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匈奴的子孫
  • 雪漠
  • 3402字
  • 2020-11-21 13:51:55

匈奴信仰什么

說到匈奴的信仰,曾經有個讀者談到我的長篇小說《獵原》中的一個情節:一伙盜獵者殺了很多野生保護動物,一些喇嘛就修誅法火供想要降伏他們。喇嘛們修誅法火供的時候,這些盜獵者跑到寺廟里來,威脅喇嘛們把制成標本的白鹿尸體交出來,因為白鹿非常珍貴。但喇嘛們不為所動,仍然守著火供時的禁語戒,就連小喇嘛都沒有說出白鹿的位置,還哭著把頭伸給了歹徒,意思是他愿意舍生取義。這個讀者認為,這才是信仰。

但他也不覺得匈奴們沒信仰,如果沒有信仰的話,匈奴不會那么重視指天發誓的誓言,也不會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敬獻給天。他問我,為什么信仰天的匈奴,會因為自己遭遇災難就質疑天呢?他們的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什么?這是個很多人都不斷追問的問題。沒有信仰的人,對信仰感到好奇;有信仰的人,在歷練中拷問信仰。那么匈奴的信仰是什么?他們有信仰嗎?

事實上,匈奴是有信仰的。匈奴信仰神靈,信仰山河,信仰日月,信仰動物,信仰天地,只要他們覺得強大、值得敬畏的,他們都會信仰。他們相信有一種神秘的、比自己更偉大的存在,也敬畏這種存在。但他們的信仰是一種崇拜,也是一種依賴。他們需要的是心的依怙,是痛苦無助時可以祈請的對象。他們的生活是艱苦的,哪怕他們是一群非常強悍的人,內心深處也同樣需要依怙。這是一種原始的信仰,也是信仰的雛形。很多人的信仰都是這樣,都沒有上升到真正的信仰層面,還僅僅是一種淺層的信仰。但即便是淺層的信仰,只要信仰的內容相同,原本孤立的人也會凝聚在一起。信仰是最大的凝聚力。

從戰國時代起,中國歷史上就有了關于匈奴的記載,那時,西域有三十六國。所謂的國,其實就是比較大的部落,他們擁有相對獨立的政權,有自己的王,王會發號施令,讓大家一起狩獵、打仗、祭祀。

匈奴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對匈奴來說,祭祀是信仰的一種重要載體。因為祭祀,分散在各處的部落們有了聚在一起的理由。西部地廣人稀,家家戶戶離得很遠,如果不能讓他們產生凝聚力,一旦外來部落入侵,他們就會像一盤散沙,根本無法抵御外敵的進攻。另外,過去的少數民族地區沒有專門的學校,沒有正統意義上的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祭祀時完成的。

匈奴每年的祭祀都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一般是首領的住地——相當于現在的文化中心。完成祭祀儀式的過程中,匈奴的文化也就傳播開了。然后,首領會講一些大家要注意的東西,懲罰一些該懲罰的人,獎勵一些該獎勵的人。如果要重新選舉首領,也是通過這種形式來進行的。而且,每次祭祀之后,單于都會組織一次大型圍獵活動,演練各種戰略戰術,以此來檢驗騎兵的戰斗能力。匈奴的戰術一般是誘敵入圍,精兵殲滅。劉邦就中了這個圈套,他以為匈奴兵只有老弱病殘,于是放大膽子追過去,到了白登山,冒頓才帶兵出來圍剿,劉邦發現中了埋伏,但已經走不了了。

匈奴的意識形態、民族凝聚力、精神向往,都是靠祭祀來完成的。通過祭祀,信仰植入了匈奴人的靈魂深處,在不知不覺中指導著人的行為。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論平時或戰時,其行為都與他們的宗教意識有關。而主宰著匈奴的宗教意識,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薩滿教。匈奴時期出現了“巫”,也叫胡巫,就是用跳舞的形式來降神的女子。她們精通咒語和咒術,據說很靈驗,還能治病。這就是薩滿,它代表原始信仰,跟涼州的神婆神漢等有點像。至今,涼州等地仍有薩滿。薩滿教的“萬物有靈”,最早就源于匈奴,是匈奴人當時普遍流行的觀念。每次打仗前,匈奴單于一般會做兩件事:一是祭祀;二是請巫師作法,詛咒敵人,比如“縛馬前后足置城下”“埋羊牛于軍道及水上”等,都是巫術用于軍事的表現。少數民族大多有類似的習慣,據說,直到后來,清朝政府仍然會舉行這種活動,比如請喇嘛作法,誅殺敵人;或者軍隊在前方打仗,喇嘛在后方祈福。這些都是史書上有記載的。在匈奴的軍事和政治上,胡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響非常之大,傳到中原之后,甚至對后來的道教也產生了影響。

第二,日月、天。匈奴崇拜天和日月。《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單于朝出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意思是,匈奴人每天都會拜日月,這是他們的一種日常生活習慣。而且他們在打仗的時候,也要看日月星象,按星象來決定是開戰還是退兵。這種對自然神的信仰,也有一點薩滿教的味道。另外,需要盟誓的時候,他們一般都會指天發誓,也就是對天發誓。如果誰敢違背誓約,就會被人們認為是受天不祥。匈奴人認為天神是諸神的最高主宰,人間禍福均源于天的意志,順天則吉祥,逆天則有難。

第三,戰神、鬼神。匈奴人認為,所有的勝利都源于神,是戰神在幫助自己。假如打了敗仗,他們就會覺得神靈在保佑對方的軍隊。所以,匈奴人打仗之前必須祭祀,這是在向戰神祈福。匈奴人非常信仰戰神。藏人也一樣,直到現在,藏區的每家每戶仍然會插箭,藏區有個插箭節。這箭,代表的就是戰神。匈奴人也信鬼神。比如,平日里如果有人病了,他們就會覺得是鬼神在作祟。現在的西部人也一樣,所以,幾乎所有涼州人每年都會祭神:祭土地神叫謝土,感謝土地賜給我們食物,感謝土地承載我們的房屋,感謝土地藏污納垢地容忍人類,贊美土地。同時,涼州人還會祭牛羊神、祭門神等。祭神時,涼州人會在自己家里貼上對聯,就像過年一樣。

匈奴也差不多,他們每年都在規定的日子里舉行集體祭祀。《漢書·匈奴傳》中說:“歲正月,諸長小會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意思是,正月里,匈奴會在單于庭——也就是單于經常駐扎的地方——進行春祭,這次祭祀的規模較小;五月,匈奴會在龍城舉行大型祭祀,祭拜祖先、天地和鬼神;秋天,也就是九月左右,匈奴會再次舉行大型聚會,主要目的是稽查戶口的增減和牲畜繁殖情況。

正月的祭祀雖然規模不大,但很重要。直到今天,少數民族地區仍有正月祭祀的風俗。在藏區,有人煙的地方,就有煨桑爐,煨桑的目的就是祭祀神靈。很多藏人每天都會煨桑,也就是每天都做祭祀。比如,有一戶藏人的兒子和幾個朋友一起殺了人,被抓了,從他被抓的那天起,他的母親每天煨桑,希望佛菩薩能保佑孩子不要被判死刑。后來,她還和其他幾個孩子的父母去請教活佛,問活佛該怎么處理這件事。活佛就告訴她,你們誰都不許賄賂,也不許送錢。因為,一旦有人送錢,就會出現不公平的現象。于是,他們就誰都不去送錢,同時請活佛念經加持兒子。少數民族就是這樣,信仰已經成了他們的生命程序,他們不會懷疑,只會全盤接受。

此外,匈奴人認為靈魂不死,所以對死者的安葬非常重視。匈奴人死去的時候,也會像漢人那樣,被放入棺槨。他們認為陰間和陽間是一樣的,亡靈也需要金銀衣裘和女人,所以,單于死后,陪葬的大臣、寵妃、奴婢有時多達千人。漢人也一樣,五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人殉,雖然多次被取消,但也數次被恢復。墨子等思想家都曾強烈批評人殉,要求取消人殉,但也沒有改變君王在死亡方面的觀念。中國歷史上殉葬人數最多的,是秦始皇,據說,不但其后宮嬪妃被迫殉葬,就連很多建造陵墓的工匠都被迫殉葬了。不過,推崇人殉的不只古代中國,還有印度、埃及等很多國家,都很在乎死后的命運,認為人死之后跟活著時是一樣的。而且,匈奴人也跟漢人一樣在乎祖墳,他們不一定認為祖墳關系到后世子孫的命運問題,但他們很重視祖墳。史書記載,漢昭帝時期,烏桓曾挖掘匈奴單于的冢墓,匈奴人因此勃然大怒,馬上出兵東擊烏桓。

如果你了解西部人的話,你就會從匈奴的這些習俗中看到西部人的影子。是的,信仰在深入匈奴人生活,成為他們的生命習慣時,也融入了西部的文化和西部人的生活,隨著一代代活過的人,一直延續了下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西部人。這種信仰已經成了他們的思維方式,這就是他們的信仰。他們的信仰跟我們所講的信仰有點不一樣,但也是信仰。只是,他們對自己沒有太高的期待,只是在崇拜和依賴那些心外的神靈;而我們是在向往、仰視和升華,希望消解渺小的自我,融入神圣的大愛。這就是兩種信仰的區別。

那個讀者提到的《獵原》中的故事,我也很喜歡。它很美,因為它承載了真正的信仰精神。而那些喇嘛之所以沒有像一些猶太教徒、匈奴人那樣質疑信仰,是因為他們不是為了自己做火供,而是在為眾生做火供。自己的遭遇,在他們看來,只是因果和因緣的顯現,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生死在他們眼中也是夢幻,何況活著時的一點際遇?他們不會為了一點幻象,就去質疑永恒的信仰。這時,也就不存在“信仰有什么用”的問題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海丰县| 全南县| 图们市| 弋阳县| 富蕴县| 武穴市| 新巴尔虎右旗| 灌云县| 嵩明县| 峨边| 澳门| 贡嘎县| 土默特左旗| 琼结县| 乳山市| 邵阳县| 资兴市| 永修县| 姜堰市| 抚远县| 新河县| 屏东市| 灵丘县| 阿拉尔市| 罗甸县| 扶绥县| 信阳市| 永嘉县| 桦甸市| 来凤县| 横峰县| 渭南市| 新田县| 呼伦贝尔市| 织金县| 栾川县| 元朗区| 栾川县| 新和县| 宁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