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
海水非不廣,鄧林豈無枝[1]?風波一蕩薄[2],魚鳥不可依。海水饒大波[3],鄧林多驚風。豈無魚與鳥?巨細各不同[4]。海有吞舟鯨[5],鄧有垂天鵬[6],茍非鱗羽大,蕩薄不可能。我鱗不盈寸,我羽不盈尺,一木有馀陰,一泉有馀澤。我將辭海水,濯鱗清泠池[7];我將辭鄧林,刷羽蒙籠枝[8]。海水非愛廣[9],鄧林非愛枝,風波亦常事,鱗羽自不宜[10]。我鱗日已大,我羽日已修[11],風波無所苦,還作鯨鵬游[12]。
貞元十六年夏張建封死,作者離徐州后居洛陽時作。
[1] “鄧林”句:鄧林,古地名,在今河南與湖北交界的大別山附近。《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這是一則著名的神話故事,不少古籍(如《淮南子》、《鹖冠子》、《列子》)中都曾引用,傳說也有差異。韓愈這里似用《淮南子》注中所謂“其杖生木而成林”的說法,所以說“豈無枝”——怎能沒有樹木呢!
[2] 蕩薄:與“旁薄”、“旁魄”、“磅礴”等詞同。這里是激蕩的意思。
[3] 饒大波:多有大浪濤。
[4] “巨細”句:謂魚、鳥各有大小不同。大的魚、鳥,不怕巨浪狂風;小的魚、鳥,則禁受不住。陳沆《詩比興箋》謂以上二句“喻世道之屯艱,人事之不測”,可助讀者理解此詩含義。
[5] 吞舟鯨:巨鯨可以吞舟。賈誼《吊屈原賦》:“彼尋常之污瀆兮,豈容吞舟之魚。”
[6] 垂天鵬:傳說中的大鵬。《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脊,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韓愈詩中魚鳥、鯨鵬對舉。
[7] 濯鱗:此言魚,沖洗鱗甲。清泠:清澈。泠,音línɡ。
[8] “刷羽”句:謂鳥在茂密的樹林中刷羽。蒙籠,形容樹木繁茂。籠,通蘢。張華《鷦鷯賦》:“翳薈蒙蘢,此焉游集。”
[9] “海水”句:即“非愛海水廣”。下句句式同此。
[10] “鱗羽”句:此處鱗羽當指小魚小鳥。不宜,不能適應鄧林和海水的“風波”。從這里可看到前邊所說“海水非愛廣,鄧林非愛枝”并非真情,實是因為自己“鱗羽”未巨未豐。
[11] 修:長大。
[12] “還作”句:此詩最后才點明作者的本意,還是要像鯨鵬那樣到海邊邀游,到林中棲息。全篇用比,暗喻著宦海中的浮沉,政治上的格斗。作者并未被官場的傾軋嚇倒,暫時的退避,卻是為著將來的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