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友情的傳統(tǒng)。
作為傳統(tǒng)儒家學派的先圣,《論語》開篇就記載孔子語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千百年來,其中包含了人們傾向于結交同道新知的共有期待。不僅如此,孔子還提出了擇友的重要標準:“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在與朋友相處上,孔子也為我們劃定了具體的原則,那就是“朋友信之”(《公冶長》)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以上即可視作儒家的交友之道。到了孟子,又將其歸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的“五倫”之一,使之成為后世中國人日常交往的言行準則。《禮記·中庸》中也有包括“朋友之交”在內的“五達道”之說。
道家思想與儒家取徑有異,然其情則一。其雖力倡“自然”與“無為”之說,但同樣對交友之道有著基于世情的深切體察與思考。其尤著者,當屬《莊子·山木》中提出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之說。西晉郭象曾注云:“無利故淡,道合故親。飾利故甘,利不可常,故有時而絕也。”也就是說真正的友情一定是平淡如水而不是甘美如醴的。這樣一條看似簡單的相處準則同樣在后世人事交往中不斷驗證著其作為真理性的話語存在。
既然友情如此為賢圣所重,那么其生發(fā)原理究竟何在呢?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基于彼此理解與信任基礎上的相知相親。所謂“道不同不相與謀”,這份理解與信任一定又是源自友誼雙方對于生命的理想、價值以及意義共有的體知與認同,因此不會夾雜任何令人生厭的世俗與功利。與此相應,真正的友情在誠、在真,就不僅不會因了歲月與境遇的改變而轉易,反而會如陳年的老酒一般,愈久愈醇,并在人們處逆臨困之際帶給他們最為持久的溫暖與最為原初的感動。以此之故,長久以來,友情與親情、愛情一道,成為人類社會最可寶貴的美好情感之一。從春秋時期管仲與鮑叔牙不以貧富貴賤為意的知己之交,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不復鼓琴的知音之交,到清代詞壇顧貞觀不恤己身奮力營救吳兆騫的患難之交,歷代先賢始終不渝地執(zhí)著踐行著他們對于友情最為誠篤的珍重與守護,從而成就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友情佳話,使得對于真情的謳歌與頌贊從未在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中缺席過。
揆諸上古詩體的創(chuàng)作,對于友情的表現也是其中的一類重要題材。在春秋時代的《詩經·小雅·伐木》篇中就有著“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的動人歌吟。戰(zhàn)國屈原又在《九歌·少司命》中抒發(fā)了“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的悲歡感受。到了漢魏六朝之際,友情詩創(chuàng)作漸呈方興未艾之勢。如舊題“蘇李詩”中,就有多首表達友情主題,情真意切。隨后曹植、陶淵明、沈約、謝朓諸大家迭相繼起,或聊寄相思,或相與贈答,或同題唱酬,進而將友情詩推向了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水準。唐宋以降,友情詩詞的創(chuàng)作進入到古典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繁盛時期,此期名篇佳制,爭妍競秀,誠為其他時代所難以望其項背。由于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變遷,詩人對于友情的體驗愈趨深切,并隨著“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演進歷程將之訴諸于深摯瑰麗的詩篇之中。像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寄黃幾復》)諸句,無不深含哲思意蘊,足堪傳唱。尤其是還有如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這樣表現世間尋常情誼的篇章,雖淡交如水,卻在平易懇摯的詩語中傳遞出最為普遍的人生感受,因此長久為后世讀者所喜愛。不僅如此,像唐代李杜、韓柳、元白以及北宋的蘇門與南宋辛陳,他們皆以各自真誠磊落的襟懷,千古之下為我們樹立起世間最為刻骨銘心的友情范式,彼此間傾心相交的篇章更是成為古典友情詩史上璀璨奪目的那一道道光彩,令后世讀者為之神往不已。元明清時期進入到古典詩詞發(fā)展的總結期,友情詩也接續(xù)著唐宋以來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呈現出其獨具魅力的一面。像顧貞觀誓拯吳兆騫于水火的《金縷曲》二首以及納蘭詞中所體現出來的對摯友顧貞觀一往情深的眷念,無不動人至深。而一句“然諾重,君須記”,更寄寓著后身之緣、誓結他生的款款心曲,力若千鈞。到了清末,以秋瑾為代表的仁人志士為了家國復興那惺惺相惜、慷慨赴義的豪健之音,回腸蕩氣,為中國傳統(tǒng)友情詩的發(fā)展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我們始終認為,真正的友誼絕不應只存在于古老的詩篇之中,而更宜深植于當下日趨躁競的個體心靈中,如此方才得以使其不斷體會真情慰藉人心的溫暖力量。為此,我們特策劃、編選了這樣一部歷代友情詩選,希望能夠從中體味嚶鳴以求的美好,從而珍重身邊每一位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全書選詩以友情詩整體演進的脈絡為主線,分為詩經篇、漢魏六朝篇、唐宋篇以及元明清篇,就中尤以唐宋所占比重最大,這也是與其文學史地位相稱的。同時,出于叢書編選體例統(tǒng)一的考慮,若干篇幅較長者未能入選。雖時有遺珠之憾,但還是力求能夠全面反映傳統(tǒng)友情詩的歷史風貌與創(chuàng)作水準。
此外,限于學力,書中疏失與舛誤之處在所難免,這自當是由編選者獨力承擔的,懇請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