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溝通,會獲得捕捉人心微妙變化的機會
電子郵件真的很方便,即使沒碰到面,依然可以傳達信息。因此,借由通信完成工作的比例也逐漸增加,連電話都越來越少打了。
大家的確很在意溝通的“速度”,然而“質量”又變得如何呢?
我在跟人互動時,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工作態度,所以當面洽談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寫電子郵件時無須考慮到對方的反應,其實比較容易。當然,收到回信時總會知道答復,但多半只是單方面傳達指示或命令。尤其當自己是上級或地位較高的時候,更是如此。
在見面時,可以看得到對方的表情;如果打電話,也可以透過沉默等反應,得知對方的心情。所以當場溝通互動,才有捕捉人心微妙變化的機會。
在工作上尤其如此。實際上碰不到面的人很多。你曾見過幾位往來客戶的上司或同事呢?
如果沒有上述這些人的協助,工作不可能完成。因此直接面對面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我會盡可能與合作對象見面,寫這本書時也不例外。因為有編輯、插畫家、書籍裝幀設計、業務人員合力協助,這本書才能送達各位手中。而我擔任作者撰寫內容,只是在整體工作中負責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因此我會找機會跟相關的全體工作人員見面。雖然寫電子郵件一樣也可以聯系,但真正見過面之后,會對一起工作的人留下印象,再讀信時會更容易解讀對方的意思。譬如,對于簡短的信不會解釋為“冷淡”,而是想成“對方一定很忙吧”。
如果是工作上往來的公司,要主動跟承辦人員打招呼。只要想約會面,應該就能見到面。如果見面實在有困難,至少也可以打電話說聲:“這件事還請多費心,拜托您了,謝謝!”
如果能跟客戶的主管談話,還會明白“因為對方是這樣的人,所以會采用這樣的工作方式”“原來他的說話風格就是這樣”。這些都是見面后才知道的細節。
科技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最后還是要憑借人的熱忱,提升工作速度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