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仙島(下)
- 神道獨仙
- 夜踏霜白
- 4114字
- 2020-11-01 06:25:52
他悠然自得地使了個袖里乾坤,此法雖才修到小成,可也裝得下許多東西。他堆起柴火,支起灶爐,黃粱下鍋,準備飽餐一頓。忽然一陣風提醒他,不速之客駕訪,隨即感到背后有一個人。
“小子,好果子吃不吃!”一聲慵懶的叫喚,語氣恁地托大。華鐘離轉身去看,正有個十四五歲的青澀少女,驕傲地穿身嶄新的青衣,手里玩弄七八個紅果,拋上接下弄丸一般,因為覺察到華鐘離表情中的不滿,所以瞪眼惡狠狠給了他一個潑辣的威脅。
小丫頭身高只到華鐘離的胳膊肘,身材勻稱,梳著雙掛髻,有一張富于表情的面孔,五官細致而鮮明,鴛鴦眉襯著靈動的大杏眼,輕輕漾出水樣的藍色,小巧略翹的鼻梁表示極有個性,整個人顯得既機靈又頑皮,稚齒婑媠,但在這個年紀上,無疑很難纏。
“小子,”女孩再度說,“不是餓了么,給你一個,好幾天不想吃飯?!?
華鐘離不答,兩眼斜視,噓了一口氣,以陽火引灶,燒出熱騰騰一鍋飯。
“好香??!咦,是搖枝粟,快給我一碗。”少女越聞越美,不禁動了垂涎之意。
華鐘離分了半份給她,女娃個頭雖小,食量卻驚人,三下五除二,吃了個底朝天,那時他還有多些沒下肚呢。
“小子,不簡單啊。這搖枝粟益髓養氣,端的名貴三分,便宜我不占,六個火李一發都給你。不要怨我小氣,折當你的見面禮?!迸⒗蠚鈾M秋地說,她手一指,東西就飛到了華鐘離面前一尺距離,懸空不動。
他腕子一轉,收入袖里不見,只余一個托在掌心,指尖撥弄。這果是朱紅色的李子,形如丹丸,光明鮮艷,香氣濃醇,世所罕見。
“快吃快吃??!”女孩催促道,“別人想吃我不給,我要給就得吃?!?
華鐘離無言,唯有訕笑而已。他含在嘴,朱李入口即化作一股清甜的水液,齒頰生香。勃勃之氣運轉五府,丹田之息上沖重樓。以他煉就真丹大圓境,一時竟有種飽脹感。
他一瞥女孩,很無奈地從她眼里看出洋洋得意,轉而熟視著碧水青山,方外臨巨洋,不知離家幾萬里,云海自相連,風潮無度憑天游。“這是哪里?”他最后問道。
“此乃東海三仙島是也,小子,你有福了。我是主人,怎不跪拜?!?
華鐘離嘆了口氣,至少他不傻?!拔冶厩剜]一散人,華姓,名鐘離,字云喬。不審前后始末,何以至此,實望相告?!彼A讼掠謫?,“小姑娘你是?”
“夜來,亂跑什么。驪央要生了,你怎么不去。”遠遠傳來一線聲音,當初被叫喚時,少女微有恚色,擬將反唇,及聽話里內容,回嗔作喜,一陣風也似的去了。
換做另一位身材修長的年輕姑娘與他對視。她臉上輪廓分明,帶有英姿颯爽、落落大方的美貌,那對澄瑩的綠色眼睛躍動著機敏與生氣,美得不像人類,她有一頭烏黑的秀發和象牙色的光滑肌膚,那爽朗的微笑和閃動的雙眸會讓最冷酷的人都為之心旖神蕩,哪怕是華鐘離,出于本能也在主觀和直覺上對她產生一種奔流不息的好感。
他又重復一遍自我介紹,看這姑娘現代裝束,不類古人,再講,“大概你能好心告訴我這是哪里,以及我怎么會在這里,我的記憶還停留在四月十日那天。”
那姑娘打量了一下華鐘離的表情,見他神態誠懇不似作偽,回答到,“東海之中,歸墟之上,五山余裔,三仙是也。眼下大火西偏,暑氣將盡,你來此已逾一季?!?
“我有一句話,不揣冒昧,敢問姑娘是何出身,尊名乃是?”華鐘離說,他心有所感,似乎彼此同源,有類連枝,才直截了當,意欲一探究竟。
“我是顏出云,三仙島青緲道人的大弟子。如你所猜測,原身乃少海龍君第二十七女青螭?!彼脭v雜了悲傷的復雜眼神審視華鐘離?!拔业募胰艘堰h徙三元水界,且凡世再無真龍,至如虺蛟之屬,也絕無僅有,七十年來,你是我所見第一人?!?
“我怎么到這里來的?”
“首先,你還好吧?”出云反問道。
華鐘離理解了她的意思,回答:“元丹煉就,大道無礙,譬如金甌,融洽自圓。得壽千百年,已成不壞身?!?
出云點點頭,“幸事,幸哉!你也潛心修煉甚久,有許多年吧。”
“當然了,要說起來……”他還未講完,就被打斷。
“想必你是要修成正果,才投胎轉化人身,對不對?”她皺眉繼續說,“待到功德圓滿,自可超脫玄門,仙中升天,膺神敕,授天箓,化太乙散數為真如道一,是否?”
華鐘離搖搖頭。“我沒有這么大的雄心壯志。”他抬眼遙望天空,東方皎月明明欲升,眾星如捧。西邊浮云把紅日遮了一半,沉沉將落,尤似覆巢之鷇,希借一枝以棲。自己漂泊輾轉,乘清氣而行萬里,興之所至,只為唱罷楚歌吊秋風,殘月當杯酒船中。將規矩鉤繩統統看輕,不為浮世功名,何必天條羈絆,既諷凡人入金籠,己身又誤天九重,豈非貽笑,復是誰告。大概山外青山,壺中自由,道逢螳臂,不得不除。
“七十年來,云外不涉俗世,則國家默認其行。風云雷電,雨雪霰雹,一任自然,無他,天人相安爾。何也,大道既以凌遲,功滿由之愈蹙,上古神仙之盛,杳邈不可復追。故科學之力,即國家之權柄,社會之風氣,欣欣日向。而修行之法,視之蔑如矣。”
“你今生更復勤學苦練,自修精進,上證三陽,后來五氣,當勝前世,這是正理。若能得大成,加以功德,承順天心者,是天仙之始,至愿也!當你丹完之時,就該去海外仙山尋個處所,溫養脫質,道成自化,方可授天書,簡帝命,朝玉闕也?!?
“不合以數十載之功,騁一時意氣,漫湖溢河,浩浩洪流盡淹了一城,傷害生靈八十萬,毀蕩田廬五百里,詎忍為之是心也,誠不可恕?!?
“如此,你們要怎么處置我?”華鐘離茫然地說,他也自知所犯重大,也不推卸。
“自有我三仙島掌教玄容真人定奪,祖師爺洞曉玄機,燭照正源,不會冤屈你?!?
華鐘離吐了一口清氣,對出云話里的內容,和傳達的弦外之音了然于胸。
“本來在你顛迷之后,無非即行誅戮,或永罰禁錮二道,斷無帶回之理。然祖師法外寬仁,予你生機,藉仙島中正平和之氣養化你,不使爆烈,助你道行,以完迅功。但生死如何,猶在許與不許之間,尚待面咨,方知分曉,慎之又慎,你可省得?!?
“當然,”他說,“死生有命,唯天意是從。怕是我想逃也不容易吧?!?
出云聽出他話里的譏誚,略有同情,“你我份屬同族,修齊多是不易,物傷其類,豈能不悲。”接著,她以責備的語調說道,“但你咎由自取,百口莫辯?!?
她鄭重其事,屈指五纏捏法決,借了個幻影移形的手段,瞬間天旋地轉,頭頂一道白光罩下,護定兩人身形。華鐘離向外望去,只見天上孤星峣峣,一家獨大,旁襯拱辰七星,曲折如斗,亦皎皎然,其余皆不可見。華鐘離說,“這是勾陳與北斗諸星嗎?”出云雖不答,心里卻吃驚,因為通常除施術者以外,別人很難透視天維辨方位。
一彈指間,四周換了場景,先前所觀仙島碧海玉樹瓊枝,以及山野溪沚全都不知去向。兩人傳送至云端上一處空曠的露天平臺,以金柱玉欄相圍,闊約五畝方圓,上下荒無,前后若虛,視之則明,轉眼無光。當中陳設寶榻蓮座供帳之類,上坐乃是位仙風道骨、鶴發童顏的道人,一股祥云瑞彩托住他的身子。對席賓位有八九人,或是羽服道冠,神彩秀徹,如神仙中人;或是袈裟佛珠,慈眉善目,似西方佛子;或是陀頭打扮,森然可怖,為旁門左道;或嬌笑倩兮,美目盼兮,當妖精無疑。他們各執己見,爭論不休。另有打橫的二十幾個弟子大眾,若有所思,神態各異,但都安靜地侍立兩旁,端拱揖客,未嘗相言語。
華鐘離修道三十載,從未見過如此之多的大知高士,把存亡置之度外,心中甚喜,就欲上前見禮。出云原本緊盯不輟,表情嚴肅,連忙拉住他的胳膊,不令妄動,稍安勿躁。華鐘離明悟了照此情勢,分明于己有關,遂平心靜氣,專注伺望。
守候了半個小時,老道持麈尾一揮,坐拂滿席清風,止息了紛紜眾議。同時出云也神態一凜,立即趕去,引著他直造堂上,向老道繳旨。華鐘離不卑不亢, 端端正正做了個四方揖,朝眾道遜謝,“小子不德,過責深矣,累及垂訓,勞降玉趾,甘伏斧鉞,不敢辭也。”
老道跽而立,其他諸位臉色不一,紛紛離席,對華鐘離有的不屑一顧,有的大有深意,還有依違兩可,但都一言不發,倒退數步,老道含笑目送,由弟子代勞,到了階下,各跌足而起,化作燦燦爛爛的五色騰云,分頭循八卦方位,各奔東西。臺上只剩三仙島自家人,氣氛也稍加緩和。原先雁行有序的班次散亂,三五成群圍攏過來,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不分隊伍。然而心細者不難分辨,長輩有五人居中,弟子以出云為首。
老道將麈尾交予青緲道人,拊掌言道:“華生,我知汝出自卑寒,少識機始,蒙祖父恩養,自沖齡以來,便正心持道,氣回精自固,導引形養神,天地再造。雖然,安可不時時砥礪修身乎!南華經云‘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茍能積德以避禍,何患不濟。通玄先生出身固微賤矣,修持五六千年,方成正果,敕封上洞,至今不絕。此道士所以兢兢業業,奉事愈謹而不敢懈怠也。辟若鴻鵠,其志自高。從來欲作神仙,中道而廢者,無不覓罪諉過,以示虛妄。而余人心誠則靈,周道如砥,故水到渠成。”
“凡修道煉氣之士,殆無所畏,其唯天意難測耳。人壽苦短,不可豫量。若茍延性命,于世無補,鬼神難容,何所虧損。若使大禹不躬行治水,天下豈可有夏一朝。尋爾心跡,不過欲逍遙度日,未料遭劫心動,有可乘之會邪。古人多云‘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歷觀成仙道,得正果,必游戲人間,何代不然。故假借化形,以施仁義。后人效顰,猶有余用。老君至道,乘青牛過關;南華鼓盆,慨劈棺驚夢。許真君為治,先孽龍之誅;純陽子后悟,蒙黃師之難。自昔著述度人,功濟黎民蒼生,或又假癡不癲,諷以微言大義。不能保此者,托庇于蝸角幸甚矣。然持之以恒,亦十分成一耳。若汝之深罪,庶得免乎。”
“夫金丹之于性命,雖以用功致之,使其不朽,必由道德守之。故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凡修持大道,本在利己,當其為利,逆天行事。如不防微杜漸,止于未萌,及反福為禍,天心視之如仇讎,若不行鑲求,則終受敝耳。將之為用,譬如行舟,當船背面,資方位以分勢。及搶風之形,去無用以弭害。豈惜故智,敝帚自珍,不拯人于水火。錄功德,抑罪罰。雖三災利害,勢不傷已耳。吾與爾論此理,爾意且謂云何。”
“夫非常之道,本無以言,茍無期運,雖智如諸葛,終亦無成。當知有仙緣者非人所害,阻之亦不能得。爾初至仙島,內外皆勸吾替天行道,宜行處分。吾于時依公議,誰謂不可。正是明清以來,我輩萬馬齊喑,此末法之征,爾才可惜,乃保全之,其義一也。再者,汝雖為惡,而心實無辜,事異往例,豈當都不念此,作囫圇事,其義二也。且近日天象有變,未知應于誰,望你將功補過,非惟消災懺罪,亦是百丈竿頭、更進一步。吾開誠布公,坦誠相待,小子自當知吾寸心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