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數基金投資從入門到精通(修訂版)
- 羅國慶
- 3810字
- 2020-11-24 13:02:45
1.3 指數基金之父約翰·博格
1.約翰·博格何許人也
約翰·博格,指數基金之父,被《財富》雜志評為20世紀四位投資巨人之一。他是世界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鋒集團的創始人與董事長。1974年,博格斷定并不存在能戰勝市場指數的基金,開始推行以指數為基準進行投資的原則,同年成立了先鋒指數基金。盡管發展初期只有1100多萬美元的資金,但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家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的資金超過1萬億美元。博格是指數基金的締造者,他創造的指數基金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投資時代。而在這些光環環繞之下的博格還有著另一面:他被人們稱為基金行業的“圣徒”、資管行業的“討厭鬼”。因為身為基金行業教父的他,年逾80歲高齡,卻仍像不知疲倦的堂吉訶德一樣,在媒體上批評、諷刺基金行業的弊端。而且,他常年為工薪族投資者提供低費率、低風險、收益穩定的投資產品,由于他對中小投資者的擔當與承諾,而被譽為“投資行業的良知”。博格一直致力于推廣指數基金,在海外市場,指數基金投資已經成為主流投資趨勢。
2.與其選擇干草堆里面的針尖,不如要干草堆
博格在一次演講中提出,所謂干草堆和針的比喻,是引用了塞萬提斯的一句話:“別在干草堆里找針”,指的是指數基金和所謂優秀的共同基金。在投資領域,“在干草堆里找針”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面對數以千計的各種基金產品,我們總是花大量精力查看基金歷史記錄,看媒體推薦,找朋友打聽或者了解基金評級,希望找到一只優秀的、能給我們帶來巨大且持續收益的基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找那根“針”,其實就是在找一位優秀的基金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多人不想去折騰股票,便交給“專業人士”來打理,自然希望這位“專業人士”的業務能力是最強的,即所謂的“明星基金經理”。有這一想法是人之常情。
但博格卻用統計學規律告訴你,別費力在干草堆里找針了。他統計了1970年的股票型基金,當時“干草堆”中有355只基金,到1999年,這些基金經歷了足夠的長跑,結果是什么?其中186只關閉了,只剩下169只。而這些基金與美國市場收益相比,整體來看,幸存基金的年化收益率為11.5%,而市場平均的年化收益率為13.6%,如圖1.3所示。

圖1.3 美國1970年和1999年股票型基金樣本分析
接著,他具體分析幸存的基金,發現只有9只基金年化收益率超過市場1個百分點,鑒于幾十年的觀察期,每年高出這1個百分點已經足以產生巨大的復利差異,所以無疑,它們是優秀的基金。還有18只基金超過市場收益率不到1%,29只低于市場平均收益率1%以內,勉強過得去,可以認為與市場持平。而剩下的113只基金,年化收益率均低于市場1%以上,其中39只平均每年低于市場3%以上,有25只甚至落后于市場4%以上。博格認為,長期擁有一只基金,首先生存概率就低于50%,因為有很多中途就關門了,再綜合以上計算,在基金市場干草堆中找到那根針的概率實際上只有2.5%。
博格對專家的基金評級也不以為然,他提到,1991年,專業的基金評級機構晨星,精選了13只股票型基金,作為自己員工401(K)計劃的投資標的。結果卻如表1.4所示。
表1.4 股票型基金收益率

數據來源:第一海外金融App。
對于主動基金,博格沒那么排斥,市場上也確實存在優秀的“針尖”,他只是提醒投資者,找到“針尖”的概率太低,即便找到了,“針尖”還有“生銹”的可能;而且能持續站在市場前列的優秀基金經理少之又少,再加上主動基金的管理費率比指數基金又高了許多,這些都與投資者的初衷相違背。本來,選擇基金,是為了低成本(包括自己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投資,但若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找“針尖”,豈不是可能得不償失?況且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也不具備每年選到“針尖”的能力,就算選到也如中彩票,如果是這樣,還不如放棄“針尖”,選擇草堆。
3.博格的投資之道
博格對投資者的忠告是“關于基金的種種信息,往往被那些看上去無所不知的人宣講,但無論獲得了什么信息,我們都必須牢記,自己處于一個不確定的金融環境中,我們應該依靠的是常識性的原則”,并總結了下面5個投資原則。
(1)選擇低成本基金
目前國內基金投資者非常看重基金預期收益率水平,而博格卻把投資成本放到了第一位。實際上,對于基金投資中低成本的重要性,巴菲特也非常重視,他在哈薩維1996年年報中寫道:成本確實很重要。基金產生的成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支付給了基金管理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當于對投資者收益征了稅。
我們可以簡單假設基金獲得了10%的絕對收益,目前基金市場平均費率水平約為4%(包括申購費、贖回費、管理費等),可見我們本應獲得的收益早已經被各種費用吞噬了近一半。可見,成本對投資收益結果還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控制基金投資成本,博格建議從兩方面考慮:
● 被動型基金(指數基金)優于主動型基金。指數基金采用的是跟蹤某個標的指數的被動投資方式,研發費用低(只投資標的指數成份股,不必花費過多的資金去進行上市公司調研),交易費用少(跟蹤指數走勢,不像主動投資型基金那樣頻繁進出)。
● 在主動型基金中,低換手率的優于高換手率的。基金買賣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實際上被掩蓋了,但這些成本同樣吞噬著投資者的收益。博格建議,應該選擇換手率較低的基金。成本只有40個基點的基金,好比帆船比賽中對付時速20海里的微風;有著150個基點費用的高成本基金,則無異于與時速130海里的臺風抗衡。
(2)認真考慮成本
博格提出的第二個建議仍然與成本有關。很多投資者接觸并決定購買基金,是通過媒體的介紹,或者代銷機構的推薦,其中隱藏的附加成本,就是博格提醒投資者注意的問題。
美國市場目前約有3000只無銷售傭金、無發行費用的基金,博格認為,對于那些具備一定分析能力的投資者,選擇這種基金是個可行的方案。在基金品種選擇正確的前提下,購買無發行費用的基金,就等于使成本占未來收益的比例下降到了最低。
對于那些不具備獨立決策能力、需要接受投資建議的普通投資者,博格建議關注那些優秀咨詢機構的研究報告。目前國內的銀河證券基金評價中心、海通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華寶證券研究所等都提供獨立第三方的基金分析報告,投資者可作為參考,但并不構成投資決策的唯一依據。正如博格所言:“我并不認為有人能夠預先得知誰將是業績最優異的基金管理者。”
(3)不要過高評價明星基金
明星基金是基金公司力捧的招牌,這也是最被投資者看重的因素之一,不過約翰·博格對此并不十分在意,“或許業績記錄在評價純種馬速度時有用,當然有時也會失效,但在估計資金管理者會如何運營時,卻往往容易出現誤導”。因為即使有人能夠預見市場未來的絕對收益,也不可能預測出個別基金相對于市場的收益,至多能預測出指數型基金的收益水平。
博格認為,很有可能預測準確的只有兩種情況:一是高成本基金的業績,通常劣于相應的市場指數;二是歷史業績顯著優于市場指數收益的明星基金,會向市場平均值回歸,甚至低于后者。
目前國內市場上,由于基金業歷史還比較短,尚無相應統計數據,但從美國市場看,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以及1987—1997年兩個時間段內,業績位于市場前25%的基金,回歸到均值和均值以下的分別為97%和100%。
博格說:“基金行業非常清楚,幾乎所有的績優者,終有一天會失去他們的優勢。基金發起人堅持花費巨資對過去的業績廣為傳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引投資者的大量新資金。”
博格認為,歷史業績的真正參考意義在于,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投資者分析基金業績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比如在經歷上漲和下跌的完整過程中,基金是否能始終保持良好業績;在相同的經濟和政策環境下,目標基金是否顯著優于其他同類型基金。
(4)大的未必是好的
博格曾提到這樣一個例子:美國市場上某只成長型中市值基金,由于業績出色吸引了大量的申購份額,但其業績卻隨著基金份額的膨脹而不斷惡化。1991—1995年,該基金在5年時間內有4年的業績排名位列行業第一梯隊,基金規模也從1200萬美元增加到20億美元。從1996年開始的連續三年中,該基金規模最高達到了60億美元,但業績排名卻跌到了行業末尾。
博格提醒投資者注意,一只低換手率、申購資金流入穩定的基金,要比采用積極操作、基金份額變動幅度大的基金更容易管理,因為后者需要更加頻繁的交易。
博格說:“太多的錢會損害投資效果。”原因一是規模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規模越大,對所持有股票的價格影響也越大,這會在時間緊迫的交易中進一步加劇股票價格的波動;二是為了保持基金的流動性和分散投資原則,大市值基金不得不以更小的集中度,持有更多數量的股票,而每一只持倉品種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更低;三是相對于小市值的基金,大市值基金對于流動性要求更高,因此可以選擇的股票品種更加有限。
(5)不要持有太多基金
國際著名基金評級機構美國晨星的一項調查顯示,隨機選取4~30只股票型基金建立組合,并不能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
博格說:沒有必要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型基金,因為過度分散投資的效果類似于投資于一只指數型基金,但由于股票型基金的成本高,導致最終的收益很可能低于指數。
分散持有不同風格的股票型基金,也未必是個明智選擇。博格認為,假設建立由大市值混合型和小市值成長型基金構成的基金組合,這個組合將具有比市場更顯著的波動性,這種比市場指數風險更高的組合沒有意義。單一持有大市值混合型基金的風險,比任何基金組合都低。
老羅有話說:
老羅認為投資“大道至簡”,想想我們通常是怎么選主動基金的:一般都是選擇上一年表現非常優秀的明星基金經理,結果呢?大部分明星基金經理業績很難持續優秀,他們很快從明星基金經理的神壇跌落,在中國是這樣,在美國也是這樣。借用博格的名言:“選擇干草堆里面的針尖,不如要干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