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帶箭
原頭火燒靜兀兀[1],野雉畏鷹出復(fù)沒[2]。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fā)[3]。地形漸窄觀者多[4],雉驚弓滿勁箭加[5]。沖人決起百馀尺,紅翎白鏃隨傾斜[6]。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7]。
貞元十五年在徐州隨張建封射獵作。此詩不僅是用最經(jīng)濟(jì)的手法分合交錯地寫射者,寫射技,寫觀射者,寫被射物……而且暗示了作者的“詩法”,查晚晴所謂“以留取勢,以快取勝”。評論韓詩的人,多以這首詩作為韓詩的范例之一。
[1] 原頭:原野上。火燒:“燒”字讀shào,與“火”字合為名詞,是放起的火、為行獵而燒的火。兀兀:突出地;這里形容火光沖起,火勢盛大。
[2] 出復(fù)沒:寫野雉驚出又躲藏。語本梁武帝(蕭衍)詩:“出沒看飛翼。”一本作“伏欲沒”,非。朱熹說:“雉出復(fù)沒,而射者彎弓不肯輕發(fā),正是形容持滿命中之巧,毫厘不差處。改作‘伏欲’,神采索然矣!”
[3] “將軍”二句:發(fā),射出。顧嗣立說:“二句無限神情,無限頓挫。公(指韓愈)蓋示人以運(yùn)筆作文之法也。”程學(xué)恂說:“二語寫射之妙,全在未射時。是能于空處得神。”
[4] “地形”句:寫逐獵過程。用曹植《七啟》:“人稠網(wǎng)密,地逼勢脅。”
[5] 加:加于雉身,即射中。
[6] 翎:箭桿,以羽飾。鏃:箭頭。
[7] 五色:形容雉的羽毛文采。離披: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