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思考力的基石(1)

(沿著知識的足跡,尋找剎那的靈感,掃除道路上的障礙,開始思考吧。)

(第一節)知識化思考

知識,只有當他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

——列夫·托爾斯泰

一、思考急先鋒

柯南·道爾對思考與知識的關系有一段經典的描述“人的腦子本像一間空空的樓閣,應該有選擇地搬一些家具進去,只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股腦裝進去。”杰出人物和成功者之所以具有較強的思考問題的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具有豐富的知識、較強的吸納知識的能力包括占有一定知識儲量的能力和不斷更新的能力。當一無所知的時候,吸納知識可采取一定的模仿性接受;具備一定基礎時,應當加強對知識的消化吸收,保持對知識的更新,在此基礎上獨立自主地進行思考和創新。

人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問題,這就促使人們必須去思考和解決它們。思考問題的基本前提是知識和以知識為精髓的概念。豐富的知識可以啟迪人的靈感和智慧,可以拓寬思考判斷的視野和思路。如果沒有知識,我們也就無從思考了。

有效地獲取或接受知識能力,從一般原則上來講,實際上就是吸納知識的能力。對當代渴望成功的人來說,大都具有求知的愿望和努力,但吸納知識的能力卻有高有低,有強有弱。有的只注重機械地接受被傳授的知識,目的僅僅是為了占有知識。當然,占有一定數量的知識是完全必要的,但有些人對所掌握的知識缺乏獨立自主的思考和批判,對知識本身缺乏更新和調整能力,這就會影響到未來的成功。

有一次,英國哲學家羅素到外地講學,他向數百名聽眾提出了一個問題:“2加2等于幾?”聽眾都是學者,此時竟面面相覷,無人作答。羅素只好自己回答:“等于4。”滿堂先是愕然,繼而是嘩然。

“羅素是世界一大哲學權威,所提問題一定十分深奧”聽眾都在這樣想,這是被權威嚇住了。

懼怕權威是迷信權威的一種表現,迷信權威的心理,會干擾眾對客觀事物作出獨立的思考,分析,判斷。心理學家穆爾曾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提出了一些問題,請100名學生作書面回答。答卷收來后,他向學生作了講評,中間談到了某專家對這些問題的見解。而后,他又將答卷發還學生,要求學生進行修改。結果,學生們都不假思索地采取了那位專家的見解。

還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對知識抱有太深的個人成見,不虛心繼承前人留傳下來的知識,一味求新求變,把吸納知識完全當成個人行為,成天抱著懷疑的態度到處挑刺,連別人的原意也不想搞明白。顯然,這也不是成功者所應具有的品質。

我們考察杰出人物的成功案例時,發現他們無不知識淵博,至少給人的印象是如此。拿破侖皇帝是偉大的軍事家,而他最大的貢獻則是法國民法典。杰斐遜對法律的精通首屈一指。他們又無不具有強大的知識更新能力,始終保持站在知識的前沿舞臺,敏銳的學者如皮爾龐特·摩根就是這樣,而約翰·亞當斯,則是第一個直接使用“知識經濟”的人。

深厚的知識儲備和敏捷的更新能力使他們永遠站在時代的前列,永遠勝人一籌,準確判斷。這使他們擁有對歷史、現狀與未來的發言權,而別人只是“云集”的“響應者”或追趕者。

二、豐滿思考的羽翼

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是一個變化莫測的知識經濟時代,世界日新月異,新生事物讓人們目不暇接,學習能力已成為人生存本領之一。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那么,他在這個時代一定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

(一)高效率學習

增強吸納知識的能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1.興趣培養

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有了良好而穩定的興趣,就會使人在學習中孜孜以求,學而不厭,表現出高度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怎樣建立良好而穩定的興趣呢?

第一,要有責任感,要認識到好好學習是家長和朋友們的期待,是自我實現的途徑;

第二,要有緊迫感,要時刻告訴自己這是人生中的必要步驟,是在社會發展中生存的需要。未來,對于我們,既有強大的吸引力,又有很大的壓力;

第三,要有理智感,作為一個成功人士,不能僅憑自己的本能好惡來對待專業,而應該以自己的理智與毅力改變對目前所學專業的逆反心理,用意志力培養興趣,一旦認識到所學專業的價值時,學習的興趣就會隨之產生。

2.專心致志

學習是復雜的腦力勞動,它需要調動所有的感覺器官,全神貫注,并且使大腦的興奮神經中樞處于最佳狀態,任何一點分心都會影響學習效果。心不在焉,必然學無所成。所以,學習時必須用堅強意志克服外界的干擾,同時,要用自我調試的方法排除如疲倦、貪玩、思想困擾等內部干擾。

1871年圣誕節,愛迪生剛參加完自己的婚禮,突然想出個解決當時還沒有試驗成功的自動電報機問題癥結的點子,便悄聲地對新娘瑪麗說:“愛的,我有點要緊事到廠里去一趟,我今晚一定回來陪你吃飯。”新娘一聽,心里不大樂意,但一看到他那副緊張的樣子,只得無可奈何地把頭點點。他這一去,到晚上也不見影。一直到將近半夜的時分,有人去找,見廠里點著燈,隱隱約約有人在晃動著。進去一看,愛迪生正在那兒聚精會神地干活兒。來人不禁脫口而出:“你這個新郎,原來躲在這兒,害得我們找得好苦呀!”愛迪生恍如大夢初醒,忙問:“什么時候了?”“總有12啦!”愛迪生大吃一驚,“通通通”地直奔回家,一路上邊跑邊叫:“糟糕!我忘記了!今晚要陪瑪麗吃晚飯哩。”

愛迪生對科學的專注真讓人感動,正是這種專心致志的思考,才使愛迪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發明大王。

3.重在理解

學習不能全靠死記硬背,理解才是真正的為學之道。他人知識只有經過理解消化,才可得以沉淀與固化,為我所有。如何做到了解有方呢?

第一,通過感知加深理解。既可以通過圖解、實驗、參觀、錄像資料與社會調查等進行直接感知,也可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通過聯想和想像進行間接感知;

第二,通過分析比較概念、定義、原理的語言構成來加深理解;

第三,通過比較、分析、綜合、運用邏輯思維的方法理解新概念與新知識;

第四,通過運用知識來理解知識。要珍惜利用并創造一切實踐機會,通過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記憶強化

記憶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手段。怎樣來加強記憶呢?

第一,復習,通過階段性、周期性的循環復習來強化記憶。

第二,化繁為簡,把復雜的內容化為簡單的綱要,即遵循“從厚到薄”,再“從薄到厚”的途徑。

第三,比較異同,掌握特點,即通過比較異同,抓住事物間的區別與聯系,這是避免記憶混淆的好方法。

第四,尋找聯系,抓住聯系,哪怕是無關緊要的聯系,都可以幫助記憶。

第五,經常整理,真正理解,通過對知識的整理,使之系統化,再按系統組合知識,這不僅可以加深理解,也便于記憶。

學習是實實在在的功夫,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讀書不求甚解,好像是做給別人看的,那是學不好的。學習必須從嚴要求,務實求真,扎扎實實,做到真正掌握,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很多杰出的人認為“學貴多疑”。學習不能靠完全被動地接受知識,要多動腦筋,多作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要養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

學習不能急于求成,必須循序漸進,逐步積累。只有循序漸進,一步一環地去完成,才能學到扎扎實實的知識。否則,丟掉哪一步、哪一環,都會造成知識體系的缺陷。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如果我們讀了許多書,學了許多知識,只是把它奉為“教條”,束之高閣,或者用來裝潢門面,或者借以嚇人,那是毫無意義的。

(二)寬領域學習

學習知識要善于開辟學習途徑。每一門知識,都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掌握它。一切知識淵博的人,都非常重視利用各種途徑豐富自己的知識。聰明者善于去挖掘各種不同的學習和途徑,愚蠢者即使有多種途徑擺在自己面前也視而不見。

1.課堂學習

參加學習班(包括入校學習)是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絕大部分成功者都是經歷了這條途徑才攀上知識高峰的。參加學習班的長處是有利于學習者全面地、系統地掌握某門學科的知識,這是因為講課的老師一般受過正規訓練,他們比較熟悉本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熟悉本學科當前的發展動態,因而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習者掌握該學科的基本輪廓、基本原理和重點、難點,使艱深的內容一目了然,并在一些重要問題上起指點迷津的作用。這比學習者自己去摸索知識要少走許多彎路。所以,參加學習班能保證知識學習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2.廣泛閱讀

閱讀途徑是學習知識的又一重要途徑。一般來說,聽課途徑主要被用在人生的某一階段,即求學階段中。而伴隨人一輩子的學習途徑正是以閱讀途徑為主。學習者在閱讀途徑上探索知識的時間,比聽課途徑更長久、更艱難。在當今“知識爆炸”時代,從聽課途徑學來的知識,即求學階段學習的知識,僅僅是為專業入門打了一個基礎。走出校門后,這些知識很快就會老化,尤其是理工科知識,有些不出幾年,就老化得不能再用了。大量的新知識,必須依靠閱讀途徑去獲得。如果說,我們在聽課途徑中培養了基本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閱讀途徑則更能培養人的自學能力和發明創造能力。事業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他們一生中都在孜孜不倦地閱讀。閱讀途徑是獲取知識最多的途徑之一。

3.教師作用

求師途徑是聽課途徑和閱讀途徑所不能代替的。天下學人各有學術高見,各有一套嚴謹的治學方法,這都是書本上讀不到的,是集體授課制的課堂上聽不到的,而只有他們具體接觸才能親身感受到。

著名科學家麥克斯韋在15歲時,讀書無系統,求學不講循序漸進。杰出的數學家霍普金斯發現了他的弱點,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沒有秩序,你永遠成不了優秀的數學家。”經霍普金斯教授的指點,麥克斯韋很快改進了學習方法,不到3年,他就成了青年數學家。

4.現代學習

使用記錄、存儲、傳輸和調節教育信息的電氣聲光教育技術媒體進行的教育,就叫電化教育。尤其在網絡化的今天,電化教育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條重要途徑。電教手段對于擴大眼界,引起對學習科學、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增進思考力、判斷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大有裨益的。

5.重在實踐

思考也不是空中樓閣,我們要善于實踐,離開了實踐的一切思維活動都無異于紙上談兵。

一位愛好寫作的青年向高爾基請教“成功秘訣”。高爾基拉著他的手一塊來到海濱,要他下水游泳。這位青年怔了一下,急忙掏出一本《怎樣學游泳》的書,坐在礁石上看了起來,只有兩只腳丫伸進水面攪來攪去。高爾基焦急地問:“你以前看過沒有?”青年答道:“看過五六遍了,但總覺得沒有全部背熟……”高爾基說:“我來幫幫你!”說著,便把這位青年推進水里,讓他在實踐中學會了游泳。

(第二節)思考的眼睛

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思考;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

——羅曼·羅蘭

一 、解析觀察力

法國的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也就是說,思考的火花是在外界諸多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夠迸發的。認識事物是一切思考的前提。人憑借什么去認識事物,是注意嗎?不是!我們平時說:“注意這個人”,這不是說“注意”本身就能認識“這個人”,而是由于習慣,將“注意看這個人”中的“看”字省略了,“注意”離開了“看”這一過程,注意力再集中也無法認識一個人。所以,“注意”并不能使我們認識事物,增長知識,它只能起著維持某種活動的指向和使某種活動不斷深入的作用,而要認識事物、增長知識,就要憑借觀察。敏銳的觀察力是思想火花的激發器。

傳說2 000多年前,有位青年對亞里士多德十分崇拜,于是他不遠萬里前來求教。亞里士多德問明來意后,給他一條魚,要求他看。該青年想:魚天天吃,有什么好看的呢?因此他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結果一無所獲。后來亞里士多德要他對魚進行仔細、反復、系統地看,終于“魚沒有眼皮”被這位青年發現了。

現在,人們把這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稱為“觀察”。

觀察人人都會,但人與人之間在觀察事物的能力方面卻顯示出很大差異。由于這種差異的存在,不同的人對事物的把握程度會有很大區別。面對同一事物時,所獲得的觀察結果也會大不一樣。有的人對事物一經觀察,便能迅速、全面、深透、正確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對事物認識得比較深刻;有的人即使對事物進行反復觀察,所抓住的也僅是一些零碎、表面的特征,對事物認識得十分膚淺。這說明,盡管人都以自己的觀察力來觸及事物、認識事物,但觀察力這“觸角”確實有敏銳與遲鈍之區分。前者所具有的就是一種敏銳的、良好的觀察力。

思考的結果是否正確取決于觀察的方法和角度是否正確。一些人缺乏對周圍世界本質的認識,因而當他們試圖了解別人時,總是遺漏不少重要信息和因素。歷史經驗證明,許多科學的發現,都是經過掌握了感性材料后,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實現的。所以說,觀察是人們獲取感性材料的重要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應用一樣。”他還說:“觀察是判斷的最重要的能源。”

一個阿拉伯人在沙漠里與騎駱駝的同伴失散了,他找了整整一天也沒有找到。傍晚,他遇到了一個貝都印人。阿拉伯人詢問貝都印人是否見到失蹤的同伴和他的駱駝。

“你的同伴不僅是胖子,而且是跛子,對嗎?”貝都印人問,“他手里是不是拿一根棍子?他的駱駝只有一只眼,馱著棗子,是嗎?”

阿拉伯人高興地回答:“對!對!這就是我的同伴和他的駱駝。你是什么時候看見的?他往哪個方向走?”

貝都印人回答說:“我沒有看見他。”

阿拉伯人生氣地說:“你剛才詳細地說出我的同伴和駱駝的樣子,現在怎么又說沒有見到過呢?”

“我沒有騙你,我確實沒有看見過他。”貝都印人平靜地說,“不過,我還知道,他在這棵棕櫚樹下休息了許多時間,然后向敘利亞方向走去了。這一切發生在3個小時前。”

“你既然沒有看見過他,那么,這一切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確實沒有看見過他。我是從他的腳印里看出來的。你看這個人的腳印:左腳印要比他的右腳印大且深,這不就說明了走過這里的人是個跛子嗎?現在再比一比他和我的腳印,你會發現,他的腳印比我的深,這不是表明他比我胖?你看,駱駝只吃它身體右邊的草,這就說明,駱駝只有一只眼,它只看到路的一邊。你看,這些螞蟻都聚在一起,難道你沒有看清它們都在吸吮棗汁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航空| 济源市| 察隅县| 长武县| 五河县| 织金县| 锡林浩特市| 师宗县| 澜沧| 淮南市| 阿拉善左旗| 张北县| 姜堰市| 铁岭县| 达拉特旗| 托克托县| 锡林郭勒盟| 朝阳县| 乡宁县| 内江市| 九龙县| 屯昌县| 长垣县| 嘉荫县| 台东市| 福贡县| 文登市| 梅河口市| 绥滨县| 清远市| 林口县| 什邡市| 承德县| 嘉兴市| 秦安县| 潼南县| 伊春市| 大新县| 敖汉旗| 南充市|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