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轉移年度報告(2019—2020)
-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編
- 1323字
- 2020-11-24 12:55:38
二、貿易保護主義全球蔓延,我國向發達國家產業轉移難度加大
最近幾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扭轉貿易逆差、促進產業與經濟發展、保持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優勢地位,紛紛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特別是2019年,貿易保護主義在實施方式、政策數量和擴散范圍等方面的動作增多,國際貿易爭端的發生頻次增加,且解決難度加大[1]。貿易保護主義的“病毒”已經在全球蔓延開來。貿易保護主義新態勢對全球經貿格局、價值鏈體系的影響比以往更為深刻,對全球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造成的沖擊更加廣泛和長期。這種針對性的貿易保護嚴重影響了我國參與國際分工。
貿易保護主義的實施方式更為多樣。關稅、進口配額、外匯管制、補貼、煩瑣的進出口手續、歧視性的政府采購政策、行政壁壘等,都是國際貿易保護的傳統手段。而在2019年,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比較突出的形式。當前,非關稅措施在現代貿易政策工具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與世界銀行聯合發布的數據,2018年非關稅措施的總交易成本約為3250億美元,大量的非關稅措施逐漸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手段。其中,技術性貿易壁壘(TBT)使用得最多,占所有非關稅措施的41%,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了超過30%的產品線和近70%的世界貿易。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SPS)居次,占所有非關稅措施的35%。近幾年來,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產品發起的“雙反調查”(反傾銷和反補貼)范圍向知識產權領域、服務領域延伸,向新興通信設備、汽車、鋼鐵等行業轉變。
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數量多于以往。美國政府在2017年12月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將中國視為其首要的戰略競爭對手。通過一系列措施,意圖迫使中國削減對美出口,增加從美進口;迫使中國放寬金融和其他領域的市場準入;迫使中國放棄在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阻止中國的科技發展、技術引進與產業升級。2017年8月,美國宣布啟動“301調查”,指責中國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2019年5月10日,美國宣布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入美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2019年8月15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曾宣布要對約3000億美元自華進口商品加征10%關稅。由此可知,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強度甚于以往。
貿易保護主義呈全球蔓延態勢。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發布的《新興經濟體報告》顯示,2009—2018年,二十國集團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簡稱E11)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總計達4766項,平均每個經濟體為433.3項;二十國集團中的8個發達國家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總計達5310項,平均每個經濟體為663.8項,比前者多出230.5項。分國別來看,美國和德國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數量最多。根據全球貿易預警數據庫統計資料,2009—2018年,美國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高達1693項,居全球首位,平均每年出臺169.3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2018年出臺197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較2017年增長28.8%;排在第二位的德國同期累計出臺1225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2018年新增115項,較2017年增長113.0%。在發達經濟體中,加拿大在2018年加大了貿易保護主義力度,新增貿易保護主義措施152項,為2017年的4.75倍。在E11中,印度同期累計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最多,為919項,其中2018年新增107項,較2017年增長17.6%。由此可見,貿易保護主義的“病毒”已經在全球蔓延開來,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