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匈奴的子孫
  • 雪漠
  • 5153字
  • 2020-11-21 13:51:54

草原上的絕對王者

那么,頭曼和冒頓的成功是不是必然的?

他們雖然很勇敢、很彪悍、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但假如時代不允許——比如過早地被漢人政府扼殺——他們不管多么勇猛,恐怕都沒有登上舞臺的機會,甚至也包括成吉思汗。

有人說,假如南宋不嘗試放棄集權農業帝國的形態,向商業社會轉型,也不會持續在軍事上保持弱勢。事實是否如此?我們不予置評,但面對蒙古騎兵的時候,南宋軍隊確實顯得不堪一擊,他們甚至到不了人家跟前。因為,蒙古人射箭可以一箭射到一百五十米外,漢人只能射到三十米外,你的箭還沒碰到人家的衣角,人家就已經一箭把你射死了,你怎么跟人家抗衡?

要知道,蒙古人跟匈奴人一樣,都是從小就學習騎射的。《史記·匈奴列傳》說:“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意思是,匈奴人沒事的時候就放牧打獵,以此為生,遇到緊急情況,就從百姓變成騎兵,練習作戰,這是他們的天性。

因為古時候的環境比較惡劣,生產力低,游牧民族必須抱團作戰,一起狩獵,一起放牧,才能活下來。因此,善戰好斗是他們的天性。平時,他們的打獵就相當于軍事演習,時刻在練習如何圍剿敵人。他們很聰明,會向狼群學習圍獵,將野獸作為對象經常練習。他們狩獵就像打仗,打仗就像狩獵,什么時候都在作戰狀態,時刻都在準備作戰,漢人怎么跟他們比?所以,成吉思汗被稱為天才軍事家,他一旦帶兵打仗,沒人能與他抗衡。因為,你生活在和平環境里,怎么訓練軍隊都是有限的,而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以命相搏,便是以日常生活的方式跟你作戰,你也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漢人軍隊跟匈奴軍隊、蒙古軍隊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當然,有時也要看人數。不管匈奴多么勇猛彪悍,人數差距如果太懸殊,漢人也有可能會贏。因為,匈奴屬于少數民族,論人數他們不能跟漢人比。他們沒有專門的常備軍,但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騎兵。平時,匈奴百姓都在各自的部落里料理各自的事情,或到處游牧,打仗、狩獵和祭祀的時候,大家才會聚在一起。這就是《史記·匈奴列傳》所說的“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他們是真正的兵民合一、軍事與生活合一。

因此,在霍去病攻打匈奴之前,漢武帝多次派兵都找不到匈奴的大部隊,每次都無功而返。漢武帝一次次地尋找,一次次地勞民傷財,卻怎么都找不到他想象中的敵人。于是,匈奴的存在成了讓他日夜不眠的夢魘,他總想除掉匈奴,但總像老虎吃天,無處下手。其實,他和他派出去的衛青都不知道,散落四處的匈奴百姓,就是匈奴的騎兵部隊。只是,不打仗時,他們是散亂的老百姓,是牧民;打仗時,他們才會變成騎兵。戰勝的時候,他們會乘勝追擊;戰敗時又會一哄而散,各自逃回各自的家中,你根本找不到他們的據點。

更奇怪的是,有時,匈奴人打仗,老婆孩子和牛羊也會跟在附近,因為打仗的地方可能離生活區很遠。這時,匈奴就會整個部落一起遷往戰場。這有點像三國時的劉備,劉備打仗的時候,就老是帶著自己的老百姓,打到哪里,就在哪里扎營。直到20世紀50年代,解放軍到甘南平亂時,少數民族仍然是這樣,戰場旁邊就是漫山遍野的牛羊。這是游牧民族的習慣,匈奴也好,蒙古人也好,藏人也好,都是這樣。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所以,部落間打仗,一旦勝了,就會將對方的牛羊據為己有;如果敗了,對方也會將他們的牛羊旋風般卷走。這些牛羊都是老百姓的財產。

至于騎兵的人數,也是不固定的,匈奴一般會根據戰事大小決定出多少人馬。如果對方軍力不大,他們就會選擇性地讓某幾個部落出征;如果對方軍力很大,就每個部落的每個家庭都要出人;如果對方的軍力實在太大,青壯年的匈奴老百姓不夠,那么只要你在六十歲以下,都要參戰。同時,參戰的老百姓還要自備戰馬、糧草和武器等物資。新中國成立之前,這種制度在少數民族地區一直存在。所以,一般來說,少數民族比漢人要更加團結無私,這是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決定的。

《史記·匈奴列傳》還說,匈奴“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意思是,匈奴人從小就練習騎射。年紀太小騎不了馬時,他們就用騎羊射鳥鼠來代替;年紀稍微大些時,就騎馬射狐兔;再大些時,就圍獵猛獸;成人之后,就允許佩刀,編入騎兵。蒙古人也是這樣。蒙古族的孩子從小就練習射雕,而且是遠距離騎射。練到最后,他們想射左眼,就射不到右眼。打獵就是他們的日常軍事演習。他們會定期組織不同規模的圍獵,既為謀生,也是為戰爭做準備。一旦面對敵人,他們就會像打獵時那樣,采取正面圍攻,很快就能把對方打敗,很少有人能打贏他們。所以,成吉思汗滅了西夏、遼國、金朝,還有后來的大宋等四十個國家,甚至打到俄羅斯一帶。所到之處,只要有人抵抗,他們就會屠城,但只要你投降,他們就會信守承諾地放過你。所以,跟蒙古人打仗的時候,要想生還,一般就只能投降,否則就是滅頂之災,所有老百姓都活不下來。所以,成功勸服成吉思汗的丘處機實在太偉大了,他讓無數百姓免受蒙古人的殘殺。

此外,匈奴之所以那么強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吃肉。《史記·匈奴列傳》說:“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就是說,匈奴從上至下都以肉為主食,穿皮革衣服,披著帶毛的皮襖。

匈奴之所以以肉食為主,是因為不種莊稼,當時草原上沒有農業文明,匈奴只懂打獵和放牧。而且他們老是遷徙,沒法種那些生長時間很長的莊稼,就算種,也只種少量的青稞,或是其他成熟期短、日照時間不用太長的作物。他們也有谷倉,會儲存一些糧食,但平時還是以畜牧業為主。此外,匈奴食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地氣候嚴寒,他們必須吃高熱能的食物,比如肉、酥油、奶酪等,才能抵御北方的風雪。

“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驢、騾……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史記·匈奴列傳》)他們放養的牲畜之中,以馬、牛、羊為主,也有駱駝、驢、騾等,但不多,只作為觀賞性動物。直到今天,藏區的驢仍然屬于觀賞性動物,就像我們養的寵物一樣。驢們一般不干活,不耕地。所以,如果你跟藏人說:“哎呀,我過得比驢還苦。”藏人就會不理解,說你咋用驢來比喻?驢不干活,它苦什么苦?所以,匈奴的主要食物就是牛羊肉,還有奶酪、酥油等。藏人和蒙古人也喜歡吃酥油。

匈奴很少吃馬,他們很愛馬。《淮南子·原道訓》說:匈奴“人不弛弓,馬不解勒”。意思是,匈奴是弓箭不離手,而且輕易不會下馬的。據說,他們不僅戰時騎馬,平時吃喝、閑聊、交流、談情說愛及處理其他事務,都在馬背上,因為糌粑、水、酸奶都在馬背上。只有在睡覺時,他們才會回到帳篷里。他們坐在馬背上,就像我們坐在椅子上一樣,一生與馬相伴,自然視馬如命。除非遇到重大事件,他們才會殺馬,比如結盟立誓的時候——結盟立誓時必歃血,以示誠意,這時,馬就是非常重要的祭品——比如祭天的時候。殺馬來祭天,意味著他們把最珍貴的東西都供養給天了,可見他們對天的敬畏。不過,不只匈奴,現在的很多祭祀活動中,馬肉同樣是重要的供品,包括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不提倡殺生,但觀想的供品之中有五肉五甘露,其中的一種肉食就是馬肉。這說明,藏傳佛教也認為馬肉很珍貴,所以才用它來供佛。

*漠北的羊,千年來變了么?

雖然匈奴人的食物熱量大多很高,屬于高蛋白,但他們每天的運動量都很大,比如打獵放牧等,消耗都很大。不管吃上多少肉,都會被他們給消耗掉,所以他們人強力壯,也不會因為營養過剩而生病。不像現在的一些藏人喇嘛,他們喜歡吃肉,也喜歡吃酥油,又不怎么運動,到了西方有時就會出問題,比如得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因為血管給堵塞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飲食,和當地的水土及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飲食結構。

雖然素食很好,社會上也有很多人提倡素食,但我們發現,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常年食素的。而且,常年食肉的人,體質確實比常年食素的人更好。西方女人的體質就比東方女人好。在我們老家,女人生完孩子之后一般要坐月子,而且有諸多的忌諱,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例如三個月內不能見風,也不能碰冷水等,否則就會得病。我在河西小學教書時,認識一個女人,她生完孩子不到三個月,就出去挑水澆地,還不小心掉進冰冷的河水里,后來就得了重病,身體總是疼痛。在西部,很多女人都會得這種病,也很難痊愈,因為很多人沒有靜養的條件。

*我一直覺得自己有點像匈奴

但西方沒有這種說法,西方女人剛生完孩子就可以洗澡,還可以冷水浴,可以游泳,沒人會因此生病的。這緣于人種的區別,也跟飲食習慣有關。

2015年夏天,我和兒子陳亦新去北美訪學四十多天。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強壯,有點像匈奴,在國內跟一般人摔跤,他們是摔不過我的。但是,到了北美,我才發現不是這樣,和當地人站在一起時,我就像個孩子。在他們那兒,就連女人都比我強壯。當時,我們到一個游泳池里去游泳,不遠處有個當地女人跳下來,在她接觸水面的那一刻,游泳池里頓時巨浪沖天,她離開泳池的時候,水位馬上下降了很多。你可想而知,她的體型有多么龐大。中國很少出現這種體型的女人,但外國有很多,這也是人種的區別。

根據我的觀察,匈奴就有外來民族的基因,比如蒙古族、俄羅斯等,他們不僅僅是中國本土的少數民族。

另外,人的強悍跟生活環境也有關系。比如,久經風沙磨礪的蒙古人就很強悍,生存環境鑄就了他們的粗獷。在西部,我是算不上粗獷的,因為我小時候不愛做農活,別人老是叫我“白肋巴”。意思是,肋骨部位的皮膚沒有曬黑。西部男人干農活的時候,習慣裸著上身,西部的日照很厲害,所以西部男人一般很黑。如果一個人的膚色很白,肋骨的地方沒有曬黑,就證明他不干農活。我就是典型的“白肋巴”,所以不強悍,只會舞文弄墨,寫點文章,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按人種學家的說法,匈奴有點像現在的蒙古人,眼睛普遍很小,這同樣是因為西部的風沙大。人的長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活在荒漠戈壁地區的人,眼睛太大了容易進沙子,在漫長的進化之后,自然就有了一雙小眼睛。所以,很多蒙古人都是丹鳳眼。

你可以想象一下,千百年前,在茫茫草原上,匈奴漢子們揮舞著手中的鞭子,放養著數不清的牛羊。因為食肉,他們非常強壯,有著彪悍的個性,有著征服世界的野心。他們無所畏懼,所向披靡,充滿原始野性的力量——到了今天,這樣的野性力量就像他們的大胡子,已成了稀罕——面對這樣的存在,一般的漢人怎么可能是對手?

所以,從秦始皇起,中國歷代皇帝都把重兵用于對付少數民族,尤其是匈奴。只有在內戰時,他們才對少數民族掉以輕心,因為實在顧不上了。尋常的時候,中原政權根本不敢讓少數民族壯大,少數民族的騎兵一旦上萬,就會對中原政權構成巨大的威脅。所以,中原政權總會在少數民族形成氣候之前,及時地把他們滅掉;如果滅不掉,他們就會像沙塵暴一樣席卷而來,將中原大地洗掠一空,將中原政權整個打碎。大宋朝就是這樣滅亡的。在著名的“崖山海戰”中,南宋軍隊根本無法跟蒙古人抗衡,最后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史稱“崖山之后無中華”。而那被譽為“一代天驕”“上帝之鞭”的成吉思汗,血管里也流著匈奴的血呢。

但即使這樣,匈奴的成功也不是必然的。比如,秦始皇忙著統一六國,頭曼才有機會發展壯大,統一突厥部落;冒頓能掌握三十萬控弦之軍,也是因為劉邦和項羽正忙著楚漢大戰,沒工夫鎮壓他們。所以,匈奴逐漸強大,在漠北大草原稱霸了很長時間。他們一動,整個漠北草原都會為之沸騰,喧囂不已。他們是草原上絕對的王者,再也沒有哪個少數民族比他們稱霸的時間更長了。中原更是不堪一擊。在匈奴的陰影之下,中原大地哆嗦了好幾百年。于是,驕傲的匈奴自稱“胡人”,還說,胡者,天之驕子也”——他們把自己當成天的孩子了——但如果事情剛好相反,頭曼和冒頓都沒有碰上特殊時期,一直生活在中原政權的嚴密監視之下,還有沒有坐大的機會?如果沒有坐大的機會,他們還能不能得勢?很難說。

中原政權在邊關地區安插了很多眼線,一旦發現哪個少數民族忽然獨大,就會立刻通知朝廷,朝廷就會派兵圍剿,哪怕他們還沒有太大的勢力。乾隆征服大小金川時,他們只是小小的土司,掌管著彈丸之地,人數也不算太多,但清政府為了剿滅他們,動用了很大的軍力,打了很多年,最后兩敗俱傷一塌糊涂。這一方面說明少數民族的力量之大,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原政權的監視之嚴。他們在對付少數民族的時候,有一種“寧愿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殘忍。在這樣的局勢之下,匈奴有機會得勢嗎?很難說。

被逐出河西之后,匈奴就衰落了,直到東漢時期才再一次變得強大,但仍然沒有恢復冒頓領導時期的輝煌。這肯定是有原因的。出名的彪悍狂野,有著世界上最厲害的騎兵的匈奴,假如沒有足夠的人馬和糧草,又面對過多的漢人兵馬,也會無能為力。所以,時勢造英雄,如果時代不允許的話,英雄也是出不來的。

一切都是這樣,都是因緣的產物。因緣不俱足的時候,該成功的也不會成功;因緣俱足的時候,似乎不可能成功的也會成功。

世界就是這么奇妙。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吉安市| 中方县| 阿城市| 穆棱市| 广昌县| 牡丹江市| 福安市| 南汇区| 锦州市| 象山县| 清徐县| 杂多县| 福贡县| 措美县| 东平县| 安义县| 屯留县| 陕西省| 增城市| 通州市| 阿坝县| 长岭县| 都兰县| 定结县| 巴彦县| 遂宁市| 承德县| 方正县| 台州市| 宁远县| 镇赉县| 乐昌市| 家居| 广州市| 南宫市| 西峡县| 华阴市| 台中县| 华阴市|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