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基金投資從入門到精通(修訂版)
- 羅國慶
- 3394字
- 2020-11-24 13:02:44
1.2 指數基金為什么經久不衰
提到指數基金,如今很多投資者已不陌生,殊不知指數投資起步之路卻往往走得步履蹣跚。1975年,全球第一只指數基金誕生。有別于傳統主動投資,指數投資相信“大道至簡、無為而治”,因為其否定主動基金經理的價值而一直不被華爾街所看好,甚至備受嘲諷。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經過40余年的檢驗,指數投資憑借其特有的優勢一次次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并最終成為可與主動投資分庭抗禮的市場流派。
1.從昔日的“荒唐事”到華爾街的“香餑餑”
全球第一只指數基金是先鋒基金1975年發行的第一指數投資信托(先鋒500指數基金的前身)。作為指數投資的先行者和倡導者,先鋒基金創始人約翰·博格(John Bogle)是全球公認的“指數基金之父”。然而,先鋒500指數基金發行之初打算募集1.5億美元,最終只募集了1100萬美元,整個華爾街都在看博格的笑話,并將他這一瘋狂的舉動戲稱為“博格的荒唐事”。
小貼士:
古代的一個阿拉伯頭目,為了找到他夢寐以求的鉆石礦,尋遍天涯海角,幾乎耗盡所有家產,最終絕望而死。多年之后,后人在他遺留下的一塊牧場里遛馬,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塊黝黑的石頭,仔細查看竟是一塊鉆石,并由此找到了數英畝的鉆石礦。
“所有這些鉆石,其實就在這個阿拉伯頭目自己家的后院。”博格認為,基金管理人辛苦找尋的股市“鉆石”,恰恰就是人所共知的市場指數。博格是全球最大的兩家共同基金組織之一——先鋒集團的締造者,他在共同基金領域如同巴菲特在股票投資領域一樣名聲顯赫。
直到10年之后,市場中才出現第二只指數基金產品,這期間博格不僅承受著來自華爾街的嘲諷壓力,還得為先鋒基金的生存問題而苦惱。但華爾街那些“大佬”卻沒有預料到指數基金出現大逆轉的局面。
統計顯示,在第一只指數基金成立后的40余年間,指數基金(含ETF)資產大幅增長:從1975年的1100萬美元增長到1985年的5.11億美元,再到1995年的550億美元,然后躍升至2005年的8680億美元,再到2018年達到4.7萬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指數基金占權益類基金的比例也從1995年的不足4%,增長到2018年的36%。與指數基金大行其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動基金近年來不斷遭遇凈流出。據統計,2008年以來被動管理的指數基金凈申購了近1萬億美元,而同期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則凈贖回6000多億美元。
在共同基金行業的發展歷程中,如此戲劇化的投資策略轉變并沒有先例。而博格憑借其強大的意志力與信心,堅持被動投資之路,最終贏得“指數基金之父”的美譽。如今,先鋒基金憑借指數基金規模優勢躍升至全美第二大投資集團。當前,指數基金、ETF已成為華爾街各大機構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包括高盛、富達等以主動投資見長的機構,也相繼加入指數投資的大軍中。
2.指數投資何以扭轉格局
指數投資能夠在40余年間實現大翻身,除“分散個股風險、低廉的費用與成本、不依賴于基金經理、明確的風險收益特征”等固有的優勢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原因。
首先,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長期來看,大多數主動基金難以戰勝指數。在資本市場,投資的過程可能是主觀的,但評價投資的結果卻是相當客觀的——用業績說話。當初博格說服董事會同意其發行第一只指數產品,除保羅·薩繆爾森的《投資組合管理》奠定理論基礎外,更重要的是歷史數據對指數投資的支持:博格統計的從1945年到1975年標普500指數的年化收益率為11.3%,同期主動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僅為9.7%,前者年化超額收益率為1.6%,如表1.1所示。30年累計超額收益率可達863%。
表1.1 美國市場1945—1975年間主動股票型基金與標普500指數收益率比較

在40年后的2015年,先鋒基金再次統計了自1985年到2015年標普500指數與主動管理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發現標普500指數年化收益率為11.2%,同期大盤主動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9.6%,同樣跑不贏指數,如表1.2所示。70余年的歷史數據表明:長期來看,絕大多數主動管理基金難以戰勝同期市場指數,這也成為指數投資最有力的實踐支持。
表1.2 股票型基金收益率

3.指數基金為什么經久不衰
如何建立一家偉大并長盛不衰的公司?著名的管理大師柯林斯在斯坦福大學為期6年的研究項目中,最終選出了18家他認為可以卓越非凡、長盛不衰的公司,這些公司包括通用電氣、3M、默克、沃爾瑪、惠普、迪士尼等,同時他也選取了18家平庸的企業作為對照公司,如表1.3所示。結果20多年過去了,我們發現很多被認為高瞻遠矚的企業并沒有做到基業長青,甚至沒能跑贏對照公司,比如過去18年來年化收益率僅為-9.3%的花旗、年化收益率低于通脹的美國運通和年化收益率為-3.3%的福特汽車。其中有幾組研究企業和對照企業由于科技的發展或行業整體的衰退最終面臨雙雙被時代拋棄的命運,比如先后被收購的摩托羅拉和頂峰電子、日漸式微的通用電氣和已經破產的西屋電氣。
表1.3 研究對象中各組股票的對比

在18個研究對象中,有9家確定基業長青,1家不確定,8家確定沒有基業長青。管理大師柯林斯精挑細選的這些當時的很多優秀公司都沒能做到基業長青,我們又如何保證自己選擇的公司能夠一直有優秀的表現呢?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就算企業本身的內部環境不出現問題,也有很多的外部復雜因素在影響著企業的經營。與此同時,如果把企業比作一個生命體,那么經歷完整的生命周期是必然發生的。由此可見,企業不能夠做到經久不衰,就像人無法做到長生不老一樣,同時企業過去的業績也不能夠作為未來業績的保證。在這種情形下,作為投資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抓住不確定中的確定性、偶然中的必然,有效規避風險。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不確定中的確定性,避免選錯個股帶來的損失呢?答案就是買指數基金。單個公司很難長期保持優勢,倒閉或者被收購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但是諸如納斯達克100、標普500等優秀的指數卻能夠經久不衰,這是不確定中的確定性。究其原因,指數的編制通常采用經典的市值加權的方法,而這種設計機制,能夠使得指數在定期調樣中實現成份股的優勝劣汰,從而保證在指數成份股中不斷納入優秀的上市公司,并且隨著優秀上市公司的不斷成長,優秀公司的指數權重占比不斷加大。同樣,被市場淘汰的企業也會被指數無情地剔除出指數成份股。例如,某家公司由于市場變化或經營不善,其股價就會被投資者“用腳投票”,公司的市值不斷變小,同時由于市值的變化及公司經營業績的變化,在指數的定期調樣中該公司會被剔除。
以美國市場標普500指數為例,在1980—1990年前十大成份股主要以石油、能源企業為主,代表公司為荷蘭皇家石油、埃克森美孚殼牌石油等石油巨頭,而到1990—2000年前十大成份股主要以消費、制造企業為主,主要代表有可口可樂、沃爾瑪、通用電氣等優秀企業,而近年來,隨著科技類互聯網企業的快速發展,標普500指數前十大成份股主要以科技、互聯網企業為主,涌現了蘋果、谷歌、亞馬遜等互聯網科技龍頭公司,如圖1.1所示。
同樣,我們以中國市場的深成指為例,1995年前十大成份股主要以房地產公司為主,代表公司有中國寶安、深深房A、世紀星源等。2005年前十大成份股主要以能源類企業為主,代表公司有西山煤電、鞍鋼股份、深圳能源等。到2015年,在前十大成份股中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家電消費類企業,代表公司有格力電器、美的集團、蘇寧易購等。目前,深證成指前十大成份股涌現了不少科技、醫療類企業,代表公司有立訊精密、寧德時代、邁瑞醫療、海康威視等,如圖1.2所示。

圖1.1 美國標普500主要成份股變化

圖1.2 深成指主要成份股變化
俗語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而投資指數基金正是把資金分散到指數中多只優秀的成份股里,避免了投資單只股票由于意外導致該股票退市而造成資金血本無歸的情況。同時,也正是由于指數這種吐舊納新的機制,才能將當下優秀企業不斷納入,使其權重占比不斷變大,而將被時代淘汰的上市公司剔除,從而保證了指數基金經久不衰。
老羅有話說:
國內指數化投資還未深入人心,主要是由于我們的資本市場發展時間相對較短,而美國從指數基金誕生到大發展也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國內指數基金沒得到大發展有多方面的原因。老羅認為,第一是銀行渠道不愿意銷售指數基金,因為指數基金管理費率低,對于銀行銷售激勵不足導致銷售人員沒有動力。第二是很多投資者對指數基金不夠了解,指數產品更多的是工具,很多個人投資者不知道怎么運用指數基金進行投資。第三,指數基金的紅利時代還未到來,美國ETF及指數基金大發展受益于其401(K)計劃,而中國401(K)計劃推出,會讓更多養老型基金的底層資產選擇費率低廉的指數基金產品進行配置。總之,老羅對指數基金尤其是場內ETF產品的未來發展非常看好,相信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會配置指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