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博業的機遇與挑戰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機遇,進入21世紀的中國,崛起之后的強盛表現在各個方面。文化強國夢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成為全體中國人的期待。在強大國家的支撐下,以博物館為代表的中國文博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充分證明了只有國家強大,才有國家文化的強大;只有博物館強大,才有國家文化的強大。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用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場館建設滯后,基礎設施不足,舉國上下沒有幾家像樣的博物館。因為“十二五”規劃之前全國文化事業經費只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0.4%,具體來看,“十五”投入2569.6億元,“十一五”投入5615.14億元,“十二五”投入12474.21億元。在中央對地方文化工程補助資金方面,“十五”扶持8.11億元,“十一五”扶持100.23億元,“十二五”扶持222.48億元。可見“十二五”期間用于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大幅度增加,保證了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因此,博物館、美術館在許多省市成為標準配置。“十二五”規劃期間基本上完成了省級博物館的新建和改擴建。文化部明確“十二五”財政投入的八大重點之一為“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重點實施了《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規劃》,在此期間新建的場館規模應該在世界各國名列前茅。
國家收藏繼續擴大,地下文物成為國家收藏的基本構成,數量之多、范圍之廣,難以計數。作為2015年考古發掘重要成果的西漢海昏侯墓,不計其數的出土文物構成一座海昏侯墓博物館的基本收藏。這種以地下出土文物構成的國家收藏,在法律層面上具有專屬國家的特性,而且保證了國家收藏不斷增加,與之相應的博物館應運而生。全國性的可移動文物普查,摸清了家底,文物數量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購藏也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逐年增加,國家重金回購海外流失文物在各方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成為常態,重要的流失文物通過拍賣而不斷從海外回流也形成新的態勢。
公共文化服務得到了史無前例的重視,公眾分享到了文化成果。從2008年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2011年至2014年累計安排資金80億元。2013年,全國博物館參觀人數達7.47億人次,比2012年增加0.76億人次,增長11.33%。2014年共支持1815個地方博物館、紀念館,以及1005個市級和5542個縣級美術館、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34706個鄉鎮文化站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顯然,在政府政策刺激下,公眾積極參與的熱情,以及對博物館日益加強的文化依賴感,是中國文博事業發展的最大機遇。
在水漲船高的社會發展中,社會上各種經濟成分、經濟力量加入博物館的建設之中,其中民營經濟成為一股特別的力量。民營與公立的相互輝映和相互砥礪,使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呈現出多樣化的局面。2016年2月,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對社會力量自愿投入資金保護、修繕市縣級不可移動文物的,可依法依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給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權。”這種制度上的保障促進民間資金運用到文博事業上。目前,中國存在數量巨大的私人收藏人群,收藏進入全面階段,不僅在基礎層面上加強了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共識,各種專題收藏也形成特色,與國家收藏互補,表現出了民間收藏的優勢。
與各種機遇并存的是挑戰。首先是起點提高了,國際社會的評價標準再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前的,而是在國際視野的考量中觀察現有的水平。因此,我們在發展當代中國文博事業時需要提高眼界,要用一流的專業水平來考量自己的專業狀態。事實上,我們還存在很多問題。
體制與發展的矛盾。我們有體制的優越性,也有體制的局限性,需要嘗試在享受優越性的同時,突破局限性的障礙。同時,要用創新的精神來化解發展中的問題。
經費仍然是個問題。全世界博物館不管規模大小都存在著經費問題,因為博物館是用錢來作為動力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博物館的布局需要規劃,需要從宏觀上解決同質化的問題。不能在大同小異的格局中表現出你有我也有,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盡最大可能去展現收藏的特色。
博物館的管理有待加強。博物館管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等都處在同樣的高層面上,才有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博物館。
完善博物館職能,加強公共服務。營造“博物館城市客廳”的文化氛圍,用優質的文化產品服務公眾,在教育之外延展休閑功能。
相當一部分民營博物館所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以及對博物館價值觀的顛覆,造成了博物館公信力的下降。這一新的挑戰,改變了諸如藏品與公眾等專業層面的問題導向,帶來了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顯然,機遇是人創造的,而挑戰更需要人去面對。當代中國文博事業在展覽策劃、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物修復、對外交流等許多方面都需要高素質人才,應該從教育入手,培養適應博物館發展需要的各方面專才,以應對博物館發展中的各種挑戰,為創建一批世界一流博物館而努力。
2016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