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思考力的基石(3)
- 超級思考力訓練
- (美)艾伯特·L·戴維
- 5413字
- 2014-04-16 13:43:10
在這個全過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尋找這種情況的原因,并加以解釋,你要回答諸如“為什么”、“怎么會”這類的問題。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理性思考的實例。你不要一口氣讀下去,最好邊看邊結合上面的思維程序進行練習,得出自己的結論。
一場大火席卷了大片的森林,一個護林員立即組織了一支有27名志愿消防隊員的消防隊。他把這些人分成幾個小組,迅速撲火,并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個報話機。
他宣布:“有一架直升機馬上就會在這個地區上空徘徊,如果你遇到險情,就用報話機告訴這架飛機,他會把你們救出來。”然后,他對每個小組講述了這臺報話機的用法。
后來,當大火終于撲滅后,有一個小組(其中有3個人)失蹤了。通過努力尋找后,在一個山谷里找到了他們燒焦了的尸體。
為了多方面的原因,如法律責任、保險賠償、總結教訓等等,必須要找到他們沒有得救的真相和答案。下面是詳細的分析過程,同時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如你就是這位護林員(救火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你將會怎么做?
第一步,提出問題:提出一些具體問題。下面是你可能提出的問題:他們是怎么遇難的?為什么這些人沒有得救?
第二步,分析情況:針對問題,展開分析。
針對第一個問題,這位護林員至少應提出4個問題來了解這種情況的信息:
是誰、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最后一次看見這些人?
飛機駕駛員是否收到這些人的求救信號?
這個事件是否僅僅是救護計劃的失策,或者還是其他方面的失策?有沒有一些小的過失?
這次救護計劃的失策和過去的情況有沒有類似地方?
下面這些問題在此時是不妥當的,因為這些提問都是有關事故發生的原因,應該把這些問題放在第三部分里:
當時這些人是否過于驚慌,竟忘記了報話機的使用方法?
是不是大火把報話機燒壞了?
第三步,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一旦你找出了問題,搜集了所有有關這次事件的資料,你就可以開始查找這些人為什么沒有得救的原因了。在護林員得知將來怎樣防止類似的事故之前,他必須先找到事故發生的原因。
這位護林員了解到如下情況:
飛機駕駛員說,他沒有收到這3個人的呼救信號;
人們最后看見他們的時候,他們正徒步翻越一座小山頭,朝著后來發現他們尸體的那個山谷走去;
在這些人尸體的旁邊發現了報話機的殘骸;
另一組消防隊員也被周圍的火焰困在一個小土丘上,他們用報話機向飛機駕駛員呼救,結果他們得救了;
除此之外,別的消防隊員都沒有要求救護;
在另外一場火災中,有一隊消防隊員被大火燒死,直升機駕駛員報告說沒有收到他們的呼救信號,他們的尸體是在兩座山丘之間的一條干枯的小溪中發現的。
下面是有關為什么這些人沒能得救的5個可能原因:
這些人不知道怎樣合理使用報話機;
飛機駕駛員的確收到了這些人的呼救信號,但他之所以說沒有是因為他想推托救護工作失敗的責任;
這臺報話機的信號被兩座山谷隔斷了,因而駕駛員的接收機收不到信號。
這臺報話機由于大火的溫度而影響了性能;
這些人過于驚慌,未能利用報話機求救。
第四步,現在你應該思考一下在這些可能的原因中哪個原因最有可能是正確的。
首先,將每一個答案和第二個步驟中找出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案情。而且,還要用簡短的方式提出一個方法,來對你所認為是正確的答案進行證實,判斷其是否正確。
最有可能性的是第三個,即:“報話機的信號被兩座山谷隔斷了,因而駕駛員的接收機收不到信號。”這個答案與所有的資料相符:沒有收到求救信號,報話機是在這些人的尸體旁發現的,而且之前的另外一起事故,那些人也是處在類似的地帶。
提出的其他答案不很準確,其原因如下:
“這些人不懂得怎樣合理使用報話機。”盡管這個答案不能完全排除,但看來是不大可能的。在出發前,護林員給這些人講述過怎樣使用報話機的方法。
“飛機駕駛員的確收到了這些人的呼救信號,但他之所以說沒有是因為他想推托救護工作失敗的責任。”沒有任何證據能表示駕駛員沒有試圖救護這些人。
“這臺報話機由于大火的溫度而影響了性能。”盡管有這種可能性,但看來不像。這種答案又如何解釋在類似的自然環境中出現過兩次失敗的事故呢?
“這些人于過驚慌,未能利用報話機求救。”這純屬推測。從搜集的資料看,并不能指出這一可能是個原因。
最明顯的事實就是兩起悲劇都發生在一個類似的地帶,最明顯的答案是第三個。當然,也許第三個也不正確。怎么最后確定呢?那就是證實和核實。
讓一個人帶著報話機來到這些人遇難的地點,讓直升機在這個地帶上空盤旋,看看其信號是否被阻隔,或在什么地方被隔斷。通過解剖尸體查出死亡時間,查出人們最后看見他們的時間,再了解當時駕駛員是否在這個地區。
這樣得到的結論,才是最可能、最可靠的結論。這也是理性思考的威力所在。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遇事毫無頭緒,是因為省略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就匆忙進行第三步,而且又往往不進行第四步的緣故。
(第四節)思考力自我監督
沒有思考力的人,如同白癡一樣,永遠無法領略創造的喜悅
——培根
按常人的理解,所謂思考力訓練,無非就是弄幾個題目練習練習,尤其是多做數學題,因為數學題最能鍛煉人的思考力。這種想法與思考力訓練的科學內涵有很大的差距。思考力訓練是有操作程序、內容和評價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的。我們把采用一定的程序,對思考能力、思考方法、思考態度、思考品質和思考知識等進行系統的訓練,從而使人的思考水平得到提高的過程稱為思考訓練。
在思考力的各種訓練中,我們首先強調思維自我監督能力的訓練。人若想做一個清醒的、自覺的、能動的思考者,他就一定要對自己的思維自我監督能力加以訓練。
思維的自我監督就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思維任務,把自己正在進行的思維活動過程作為監督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計劃、監察、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過程。簡而言之,思考的自我監督就是思考者對自己的思維活動的監督。
思維的自我監督需要靠一定的結構去完成,這與航海中的監督需借助于一定的儀器儀表的道理相似。思維自我監督的結構包含3種性質不同的成分:自我監督方面的知識;自我監督方面的體驗;自我監督的實際運作。
第一,自我監督知識。明白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活動特點、能力大小及其限度,客觀看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克服自己的不足;知道個體與個體之間不僅在性格愛好上存在差異,而且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也各不相同,這些差異和不同完全可能影響到不同個體在進行相同實踐活動時的效率和質量。一個人對這些問題若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那就意味著他作為思維主體,對自己有清晰的了解。
第二,自我監督體驗。自我監督體驗在這里是指伴隨著思維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主要包括知的體驗,如感到自己對某件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包括不知的體驗,如感到自己還不知道某種理論的真正含義。自我監督體驗在內容上可簡單,也可復雜,所經歷的時間可長也可短。例如,在思考某事時可能體驗到短暫的迷惑,但隨后這種體驗就消失了;也可能長時間地體驗到對某事確實迷惑不解。
一般來說,自我監督體驗特別容易發生在能激發高度自覺思維的工作、學習中。因為在這種工作中,人們能采取的每一個主要步驟都要求事前有計劃、事后有估價,作出的決定和行動既重要又有風險,這就提供了許多使人既勤于思考又勤于體驗的機會。
有時,自我監督體驗對于實踐活動能否繼續進行有著極大的作用。例如,一旦體驗到所干的事情無論如何也不會成功時(但事實上究竟是否成功還未確定),便可能停止自己的活動;一旦體驗到所做的事很順利時,便可能堅持干下去;一旦體驗到還沒有真正領會某種理論時,便可能努力鉆研,直到弄懂為止。
第三、自我監督的實際運作。思維自我監督的實際運作,是真正意義上的思維自我監督。自我監督知識給思維監督提供了心理操作上的知識準備,自我監督體驗給思維監督提供了成敗與難易的明確信號,而自我監督知識和自我監督體驗離開了自我監督的實際運作,是發揮不了作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監督的實際運作特別值得重視。制定計劃、執行控制、檢查結果、適當補救,這是思維自我監督的實際操作中的典型表現。其中,制定計劃是指根據特定的思維任務,事先計劃實施步驟,選擇思維策略,預測最終結果;執行控制是指在思維活動過程中,及時監察、評價各種方法、策略的效果,估計自己是否完成了任務,以及完成的程度與水平如何;適當補救是指根據檢查結果,如有必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思維自我監督能力的訓練可以有不同做法。但一般來說,訓練總少不了示范,因為示范可以把這個看起來極為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這里要介紹的是大聲思維這種自我監督訓練方法。所謂大聲思維,是憑借出聲的言語進行的思維,或者說是即時地、大聲地用口頭言語把思考問題的過程報告出來的思維。具體做法分為兩步。
第一步,訓練者通過大聲思維呈現自我監督過程。
訓練者通過大聲思維來示范自我監督的過程,被稱為“心理示范”。自我監督過程是思維主體內在的過程,很難被觀察,而且它總是與具體的特定的思維活動相聯系,所以難以被程序化。因此,需訓練者提供具體的、外顯的指導,通過大聲思維進行示范。
心理示范就是訓練者在進行內在的自我監督的同時,用語言描繪自己自我監督時的思維過程,使得監督過程中不可直接觀察的心理過程能清楚地呈現于培訓對象面前。心理示范可使訓練對象準確地認識和體會自我監督調節的過程,減少模糊的認識和猜測。
心理示范是一個動態的、具體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說明如何進行心理示范,我們來看看兩個例子。
例1:教師:我想讓你們看看,當我遇到不理解的詞時都想到了什么。我將大聲說出我是怎樣思考的,然后你們要像我這樣做。[讀]“The cocoa streamed fragrantly”。我以前見過“fragrantly”這個詞,但我不理解它在這里的含義。I know one of “streamed”,一次我看到一壺沸水,從里面冒出蒸汽……一鍋熱咖啡正在爐子上冒著熱氣,但還不能解釋“fragrantly”的意思,讓我再來想“爐子上的熱可可茶”,努力運用我對可可茶的了解:熱可可茶氣泡、熱氣和……氣味?熱可可茶聞起來很香![讀]“The cocoa streamed fragrantly”,這個詞意思是聞起來很香!從我對熱可可茶的了解進行思考,幫助我弄懂了“fragrantly”這個詞的含義。
例2:教師的指導只是給出了一個框架,但沒有描述推理的過程。
教師:我首先要做的是,從過去的經驗來猜測這個詞的含義;第二種方法,當猜測不出時,就看看文章中是否有這個詞的定義;第三種方法是,自問在上下文中是否有這個詞的同義詞;第四種方法是,自問是否能從文章總的背景來猜測這個詞,運用這些步驟將有助于你預習這個詞的可能含義,這可能比查字典要快。
以上兩個例子中教師的指導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是不同的。在每一個例子里,由于教師通過大聲思維進行了心理示范,學生便可從中獲得許多在運用策略中如何一步步推理的信息,因而會減少模棱兩可的猜想,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更接近教師所期望的結果。相反,在第二個例子中,學生沒有獲得在運用策略過程中進行實際推理的信息,學生必須自己進行更多的推測,錯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糾正。
傳統的策略技能訓練中通常缺少心理示范。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在學生閱讀之后,提出需理解的問題,在此期間,教師控制著監督策略的選用和評價,學生只是簡單地隨著教師照搬,所以不能達到靈活運用策略、進行自我監督的目的。
第二步,培訓對象通過大聲思維來練習自我監督和體會自我監督的過程。
大聲思維可直接用于自我監督的練習與實踐。具體做法是讓培訓對象在進行某項活動的同時,將其思維監督的過程用言語表述出來,從而加強對監督策略的練習。
例如,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進行大聲思維:“從題目來看,這篇文章的內容是關于綠化環境的”,“下一段會講為什么地球氣溫在升高”等是在練習監督預測過程;“在我的眼前出現了遼闊的草原,那里的加里佛尼亞陽光,成群的牛羊和唱著歌的牧羊女”,是在練習監督想像過程;“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是在練習監督分析聯系過程;“這和我所預料的不同”,是在練習監督理解結果;“我最好重讀”、“這是個生詞,我要查查它的意思”,是在練習監督理解障礙的補救過程,等等。
(第五節)思考的策略
思考,反復地思考,整個世界的發展就寓于思考之中
——巴爾扎克
思維策略則是人在完成特定思維任務時所采取的帶有認知技能性質的對策。
下面介紹一種常用的思維策略及其訓練要領——啟發式思維策略的訓練:
“啟發式”是思維的一種重要的策略。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問題解決分4個階段:理解問題、構設計劃、完成計劃和檢查回顧。他對各個階段提出了一系列啟發式策略,并將它們應用于他的訓練之中。典型的啟發式策略有:
一、表征或理解問題中的啟發式
第一,弄清是否理解了未知、已知和有關條件;
第二,弄清是否理解了目標狀態、初始狀態和可允許操作的實質;
第三,畫一個圖表,引入適宜的記號;
第四,如果某種問題表征方式不能導致問題解決,那么就試試重新陳述該問題,尋求新的表征方式。
二、構設計劃的啟發式
第一,考慮某個與當前問題結構類似的已知問題并解決它;
第二,考慮某個與當前問題有相同未知但較簡單些的已知問題;
第三,如果你對手頭上的問題無能為力,那么就看看是否能把它轉化為解決方法已知的問題;
第四,通過考察特殊情境簡化問題;
第五,使問題更為一般化,看看是否能解決它;
第六,把問題分成幾部分,如果這幾部分仍無法處理,再把它們分成更小的部分,直至可處理為止。
三、執行計劃的啟發式
第一,換一種方式解決問題;
第二,檢查你的解決方法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