。所以時人謂劉瑾為“站皇帝”,謂正德皇帝為“坐皇帝”。朝臣們表面上恭敬,但心里非常不服,常竊竊私語,說天下只知有“劉皇帝”,而不知有“朱皇帝”。
劉瑾得知王陽明已到杭州,就對錦衣衛下了誅殺令。
幾名錦衣衛來到勝果寺,準備約王陽明出去對其下手。幸好素來仰慕王陽明才學和為人的沈玉、殷計兩人先發現了錦衣衛,他們纏住了錦衣衛,王陽明才得以脫身。
待錦衣衛離開,王陽明重新回到勝果寺,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索性起身,點上燈,凝神默思。驀地,他來到墻邊,大筆一揮,在壁上寫下了兩首《絕命詩》:
其一
學道無成歲月虛,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許國漸無補,死不忘親恨不余。
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
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
其二
敢將世道一身擔,顯被生刑萬死甘。
滿腹文章寧有用,百年臣子獨無慚。
涓流裨海今真見,片雪填溝舊齒談。
昔代衣冠誰上品,狀元門第好奇男。
隨即,王陽明穿戴整齊,出門去了。他來到錢塘江邊,將冠帶朝靴等脫下,然后乘上一艘事先約好的商船,急速往東海駛去。待到翌日天色放亮,兩個錦衣衛進勝果寺察看,已不見了王陽明蹤影。他們四下搜尋,直至江邊,見到王陽明的衣帽鞋襪,又聯想到壁上題詩,便斷定王陽明已投水自盡,于是匆忙返回,報告劉瑾。
弟弟王守文回到勝果寺,不見王陽明,問寺僧也說不知,便連夜提了燈籠,各處去尋找,但沒有一點消息。王守文報了官府,請公差連同寺僧四處尋訪。尋到岸邊,見了王陽明的冠帶朝靴,痛哭了一場。未幾,又有人從江里撈出紗巾報官。眾人哄傳王陽明投江自殺了。
王守文送信到家中,全家驚慘哭泣自不必說,只有妹夫徐愛勸慰祖母、王陽明妻子諸氏等人說:“陽明必不死。吉人天相,上天怎能讓他死去呢?”
卻說商船駛出杭州灣,在舟山停泊。是夜,狂風大作,波浪連天,商船被刮到了福建沿海,在福州東郊的鼓山停了下來。王陽明未敢久留,棄舟登陸,也不知身在何處,只循著小路往西狂奔而去。他一路逃到福建,以為可以松口氣了,卻碰上了一隊巡邏兵。他們看王陽明的模樣不像商人,懷疑是倭寇間諜,就把他扣押了。士兵們警告他,再不老實交代,就要對他用刑。
王陽明略加思考,清清嗓子說道:“沒錯,我便是兵部主事王守仁,只因為冒犯了天子,被拖出午門之外暴打。而后朝廷又將我貶官為貴州龍場驛丞。我深感自己罪孽深重,羞愧之下,就撲通一聲,投入錢塘江中自殺了。”
巡邏兵聽得目瞪口呆:“噢,你自殺了……如何現在又活過來了?”
王陽明不疾不徐地道:“我一頭扎入錢塘江后,只覺得冷水浸身,不由得拼命掙扎。忽然之間好似一陣香風飄過,寒意頓時散去,我發現自己竟然輕飄飄地浮于水中,居然能夠呼吸自如。正當我詫異時,前面突然來了一物,定睛一看,嚇得我差點兒大叫起來。那居然是一個人,卻長了顆魚頭,還提著一盞燈籠。那魚頭怪人來到我面前,口出人言,曰:‘王主事休要害怕,某乃巡江使者是也。只因我家龍王與你有三生之約,所以特地讓我前來迎請。就請王主事移步,到龍宮中一敘。’我便隨那魚頭怪人進了龍宮。那龍王見了我就從殿上走下來,好言相勸。說我來日方長,命不當絕,還拉著我入酒席……吃飽喝足了,又讓那魚頭怪人送我出水,用一條小船把我載到了這個地方。”
王陽明這時還故意詢問巡邏兵:“那船送我登上岸后就不見了。不知道此處離錢塘江有多遠?我從那江中龍宮到這里還不到一天一夜時間……”
巡邏兵聽說竟有這等奇事,急忙讓人拿來酒肉,搬來小桌椅,請王守仁坐下享用。那邊早有人飛跑著去向官府報告。王陽明吃飽喝足,借口要解手,趁巡邏兵不備發力狂奔起來。
他跑著跑著,天色漸晚,一座寺院出現在眼前。王陽明稍稍心安,上前拍打山門,請求留宿。沒想到開門的和尚正眼都沒瞧他一下,就回絕了。
王陽明想不通,但也只能長嘆一口氣,繼續跑。也不知過了多久,夜色朦朧中,一座墻塌壁殘的破廟出現在眼前。王陽明心下大喜,想推門而入,但廟門早已被人卸去。王陽明奔波了一整天,早已累壞了。他進到廟中,雙腿一軟,倒頭便睡。
他睡得很熟,難得還做了個好夢。突然間,一聲低沉的吼叫將王陽明驚醒。定睛一看,卻是一只斑斕猛虎,正朝自己一步步逼近!王陽明大驚,卻無處可躲,只得咬牙閉上眼睛,聽天由命。
時間一點一滴地過去,備受煎熬的王陽明忍不住睜開眼,卻驚奇地發現老虎并未傷害他,只是叼著他的行李走開了。
這一番死里逃生,讓他再也難以入睡。等到快天亮的時候,昨夜將王陽明拒之寺外的和尚前來找他,道:“近日常有歹徒在山中搶劫,所以寺中不敢收留陌生人過夜。”接著和尚又問他昨晚是否遇到老虎。原來山中時有猛虎出沒,這座破廟早已成為虎穴。
王陽明心下暗暗生氣:你早知此地兇險,卻硬不讓我進寺。如今前來并非來向我道歉,而是看我是否已入虎口,好取我行李罷了!于是他便將昨夜的遭遇添油加醋地描述了一番,只驚得和尚目瞪口呆,嘟囔道:“你一定不是尋常人!”說著,他連拉帶扯,將王陽明拉出破廟,帶回寺中。
這是一座很大的寺廟,一邊靠海,一邊臨江,林木參天,建筑古樸。王陽明突然醒悟:這不正是千年古剎涌泉寺嗎?
王陽明在僧人的引導下來到后殿,卻見一個道士盤腿而坐,屏息凝神。他一愣:這不是二十年前,自己新婚之夜跑去鐵柱宮,與之徹夜長談的那位道長嗎?王陽明不禁大喜。道士聽見動靜,睜開雙眼,驚喜地起身下榻,拉著王陽明聊起家常。
那一旁的僧人見狀,便張羅飯菜去了。
王陽明就把這二十年的經歷大略講了一下,講到自己如何得罪了劉瑾,如何躲避錦衣衛的追殺,如何差點喂了老虎。道士不斷嘆息,問道:“那你今后有何打算?”王陽明嘆了口氣,道:“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從此隱姓埋名,枕石漱流,綠水青山長對吟罷了。”
道士搖頭笑道:“孔子所說乃是春秋之時,王室衰微,諸侯林立。而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卻往何處棲身?即使你能獨善其身,你的全家老幼呢?你父親不是還在嗎?朝廷不是安排你去龍場了嗎?你要是抗旨,如果有人告發,劉瑾遷怒于他們,誣陷你北投蒙古,南結安南,將你父親下獄,嚴刑拷打,如之奈何?”
王陽明聽了,額上不覺驚出汗來。道士從胸口掏出一張紙,吟誦道:
二十年前曾見君,今來消息我先聞。
君將性命輕毫發,誰把綱常重一分?
寰海已恬夸令德,皇天終不喪斯文。
英雄自古多磨折,好拂青萍建大勛。
吟畢,道士對他說道:“伯安志存高遠,胸懷天下,區區微禍,何足道哉?”王陽明欣然會意,說:“多謝道長提醒,我這就準備去龍場上任。”隨后,他提筆濡墨,向著大殿白壁便書: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王陽明的經歷可謂九死一生,步步有殺機。而此時,他的心境卻十分平靜,視危難兇險如浮云,在艱難險阻中砥礪意志、超越自我,體現了視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氣魄。
道士又為王陽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雖是光明受損傷之卦,但有希望,只需要等待。王陽明別過道士,來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和江西的交界之地,傳說神仙武夷君曾在此居住,故名武夷山。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朱熹曾在此著書立說、講學傳道。王陽明在武夷山盤桓期間,在巖壁上題了一首詩,云:
肩輿飛度萬峰云,回首滄波月下聞。
海上真為滄水使,山中又遇武夷君。
溪流九曲初諳路,精舍千年始及門。
歸去高堂慰垂白,細探更擬在春分。
當王陽明途經武夷山輾轉到南京去看望父親時,京城里正流傳著王陽明在錢塘江投水,又在福建起死回生的神話。謠言越傳越離譜,直至傳到好友湛若水耳中。湛若水啞然失笑,道:“此佯狂避世也!”也許,這京城里只有他能懂得王陽明了。
王陽明在南京城里見到了父親王華。
望著父親老去的容顏和斑白的鬢角,王陽明心下愧疚:少時頑劣,現在又身遭此禍,老父親為自己操盡了心!
王華見兒子咳嗽不止,關切道:“你的肺病越發厲害了,去貴州這樣的邊地肯定要送命。既然處分已經下達,倒不如養好了病再去。”王陽明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折回杭州,在勝果寺涼爽宜人的松林里度過了炎熱的六月。
在這里,來自余姚的三個年輕人有幸成為王門第一批弟子。他們是徐愛、蔡宗袞、朱節。
徐愛,字曰仁,號橫山,紹興府余姚縣人,王陽明的妹夫和老鄉。當年徐愛和他的親叔叔都喜歡上了王陽明的妹妹守讓。王華偏偏看中了徐愛,把女兒許配給了他。
這三個人剛在浙江舉辦的鄉試中中舉,正是意氣風發之時,決定拜王陽明為師。王陽明見三人均是可造之材,便答應了。后來王陽明對三人評價很高:“徐生之溫恭,蔡生之沉潛,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其中,王陽明最中意的就是徐愛,有如孔子鐘愛顏回。
剛行過拜師禮,三個年輕人就被地方府學薦為貢生,到北京國子監讀書。臨行前,王陽明以《尚書》中的“深潛剛克,高明柔克”相贈。他還給京城里的湛若水寫了封信,讓他幫忙指導三個弟子。
諸事已畢,王陽明再無掛念,只有一個目標:貴州龍場。父親王華在家里挑選了三個仆人,讓他們陪同兒子前往貴州。
王陽明等人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沿途有許多地方官員盛情款待他們。船行至廣信(今江西上饒)時,熱情的蔣知府專程跑到船上來探望王陽明。兩人煮酒論道,臨風夜話,何其快哉!說起上饒,王陽明并不陌生。二十年前,他從南昌娶親返回余姚,途經上饒時探訪了大儒婁諒。老先生一句“圣人必可學而至”堅定了王陽明的成圣之志。當王陽明得知婁諒已經病故時,不禁一番唏噓。他還聽說,婁諒把寶貝女兒、有才女之稱的婁素珍許配給了寧王朱宸濠,兩人還生了三個兒子。
經過湖南萍鄉,王陽明參拜了當地的濂溪祠。這是當地百姓為紀念周敦頤所立,他對這位先賢仰慕已久。正德三年(1508年)早春,王陽明一行來到長沙,在長沙停留了八天。雖是戴罪之身,但長沙府知府趙維藩,時在長沙的舊友徐成之、陳文鳴等不僅來看望他,還陪他一起游覽了岳麓山。此時的王陽明在長沙寫下了《吊屈原賦》,題注說:“正德丙寅,某以罪謫貴陽,取道沅湘,感屈原之事,為文而吊之。”屈原因忠君而被謗,王陽明因諫君而被謫,這種類似遭遇使他感慨萬千,悲憤不已。
隨后,王陽明繼續余下的謫戍行程,乘船沿湘江北下,然后向西折往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