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形篇第四 論軍政與內政之關系
- 蔣百里 劉邦驥講孫子
- 蔣百里 劉邦驥
- 1955字
- 2020-11-13 09:27:33
杜牧曰:“因形見情。無形者情密,有形者情疏。密則勝,疏則敗也。”
此一篇論軍政與內政之關系,以修道保法為一篇之主腦。其以“形”名篇者,有有形之軍政,有無形之軍政。有形之軍政,即兵器、戰備、營陣、要塞之類是也;無形之軍政,即道與法是也。而道與法皆內政之主體,故曰此篇為軍政與內政之關系也。宜分四節讀之。第一節自首至“不可為”,論軍政當以修道保法為不可勝之形,此所謂無形之軍政也。第二節自“不可勝者守也”至“全勝也”,論有形之軍政,無論攻守,茍能修道保法均可以全勝也。第三節自“見勝不過”至“而后求勝”,論無形之軍政,在乎勝易勝之敵,在乎勝已敗之敵也。所謂“先勝后求戰”者,此也。第四節自“善用兵者”至末,始將修道保法揭出,以見無形之軍政,全系乎內政也。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右第一節極言內政為軍政之根本。“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非內政修明者,決不能有此成效。而其為之之術、待之之方,全在乎修道保法而己。“先為不可勝”者,先為敵人不可勝我之形也。“待敵之可勝”者,待敵人有可勝之形而乘之也。“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者,不可勝者,修道保法也,故在己;可勝者,有所隙也,故在敵。“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者,修道保法在己,故能為不可勝;若敵人亦修道保法,則決不能使敵必可勝也。“勝可知而不可為”者,有形之勝可知,無形之勝不可強為也。以上總論有形則可勝,無形則不可勝。蓋以修道保法,則內政修明,自然勝于無形矣。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右第二節言攻守為有形之軍政,然仍必有無形之軍政,而后乃能自保而全勝也。其要仍在乎修道保法而已。“不可勝者,守也”者,未見敵人有可勝之形,己則藏形,為不勝之備以自守也。“可勝者,攻也”者,敵有可勝之形,則當出而攻之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者,力不足則守,力有余則攻,非百勝不戰,非萬全不斗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者,喻幽而不可知也。“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者,喻來而不可備也。此言以無形之軍政,用之于攻守,若秘于地、若遼于天,令人不可測度;故以守則自保,以攻則全勝也,非修道保法之效哉?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勝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
右第三節論無形之軍政,有非眾人之所能知、非天下之所能見者,其要在于勝易勝者、勝已敗者而已。蓋未戰之先,即已有可勝之道、有可勝之法,并非既戰而后求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者,眾人之所見,破軍殺將,然后知勝也,故不得謂之善也。“戰勝而天下曰善”者,戰而后能勝,眾人稱之,故亦不得謂之善也。秋毫、日月、雷霆,皆眾人易見易聞之事,不足言也。“古之所謂善戰者勝”,謂古之所貴乎戰者,勝而已矣。而勝之中有道焉,所謂“勝易勝者”是也;有法焉,所謂“勝已敗者”是也。“勝易勝者”,以無形之道,攻敵于無形也。所謂見微察隱,破之于未形也,所以無智名無勇功、其戰不忒、所措必勝也,所謂道也。“勝已敗者”,以無形之法,敗敵于無形也。蓋察知敵人有必可敗之形,然后措兵以勝之耳,所以常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所謂法也。總而言之,皆計謀先勝而后興師,故以戰則克。所謂無形之軍政,非眾人所知也。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右第四節,此節始將修道保法四字揭出,以見修道保法者內政也,即無形之軍政也。“道”即五校之道也。“法”即五校之法也。修之保之,即可以伺敵而敗之也,謂非軍政與內政之關系哉?而修道保法,則有度、量、數、稱、勝五者之兵法在焉,不可不知也。“地生度”者,因地而自度其德,有德者勝也。“度生量”者,既度其德,又必量力,有力者勝也。“量生數”者,德足以勝之,力足以勝之,而軍實之數不可不數也。“數生稱”者,稱所以權輕重也,軍實充足尤必權其利害,兩利相形則取其重,兩害相形則取其輕也。“稱生勝”者,利害之輕重既審,乃可以應敵而制勝也。此以上皆修道保法者所宜知也。二十兩為鎰,二十四銖為兩,銖輕而鎰重也。“勝兵若以鎰稱銖”,力易舉也。“敗兵若以銖稱鎰”,輕不能舉重也。八尺曰仞,“決積水于千仞之谿”,其勢疾也。此以上皆極力形容勝敗之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