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奴的子孫
- 雪漠
- 2295字
- 2020-11-21 13:51:53
務實的民族
很多事情的起因其實就是一個念頭。頭曼的命運源于一個念頭,冒頓的命運同樣源于一個念頭。念頭導致頭曼暗算自己的大兒子,念頭導致冒頓報復自己的老子。如果剛開始的念頭變一下,頭曼不忍心暗算孩子,還是決定把王位傳給長子冒頓,后來的整個歷史或許都會改寫。勇猛的冒頓若是沒有弒父,而是按照正常的程序當上新一代單于,他或許就不會那么快吞并東胡,驅逐月氏。因為,東胡也許就沒有那么大的膽子,對冒頓提出如此過分的要求。但一切都說不定。也許,就算冒頓沒有弒父,而是在父親死后繼承王位,東胡仍然會欺負他,對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么后來的一切或許仍然會發生。很多事情說不清。所謂的歷史,其實是因緣積木的組合游戲,其結果既可以說是必然的,也可以說是偶然的,是一種巧合。但這種巧合之中,本身就暗藏了一種必然性,也就是我所說的“命運的密碼”。
按照匈奴的繼承制,單于之位會由老單于的成年長子繼承。很早的時候,老單于就會帶著長子去打仗、打獵,或是讓他參與并領導祭祀,處理部落之間的一些糾紛,以此來樹立長子的威望。
那時節,匈奴部落間經常鬧糾紛,要么你的羊丟了被他撿到了,要么你的草場被他奪了,要么一言不合打架斗毆,要么出現桃色新聞……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當然,人類社會都這樣——按匈奴的規矩,一切糾紛先在部落內部由頭人處理,頭人處理不了,再上交給聯盟首領處理,這個首領,就是單于。這很像現在的法律程序,由基層法院到中級、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逐級推進。在匈奴社會,單于就相當于最高法院,但單于也可以不親自處理,而是交給自己的長子,讓長子慢慢地學會如何處理糾紛,鍛煉他的行政能力、政治能力和領導能力。那么,如果有一天自己死了,孩子繼承自己的位置時,才能帶領整個部落走向強盛。
匈奴是講求實際的民族。他們一般不搞那些虛的東西。
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嫡子庶子之別,只看兒子成年了沒有,是不是長子。只要你成年了,又是長子,就算你不是嫡子也不要緊,大家照樣承認。就算你不是長子,又是庶子,只要你成年了,單于又想立你為太子,讓你繼承王位,大家也同樣會承認。匈奴的底線是成年和血統,也就是“種”。只要單于之位不旁落他姓,長幼嫡庶大家都不會追究。這一點跟漢民族不一樣。
所謂的嫡子,對匈奴來說,就是大閼氏生的孩子;對漢人來說,就是正室生的孩子,正室以外的老婆生的孩子都是庶子。在過去的漢人社會,庶子的地位是很低的,換上現代話語,就是“小三”的孩子不受疼愛。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賈環,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前者是賈政和大老婆王夫人生的,很受寵愛,后者是賈政和趙姨娘生的,一直被人看不起——當然,這跟賈環的人品也有關系。
匈奴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別,就算兒子是小老婆生的,只要歲數夠大、力量夠大、成熟勇猛,老首領就會推他做下一任首領。而孩子一旦成為首領,母親也會頓時顯貴,這就是母以子貴。有時也會子以母貴。因為匈奴家族很重視母親。匈奴最初是母系社會,一切都是圍繞母親發展壯大的,所以,如果母親受到大家的廣泛敬重,不管她是大閼氏還是閼氏,孩子都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認可,都有可能得到繼承權。這是匈奴的特點。
最初的成吉思汗也是子以母貴。他九歲的時候,父親就被人毒死了,母親帶著他和其他幾個孩子一起生活,大家都很尊重他的母親。所以,成吉思汗很小的時候,就得到了本部落的認可。后來他成年了,參加了好幾次戰役,每次都有杰出的表現,就慢慢得到了很多部落的認可。最后,他的鐵騎踏遍整個蒙古高原,統一了整個蒙古族,成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
少數民族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他們的很多習俗和特性。
比如,在漢人的群體中,王爺一定比普通老百姓更富有,但匈奴不是。匈奴的貧富跟當不當官、當不當首領沒關系,只跟他養了多少動物、家里有多少牲畜有關。養的牛羊多,他就富;養的牛羊少,他就不富。所以,有些頭人反而是部落里最窮的人。因為,頭人要處理部落的事務,沒時間放牧,養不了太多的牛羊。牛羊少,他們就窮,而且他們沒有貪污受賄的說法。除非他的家族人丁非常興旺,即便他自己不去放牧,草場也很多,也有很多子孫代他放牧,那么他就可以既掌權、又富有。
實際上,所有的權力,都是因為老百姓的需要而誕生的,老百姓需要一個替他們出頭、替他們做中間人、替他們想辦法、替他們做決定的人。普通老百姓有一種奴性,那也是一種思維上的惰性和膽怯,他們甘愿做被指揮的人,而不愿做出頭擔當的人。所以,所有權力的緣起,都是服務。老百姓之所以甘愿受權力支配,就是因為掌權者在替老百姓服務,他能帶領整個群體走向強盛、安定和繁榮。但人性是復雜的,人一旦掌權,心就會變。旁人見到有人掌權,自己的心也會動。分別心的出現,導致欲望的出現,匈奴社會的安定和諧就這樣一點點瓦解了。這種瓦解,是帶著進步的假象出現的,但也確實讓匈奴社會更加有序了。比如,分別心出現,權力出現,法律等概念就出現了。有人突破小我格局,站在大局的角度為部落出謀劃策,部落的發展肯定會比各自為營時更好。
隨著各個部落勢力的增強,想稱王的人就越來越多了。跟漢族不同的是,漢人做王,必須皇帝冊封,但匈奴不用這樣,各個匈奴部落的王都是自己靠實力爭取的,誰的力量大,誰的勢力大,誰就可以稱王稱霸。于是,一些忙于處理事務、無暇放牧的王,就開始讓打仗時捕獲的俘虜替他們放牧,自己騰出時間做更重要的事情。后來,打仗勇敢的人越來越多,頭人就開始把俘虜分配給戰績好的人,這些人也可以讓俘虜幫他們放牧。人跟人之間漸漸有了高下、貴賤之分,有了君主與奴隸之別,有些人越來越富,漸漸有了剩余。剩余引發了私心,私心一起,就有了貪婪和爭斗……
分別心的出現,導致了后來五百年不曾間斷的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