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化課程開發:敏課設計的11個關鍵點
- 羅長江
- 2767字
- 2020-12-22 15:41:18
前言 一套簡單、高效、易用的方法論
為什么有這本書
現在,為解決企業的實際業務問題,企業往往聘請外部專家到企業進行培訓,然而,這種培訓模式的效果越來越弱,企業大部分實際問題的解決還得通過內部的業務專家。為便于復制與傳承,內部業務專家希望通過對企業優秀經驗的系統整理,提取隱性或碎片化的流程、步驟、方法、工具、模板及訣竅等,將其開發成內部實用課程。然而,這樣美好的路徑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挑戰,在擁有良好學習氛圍且有領導大力推動這項工作的企業中,在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后,這項工作的實施和推進依然困難重重,不僅容易拖沓難產,而且就算完成了,質量也不高。
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業務專家畢竟不是教學設計專家。
企業內部培訓師的能力,大體可以分為兩大方面:課程設計與開發能力和課程的講臺表現能力。從經驗上看,對大多數老師來說,前者的難度要遠遠大于后者;如果前者做好了,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完成后者的信心。因此,如何提升企業內部專家課程設計與開發的能力,就成為重中之重。而本書的創作思路也由此而生。本書聚焦于內訓師實際授課前的各種教學設計(備課)。
對很多企業來說,因為業務需要,很難有大段時間進行一門內部課程的集中培訓,但也不想選擇像微課那樣只有十分鐘左右的線上培訓方式(這類課程往往只作為補充)。同時,絕大多數內訓師是兼職的,他們有自己的本職任務,所以這項額外的開發工作不能占用太多時間。通過大量的培訓實踐,我們發現,大多數企業需要開發的課程的時長是三小時左右。這既不像傳統課程那樣需要專業教學理論與復雜開發流程支持,也不像移動互聯網催生的以信息的流體包裝與方便傳遞為主的微課,因此,我們把這類需要快速產出的三小時左右的課程叫—敏課。
敏課不但強調實施課程時間短而不微,更強調開發過程的快速與敏捷。敏課的開發周期不能過長,而是在第一個版本開發時積極投入,短時間內突破最難的部分,快速產出,獲得成就,之后根據反饋不斷更新迭代。
讀者對象
本書就源自這種需求下的快速教學設計方法論,是為企業內訓師快速開發課程服務的。同時對于為企業開發以學員為中心的課程的職業培訓師,本書也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無論是企業內訓師,還是職業培訓師,他們都應該是開發課程的“內容專家”,對內容有經驗,有理論,有話語權。
使命與特色
這套敏課技術方法論試圖提供一種方便內訓師快速上手的課程開發框架。它背后的支持理論是國際上本領域大師的學術研究成果,如加涅、梅里爾、迪克、凱瑞等的研究理論。本書站在巨人肩膀上,結合企業內訓師的群體特征與時代特征,對經典的教學理論進行了精簡與重構,試圖為內訓師提供一套“簡單、高效、易用”的開發邏輯與方法。其使命是,復雜的教學系統簡單化,深奧的設計原理工具化。
章節邏輯
敏課開發技術把課程的開發邏輯劃分成5個順序層級,從下往上依次是情境層(situation)、結構層(structure)、腳本層(script)、策略層(strategy)和表現層(surface),每個層級會有很多具體任務,敏課開發過程只聚焦那些影響課程進度、質量、難以掌握的最關鍵的2~3個任務。5個層級加起來共11個任務,分別是:
任務1:分析課程需求;
任務2:描述教學目標;
任務3:規劃主體框架;
任務4:設計首尾流程;
任務5:開發知識內容;
任務6:刻畫信息細節;
任務7:設計老師“講”的策略;
任務8:設計學員“做”的策略;
任務9:設計氛圍“燃”的策略;
任務10:美化講師課件;
任務11:完善配套資料。
我們將這個開發邏輯歸納為敏課開發的5S模型,如下圖所示:
這個圖是本書的核心架構,后文我們還會提到這個圖,并對其進行詳細解讀。此處只為讓大家有一個整體認知。
依次完成這些關鍵任務,即從0到1構建課程的過程。需要說明的是,評估(或評價)是在每個環節中都存在的工作,是敏課開發過程中一直伴隨的理念與動作,所以我們在課程開發模型中并不把評估當成單獨某一階段的任務。
本書的“課程開發”更多從“教學設計”的角度出發,包含實際授課前備課的一切準備工作,所以便包含了教學策略、授課方法、活動設計等內容,它們都在策略層里。
本書的章節就是按課程開發的步驟推進的。
第一章:闡述為什么課程開發需要“敏”,打好基礎理念;
第二章:總體介紹敏課開發模型的關鍵要素;
第三章到第七章:具體介紹敏課不同層級及其包含的關鍵任務,提供完成此任務的概念、原則、步驟、要領,重點在第四章(結構層)和第六章(策略層);
第八章:闡述與課程評估相關的概念及工具。
約束性設定
5個開發層級,11個關鍵任務,多個操作步驟與具體方法,加上應用案例……這些翔實的內容加起來可以寫成厚厚的“磚頭”書。在如何為讀者提供“簡單、高效、易用”的課程開發方法的問題上,我進行了多種權衡,最終定位在“為讀者提供思維框架與關鍵工具”的基點上;在保證基本邏輯框架的完整性基礎上,只對重點、難點、關鍵點進行深入闡述,并提供推薦的實用工具,嚴格控制頁面數量;為減少大量文字帶來的閱讀壓迫感,輔以圖示、列表、清單等視覺元素;注重版式的審美性,在排版上適當留白,并用雙色印刷。
這些約束性設定,就是為了讀者能在閱讀時如敏課初次開發一樣,一氣呵成,快速獲得積極的反饋與自信。
閱讀與模型使用建議
本書最大的目的與特點是:以結構化的內容編排,手把手教你用結構化的方法,一步一步開發出結構化的課程,并試圖幫你打通結構化思維的任督二脈。
盡管目前我們獲得知識的機會比以前多很多,但多年來,我們內在的學習機制并沒有改變。本書章節邏輯很清晰,但初次閱讀時,我不建議讀者跳讀,因為每個章節之間的邏輯環環相扣,常相互引用,不經歷前面精彩的推導過程,就會難以理解后面一些關鍵點,更不用說能打通敏課開發的“任督二脈”了。
使用這套技術的讀者首先要做的是,相信本書的模型,以其作為開發課程的參照框架。雖然本書不重點提及復雜的理論,但這些元素都有其背后的教學原理支撐,并且此模型經過了實踐驗證—已經有大量的企業及內訓師從中受益,如華為技術、美團外賣、順豐速運、北京金融街、中鐵二院、力帆汽車、重慶高速、湖北農行等。
隨著實踐經驗的增加,讀者要做的是,相信你自己!原創性地解決問題所需要的靈活性、洞見性和創造性均存在于有經驗的頭腦中,而不是固定的模型中。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調用自己獨特的策略來解決。“正如從事任何復雜的工作一樣,那些不能擺脫對他人的依賴而獨立執行任務的人,將永遠不能掌握教學設計的學問。”
反饋與交流
任何模型都是為了解決某些特定的問題而存在的,也會根據問題的變化而不斷修正,縱使讀者看到本書時,此敏課開發模型已經迭代過多個版本,但受個人學識與經驗的限制,加之成書倉促,難免有考慮不周的疏漏或偏激之處。本著建構主義的反饋精神—反饋是敏課開發技術的重要原則,歡迎讀者朋友能與我反饋交流,提出一些使本書能更好滿足內訓師需求的意見,讓我們在交流碰撞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