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唐代婚姻集團(tuán)

唐代山東士族間的通婚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婚姻重門閥的習(xí)俗,它也是唐代婚姻組合中的最突出的特征。這些大姓包括京兆韋氏、滎陽鄭氏、弘農(nóng)楊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趙郡李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瑯琊王氏、范陽盧氏、渤海高氏、河?xùn)|裴氏、彭城劉氏、河?xùn)|柳氏、京兆杜氏、蘭陵蕭氏及河?xùn)|薛氏。其中,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隴西趙郡二李等五姓尤以望族自居,而恥與望族之外的他族通婚。唐朝廷曾屢次企圖禁止這種傾向,但望族間通婚的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唐王朝的最后階段。

中外學(xué)者對唐朝望族自為婚姻現(xiàn)象的研究非常重視,他們的研究不僅再現(xiàn)了大姓間通婚的歷史,更指出了形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社會背景以及它的歷史影響。[1]比如,根據(jù)對92個唐代博陵崔氏配偶的統(tǒng)計,伊沛霞指出,52%的崔氏配偶來自七大姓,27%的配偶來自其他世族,15%的配偶來自權(quán)勢之家,而只有2%的配偶出生于一般家庭。[2]她認(rèn)為,望族間的自為婚姻是“舊族維持他們聲望的途徑”;通過這種自為婚姻,舊族構(gòu)成了一個“自我意識”很強(qiáng)的“身份集團(tuán)”(Status Group)。這一身份集團(tuán)以自己的榮譽(yù)和傳統(tǒng)為豪,以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及與圈外之人保持“社會距離”為宗。自為婚姻原則又進(jìn)一步為這一獨特的身份集團(tuán)提供了與外界的界限,并為這一集團(tuán)的自我凝聚和鞏固提供了極好的條件。[3]

從現(xiàn)存的墓志來看,唐代望族的這種以自為婚姻為手段來維持自己聲望的現(xiàn)象確實是自始至終存在的,不過它的表現(xiàn)方式卻有變化。在皇室勢力強(qiáng)盛的初唐時期,望族自為婚姻雖極為盛行,但是,終究是懾于朝廷的力量而不敢極度張揚(yáng)。中唐以后,望族的勢力與皇室的勢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但望族也因此不再對朝廷敬而遠(yuǎn)之,相反地,他們越來越公開地以自己的身份集團(tuán)為榮。下面我們來看看這種前后期的變化。

唐朝廷對望族間通婚的耿耿于懷始自唐初。《唐會要》記載道:

武德元年,高祖嘗謂內(nèi)史令竇威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咸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nèi)史令,本同末異,無乃不可乎?”威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于后魏,三處外家。今陛下龍興,復(fù)出皇后。臣又階緣戚里,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guān)東人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世為帝戚,不亦貴乎。”[4]

據(jù)《新唐書》的記載:“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寶等為冠。其后矜尚門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當(dāng)時,皇室成員多與“勛貴名臣家”結(jié)婚,而“未嘗尚山東舊族”。到了唐代,房玄齡、魏征、李勣等名臣均在望族中為自己的子女找婚姻對象,因此,其“望不減”。[5]《新唐書》還記載道,李義府曾為他的兒子在望族中求婚而未遂愿,于是奏禁望族通婚。[6]顯慶四年十月十五日,因李義府之奏,唐高宗下詔禁止望族間互相通婚及婚姻論財:

后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選、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元孫,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為婚姻。仍自今已后,天下嫁女受財,三品已上之家,不得過絹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過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過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過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貲妝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門之財。[7]

可是,這一禁令似乎反而為望族做了廣告。自此以后,“天下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都以“禁婚家”自稱,“益自貴”。[8]不過,望族家往往“不敢復(fù)行婚禮”而“密裝飾其女以送夫家”。[9]高宗對此也束手無策,而社會輿論又對此紛紛譴責(zé)。[10]

從墓志銘材料來看,高宗年間的墓志中確實很少見對望族自為婚姻的炫耀,墓志標(biāo)題往往只標(biāo)明死者的姓,而極少標(biāo)明其郡望。比如《匯編》顯慶138的標(biāo)題為《大唐故王郎將君墓志銘并序》,但從銘文中我們得知,王君(名力士)乃太原江東人。又如,《匯編》龍朔043的標(biāo)題為《大唐故蒲州汾陰縣丞上柱國李府君墓志銘》,而李府君(名谞)乃出自隴西。

不過,望族的這種表面的自我抑制持續(xù)得并不長。從垂拱年間起,墓志銘標(biāo)題中開始標(biāo)明死者的郡望,并對此大加聲張。如《匯編》垂拱008即題為《大唐故處士河?xùn)|柳君墓志銘》,其墓志以贊揚(yáng)其姓氏為開場白:

君諱偘,字承茂,河?xùn)|解人也。昔周文公之子孫,象賢始乎喬木,魯孝侯之緒秩,得姓因乎菜地。大夫從政,禮重于衛(wèi)君;太守剖符,名流于漢室。

開元天寶年間,墓志銘標(biāo)題中提及死者郡望及表明死者婚于大族者漸趨頻繁,如《大唐亳州錄事參軍博陵崔公趙郡李夫人墓志銘》(《匯編》開元027)、《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博州刺史趙郡李府君故夫人彭城郡夫人劉氏墓志銘并序》(《匯編》開元185)等,而天寶之后公開贊揚(yáng)望族間的通婚則隨處可見。下面我們來看一些開元以后至唐亡之際的例子。

1.《匯編》開元190《大唐前徐州錄事參軍太原王君故夫人博陵崔氏墓志銘并序》

夫人諱金剛,字金剛,博陵安平人也。伊始太岳登樞,農(nóng)皇立國,營丘列壤,尚父開家,漢亭伯之文章,魏季珪之清直,鴻蔓森錯,特為盛門。……夫人玉則比潔,蘭其有芳,承弈世之清范,有宜家之令則。笄歲歸于王君,字庭玉,太原人也。相彼仙系,卜惟靈長。……

2.《匯編》天寶197《大唐故監(jiān)察御史趙郡李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墓志銘并序》

夫人博陵人也。崔氏之先,著在圖諜,河魴之喻,嘆美詩人;雕龍之作,擅名漢史。語姻族之家,共稱齊大;敘少長之列,不為任齒。……

3.《匯編》貞元004《唐絳州聞喜縣令楊君夫人裴氏墓志銘并序》

裴氏之先,自周漢命氏,爰及晉魏,衣冠煒盛,八裴之稱,為冠族歟。至于隋唐,蘊(yùn)而不竭,與韋柳薛,關(guān)中之四姓焉。……及笄而嫁楊君,弘農(nóng)人也,四代五公,實當(dāng)榮耀,雅有才器,登于子男。……

4.《匯編》元和099《唐故譙郡永城縣令趙郡李府君墓志》

府君趙郡贊皇人也。諱崗姓李氏。其先出于周柱史伯陽,子孫食于趙之柏仁,其后武安廣武君樹勛力于時,顯于冊書,至?xí)x持書侍御史楷三子,始列為三祖。府君即東祖之胤也。……魏氏重山東氏姓,定天下門族,有甲乙之科,不唯地望之美,兼綜人物之盛。洎高齊、周、隋、有唐,益以光大焉。……夫人太原王氏……

5.《匯編》元和124《唐右金吾衛(wèi)倉曹參軍鄭公故夫人隴西李氏墓志銘并序》

玉燭膏露,見于四時之和;榮光卿云,發(fā)為二儀之瑞。貞淑賢哲,在清華之族,豈空言哉!夫人隴西成紀(jì)人也。齊州長史思整之曾孫,博州司戶參軍皓之孫,宋州楚丘縣尉宣之次女也。婚姻冠冕,焜耀姓氏,仁賢禮義,措式邦國。……

6.《匯編》長慶022《唐故監(jiān)察御史賜緋魚袋隴西李府君亡妻渤海高夫人墓志銘并序》

夫人五代祖刑部郎中、大理少卿士訓(xùn),夫人鉅鹿魏氏;高祖通事舍人覲王,夫人河?xùn)|裴氏;曾祖皇朝散大夫、潤州長史軫,夫人南陽張氏;祖皇洺州參軍事琇,祖妣北平陽氏;父皇河南府密縣丞岳,妣博陵崔氏。……

7.《匯編》大和99《唐故京兆杜氏墓志銘并序》

夫人京兆杜氏。氏為名有日月矣,自虞以還,譜牒承美,揮翰于太史氏也,閱周秦漢魏之書,迨于革隋,不遠(yuǎn)百祀,而杜之嗣續(xù)官業(yè)有功于時者,有名赫于代者,有負(fù)大人之材不伸于巖□者,有詞清人標(biāo)為搢紳之準(zhǔn)繩者。……夫人父諱黃裳,任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jié)度使,累贈太尉。外族李氏,出趙郡,封東祖,世有大官,不書可認(rèn),其業(yè)茂矣。門風(fēng)清揚(yáng),有弟兄四人,皆服勤儒業(yè);姊妹五人,舉其顯者,由次姊適宰相韋執(zhí)宜;外生有官于臺閣者。夫人天錫明敏,若非學(xué)知,罔究古籍,而洞得淑態(tài)。笄年適河?xùn)|裴澣。澣以門子入仕,歷官五任。澣氏之有別也,則涉河而東,直指大山。山突古墳,松槚百里,崗環(huán)勢止,徒塋畿洛,自得姓以來,代修儒業(yè),史筆褒之為第一。……

8.《匯編》大中083《唐故滎陽鄭夫人墓志銘并序》

夫人知宗室也,姓鄭氏,字子章,今刑部尚書滎陽公之次女也。公名朗,太夫人范陽盧氏郡君,知宗從祖姑也。故澤州刺史頊,是夫人外王父。夫人曾大父諱諒,皇朝任魏郡冠氏主簿,贈右仆射;王父諱珣瑜,皇朝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師。

弈世光明,夾輔皇室;族望冠冕,揭如昆嵩;維姬與姜,實曰盧鄭;

歷二千祀,代為婚姻。

9.《匯編》大中151《唐故京兆韋夫人墓志銘并序》

夫人姓韋氏,其先京兆人也。系祖于顓頊?zhǔn)现螅h魏迭遷,分族為東西眷,繁衍盛大,于隋朝尤熾靡焉。曾祖府君諱藩周,皇朝滑州韋城縣尉;曾祖妣安平李夫人;大父府君諱傪,皇朝贈秘書少監(jiān);祖妣范陽縣太君盧夫人;烈考府君諱行貫,皇朝尚書左司郎中;猗歟猗歟,閥閱門華,軒裳茂緒,官婚禮樂,蔚為儀則。郎中府君娶太原王夫人,錫胤煥炳,時推勢族。夫人即郎中府君第三女也。

10.《匯編》咸通116《唐故楚州盱眙縣令滎陽鄭府君墓志銘并序》

府君諱濆,字信士,滎陽開封人也。識族望者曰北祖第五房。鄭實姬姓,自有周建國命氏,武莊之勛德隆楙,載于簡冊,故歷代為著族。魏晉已降,人物秀異,官婚鼎甲,繇是始分南北二祖。若夫閥閱之崇,軒纓之貴,如日觀聳拔,鄧林扶疏,蓋杰出于當(dāng)世,豈俟乎多譚哉!……府君深識廣度,強(qiáng)記洽聞,沉默著誠,端明飾己,鄉(xiāng)黨積廉孝之譽(yù),閨門弘友愛之規(guī),襲翊世楷模,誦前王詁訓(xùn),故相國崔公群姻族之中,幼所嘆重。……夫人清河崔氏,故國子祭酒倬之次女。……

11.《匯編》乾寧007《故右拾遺崔君與鄭氏夫人合祔墓銘》

府君諱艤,字濟(jì)之,清河人也。地胄清高,門風(fēng)檢肅,元魏以降,冠閥間獨稱四姓,清河之族,實為華茂,其于德望熏焯,軒冕蟬聯(lián),代有其人,世不乏嗣,史諜具紀(jì),難備斯文。曾祖異,皇任尚書水部員外郎、渠州刺史,贈太傅;祖從,皇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贈太師,謚曰貞;父安潛,皇太子太師贈太尉;我家與崔氏世結(jié)姻媾,追榮秦晉……鄭夫人亦我之自出也。族氏高顯,著美山東。……

以上11例墓志反映了唐代望族自為婚姻至唐末猶不衰的歷史現(xiàn)實。這種自為婚姻的現(xiàn)象是魏晉南北朝婚姻重門第的傳承,又是對它的一種發(fā)展,它反映了唐代社會和歷史的特殊性。比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第與官位并無直接關(guān)系,因此,望族間在婚姻講究門第的同時對兩家政治背景并不作過多的渲染。但從唐代的墓志銘中我們可以看出,從政對望族來說非常重要,墓志銘在描述大姓的閥閱之崇的同時還詳細(xì)記錄了死者祖先的官職。這既是望族間對朝廷初期政策的一種抗議,也是對微族出身的進(jìn)士集團(tuán)的防備。

[1] 重要著作有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tuán)》,《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7—263頁;毛漢光《關(guān)中郡姓婚姻關(guān)系之研究》,中國唐代學(xué)會編輯委員會《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版,第87—140頁;向淑云《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tài)》;郭鋒《郡望向姓望轉(zhuǎn)化與士族政治社會運(yùn)動的終結(jié)》,載《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3卷(2001);姜士彬(David Johnson)《中國中世紀(jì)的門閥》(The medieval Chinese oligarchy),威斯特唯出版社(Westview Press)1977年版;姜士彬《一個大族的末年——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The last years of a great clan:the Li family of Chao-chun in the late T'ang and early Sung),《哈佛亞洲研究雜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第37輯(1977),第51—59頁;崔德繹(Denis Twitchett)《唐代統(tǒng)治階層的構(gòu)成——來自敦煌的新證據(jù)》(The composition of T'ang ruling class:new evidence from Tunhuang),收于芮沃壽(Arthur F.Wright)、崔德繹《唐史探討》(Perspectives on the T'ang),耶魯大學(xué)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年版,第47—85頁;以及伊沛霞《早期帝國的貴族——博陵崔氏的個例研究》(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劍橋大學(xué)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年版。

[2] 《早期帝國的貴族——博陵崔氏的個例研究》,第95頁。

[3] 《早期帝國的貴族——博陵崔氏的個例研究》,第94頁。

[4] 《唐會要》卷36。

[5] 《新唐書》卷95《高士廉傳》。關(guān)于唐代氏族譜的修訂,參見毛漢光《敦煌唐代氏族譜殘卷之商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1971)第2分,第259—276頁。

[6] 《新唐書》卷95《高士廉傳》。關(guān)于唐代氏族譜的修訂,參見毛漢光《敦煌唐代氏族譜殘卷之商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1971)第2分,第259—276頁。

[7] 《唐會要》卷83。

[8] 《新唐書》卷95《高士廉傳》。

[9] 劉餗《隋唐嘉話》卷中。

[10] 《新唐書》卷95《高士廉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化县| 全椒县| 旌德县| 长春市| 新干县| 墨玉县| 尉氏县| 棋牌| 桃源县| 潞西市| 安徽省| 惠东县| 易门县| 泸西县| 横山县| 科技| 葫芦岛市| 金溪县| 张家界市| 新干县| 敖汉旗| 赤壁市| 武平县| 金坛市| 塘沽区| 巍山| 大方县| 灌阳县| 新昌县| 余姚市| 平陆县| 安顺市| 双桥区| 永春县| 惠来县| 扎鲁特旗| 汽车| 新密市| 寿阳县| 冕宁县|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