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長贏:如何用基金打造理財聚寶盆
- 陳益文
- 2033字
- 2020-11-23 18:08:15
1.1 泛理財常用術語
金融:指資金的“融通”,將資金使用權從富余方階段性地轉移給短缺方,設計合適的金融產品滿足雙方各自的需求。
有富余資金的一方稱為“出資方”“存款人”“投資方”等。
存在資金短缺的另一方稱為“融資方”“貸款人”“被投資方”等。
在“融通”過程中起“配對”作用的聯絡人則稱為“金融中間人”或“金融機構”,具體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
例如,某人A將一筆錢存到C銀行,C銀行再把這筆錢借給貸款人B。在這個過程中,A是存款人,C是“金融中間人”,B是貸款人,存款和貸款則是金融產品。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按照融資中間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融資方式可以劃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直接融資:出資方直接把錢提供給融資方,對融資行為承擔直接風險和收益。例如,我們買了股票后,成為上市公司的一名股東,后期的盈利和虧損都由我們自己承擔。
間接融資:出資方把錢交給金融中間人,金融中間人再把錢提供給融資方。在這個過程中,出資方與金融中間人存在借款行為,無論融資方發生什么變化,金融中間人都需要對出資方履行還本付息的責任。典型例子就是我們把錢存入銀行后,銀行拿錢去放貸,即便放貸產生了虧損,銀行仍需要按照原先的約定向我們還本付息。
投資期限:從提供資金到收回資金的時間。多數投資人的錢都是階段性的富余,在提供資金時對收回資金的時間有要求,需要購買相應期限的產品或者做好收回約定。定期存款、債券等產品具有固定的到期時間,股票無固定的到期時間,保險會約定保險時間段。個別金融產品還有鎖定期的概念,即在約定的時間內不能抽回資金。
預期收益:在不發生意外的情況下,一筆投資能帶來的收益。如果可能的情況有多種,預期收益就是將每種情況發生的收益率和對應的可能性相乘后再加總。例如,一筆100萬元的股票投資,在牛市中一年可以賺100%,發生的可能性是60%;在熊市中一年會虧30%,發生的可能性是40%,具體如表1-1所示。
表1-1 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及收益率

從而,該筆投資的預期收益為100×100%×60%+100×(-30%)×40%=48(萬元),對應的一年預期收益率=預期收益/本金=48%。
簡單的金融產品通常約定收益率,稱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有時簡稱為“固收產品”),如存款、債券等。復雜金融產品的收益率并不固定,而是浮動變化的,通常會提供“預期年化收益率”供投資方參考。例如,某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2%,也就是說,在不出重大意外的情況下,花100萬元購買該產品,一年后的收益率為4.2%。如果對應的產品只有3個月,則持有到期的預期收益=100×4.2%×3/12=1.05(萬元)。
復利:我們通常所說的預期收益或投資收益中,本金賺取的收益并不參與賺錢,也被稱為“單利”(只有本金有利息)。如果在投資期限內,本金賺取的收益也參與賺錢則稱之為“復利”(本金和已賺取的利息都參與賺錢,也稱作“利滾利”)。顯然,復利的賺錢速度遠快于單利。
古代地主富豪們壓榨窮人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被稱為“高利貸”的“復利產品”。一般是按月計息,下個月開始,沒有還上的利息會計入本金核算計息。由于“高利貸”本身的利率就很高,復利計算后會更加恐怖。我們可以通過舉一個例子演示一下。
假如楊白勞向黃世仁借了1萬元,每月利率是10%。如果一年沒還清,需要償還的利息和本金會變成3.14萬元,兩年后變成9.85萬元,三年后變成30.91萬元!
有人測算過,假定一張紙的厚度為0.1毫米,折疊43次后(每次折疊相當于一次100%的復利),紙張的厚度會超過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
鑒于復利的恐怖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
雖然復利作為“高利貸”非常可怕,但是投資方如果能享受復利會非常幸福。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復利:“宇宙間最大的能量是復利,而不是核爆炸。”如果某位投資人拿1萬元本金進行投資,每年的收益率為20%,51年后,這筆投資將變成1.09億元。
有個著名的“72法則”可以快速計算本金翻倍所需要的時間,即“72/年收益率(去掉百分號的數字)”,所得結果大約為本金翻倍所需要的“年數”。如果每年能賺18%,大約需要4年本金就能翻倍;如果每年能賺30%,大約需要2.4年本金就能翻倍。
如果利息不高,即使用復利計算影響也不大。例如,現在的貨幣基金基本都是按日計息,但每年的收益率只有3%左右,具體到每一天的收益更是微乎其微,積累起來作用也不顯著。
風險:指發生虧損的可能性。金融理論通常使用金融產品價格的波動來衡量風險,波動越大,風險越大。但對于有確定價值的產品,價格有些大波動對應的風險反而小。例如,某棟價值500萬元的房子,因業主急著用錢,降價100萬元銷售。此時雖然價格產生了巨大的波動(下跌100萬元或25%),但是買入的價值更大,未來虧損的可能性反而更小。對于投資者而言,每個人能承受的虧損程度不同,能夠承受較大虧損的投資者稱為“激進型”或“積極型”投資者;只能承受較小虧損的投資者稱為“穩健型”投資者;不愿承受虧損的投資者稱為“保守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