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診導致錯誤的治療
在美國,誤診非常常見。一篇綜合三項超大型調查的文獻綜述指出,美國每年大約有1 200萬次重大誤診。1這些誤診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未能做正確的檢查、錯誤解讀檢查結果、未實施正確的鑒別診斷,以及忽略異常情況等。顯然,羅伯特的案例就占了多項:不完整的鑒別診斷(可能存在的心房顫動)、未能做正確的檢查(心率監測),以及錯誤解讀檢查結果(將病因歸因于卵圓孔未閉),三重因素導致了最終的誤診。
然而,美國的現實情況更加嚴峻,因為誤診會直接導致錯誤的治療。在羅伯特這個案例中,他原本將接受卵圓孔閉合術。在過去的幾年里,這樣的手術屢見不鮮,更令人震驚的是,高達1/3的手術都是不必要的!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曾發起兩大倡議計劃。第一項計劃叫作“明智選擇”(Choosing Wisely),該計劃始于2012年。美國內科學基金會與9家專業醫療機構聯合發布了一份清單,題為《醫生和患者應該質疑的5件事》(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這份清單列出了5大被嚴重過度施行或非必要的檢查和操作。2雖然各大醫療機構最初都不太愿意加入,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該計劃獲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最終,美國有超過一半的醫療機構加入其中,并且根據其風險和花費,在清單中添加了幾百項醫療收益極低的操作和檢查項目。到目前為止,最常被濫用的檢查是針對小毛病,如腰痛或頭痛的醫學影像掃描。舉個具體的例子:在美國,每100名65歲及以上的就診者每年會進行超過50次CT掃描、50次超聲檢查、15次MRI檢查和10次PET掃描(5)。而據估計,在8 000萬次CT掃描中,有30%~50%是不必要的。3
雖然這份誤用操作清單給醫學界帶來了巨大震蕩,但實際上收效甚微。不久之后收集的美國國家樣本依然顯示,有7種低收益的操作仍然被頻繁使用,盡管患者實際上并不需要。導致該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治療錯覺”,該定義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戴維·卡薩雷特(David Casarett)醫生提出。他指出,醫生往往會夸大自己診斷的益處。4醫生會出現認知偏差,因為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自己提出的操作或檢查會產生極好的效果;操作完成后,他們會繼續加深這一認知,即便沒有證據能直接證明其效果的積極性。第二個原因是缺乏監管醫生行為的制度。雖然“明智選擇”計劃與《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合作,將清單內容打印成冊及在線上宣傳,但長長的清單很難引起大眾的警醒,也就失去了由患者自動選擇更好、更明智的檢查方式的民眾基礎。更糟糕的是,美國內科學基金會沒有能力追蹤醫生們的處方,無法得知他們開了哪些處方以及為何開這些處方。因此,該基金會也就沒有辦法獎勵那些減少了不必要操作的醫生,也沒有辦法處罰那些依然在進行過度治療的醫生。
2017年,波士頓勞恩研究所(Lown Institute)組織了一個名為“正確照護聯盟”(RightCare Alliance)的國際項目,提出了第二項計劃。該項目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對多個國家的非必要操作進行了量化,其中美國高居首位,高達60%。5果不其然,對背痛等癥狀開具的醫療影像檢查再次登上榜首。該項目還調查了一些合理但未被運用的操作,不過這些問題在對比中被淡化了。與“明智選擇”項目想要改變醫生的行為一樣,“正確照護聯盟”也希望收集到的大量數據可以被納入未來的醫學實踐中,以促進醫療發展,但目前還沒有數據顯示這一愿景已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