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侍女初試露鋒芒 胡將比武生戀情
- 茶余酒后話紅顏·大漢篇
- 韋尚田
- 2538字
- 2020-11-13 09:27:26
盛夏的斯克特草原天高云淡,風和日麗,草長鶯飛,牛羊歡唱。
這是一個大喜的日子,大漢公主解憂和親嫁給烏孫王岑陬軍須靡,今天車隊來到烏孫的赤谷城,在草原上舉行盛大的婚禮。
解憂公主送親的車有上百輛,軍須靡迎親的隊伍排出十里長。烏孫的王廷成員和貴族,還有各部落特意趕來的首領,加上遠近擁來的牧民,草原上人山人海,比任何節日都熱鬧、歡 樂。白天,主要是殺牛宰羊,擺宴慶賀,晚上,點起篝火,開始歌舞,才是慶賀婚禮的高潮。篝火圍著一頂碩大華麗的帳篷點起,男女老少穿著鮮艷的衣服,戴著用野花編成的花環,盡情地唱啊跳啊。這時候,無論君臣,無論老少,都可以無拘無束地玩耍、說笑、歌唱、跳舞。軍須靡的得力助手、年輕的右大將庫爾查首先吹奏一曲胡笛,他吹的雖是漢曲《江南》,但那粗狂、豪放的韻味讓人不由得熱血沸騰,心情激蕩。
一曲吹罷,有人喊:“新娘子也來一個!”
解憂本性開朗大方,她毫不矜持地拿起琵琶,彈了一曲古典優美的《幽蘭》,又彈了一曲格調高雅的《白雪》。琴音有吟有訴,有詠有唱,婉轉怡情時如百鳥朝鳳,高亢激越時似軍鼓擂鳴。彈琴的入神入境,聽樂的如癡如醉。
曲罷音停,全揚一片寂靜,忽然掌聲、喊聲雷動如潮,有人大喊一聲:“新娘子再跳個舞!”隨即,萬人應和:“跳一個!跳一個!”
解憂微微一笑,轉頭對身邊的一個紅衣侍女說:“你去跳吧,我來彈琴。”
那紅衣侍女年齡和解憂相當,長相俊美,身材苗條。她蹙眉一笑,走到人群中間,脫去紅衣斗篷,露出一身白紗素衣,取下腰間佩戴的寶劍,隨著琴音輕移蓮步,舒展玉臂,輕柔、舒曼地跳起漢廷劍舞。她像一朵出水的芙蓉,又像一只飛舞的丹鳳。
人們一邊看著一邊發出贊嘆。
這時候,庫爾查突然拔出佩刀,跳到場地中央,大聲說:“你跳得倒是挺好,只是你比畫的都是花架子。要是真有功夫,敢不敢跟我比試比試?”那侍女瞅瞅眼前這個高大威猛的年輕漢子,又把目光轉向解憂。解憂點點頭說:“小嫽,就陪庫爾查將軍練一練吧!”
小嫽沖庫爾查一拱手,說:“將軍請!”
庫爾查和小嫽對打起來。
烏孫人和匈奴人一樣,馬上能征善戰,但地上的功夫實在不能和漢人的武功相比。雖然庫爾查壯實勇猛,怎及小嫽步伐靈活、身輕如燕。幾個回合,庫爾查已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庫爾查心急,一刀猛刺過去,小嫽一個箭步已躥到他的背后,待他回過身來,小嫽的劍尖已至心窩,他急忙用刀去擋,手卻觸到了劍刃,當啷一聲,刀落在地上。小嫽一見,回手用劍割下自己的玉衣下擺,給庫爾查包扎傷口。四只手不經意地相交在一起,兩個人立刻都紅了臉。
庫爾查從靴筒里抽出一把小巧的羊角匕首,遞給小嫽,又沖她鞠了一躬,拔腿跑了。
小嫽捧著匕首,疑惑地望著解憂。解憂含笑說:“這是將軍的美意,收下吧!”
人群立時爆發出雷動的歡呼聲。
解憂和小嫽都不知道,這種羊角匕首是定情的信物,烏孫男子主動給姑娘這個信物,表示一輩子愛她,非她不娶,而且還會對妻子言聽計從。
軍須靡很驚異,指著小嫽問解憂:“她是你的什么人?”
解憂拉過小嫽,笑著說:“她是我的侍女馮嫽,也是我的金蘭姐妹。”
軍須靡贊嘆地說:“想不到,你的侍女都這么了不起!”
馮嫽雖說是個侍女,但她確實很了不起。她是個窮人家的孩子,從小父母雙亡,由大她兩歲的哥哥領著她討飯度日。她八歲那年,與哥哥失散,她被解憂家收留,梳洗打扮過后,露出了美麗的面容,從此和解憂為伴。她天資聰慧,機敏過人。她陪解憂讀書,解憂讀過一遍,她已能將全文記住,當場背誦。解憂彈琴,無論什么曲子,她都能隨著音樂跳出優美的舞蹈。解憂刺繡,想繡什么,她都能先畫出底樣。更招人喜歡的是,她很會說話,小孩子往往說的都是大人話,還在情在理,叫人聽了很舒服。解憂很喜歡她,她倆成了形影不離的小伙伴。
馮嫽和解憂同歲,比解憂大幾個月,所以,解憂沒把她當侍女,反倒一口一個“小嫽姐”地叫她。
馮嫽從十二歲就開始練習武藝,教她武功的師傅說:“你一個女孩家學這個有啥用?”
她說:“我要保護我家主人。”
師傅很為她的忠貞感動,把自己的本事都認真地教給了她。
解憂和馮嫽長到二十歲了,都沒有出嫁。古時,二十歲的女子不出閣是會被認為不正常的。解憂張羅給她找個人家,馮嫽不同意。
解憂說:“我是罪臣之女,高不成低不就,一輩子不嫁,我也認了,我不能耽誤你呀!”
馮嫽說:“我愿意一輩子陪著你。”
漢武帝降旨命解憂去和親,解憂一開始有些不愿意。馮嫽開導她,說:“你知道皇上為什么會選上你嗎?因為你和細君公主的性格不一樣,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歡,最終英年早逝。你拿得起放得下,定能夠不負圣望,完成和親的使命。”
解憂還是悶悶不樂。馮嫽說:“我知道你的苦衷,此去西域離家萬里,一去可能就再也不能回來,可你是漢室宗親,身為大漢子孫,就要為國分憂,國家大事和個人得失,孰重孰輕,你還分辨不出來嗎?”
解憂終于想通了。馮嫽說:“你去吧,我陪著你,到死也不分開!”
解憂感動地抓住馮嫽的手,一個“謝”字到嘴邊,沒有說出來,眼里卻含滿了淚水。
解憂沒有辜負漢武帝的期望,她在馮嫽的協同下,一方面抓緊對烏孫貴族進行籠絡,把從漢朝帶來的各種值錢的東西賞給他們;一方面深入到各部落牧民中去,向他們傳播漢朝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馮嫽一直跟著解憂,給她當參謀、出主意。
馮嫽口才伶俐,能言善辯,反應機敏。沒多久,就熟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還學會了胡語。和當地人交談,不用翻譯,就對答如流。
解憂和親和細君不同,漢武帝給了她一個旌節。一根八尺的竹竿,一端綁著三重牦牛尾毛。這根小小的竹竿雖不起眼,卻是皇上全權代表的象征。漢武帝給了解憂這個旌節,就給了她一個欽差的身份,她可以拿著這個旌節出訪西域各國。
解憂不能離開軍須靡,她得時刻協助這個烏孫王處理國內的事情,這個出訪西域三十六國和到各部落去的差事就交給了馮嫽。她知道馮嫽會做得比她更好。
馮嫽每次出去,庫爾查都要陪著她。
庫爾查喜歡這個美貌多才的漢家姑娘,馮嫽也對這個勇猛英俊的烏孫男兒很有好感。當解憂和馮嫽知道了羊角匕首的含義,不用說,水到渠成,在軍須靡的主持下,馮嫽和庫爾查結成了一對新人。
馮嫽和庫爾查有個約定:她不能離開解憂。庫爾查一口應允。
從此,遼闊的斯克特草原,連綿的天山南北,經常出現一對縱馬并轡的年輕身影,像雄鷹一樣展翅飛翔。
這正是:
莫道出身卑與賤,侍女出手也不凡。
持節出訪理國事,巾幗不讓須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