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利用空檔時間,告別“時間不夠用”
很多人都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因此常聽別人說,“一定要妥善利用零碎的時間?!?/p>
要想有效利用時間,首先要預測“自己多半在什么時候會有空檔”。
譬如說開會,我預測在會議開始前,大概有十分鐘的空檔,因為我的部門主管通常會遲到五分鐘。那我就早點進會議室,在會議開始的十分鐘前準備接下來的新工作。
如果主管比預期來得早,會議就可以提前開始;要是來得晚,我就繼續準備資料。不論是哪種情形,都很有建設性。(笑)
假設有別家公司的人要來談公事,有時對方可能會晚到,或是談得比預期久一點。在會談前后,我都會預留緩沖的時間,這也是一種“空檔”。所以每次要談生意時,我就能知道那天會剩些零碎時間可以運用。
要是對方遲到很長時間,我也不會放任自己干等,這種時候可以做些簡單的工作,譬如瀏覽雜志攝取新知、上網查資料等。
所謂的“空檔”,并不適合用在需要高度專注或是有始有終的工作上;它比較適合處理“中斷也無妨”的瑣事。
等公車或地鐵的時間,大約都是五分鐘,這也是很不錯的零碎時間,你可以充分利用。
我的個人習慣是拿出公文包里的書閱讀,等車正是讀書的好時機。這樣一來,每天就有固定的閱讀時間。
如果轉車兩次就有十分鐘空檔,往返就等于二十分鐘。讀書速度快的人,一周之內就能讀完一本書。一年累積下來,就能讀將近五十本書。
“空檔”通常是伴隨著“等待”而生。打開你的行程表,妥善安排原本消磨在等待上的時間吧,等人、等車……這些都是屬于你的“空檔”。
不論是大忙人,還是悠哉度日的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在會議室等待的五分鐘,或是早上慌慌張張急著出門的五分鐘,價值都是相同的。
能否有效運用每個人都公平擁有的二十四小時,關鍵在于你是否能意識到生活中隱藏的空檔,并加以妥善安排。
“空檔”無法用一句話涵蓋與解釋,你必須預測自己什么時候會有空檔,用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事情充實這些零碎的時間。
比起浪費金錢,我們更容易漫不經心地浪費時間。在同樣的時間內,有些人也許真的可以成就些什么,但有些人也可能無所事事就這樣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