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宏圖大愿
雖然人們對和親政策褒貶不一,但漢武帝之前,“文景之治”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確實讓中原老百姓過上了六十多年的和平日子。在老百姓的心中,耕田種地是本分,其他的都是瞎折騰。但對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來說,黃老之術的節奏太慢,他向往積極有為。他有更大的野心,他的使命就是建功立業。所以,他不想沿襲祖宗傳下來的套路,他想重拳出擊,重整山河。陳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和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讓他野心勃發,不可一世。從此,西漢與匈奴不再和親,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
于是,兩國的老百姓就淚眼蒙眬了。
其實,劉邦的和親肯定是正確的,因為中原多的是步兵和戰車,真正意義上的騎兵很少,他們甚至很少有好的戰馬。據說,劉邦剛即位的時候,甚至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來駕車。
而匈奴呢?自古以來,涼州畜牧甲天下,天下的良馬皆出自涼州。當時的涼州,就是匈奴的主要居住地,匈奴是世界上馴養馬匹最多的民族,畜牧技術非常高超。他們有奶酪、肉松等深加工高濃縮的畜產品,是他們行軍過程中隨身攜帶的干糧,可以隨時補充能量和營養,中原的食物是比不上的。有人說,一個民族要征服世界,首先要有征服世界的飲食。18世紀的英國人征服世界的秘密,就在于他們發明了壓縮餅干,這與匈奴發明了奶酪和肉松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而且,匈奴雖然沒有大部隊,但是有無數的牧民和小部落,他們擁有大量的戰馬,騎兵數量多得令世界震驚。白登之圍時,據說匈奴的三十萬騎兵以馬的顏色分類編隊,齊刷刷地分布在四個方位上:西方盡是白馬,東方盡是青馬,北方盡是烏驪(黑)馬,南方是骍(赤黃色)馬。每個方向都分布著同種顏色的戰馬,可謂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壯舉。對于剛剛登上皇位的劉邦來說,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馬是打仗時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同時又是非常重要的代步工具,所以一直屬于國家控制的范圍。有那么多的戰馬和精銳的騎兵部隊,讓那個時代的匈奴軍隊擁有了絕對優勢。只要人數上不要差距太大,漢人是不可能打贏匈奴的。在馴馬技術和畜牧業方面,漢匈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了。所以,在氣勢上,漢軍就已經沒了底氣。
匈奴的信息通訊也非常發達,打仗時,首領號令大家什么時候集中,他們就會什么時候集中,凝聚力特別強。而且每個部落都有頭人,頭人們相互傳達信息,很快就能把消息傳出去。所以,在過去,少數民族地區的通訊要比漢民族地區發達很多。
綜合各個方面,漢軍對匈奴都構不成威脅,兩漢時期,漢朝與匈奴的對抗一直節節敗退,一塌糊涂,從未贏過。匈奴軍隊進入漢朝軍隊時,就像狼群進入羊群一樣,漢兵根本拿匈奴沒有任何辦法。在這種局勢下,漢朝只能選擇和親。
另外,自劉邦開始,漢朝就大力提倡飼養馬匹訓練騎兵。但中原無良馬,怎么辦?漢朝就在實行和親政策的同時,與匈奴發展茶馬互市交易,用中原的鹽和茶換少數民族的馬,裝備漢朝的騎兵。
少數民族常年吃肉,很少吃蔬菜水果,很難補充維生素,必須喝茶。如果不喝茶,他們很難消化和吸收那些肉食,就容易得病。所以,漢朝政府就控制住茶,在茶馬互市上跟少數民族換馬。于是,西部就有了“茶馬古道”。
還有鹽。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不產鹽。所以,國家只要控制了鹽,就控制了民眾。那時候,如果誰私底下賣鹽,就會被當成另一種意義上的土匪、黑社會,被官府殺頭。隋唐時期的程咬金就是因為販私鹽被殺的。
“文景之治”的時候,漢文帝還頒布“復馬令”,鼓勵百姓養馬。漢景帝也在西部、北部邊郡設立“馬苑”三十六所,大規模地養馬。后來,普通老百姓也能擁有馬匹,出現了“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的景象。相傳,漢武帝為了征伐匈奴,開拓疆土,不惜代價派人到西部求得烏孫馬。據說這種馬的腿很短,但能爬山越澗,健步如飛,后來,人們稱之為“天馬”。
西漢初期的晁錯在《上書言兵事》中說:“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币馑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中原的戰馬不如匈奴的戰馬;險道傾側,邊奔跑邊射箭,中原的騎手不如匈奴騎手;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乏,中原人不如匈奴人。所以,中原人必須跟胡人學習如何養馬、如何馴馬、如何騎馬,以及最先進的騎兵戰術。否則,他們是不可能戰勝強大的匈奴的。
同時,中央政府還控制著鐵器,就像我們國家管制刀槍等兇器一樣。尤其在元朝時期,這種管制達到了頂峰。因為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蒙古地區產鐵量很少,只能用弓箭和刀槍造鐵。早年,藏區的鐵也很珍貴,因為鐵可以制造兵器,有兵器就可以造反。因此,中央政府一直不允許鐵流通到少數民族地區。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鐵,其珍貴程度堪比黃金。
關于元朝對鐵的控制,有一個“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據說,元朝時蒙古和匈奴的關系非常密切,因為元朝的一部分人也是匈奴人。那時,元朝對漢人進行嚴苛的管制,十五戶人家只允許擁有一把菜刀,其他鐵器都要歸于國家所有。而且,這把菜刀不能由漢人自己保管,必須由一個蒙古兵保管。就是說,每十五戶人家要豢養一個蒙古兵,誰家要用刀了,就去他那兒領,用完必須立刻歸還。這個蒙古兵會輪流到這十五戶人家吃飯,供養者不但要給他最好的食物,還要任打任罵、小心說話,否則,就算被他殺了,也無處申冤。最可怕的是,有女人的人家必須給蒙古兵交門檻子錢,數目多少看他的心情。如果交不起,他就會隨便進入女人的閨房,包括洞房,想和誰睡覺就和誰睡覺,不能反抗。窮人家交不起門檻子錢,家里的女人就只能任他欺負。日子久了,漢人再也忍受不了蒙古兵的欺壓,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就想出一個辦法,把寫了“請在今夜子時殺死你家韃子兵”的紙條塞進月餅里,八月十五那天分發給各地老百姓,老百姓吃月餅的時候就會看到紙條,蒙古人又看不懂漢文,猜不透其中的含義,于是,在八月十五的子時,老百姓就聯手把家里的韃子兵給殺了。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但據說只是一個民間傳說,不是真的。不過,不管是真是假,它都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種真實心理:只要有好日子過,老百姓是不會想造反的。所以,真正的太平盛世,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沒有造反的理由,而不是壓制老百姓,不讓老百姓造反。黃老之術早就把這個秘密說出來了,可惜,包括漢武帝在內的很多統治者都沒有放在心里。
當然,漢武帝還是很了不起的,正是因為他的各種努力,漢民族有了對抗甚至打敗匈奴的可能。而千年來,人們議論得最多的,便是霍去病為何能打敗匈奴。了解其真相后,或許你會說:這種戰勝并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