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思考力的基石(2)
- 超級思考力訓練
- (美)艾伯特·L·戴維
- 5587字
- 2014-04-16 13:43:10
“你怎么確定他在3個小時前離開這里的呢?”
貝都印人解釋說:“你看棕櫚樹的影子,在這樣的大熱天,你總不會認為一個人不要涼快而坐在太陽光下吧!所以,可以肯定,你的同伴曾經是在樹蔭下休息過。可以推算出,陰影從他躺下的地方移到現在我們站的地方,需要3個小時左右。”
聽罷之后,阿拉伯人急忙朝敘利亞方向去找,果然找到了他的同伴。事實證明,貝都印人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
觀察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準備性原則。搞好觀察,首先要有充分的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要對觀察對象的屬性、前進方向有初步的了解,要預測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和結果,并提出克服困難的辦法,做到胸有成竹。只有準備充分了,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二,全面性原則。它要求全面地把握事物的全貌,通過分析該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從而認識其本質。全面性觀點的反面是片面性,片面性只會孤立地看待事物,不知道世界上千差萬別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不懂得事物在不停地運動變化的道理,只是一知半解。這種觀點只能抓住事物的表面現象,而抓不住事物的本質。所以,全面性原則反對片面性,主張統攬全局,放眼未來,從總體上把握觀察對象的發展過程。這是觀察取得成功,實現科學發現的重要原則之一。
第三,重復性原則。觀察需要重復,有時幾十次、上百次觀察可能毫無結果,再次重復可能突然間獲得成功。觀察要認定事實,要反復觀察,通過大量的觀察材料,再現出觀察的事實。偶然出現的,雖然也是事實,但不是規律性的東西,不是本質。要實現科學發現,就要堅持重復性原則,經過無數次觀察,掌握大量可靠的數據,通過分析綜合,透過事物的現象,去發現其運動的規律性,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
二、用腦袋“觀察”
觀察是獲取外界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據研究,人們獲取信息,75%是通過觀察而獲得的。
不過,“觀察”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腦袋“看”。用眼睛看和用眼睛觀察,在本質上有很大區別。每天,映入我們眼簾的信息極其豐富,但卻很少留下印象,更難說有什么發現和收獲了。這是因為,觀察和看雖然都是用眼睛,但是,觀察是有目的的,是要尋找、發現、認識;而看的目的性不太強,主要的動機還只是有所感覺,并不追求一種理性的認識。正是這種差別,使得觀察的印象特別深刻,而看的印象則比較淡薄。
那么,怎么進行觀察呢?怎樣提高觀察能力?觀察時要注意什么呢?
(一)把握觀察對象的特點
也就是要努力發現此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之處。這種觀察練習,就是要訓練觀察者把握觀察對象特點的能力。它要求觀察者在觀察前就要有明確的、具體的觀察目的,在觀察中要隨時對客觀事物進行思考、綜合、比較、判斷,剔除那些浮泛的、皮毛的、一般的甚至虛假的表象,篩選出最能體現事物的精神本質的特點。只有經常進行這樣的觀察,才能使觀察漸趨敏銳、精細、準確,提高自己認識、辨別、洞察客觀事物的觀察能力。
(二)要捕捉觀察對象的差異
差異并不等于強烈的對比。只有找到了事物之間的差異,才會找到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學習中,要較多地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找出差別。對同一事物,由于觀察者觀察角度不同,描寫的情景也不同。如果要對事物全面地了解,除對事物全面觀察外,首先要分辨被知覺事物的細微差異。
(三)要運用組合的方法
請看下面的詞語:熊貓、籃球、組合柜、沙發、金絲猴、酒柜、羽毛球、項鏈、戒指、耳環。
請把這10個詞語觀看兩分鐘,然后背下來,一般可記住六七個左右。如果改換方式,把這10個詞按類分開、組合后就可能輕而易舉地記住:家具類——酒柜、組合柜、沙發;運動器械類——羽毛球拍、籃球;動物類——熊貓、金絲猴;裝飾類——項鏈、戒指、耳環。其原因就在于使它們重新組合,成為一個系統。
(四)要多通道協同
我們知道,觀察力是主動的知覺——運用感官全面、深入、細致觀察事物的能力。從信息的來源特點看,信息的輸出是多通道的。我們也可以多通道輸入,利用感官去記憶。心理學家統計,如果學外語最高成績為100%,那么,光聽不看為20%,看、聽結合為50%,動手寫結合看和聽可達到80%。我們認為學習外語要做到“4到”:眼到(讀原文),手到(練習筆譯),口到(口語練習),耳到(體會語感)。只有“4到”綜合運用,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五)要把觀察對象形象化
在學習中,接觸的對象多為書本上的。心理學揭示這樣一條規律:活動的對象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學習的人,為取得好成績,側重背誦。他們認為考試中只要再現能力強就會取得好成績。不言而喻,再現能力強,考試中是會取得好成績的,但背誦絕不是記憶的捷徑,應該把教材內容“活化”,使之形成生動、具體、鮮明、活潑的“動畫片”(現實的或想像中的)。這樣,被觀察對象由靜止變為運動,有益于知覺,觀察力就會進一步提高。
(六)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進行觀察
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合成一些雌性昆蟲的性信息素,利用這種信息素,可以誘殺雄蟲;也可以用信息素“冒充”雌蟲,使雄蟲不再去找真正的雌蟲,從而起到減少害蟲的作用。但是,由昆蟲信息素引發出意外的這一系列用途,歸根到底,源于法布爾不同于常人的敏銳觀察。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有一次在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很大的蛹,帶回家不多久,蛹孵化成了一頭雌蛾。當天夜里,雄蛾們就從很遠的森林里飛來,撞在窗玻璃上嗡嗡作響。法布爾想,雄蛾從幾千米外的森林里飛來,一定是受到雌蛾的某種引誘。他很想知道雌蛾是用什么辦法傳遞自己的信息的,雄蛾又是怎么找到雌蛾的。
于是,法布爾開始了多角度的觀察。他先用紙把雌蛾擋了起來,雄蛾雖然看不到雌蛾,但還是很快找到了它。這說明雄蛾不是靠眼睛發現雌蛾的。
接著,法布爾又把雌蛾用玻璃罩罩起來,雄蛾看得見雌蛾,但是聞不到雌蛾的氣味。結果,雄蛾顯得茫然而無動于衷,不知道雌蛾在哪里。
法布爾又用一些干凈的棉花在雌蛾身上擦了一下,雄蛾們馬上會飛到棉花上,好像棉花就是雌蛾一樣。
通過這些觀察,法布爾得出結論,雄蛾是靠雌蛾發出的氣味而找到它的蹤跡的。這種氣味就是昆蟲的性信息。
(七)要經常有意識地進行觀察練習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得依靠持之以恒的鍛煉,觀察力的養成與發展也是如此。在學校里,在經驗的教師經常引導學生作一些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練習,例如:讓學生描繪寒冷的景象,但不得用“冷、凍、涼”之類的形容詞;乍暖還寒時候,讓學生到公園里或田野上去尋覓春的信息;描繪一個大家熟悉的人,看誰寫得最像……實踐證明,這些練習對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很有成效。一位著名教育家說:“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只要堅持進行練習,觀察力就會不斷提高,并由“眼亮”而導致“心明”,才能使判斷的準確性有保證。
(第三節)思考力法則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
——巴爾扎克
一、兩個基礎
就像航海需要選對路線才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一樣,思考問題也同樣需要有正確的途徑和方法。正確的思考是以下列方法作為基礎的:
(一)歸納法
這是從部分導向全部,從特定事例導向一般事例的過程,它以經驗和實證作為基礎,并從基礎中得出結論。
一位奧地利醫生在看兒子睡覺時候,忽然發現兒子的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了兒子,兒子說他剛才正做著一個夢。
這位醫生想,眼珠子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
于是,他把兒子當成了“試驗品”:每當兒子睡覺時,他便守在旁邊。一旦發現眼珠子轉動,就叫醒兒子,兒子總是說做了一個夢。
醫生又仔細地觀察他的妻子,后來又觀察了鄰居,觀察了他的病人,都發現同樣的情況,因此,他寫出了論文,指出人睡覺時眼珠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
他的論文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注意。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轉動的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這種用直接觀察所取得的結果和今天用腦電波的測試數據是相吻合的。
“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這個結論當時是怎樣得來的呢?是這位奧地利摩生觀察了兒子、妻子、鄰居及病人等個別現象后歸納分析得出來的:
兒子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在做夢;
妻子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在做夢;
鄰居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在做夢;
病人睡覺時眼珠于轉動,表示在做夢;
……
所以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
“兒子……”“妻子………”“鄰居……”“病人……”等都是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所以,人睡覺時眼珠子轉動,表示睡者在做夢是從這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中總結出的同一類事物的一般結論,這種由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事例推出同一類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思維方法,叫歸納分析法。這種方法在我們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
(二)演繹法
以一般性的邏輯假設為基礎,得出特定結論的推理過程。
這兩種推理方法之間有很大的不同,但兩者可以一起運用。例如,每當你用石頭砸窗戶的時候,只要石頭不變,則窗戶一定會被打破。反復幾次這樣的過程之后,你可歸納出一個結論,即玻璃是易碎的,而石頭是不會碎的。
從這個結論出發,你可進行演繹推理,將了解其他不易碎的東西(例如棒球)也會打破玻璃,而石頭也會打破其他易碎的東西。
但我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作出錯誤的推理,進而導出錯誤的結論。你必須嚴格地要求推理的正確性,也就是嚴格地要求自己要進行正確思考,必須審查你的推理結果,并找出其中的錯誤,除了審查你自己的思考過程之外,你還可以運用這兩種推理方式,審查別人的思考結果是否正確。
二、通路思考者
為了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思考者,你必須采取下列重要方法:
(一)提出問題
以提問的方式提出問題:你準備怎樣發現問題?你想知道什么?這個困難的本質是什么?對有些人來說,這是整個思維過程中最困難的一部分,他們碰到一種情況,感覺到這種情況是錯誤的,但他們卻不能很明確地提出問題。要知道,在你提出問題之前,你不可能知道你要尋找的是什么解決方法,更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
多提幾個“為什么”,通常有助于你發現問題的本質特征,用“什么”和“怎么會”來表達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分析情況
一旦你找出這個問題后,你就要從所處環境中發現盡可能多的線索。
在分析情況的過程中,你尋找的是具體的信息資料。你不要被一開始就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和答案所誘惑,而漏掉了別的辦法。你應該強迫自己去尋找有關這種情況的所有可能的信息資料,然后開始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一些有幫助的基本問題是:
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信息資料?
有誰能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
在解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已經做了哪些工作?
這些資料對我們有幫助嗎?
現在我有了哪些能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的有關資料?
如何把事實和感覺、假設、未經證實的假說和謠言分開?
對于一些問題,一般人都會有許多意見,但這些意見多半都是沒有價值的。在沒有價值的意見之中,有許多還可能是危險的、具有破壞性的(尤其當它們和個人進取心發生聯系的時候)。
你只能接受那些以事實、正確的假說為基礎所提出的意見。報紙、閑聊和謠言,都不是得知事實的可靠媒介,因為它們所傳達的消息經常會出現變化,而且也沒有經過嚴格的查證。
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謠言:
在百事可樂的罐子里,發現皮下注射器的注射針,當時有20幾個州都有這樣的報道。基于此一“事實”,百事可樂的股價一下子嚴重下跌,很多投資人都以賠本的價錢拋售百事可樂股票。
但是如果你靜下心來思考這個問題,就會不相信這個“事實”,而且會繼續買進該公司的股票。最后聯邦藥物管理局和聯邦調查局宣布這些報道完全是惡作劇。
在這個事件中誰才是真正的獲得者?是那些因為恐慌而賠本賣出股票的人,還是那些經過正確思考后低價買進股票的人?
作為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你必須仔細調查你所得到的每一項資料,你必須了解你所得到的資料如何被抹黑、修改或夸大。其中總是會有一些事實存在,這種現象在每次政治選舉中完全表露無遺。
你應對于你所得到的資料做一些測驗,例如當你讀一本書時,你應提出如下的問題:
作者對這本書的主題是否具有公認的權威?
作者除了傳達正確的資訊之外,是否還具備其他寫這本書的動機?什么樣的動機?
作者對于本書主題是否有利害關系?
作者是否具有健全判斷力或只是個狂熱者?
是否有辦法調查作者的議論是否屬實?
作者的言論是否和常識以及經驗相符?
在你接受任何人的言論之前,應該找尋他發表此言論背后的動機。你必須謹慎決定是否應該接受狂熱者的言論,因為這種人的情緒很容易失去控制。雖然有些人的動機是值得贊揚的,但值得贊揚的本身并不等于正確。
無論誰企圖影響你,你都必須充分發揮你的判斷力并小心謹慎,如果言論顯得不合理,或者與你的經驗不符,就應該作進一步調查。
當你向別人請教事實或請別人作判斷時,切勿先告訴他你的答案。因為有些人可能會調整他們原來的言論來配合你所希望的答案,例如不要問:“你認為有沒有可能把人送上土星?”或“如何能把人送上土星?”你應該問:“你對于可能把人送上土星一事有何看法?”或最好問:“你對于太空旅行有何看法?”這個例子顯得有些荒謬,但是如果你把“土星”改成“月球”的話,就可看到正確思考的力量。
(三)找出可行的解決辦法
一旦你找出了問題,分析了情況之后,你就可以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樣,你也要避免接受那些初看起來似乎很好的答案。
在這一步驟中是很需要創造性的。除了那些一眼就能看出似乎有道理的解決辦法之外,還要尋找其他的方法,尤其在采納現成的方案時要特別留心。如果別人也探討過同樣的問題,而且其解決辦法聽起來也適合于你的情況時,就要仔細判斷一下那種情況與你的情況究竟相同在何處。
但是,不要采用那些還沒有在你這種情況下檢驗過的解決方法。
(四)檢驗和證明
很多人到了上一步就停止了,這其實是不完整的,因而也是不科學的。
一旦解決辦法找到了,你就要對其進行檢驗和證明,看看這些辦法是否有效,是否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在檢驗之前你是不可能知道這些辦法是否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