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進入高中學習后,把下一個奮斗目標瞄準了工科大學。在知識上,他求廣,他求精,他求深。下一個戰役,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個轉折點。他必須打贏這一仗。
高波不是個就知識論知識的人。的確,有的人講起理論知識頭頭是道,可是一聯系實際,他就一竅不通了。高波常把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老師講著理論知識,他卻想到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所以,進入高中學習后,他越來越感到電工學、物理學、化學等知識,和自己的現實生活,聯系的越來越緊密。他的頭腦里常常產生一種沖動,用科學知識,改變貧窮家庭的生活狀況,提高生活質量。
步入高中階段,每個學生都要面臨一個升學就業問題。升學不容易,就業也很困難,因為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生產落后的窮國,方方面面都制約著我們。
一進入高三階段,學校加強了“學工學農學軍”教育。每天下午下了第二節課,同學們可以自由結合展開討論,或是到實驗室做簡單的實驗,或是到圖書館查閱資料,要緊緊圍繞學工學農學軍這個中心。
大學招生是有限的。有的中學,一年送不出幾個大學生。有的中學走出一個名牌大學生,校長帶隊敲鑼打鼓,把錄取通知書送到學生家中。
高等教育不配套,每年都有大批高中畢業生回到原籍。這“三學”教育,實際上就是讓高中生把課本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提前做好從事其他行業工作的準備。
這天下午第二節課是物理。老師講得是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結構與工作原理。一張張教學圖標明的非常詳細。下課了,高波幫助老師收起一張張教學掛圖。
“老師,這幾張教學圖,可以借給我看看嗎?”高波向老師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可以。正好我明天沒有課。你明天這個時間還給我。我后天上課要用。”
“老師,我保證按時送回。”
“我相信你。”老師拍拍高波的肩膀,笑瞇瞇地走出了教室。
現在是自由支配時間。高波重新把掛圖打開,看一看掛圖,又閉目想一想。過去,老家沒有電,澆地都是用柴油機帶抽水機。現在有了電,開始用電動機帶抽水機。
高波看著眼前的掛圖,心中想著電這個動力,還能給老家的生活生產帶來哪些作用,徹底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高波雖然只是個普通的學子,他卻關心貧窮農民的生活。
“高波,這一張張掛圖,你看明白了嗎?”同桌方君也湊過來,在高波的耳邊小聲地問到。
高波點點頭,然后微微一笑說到:“當你看著這些掛圖,只是一張平面圖時,說明你還沒有看懂。當你看到這張掛圖,就想到那個具體的實物時,就說明你看懂了。我雖然還沒有打開過電機,但我已經想清楚了里面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看來,讓你當個維修工,去檢修電機,已經不成問題了?”方君睜著一雙丹鳳眼,臉上掛著微笑,用贊美的口氣反問。
“也不敢那么說。你要成為行家,就必須勇敢地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去親手打開實物看一看。實踐出真知。道理你懂了,檢測工具你有,找病根就容易多了。找到了病根,就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機械維修,比醫生給人看病簡單多了。”
“高波,你這思路,可真是無人可比。”方君那雙笑眼里流露出來的是贊賞,是佩服。
“方君,你們家里的照明線路若是發生故障,你是自己修還找人修?”
方君“噗哧”一聲笑了:“這個你放心。我鄰居就是電工,一呼就到,方便得很。不過,我感到這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存在著很大差距。”
“其實很簡單,只是一步之遙。你只要動一次手,你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
“這么說,你也是個電工愛好者,你們家的電工活兒,你也都是自己干?”
在當時,一個中學生,如果機械維修、電工維修活兒都會干,那就是另類,那就是太成熟,那就是太不可思議。方君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尋問高波。
高波眼里看著掛圖,口里聲音很輕,但有些低沉:“農村沒有電,這就是最大的落后。你想,沒有電這個能源,你還能干什么?我們村是去年才送得電,是全縣最后一個用上電的村莊。送電的第一天晚上,好多家庭幾乎是沒有睡覺,比過年過節還高興。特別是年輕人,在電燈下,整整玩了一個通宵。
我們村有老兩口,二人恩愛的有名。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美談。他們在舊社會生活了多半輩子,至今無兒無女,相依為伴。送電的這天晚上,老兩口談了整整一夜,他們從新婚之夜,一直談到眼下。他們的洞房花燭點得是油燈,為了看清楚對方的面目,他們舉起了油燈,那如豆的油燈,差一點燒了他們的頭發。
為了抓緊農時,女人提著籃子把飯給男人送到地里,女人是小腳,遇到鬧天氣,過河過溝,男人不是把女人抱在懷里就是背在背上。女人一輩子離不開男人的呵護,男人一輩子不放心女人獨行。天氣炎熱,男人利用晚上的時間,帶著女人到大沙河里去游泳戲水,女人在家做針線活,男人舉著扇子在一旁扇風。曾經甜蜜的小兩口,如今變成了老兩口,過去的一切都歷歷在目,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幸福的回憶,讓老兩口情感進一步加深,二人不由地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男人抬頭看看電燈,笑著對女人說:看來,這電燈電話、樓上樓下的好時代,也讓我們倆趕上了……”
說到家鄉,高波的心情很沉重,顯然,他對自己農村這個家的落后生活憂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