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學論文與社會調查報告寫作指導與范例
- 陳晉勝 李麒 周子良 史鳳林
- 4638字
- 2020-11-14 18:16:06
第二節 資 料
論文題目確定之后,就要圍繞題目來收集資料。其實,在確定論文題目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初步的資料收集工作。確定論文題目之后的資料收集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它可能是選題過程中收集資料的延續,也可能因為選題的方向或者重點發生了變化,資料收集的范圍和重點也隨之變化。資料就是用來參考或者作為依據的材料,“必要的比較豐富的資料是寫好論文的必備條件,是深入和充分論證問題的重要手段,是體現論文的科學性和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作者從事學術研究是否嚴肅認真的表現” [12]。“論從史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都在強調資料的重要性。不少新觀點、新見解都是建立在新資料的基礎上,這也說明資料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價值。
一、資料的種類
依據資料的表現形式可以把資料分為文獻資料、實證資料與大數據資料等。結合法學研究的特點,文獻資料可以包括法律法規(包含司法解釋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教材、專著、論文等;實證資料可以包括案例、新聞報道、法律文書、訪談資料、檔案資料等;大數據資料是新型資料形式。“大數據”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來適應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借用大數據主要分析的不是數據本身,而是建立在海量信息數據處理基礎上的結果。
不同種類的資料有著不同的收集途徑、方法和注意事項。
法律法規類一般可以從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官方法律匯編中收集,以確保法律文本的準確無誤,還應當注意地方性法規或者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收集,有的地方性法規明確了全國性法律所沒有明確的規則,如果不注意收集,就會草率地得出在某些方面沒有任何具體規則的錯誤結論。
教材關于某些概念、原理的基本闡述,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也經常需要引證。收集教材中有關內容時,要注意教材的權威性。
論文資料的收集,可以通過“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來收集,也可以通過閱讀學術期刊來收集。可以通過篇名、作者、關鍵詞、主題等來搜索。CLSCI可供參考。CLSCI全稱是“China Leg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譯為“中國法學核心科研評價來源期刊”,是中國法學會對全國法學研究機構和個人在重要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進行統計分析的期刊目錄。截至2018年年底,CLSCI僅指《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中外法學》《法學家》《法商研究》《法學》《法律科學》《法學評論》《政法論壇》《法制與社會發展》《現代法學》《比較法研究》《環球法律評論》《清華法學》《政治與法律》16種重要刊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收集資料的期刊范圍不是僅僅局限于這些刊物,其他一些法學學術期刊或者綜合性社會科學期刊、學報、叢刊、論文集也屬于可查閱范圍,具體檢索、查閱哪些期刊、論文,應根據研究需要而定。
法律文書可以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來收集,要注意法律文書的制作主體、年限等,也可以通過法院檔案管理部門來收集。
通過召開座談會或者單獨訪問,能夠形成所需的訪談資料。
對于大數據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可以借助于一些專門機構。
二、收集資料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要明確研究目的和資料收集范圍,制訂查找資料方案。需要明確的問題如:(1)這些資料是為何人何事收集的,論文屬于何種類型(學位論文、學術著作)?文章的讀者或使用者會是誰?(2)查找到的資料需要具體到何種程度,需要檢索的信息量有多大,需要查找有關該論題的所有研究報告,還是其中的關鍵內容,抑或僅單項內容?(3)可用時間有多長?是為大規模長時間的項目,還是一篇小短文,或是緊急的研究計劃?(4)對資料的實效性要求。(5)可供檢索利用的資料及途徑有哪些? [13]在明確了這些問題后,需要制訂查找資料方案。
二是資料的多與少。理想的資料收集是“上窮碧落下黃泉”,能夠窮盡與研究相關的所有資料,但多數情形下這屬于資料收集的“烏托邦”,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收集資料的范圍就應當有所限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限定資料范圍:(1)相關性。與論文主題相關,無關的沒必要收集。(2)重要性。屬于論文所必需的基礎性資料或者論文涉及的爭議觀點。(3)充分性。資料足以支撐完成論文寫作,不會因缺少某項資料而導致資料不足甚至寫作無法進行。當然,如果面對一個需要豐富資料的研究課題,只準備了一些零星資料就開始寫作,顯然屬于資料短缺。
三是注意一些必備資料的收集。這在法律史學研究中顯得尤為重要。在法律史學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古籍以及反映一些研究者潛心研究的專題性通論經典著作,屬于要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必讀書目。例如,對于唐律的研究,以下所列堪稱必讀書目:(1)《舊唐書·刑法志》(〔后晉〕劉昫等撰);(2)《新唐書·刑法志》(〔宋〕歐陽修等撰);(3)《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等撰);(4)《唐律通論》(戴炎輝著,臺北,正中書局1964年版);(5)《唐律各論》(戴炎輝著,臺北,三民書店1965年初版;成文出版社1990年再版);(6)《唐律與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蔡墩銘著,臺灣五洲出版社1968年第2版);(7)《唐律初探》楊廷福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8)《唐律研究》(喬偉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9)《唐律疏議譯注》(曹漫之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0)《唐律疏議箋解》(劉俊文著,中華書局1996年版);(11)《唐律疏義新注》(錢大群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此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以及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著作、文集中的一些論斷,也有益于我們對某些問題的深刻理解和深入論證。
四是注意第一手資料的收集。盡量收集第一手資料、原始資料,這關系到資料的準確性、真實性和可靠性,也可以避免以訛傳訛甚至由于資料的錯漏而導致論文觀點站不住腳。收集第一手資料、原始資料也是認真負責、嚴謹治學的要求。
五是注意資料的繼續收集。在確定論文之后制定寫作提綱之前屬于資料收集的主要階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資料收集的任務就到此終止了。在寫作過程中有的時候還需要補充收集資料,以充實資料;特別是在論文修改階段,導師或者審稿者指出遺漏的某些重要資料,仍需收集。
三、資料的整理
收集資料后,還要進行整理,以便于研讀、使用。資料可以按照類型加以整理,如法律法規類、論文類等;也可以按照論文涉及的問題加以整理,如關于基本概念的資料、關于爭議觀點的資料、需要引用的案例和法律文書等。無論采用哪種整理方式,最好都要整理出一份資料的目錄甚至摘要,這樣檢閱起來比較方便,也有益于論文提綱的撰寫以及論文主要觀點的形成。
四、引證資料的規范
規范地引證資料是奉行科學精神、遵守學術規范的要求。只有規范地引證資料,才能夠增強論證的可靠性和說服力,也才能夠讓讀者清楚哪些屬于引用他人的觀點或者論述,哪些屬于作者自己的原創。科學研究可以“用人之美”,但不可“掠人之美”,更不可移花接木、抄襲照搬,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為此,無論是學位論文還是期刊學術論文都有引證規范的要求。一般地講,引證資料需要標明作者、論著名稱、出版社或者期刊名稱、出版時間或者發表期次、頁碼等,對于譯著還需要注明譯者,對于網絡文獻還需要注明網址和最后訪問時間;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院校或者不同期刊對使用腳注還是尾注以及標號等引證形式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作者應該按照其要求做好引證。
如《法學研究》對稿件設定了比較嚴格的引注規范。
關于引注的一般要求:
(1)稿件采用腳注。正文采用連續注碼,注碼放標點之后。投稿時用阿拉伯數字標注,不加括號。
(2)引用性注釋必須真實、必要。對觀點的引用,應注重代表性;對事件、數據的引用,應注重資料來源的權威性。限制對非學術性書籍、非學術性期刊及報紙文章和網絡資料的引用。原則上禁止引用未公開發表的資料。
(3)引用書籍、(期刊或文集)論文的,要注明頁碼范圍;引用報紙文章的,要注明文章所在版面序號;引用網絡資料的,要注明網址和最新訪問日期。
(4)說明性注釋以必要為限,并應盡量簡化表達。
(5)引用法條的,應括注法律文件通過年份。
(6)外文注釋從該文種注釋習慣。盡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關于中文注釋的要求:
(1)引用書籍的,要標明作者、書名、出版單位、出版年份和頁碼。出版單位屬兩家(含)及以上機構的,分別列明。
(2)書籍屬多人合作作品的,可視情況標注為“××主編”“× ×編”。 多人分章節合作撰寫的編著作品,應在注釋中頁碼后括注“××撰寫”。
(3)引用譯著的,應在作者前括注作者國籍,書名后增加譯者。標注順序為:國籍、作者、書名、譯者、出版單位、出版年份和頁碼。譯著本身未標明原著作者國籍,或者未翻譯原著作者姓名的,遵照譯著。譯者為三人或三人以上的,標注為“××等譯”。
(4)引用期刊論文的,要標明作者、文章標題、期刊名及期號、頁碼。作者為兩人的,均列明姓名;為三人及以上的,標注為“××(排名首位的作者)等”。作者為機構的,標注機構名;為課題組的,標注為“××課題組”。
(5)引用文集類書刊(含集刊)中論文的,還要按第1條的要求列明該書刊的相關要素。標注順序為:論文作者、文章標題、書刊作者、書刊名、出版單位、出版年份和頁碼。其中,論文與書刊之間用“載于”連接。
(6)論文為譯文的,應在論文作者前括注作者國籍,文章標題后增加譯者。作者國籍不明、作者名原本未譯,參照第3條酌情處理。
(7)書籍再版或多次修訂的,通常應以最新版次為準,但不要標注“第×版”“修訂版”等。論文被轉載、摘錄的,應引用最早發表的載體。
(8)對報紙的引用,一般限于信息類、數據類引用。引用報紙上的資料,應同時注重報紙及所引內容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專業性。引用報紙文章,要注明作者、文章標題、報紙名、日期和版面序號。作者確實不明的,可免于標注。
(9)對網絡資料的引用,一般限于信息類、數據類引用,對由專業機構正式發布的電子期刊或類似網絡出版物的引用,不受此限。引用網絡資料,要同時注重網站及所引內容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專業性。引用網絡資料,要注明作者、文章標題、網址和最新訪問日期。
(10)確需引用未公開發表的作品時,需標注作者、作品名稱和頁碼,并視情況標明“××學校博士論文(××年)”“××機構工作論文”或“××年印行”。
(11)書名或文章標題為若干詞語之并列,且詞語之間以空格相間,應視情況在相應空格位置添加頓號、逗號或者中圓點。
(12)非直接引用原文的,注釋前加“參見”。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轉引自”。已公開的資料,應引用原始文獻,禁用轉引。
(13)數個注釋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采用“前引〔×〕,××書,第×頁”或者“前引〔×〕,××文,第×頁”。兩個注釋相鄰的,采用“同上書,第×頁”或者“同上文,第×頁”。相鄰兩個注釋完全相同的,采用“同上”。
(14)引文出自同一資料相鄰頁者,只注明首頁;相鄰數頁者,注明“第×頁以下”。
關于英文注釋的要求:
(1)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順序書寫。多個作者的,在最后兩位作者之間用“and”或“&”連接;作者為三人以上,也可只注明第一作者,其后用“et al.”(意即and others)標注。
(2)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體。著作或文章名的首字母及實體詞的首字母須大寫。
(3)數個資料引自同一出處的,注釋采用:“前引〔×〕 ,××書,第×頁”或者“前引〔×〕 ,××文,第×頁”。兩個注釋相鄰的,可采“上引××書(文) ,第×頁”。
(4)非引自原始出處的,注釋前加“quoted from”。應盡量避免轉引。
(5)頁碼用“p.”(單頁)或“pp.”(多頁)標注;段落用“para.”(單段)或“paras.”(多段)標注;卷次用“Vol.”標注;版次用“ed.”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