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案例與實踐(微課版)
- 李東進 秦勇 陳爽
- 2731字
- 2020-11-19 16:15:12
1.2 企業管理概述
1.2.1 管理及企業管理的定義
1.管理的定義
雖然管理理論的出現至今已逾百年,但學術界對于管理的定義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其原因在于,因管理主體、管理客體及管理環境的不同,人們在管理實踐中所從事的管理活動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從而導致人們對管理活動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并最終形成了眾多的管理定義。
本書認為,管理是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環境中,為實現既定的組織目標,在充分利用組織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系列的計劃、決策、組織、指揮、協調、激勵、領導和控制等工作的總稱。
2.企業管理的定義
企業管理在本質上與其他類型的管理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都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都要開展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活動,都要通過他人來實現管理目標。所以,管理的基本原理在企業管理領域同樣適用。所不同的是,企業是營利性組織,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管理比其他組織的管理更具風險性和挑戰性。
借鑒組織管理的定義,企業管理的概念可以理解為:企業管理是指企業管理者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根據自身的特性及生產經營規律,在特定的環境約束下,充分利用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資源所進行的計劃、決策、組織、指揮、協調、激勵、領導和控制等一系列工作的總稱。
從上述定義中,我們可以明確以下問題。
第一,企業管理的目的是實現企業既定的目標。這就要求企業在開展管理活動時必須制定明確的、可行的目標。這不僅為企業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同時也會對企業員工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
第二,企業的管理活動要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有利的環境會促進企業的發展,不利的環境也會制約企業目標的實現。因此,對環境進行分析是企業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在企業管理活動中需要投入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和信息資源。在當今的管理環境下,資源外取已經成為重要的管理理念,即企業通過整合活動來獲取希望得到的各種資源。
第四,企業管理由一系列的活動組成。這些活動包括計劃、決策、組織、協調、領導、激勵、控制等。這些活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的。
1.2.2 企業管理者
企業管理者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主體,其主要職責是制定整個企業或分支機構的目標,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通過協調他人活動來實現企業的既定目標。
1.企業管理者的層次
企業管理者是企業中的重要成員,其工作職責與非管理者有很大的不同。非管
理者又稱操作者(Operator),是指直接從事某項工作或任務,不具有監督其他人職責的企業成員。例如,車間里的生產工人,飯店中的廚師和服務員等。而管理者(Manager)是指揮別人工作的人,他們處于操作者之上的組織層次中,當然管理者也可以承擔某些作業職責。企業管理者按層級劃分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和高層管理者,如圖1-1所示。
基層管理者(First-line Manager)是最低層次的管理者,他們管理的僅僅是操作者不涉及其他管理者。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傳達上級的計劃、指示,直接分配每一個成員的生產任務或工作任務,隨時協調下屬的活動,控制工作進度,解答下屬提出的問題,反映下屬的要求。在企業中,這樣的管理者通常被稱作領班、主管或工長等。中層管理者(Middle Manager)包括所有處于基層和高層管理者之間的各個管理層次的管理者,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高層管理人員所制定的重大決策,監督和協調下一層級管理人員的工作。中層管理者可能是部門經理、項目主管、工廠廠長或者事業部經理等。處于或接近組織頂層的是高層管理者(Top Manager),他們承擔著制定重大決策、為整個組織制定戰略計劃和目標的責任。他們典型的頭銜是董事長、總經理、總裁、執行董事、首席運營官或董事會主席等。
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在管理職能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各個層次的管理者都具有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職能,但他們在管理職能實踐的重點、依據的信息、占用的時間和對組織的影響上都存在差異。圖1-2從時間角度描述了這種差異。高層管理者在計劃和控制職能上花的時間要多于基層管理者,而基層管理者在領導職能上花的時間要多于高層管理者。即使是同一職能的工作,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從事的管理工作的內涵也不完全一樣。

企業管理者

圖1-1 管理者層次

圖1-2 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在4個管理職能上的時間分配情況
資料來源:Thomas A. Mahoney,T.H. Jerdee,S. J. Carroll. “The Job of Management”. Industrial Relations,February 1965.
2.企業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的成功取決于管理者對管理職能的履行情況。為了有效地履行各種管理職能,管理者必須明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通過角色之間的配合和協作來完成任務。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在大量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指出管理者扮演著十種不同的但高度相關的管理角色。明茨伯格將這十種管理角色組合成三個方面,即人際關系、信息傳遞和決策制定(見表1-1)。
表1-1 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論

資料來源:H. Mintzberg. The Nature of Management Work.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93-94.
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論適用于所有的組織,顯然對企業也同樣適用。
3.企業管理者應具備的技能
企業管理者的職責是動態和復雜的,企業管理者需要特定的技能來履行他們的職責。羅伯特·卡茨(Robert L. Katz,1974)研究發現,企業管理者需要具備三種基本的技能,即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術技能(Technical Skill)是指企業管理者掌握與運用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的能力。對于基層管理者來說,技術技能是最為重要的。隨著企業管理者層級的提升,他們離實際的作業工作越來越遠,所以技術技能對于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的重要性就不如對基層管理者那樣重要了。
(2)人際技能(Human Skill)是指企業管理者處理人事關系的能力,即理解激勵他人并與他人共事的能力,主要包括領導能力、影響能力和協調能力。人際技能對于不同層次的企業管理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具有良好人際技能的管理者能夠促使員工做出更大的努力,能夠更好地與員工溝通,從而對員工進行更加充分的激勵和引導。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洞察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采取措施趨利避害的能力。具體地說,概念技能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關聯性從而找出關鍵影響因素的能力,確定和協調各方面關系的能力以及權衡不同方案優劣和內在風險的能力,等等。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能夠深刻識別組織中的問題,制定有效的行動方案并且進行有效的實施。他們往往把組織看作一個整體,能夠把握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能夠正確行使管理職能。同時還能夠清晰地認識組織外部的環境,使組織適應動態環境并獲得發展。對于高層管理者來說,這種技能更加重要。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處于不同層次的企業管理者應掌握和運用的技能是有一定差異的。一般來說,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應該掌握更多的概念技能,而企業的基層管理者則應該掌握更多的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則是對所有層次的管理者都同等重要的。圖1-3直觀地表達了這些技能和不同層次的管理者所需管理技能之間的關系。

圖1-3 不同層次的管理者所需管理技能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