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匈奴的子孫
  • 雪漠
  • 2937字
  • 2020-11-21 13:51:55

草原地區的民主制

除了信仰,約束匈奴的還有法律。

秦漢時期,匈奴便出現了法律。他們的法律非常原始,后人稱之為“習慣法”。當時,匈奴的最高統治層已有專門主斷獄、聽訴訟的機構和官吏。

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后漢書·南匈奴列傳》中說:“呼衍氏為左,蘭氏、須卜氏為右,主斷獄聽訟,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焉。”可見,那時已具備了一定的司法程序,期間既有審訊、偵破等過程,也有議罪、量刑的法則。在匈奴司法制度中,對于哪一級官吏負責怎樣的案件審理,也有相應的規定。如呼衍氏負責的案件,經過一定的司法程序仍難以處斷時,要口頭告訴單于。單于如果不明情況,可以使人驗問,或親自驗問。同時,匈奴還有兼職的監察官吏,有簡易監獄,也有必要的押解器械。

而關于匈奴的法律規章,《史記·匈奴列傳》中說:“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盜者沒入其家;有罪小者軋,大者死。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意思是,拿刀殺人者要被處死;盜竊財物者,部落會沒收其牲口和家產;偷東西但罪行較輕的,就砍手剁腿或者在臉上刺字——統稱“軋”——偷東西且罪行較重的,就要被處死。匈奴是沒有長期徒刑的,最多也就關上十天,而且匈奴人很少有犯罪的,整個國家也不過幾個犯人而已。

人們認為“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理念源于西方,其實從匈奴時代起,中國的草原地區也已經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了。

直到今天,少數民族地區的很多房子仍然是不鎖門的。主人外出時,一般會用草在門上打個結,把門給掩住。意思是,房子里沒人,如果你沒東西吃的話,可以解開草結進去,自己做飯吃,喝點水,吃完可以直接離開,但你千萬不要偷東西,一偷,你這輩子就完了。

過去,牧民沒有“銀行”的概念,習慣在被褥下放錢,很少把錢存在銀行里。他們的錢和貴重物品放在哪里,熟人一般都知道,但他們不會偷。因為牧人會辨蹤,你是什么人,是男是女,往哪個方向走的,他們都看得出來,你是逃不掉的。除非你把腳扛在肩膀上,不留下腳印,否則他們騎著馬一下就能追到你。所以,在草原上沒有人會偷盜。

當然,部落里也允許你申辯。每個部落都有專門負責調解的人,他們成立了調解委員會,其組成人員都是部落里的長老。所謂長老,就是部落里最德高望重的那個人,相當于我們的家長。如果一個大部落里有六個小部落,那么這六個小部落的長老就共同組成調解委員會——當然,當時不叫調解委員會,叫“長老會”,調解委員會是現在的叫法。其職能,就是專門處理部落里的一些糾紛等事務,有點像現在的陪審團、法庭等。你犯了罪,調解委員會允許你解釋和辯論,司法程序也非常科學。而且長老們不能獨裁,必須實行民主制,也就是大家共同商議出一個最合理的解決方式。這種聯邦性質的組織機構一直沿襲到幾千年后,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的藏族地區還是這樣。在藏地,每個村莊里也有很多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頭人,這些頭人組成了長老會,由長老會決定很多活動的實施和執行。這是典型的民主制度。

但是,冒頓單于在自己統治的時期建立了世襲權力,使得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機構的作用形同虛設了,民主原則也就被拋棄了。名義上雖然民主制仍然存在,但事實上,重大的軍政決定權掌握在單于自己手里。

前面說到“拔刃尺者死”“大者死”,說明匈奴已經有了死刑。《漢書·匈奴傳》也說:“有竊盜者,相報,行其誅,償其物。”這里也說盜竊者有可能被處死。

他們沒有嚴格的法律,沒有列出若干條法律條款,都是口頭承諾,很簡單,但一定會執行。當年劉邦攻入咸陽后也是這樣,他跟軍隊約法三章:第一,殺人者死;第二,傷人者死;第三,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否則就治罪。簡單不復雜,容易讓人刻在心上。

在當時的匈奴,還有一些事是不能做的,一旦做了,就會被處死,也就是萬劫不復了。比如“欺君者”“抗君者”“弒君者”“主客見者”“違抗軍令者”“出讓國土者”“謀亂者”“作戰不利者”“叛國者”,等等。如果轉換為現代的法律條目,就是“危害國家安全罪”“反革命罪”等。就是說,單于讓你做什么你就要做,不做就是抗君,是死罪;更不能殺害首領、單于,殺了就要被處斬;軍令一旦下達,你就要照做,不做就是違抗軍令,是死罪;部落里固定的草場你也不可以讓給別人,哪怕你是首領也不行,因為那些草場都是老祖宗開拓出來的,只能由他們的子孫繼承,如果你不守規矩,把一部分草場分給別人,就相當于丟棄國土、出讓國土,是死罪;你也不能建議單于臣服于漢人的朝廷,如果你提了這樣的建議,就是“主客見”,也是死罪。

少數民族對草場問題一直很敏感,現在有些地方好一些了,但甘南藏區直到今天還是很敏感,他們老是為了草場打仗。

還有一些雖然不是死罪,但也非常嚴重,比如“分裂罪”“逃跑罪”等。逃跑罪,就是打仗時逃跑,一般匈奴人是不會逃跑的,他們寧愿戰死沙場,也不愿自家門口被掛上狐貍尾巴。在匈奴地區,掛上狐貍尾巴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懲罰,相當于在你臉上烙上“罪犯”兩個字,讓你一輩子抬不起頭。至于分裂罪,如果部落里有了首領,你就不能自立為首領,更不能慫恿別人尊你為首領,就算重新選舉,也要按照規定的程序,否則就是搞分裂,也是非常嚴重的罪行。

我在長篇小說《野狐嶺》中,專門寫到一種刑罰:把人裝進沒曬干的駱駝皮里,把出口縫住,然后在太陽下暴曬。在匈奴地區,這是非常重的刑罰。一般他們不用駱駝皮,而是用牛皮,但效果都一樣。剛剝下來的牛皮還是軟的,有水分,放到太陽底下曬的時候,水分就會一點一點蒸發,牛皮就會收縮變硬,其性質剛好跟五馬分尸相反,但痛苦程度相當。直到今天,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這樣的刑罰。

但少數民族地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買命價。比如,如果你在決斗中殺了人,但你不想死,那么你可以賠給死者家屬一筆錢,作為命價,把自己的命給買回來,或者說賠償死者失去的生命。如果你不賠命價,或賠不起命價,就要被處死。命價一般是以牛羊為標準的。在藏地,一個人的命價大概是八十頭牛的價格。就是說,當時一頭牛值多少錢,乘以八十,就是一個人的命價。如果當時一頭牛值五千元,那么這個人的命價就是四十萬。匈奴時代也有類似的規定,這些規定是少數民族地區共有的。

匈奴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無期徒刑,也沒有坐幾年牢的說法。因為,你把人關起來,就要負責犯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養不起,你就不要關他。而且匈奴的住所不固定,經常在移動,沒法建監獄,如果隨身帶上一個犯人,遷徙就會很不方便。但當時有俘虜,敵人被打敗之后,就成了部落里的俘虜,頭人可以一路帶著俘虜,讓他為自己放牧。漢朝使者蘇武就是俘虜,當年在蘇武山——也有說在貝爾加湖畔的——放了十九年羊。如果犯人是自己人的話,你就不能這么做了,最多關他十天,就要把他給放了。因為過不了多久就要遷徙,一旦遷徙,就得放了他,否則就會很麻煩。不過,那塊土地上很少有人會犯罪,當地老百姓的素質都很高,他們有信仰,只要答應過的事情,就一定不會違背,所以當時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監獄。一般情況下,所謂的監獄就是帳篷。

漢人是這樣評價匈奴的法規的:“匈奴之俗……約束徑,易行;君臣簡,可久。一國之政猶一體也。”(《漢書·匈奴傳》)意思是,匈奴的刑罰執行起來很簡單,君臣間的關系也很簡單直率,能夠長久維持。整個國家的政務就好像一個人的事務一樣。當然,這是當時的“漢奸”中行說的說法,但也確實歸納出了匈奴法律的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乌县| 远安县| 轮台县| 溆浦县| 乡宁县| 淮北市| 平昌县| 麦盖提县| 昔阳县| 汤阴县| 米易县| 措美县| 城固县| 丹凤县| 陇南市| 岗巴县| 正阳县| 陈巴尔虎旗| 新丰县| 三门峡市| 霍山县| 涿州市| 乌鲁木齐市| 积石山| 蓬溪县| 奉化市| 洛隆县| 棋牌| 宜州市| 定襄县| 西畴县| 尚义县| 孟津县| 财经| 江油市| 砚山县| 绿春县| 天柱县| 乌审旗| 阿荣旗| 包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