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營養攻略
- 嚴靜主編 鄭培奮 陳潔文副主編
- 1470字
- 2020-11-21 14:09:54
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
怎樣安排好一日三餐是有學問的。一日三餐不僅要做到定時定量,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膳食平衡。
(一)滿足身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
平衡膳食要求由多種食物組成,并要求各種食物在膳食中比重適當,以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
1.要有足夠的熱能以維持人體內外各種活動所需。
2.要有足量的蛋白質來修補和更新人體組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要有充分的礦物質來參與人體組織的構成及調節各種生理機能。
4.要有豐富的維生素來促進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5.要有適量的膳食纖維以助腸道蠕動和正常的排便,從而能預防腸道疾病,并有利于預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6.要有充足的水分以維持人體內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

(二)科學地烹調食物
食物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極易在加工烹調中損失,蔬菜加工應該提倡“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的原則,烹調好的蔬菜切忌反復加熱,也不要長時間煎煮。烹調方法不當可使水溶性維生素損失較多,如炒菜時溫度在60~70℃且長時間不蓋鍋蓋,菜中的氧化酶可使維生素C氧化。
淘米次數不可過多,一般兩遍即可,并且搓洗動作要輕。為減少B族維生素的損失,燜飯或缽蒸最可取。
烹調加工魚、肉時,應切得小而薄。煮肉時,肉塊中心變成灰白色、無血跡時才可食用。
用油煎炸食物,食物中的硫胺素大多都會被破壞,而且如果油溫過高,煎炸時間太長,還會產生有害化學物質,因此,主食應多蒸煮,少煎炸。
(三)合理搭配各種食物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老年人在飲食上要以五谷為主食,肉、蛋、豆制品、蔬菜、水果為副食,合理地安排飲食結構,做到食物多樣,定時定量進餐,這樣才能全面地攝取營養,是延年益壽的物質保證。
有關營養專家對不同地區的部分老年人進行飲食調查后發現,偏食米、面、魚而蔬菜不足的地區,老年人壽命一般來說比較短;而長壽村的老年人在飲食中不但有米、面、魚,還有豆類、蔬菜和水果,營養供應非常豐富和全面,進而減慢老年人以組織分解為主的代謝過程,增強了體質,減緩了衰老的進程。
(四)合理的膳食制度

應合理地安排一日的餐次、兩餐之間的間隔及每餐的數量與質量,使進餐與日常生活習慣和生理狀況相適應,并與消化過程相協調。
1.用餐時間 一般情況下,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在11:30~13:30,晚餐在18:00~20:00進行為宜。
2.食物分配 早餐提供的能量應占全天總能量的25%~30%,午餐應占30%~40%,晚餐應占30%~40%,可根據生活習慣等進行適當調整。三餐原則為“早吃飽,午吃好,晚吃適量”。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主食一般吃含淀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玉米面窩頭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午餐應適當多吃一些,而且質量要高,可多吃些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主食可選擇米飯、饅頭、玉米面發糕、豆包等,副食要增加些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如魚類、肉類、蛋類、豆制品以及新鮮蔬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晚餐要吃得少,以清淡、容易消化為原則,至少要在就寢前2小時進餐。如果晚餐吃得過多,并且吃進大量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則不容易消化,也會影響睡眠。另外,人在夜間不活動,吃多了易營養過剩,不僅會導致肥胖,還可能使脂肪沉積到動脈的血管壁上,導致心血管疾病,故晚餐可多吃些蔬菜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3.餐次與間隔根據我國飲食習慣,正常成年人一日三餐,兩餐間隔5~6小時,這是符合人體生理狀態的。因為一般混合食物在胃內停留4~5小時,如果兩餐之間間隔太長,容易感到饑餓;若兩餐間隔太短,則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休息,不但不易恢復功能,還會影響食欲和消化,久而久之就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現食欲減退和胃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