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寫作問題:普遍的“語言癌”現象
“語言癌”是指在寫作或言談中存在的不合邏輯、冗詞贅句、詞不達意等現象,包含過度使用“基本上”“其實”“我們”“然后”等不必要的詞語,它的涵蓋范圍超越我們常說的“語病”。“語病”是指語言文字里存在措詞不當或不合邏輯的毛病,造成語句意義模糊。
在維基百科的詞條中有一個“語言癌”的例子:“店員迅速將商品下架”變成“我們店這個部分的相關店員,未來將會盡量迅速地對有關商品這個地方進行一個下架的動作”。原本簡明扼要的句子,因為不直接說清楚或是基于其他考量而將句子拉長,顯得冗贅而有點失焦,讓人一頭霧水。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語言里充滿了贅字、虛字、跳躍等語法錯誤,還有很多新的外來語等現象(如“佛系”從日本來,是指怎么樣都行、看淡一切、無欲無求的一種生活態度)。有趣的是,在這樣看似錯誤百出的語言世界里,我們幾乎不會誤解對方的意思,顯然“正確性”不是語言溝通的必要條件。如果能達到溝通目的,語法、邏輯不通或是沒有修辭美感,其影響并不大。這樣冗贅、跳躍的情形在說話(口語表達)時可以,但在寫作(文字表達)時則會產生溝通困難。
“說話”依賴聽覺,說與聽兩者之間的溝通是通過語言來完成。通過語言溝通時,往往臉部表情、肢體動作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協助說與聽的雙方對于意義的理解。例如,接近中午時分,甲看看手表后,對乙說:“十二點,學生餐廳。”我們約略可以猜測甲和乙可能相約在十二點鐘于學生餐廳共進午餐。但是,“十二點,學生餐廳”這個句子若以“文字”形式出現在文章中,在缺乏語境的情況下,可以理解為“十二點鐘于學生餐廳共進午餐”,也可以理解為“十二點鐘我們于學生餐廳前碰面”,或是“十二點鐘于學生餐廳有大型表演活動”等。
因此,我們可以說文字和語言在表達溝通上的路徑不同,它們需求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人類的語言可繁可簡,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有的是相對正確的用法。因此,“語言癌”似乎是社會中必然出現的時代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