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要有氣度,外要有風度
擔當是什么?擔當是一種責任、一種境界、一種修養、一種氣場!沒有責任感與使命感,就談不上擔當。在任務、矛盾、困難、風險與挑戰面前,只有敢于擔當,自覺地踐行一個領導者應該扮演的角色,才能充分展現你的職業修養,才能樹立起成熟的領導形象,才能成為受人擁戴的領導者。
內心強大,氣場才會強大
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形象,一種是自然形象,也是內在的真實的影像;另一種是自我塑造的形象,通過訓練和包裝展示給別人,體現著我們的價值追求。大多數人看不到前者,但卻可以輕而易舉地感知到后者。
但是,前者往往更能真實地反映一個人的特質。他是否有責任感?是否有擔當?說話辦事是否有氣場?都是由他的內心決定的。只有內心強大,才會有更強的責任感,才會有更大的擔當,才會有更大的氣場。
如果沒有強大的內心,那么,他整個人也會變得虛弱不堪。
在風險、困難與挑戰面前,最能考驗一個人心理狀態。這就不難理解許多人習慣說一套做一套了,因為他們內心不夠強大,缺少兌現自己“承諾”的勇氣與擔當。這樣的人在問題面前憑什么讓人信服呢?又靠什么出氣場呢?
做人、做事、做領導的道理是相通的,即要想有所擔當,首先內心要足夠強大,要言行如一,要敢于直面未知世界。一個領導有無威信,并不是靠外在的身份與地位,而是他的內心。一個內心虛弱的領導,表面上再風光,也稱不上“優秀”、“卓越”、“杰出”。內心虛弱的領導通常心中有以下幾種“潛臺詞”。
1. 要與下屬保持好距離
一些領導總以為少與員工見面,少與員工接觸,并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就可以營造一種神秘感,進而在下屬面前能夠形成一種領導的范兒。其實不然,好領導總是會與員工打成一片的,在一些小問題上,他們從不會刻意地回避,更不會營造神秘氣氛與距離感。
2. 做領導就是高人一等
這種領導總是狹隘地認為,是下屬,能力就比自己低,比自己差。對一般下屬沒有熱情與興趣,甚至都叫不出他們的名字,與下屬的關系比較冷淡,甚至會產生隔閡。更要命的是,這種領導根本聽不進一點反對意見,自己明知有錯,也會死不承認;相反,對他人所犯的錯誤,卻會大加指責。
3. 不信就治不了你
這種領導喜歡玩弄權術,越是把下屬“玩”得團團轉,越樂在其中,越自我感覺良好。平時,也喜歡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喜歡用權力來最大限度地影響別人,更喜歡使用各種手段來控制下屬。一旦發現有下屬對自己不忠,便會給他穿小鞋,處處刁難于他。
一個領導如果內心強大,他絕不會因為自己與下屬走得太近而怕失去領導威信;他也不會狹隘地認為,自己就是比員工強;他也更不會狡詐地與下屬“玩”權力游戲。他根本不需要這些端不上臺面的伎倆,就可以征服所有的人——因為他有領導者的風度,有成大事的氣度。這也正是下屬追隨他的根本原因。
所以作為領導者,一定要加強自己的心力修煉,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如此,才能讓自己的氣場變得更正、更足,才能敢于同歪風邪氣作正面交鋒,才能鎮住各種復雜的場面,才能雷厲風行,敢于擔當。
那如何修煉自己的這種心力呢?方法有四。
其一,拿得起,放得下。
做領導就要拿得起,放得下。優秀的領導敢于直面復雜的問題,越是在緊要的時刻,越能表現出某種特質與氣場。相反,平庸的人總是要逃避現實,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不能尋找與把握擺脫不佳現狀的機遇,在問題面前總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俗話說,有失才有得,領導要有敢于擔當的品質,也要有敢于放下的氣度。如此一收一放方顯自己的大氣場。
其二,要有自知之明。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無法審視自我的人,做人做事一定會出現各種問題。我們說一個領導的氣場要正,首先心要正,要能正確地審視自己,能夠明確自己的優劣勢。如果一味地處于某種自大或自卑的情緒中,會嚴重損耗自己的心力,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無盡的煩惱。心不正,氣不順,整個人自然會變得狹隘、膚淺,這是做領導的大忌。
其三,克服沖動,拒絕浮躁。
領導要有說一不二的擔當,遇事頭腦要冷靜,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這不是一種固執,而是一種氣場。關鍵時刻,要心不浮氣不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平和穩重的人,學會扮演一種務實、高效的領導角色。
其四,內心保持渴望狀態。
就像人生一定要有所追求一樣,在領導崗位上,只限于做好眼前的事,并不能使你變得更優秀。內心時刻要保持一種渴望的狀態——渴望面對新的問題,渴望新的挑戰,把每一天都當作一個新的開始,并學會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單調的工作。
工人干活靠體力、技術;教師教書靠知識與經驗;藝術家創作憑靈感與技巧……而領導做事要憑擔當與氣場。內心強,氣場才會強,這是一個永遠都不變的道理。
氣場悟語
擔當是一種自覺的、自發的理性行為,而不是被動的、盲目的冒險行為。擔當更是一種境界,沒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沒有一定的職業修養,沒有一定的道德修養,是難有擔當精神的。
掌控局面要有“軟硬”兩手
不是有了職位,被授予了權力,就是一個有擔當的領導。領導的擔當精神不僅體現在他的行事能力上,也體現在他的謀事能力上。一個優秀的領導,他既善于應對難纏的問題,也善于掌控復雜的局面。
當然,如果只是敢于擔當,最終卻不能圓滿地解決問題,那么這種擔當其實也是一種失職。那領導應該如何正確地擔負該擔的責任,巧妙化解領導工作中的難題呢?
那就要該威的時候威,該嚴的時候嚴,該放的時候放,該軟的時候軟。只有有的放矢,方圓有度,才能充分展現領導的智慧與才能,才能恰當體現自己的氣場。
一個工人的農村親戚給他帶來八只母雞,為了讓這八只母雞下蛋,他就在工廠圍墻的角落壘了個雞圈。廠長讓人勸其處理雞糞,拆除雞圈。因為他沒有執行決定,廠長就派人強行抓雞拆圈。于是這個工人大鬧廠長室,廠長只是專注地看一份文件,頭一直就沒有抬起來。等這個工人一陣怒火過后,廠長拉開寫字臺抽屜,甩出一份處理決定給這個工人,并告訴他:“以后再出現類似事件,按規定搬出廠區去外面住?!?
此時,那個工人的氣焰全熄了,低著頭回去后,自行拆除了雞圈,處理了雞糞。
不得不說,這位廠長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領導氣場,他以一種強勢姿態來對待工人的無理取鬧,最終自己占據了心理優勢,讓工人自感理虧而知趣地把雞圈拆掉。
如果這位廠長當時表示出十二分的友善,以一種“有話好好說”的姿態勸說工人,很可能會在失掉威信的同時,更助長了工人的“威風”。
做領導,該硬的時候一定要硬,這不是指強制手段,而是氣場!
如,對某些氣勢洶洶來找茬兒的人,如果你不動聲色,不理不睬,表現出一種強大的氣場,便會產生比以硬對硬更大的震懾力量。如果你只是好話說盡,說不定只會助長對方的囂張氣焰,相反,你要是以你的權力相威脅,或是采取其他以硬碰硬的手段,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復雜。
所以,這里說的硬,必須做得恰到好處。
一天,公司的兩位同事發生了些口角,隨即便動起手來,場面很混亂,任憑周圍的人怎么拉架,雙方都不甘示弱。其中一個同事還提起一把椅子,準備要砸向對方。這時,經理推門而出,對提椅子的職員說:“把椅子放下!”對方竟被他鎮住了,平時這位經理作風強硬,但是今天說起話來卻綿里藏針一般:“如果你真的砸了人,那可是故意傷害罪,輕則要蹲一兩年,你要是放下,把問題說清楚了,這件事咱們有商量的余地?!?
這位有些失去理智的職員頓時清醒過來,他緩緩放下椅子,低頭不語,場面恢復了平靜。
一句話抵得上一群人,這就是氣場的能量。關鍵時刻,經理的話雖然不重,卻表現出了十足的氣場。
所以在問題面前,領導不論表現硬實力,還是采取軟方法,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定要有大氣場。只有大氣場才能鎮住場面,才能突顯領導威嚴。
職場上的情勢往往很復雜,在你行使領導權力的時候,對有些人說好話,賠笑臉,遇事讓他三分,他可能會有所收斂;但不是所有的時候軟手段都靈驗,有些人就是欺軟怕硬,好話聽不進去,如果領導總是想里外不得罪,做一個“人見人愛”的活菩薩,那你就不需要任何擔當,不需要行使任何權力,那你這個領導還能辦成什么事呢?
氣場悟語
軟要軟得有韌性,不要被人當軟柿子捏,當病貓摸,當扶不起來的阿斗看;硬要硬得圓融,不要鋒芒畢露,以權壓人,處處樹敵。不論是軟是硬,學會用氣場震懾對方,征服對方才是最重要的。
應負的責,迎著風險也要擔
只有那些勇于承擔責任、具有很強責任感的人,才能擁有讓人信服的氣場,才有可能被賦予重要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更多的尊重與更大的榮譽。這是一條簡單的職場法則。
沒有責任感就談不上擔當,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如果將擔當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說得比唱得好聽,在責任與風險面前選擇回避,怎么能讓人信服呢?是你須負的責,就是迎著風險也要擔,這才是一個領導應有的大氣度、大氣場。
我們在職場中常聽到這樣的話:
“這不歸我管!”
“我很忙,實在沒時間考慮那么全面。”
“我都試過了,真的沒辦法?!?
為自己開脫是我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防衛機制。我們似乎很容易就學會了為自己推脫責任。當我們在努力為自己開脫的同時,是否也想到了自己的責任?沒有責任心,習慣對該負責的事進行冷處理,你還能靠什么來贏得下屬的尊敬與信任呢?
簡單地說,領導就是公司或單位中挑重擔、擔責任的角色。如果你覺得該挑的擔子別人都挑了,該擔的責別人都擔了,現在只需像神仙一樣做個悠然自得的大管家,那你就真的不適合再做領導工作。一是因為你沒有責任心;二是因為你缺少擔當;三是你不善自我修煉,故步自封。
優秀的領導者,不只是在走上工作崗位后會表現出一定的擔當精神,可以說,在他們的骨子里天生就修煉了一種責任意識與擔當品質。這種意識與品質一直伴隨著他們從平庸走向優秀,從優秀走向卓越。
美國前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11歲的時候在他家門前的空地上踢足球,一不小心,足球砸碎了鄰居家新裝的玻璃。憤怒的鄰居要求他賠償12.5美元。在當時,12.5美元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小里根無論如何也拿不出這筆錢。他只好向父親講了這件事,父親拿出了12.5美元,對小里根說:“這筆錢我可以借給你,但是一年后你必須還給我。因為,承擔自己的過錯是一個人的責任,你不能選擇逃避?!?
里根把錢付給鄰居后,開始努力地攢錢,所有的零用錢他都存了起來,經過半年不懈的努力,他終于攢夠了12.5美元,并把它還給了父親。
后來,里根在回憶起這件事時,深有感觸地說:“那一次闖禍之后,我懂得了做人的責任?!?
在職場中,這樣的事情很常見:有兩個人,學歷相當,資歷也差不多,但是重要的項目往往都會落到其中一個人的頭上,另一個人卻只能當助手。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這兩個人的責任感不一樣。領導往往更愿意將重要的工作托付給責任感強的下屬。所以,在職場上想要擔任要職,想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價值,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責任感。著名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說:“做人跟做企業都是一樣的,第一要訣就是要勇于承擔責任,勇于承擔責任就像是樹木的根,如果沒有了根,那么樹木也就沒有了生命?!?
領導者作為帶頭人,更要有責任意識,在面對新問題、新局面時,迎著風險也要擔起該擔的責,這樣才能服眾,才能激勵士氣,才能發揮出一個領導者的氣場。
1835年,摩根先生聽一位朋友講,一家名叫伊特納的火災保險公司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宣布凡是加入公司的新股東,不需馬上注入資金,只要在股東名冊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就可以成為該公司的股東,而且很快就會有良好的收益。摩根先生毫不猶豫地就在那本股東名冊上簽下了他的名字,成為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一名股東。
天有不測風云,也就在那一年的冬天,紐約突發了一場特大火災。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股東們一個個傻了眼,紛紛開始退股,以挽回自己的損失。珍惜自己信譽的摩根先生再三斟酌,決定舍財保信譽。他賣掉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旅館和酒店,低價收購了大家的股份。他又通過其他融資渠道,以最快的速度將15萬美元的保險賠償返還了投保人。一時間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聲譽傳遍了整個紐約城。
為了償還賠償金,摩根先生已經瀕臨破產,只剩下一個他控股的空殼般的保險公司。他從朋友那里借錢,然后刊登廣告:本公司為償還保險金已經竭盡所能,從現在開始,再入本公司的投保人,保險金一律增加一倍。
第二天早晨,身上只有5美元的摩根先生拎著公文包上班。當他走到公司所在的那條大街,只見大街被擠得水泄不通,許多前來投保的人都擠在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大門口。不久,摩根先生就買回了原來的旅館和酒店,還凈賺了30萬美元。
一場突發的火災曾使摩根先生瀕臨破產,同樣也是這場火災成就了一個家族的事業。
其實摩根先生并不是單純因為那次火災而成為美國的億萬富翁,他在日后的風云商場中凡事必講“誠信”,這才使他積累了富可敵國的財產。摩根先生曾說:“信譽是我一生的恪守,因為它具有無窮的復利效果,可以讓你從身無分文的小子變成真正的億萬富翁。”
在生意場上,收益總是伴隨著風險,想要獲取多大的收益,就要承擔多大的風險,成功的商人總是因為敢于承擔必要的風險,而不斷把生意做強做大。同樣的道理,責任與風險也是相伴相生的,一個領導者愿意承擔的責任越小,他面臨的風險也越小,他的作為相應地也就越小。如果他不愿承擔一點責任,那他的作為就是零。一個無所作為的領導靠什么帶領一個團隊?靠什么贏取下屬的信賴?縱使其再有領導魅力,再有資歷,也只是一副空架子。
氣場悟語
工作不但可以賦予你榮譽、職位與權力,同樣也賦予你使命、風險與責任,只有榮譽、職位與權力,沒有使命、風險與責任的領導不存在,反之亦然。
該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干
什么是領導該做的事?簡而言之,就是負責。
正如著名的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領導不是地位、特權、頭銜或金錢,它是責任?!痹谝粋€企業和團隊里,領導者的工作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職位和權力所致,而是因為他們對理想與信念的執著追求,并敢于為下屬做表率的責任意識決定的。
一個團隊的良好作風,是靠好的領導帶出來的,是經過長時間的實戰磨煉出來的。作為團隊的舵手,領導不但要引領整個團隊,而且要在急難險阻面前,不回避、不推諉、不扯皮,能主動靠前請命,勇挑重擔,把該負的責負到底,這才體現出一種大氣場。
有些人在日常工作中很聰明也很能干,但業績平平,甚至常出紕漏,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缺乏責任心。當缺少責任心成為一種習慣時,不但工作效率降低,而且還會使人喪失做事的潛能,人們漸漸會輕視他的工作,輕視他的品格。那么,自然領導也不會把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去完成。
李開復早年曾在蘋果公司從事技術工作。有一段時間公司的經營狀況欠佳,李開復經過調查,發現一個問題:蘋果公司有許多實用的多媒體技術,可惜因為缺少用戶界面設計領域的專家,這些技術無法形成簡便、易用的軟件產品。于是,李開復寫了一份題為《如何通過互動式多媒體再現蘋果昔日輝煌》的報告。
這份報告引起了公司高層的注意,并被送到多位副總裁的手里。最后,公司高層決定采納這個建議,發展簡便、易用的多媒體軟件,并且任命李開復出任互動多媒體部門的總監。
多年以后,李開復又遇到了當初的一位上司,后者深有感觸地對他說:“當年,看到你提交的那份報告后,我們感到十分驚訝。以前,我們一直把你當作語音技術方面的專家,沒想到你對公司戰略方面的把握也這么在行!如果不是這份報告,公司很可能會錯過在多媒體方面的發展機會,你也不會有升任總監和副總裁的可能?!?
由此可以看出李開復對工作的責任心與態度。所以說,真正的領導者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家,而是像員工一樣解決問題的實干家。他來自基層,并且決不離開基層。他不僅表示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也善于用自己的行動告訴自己的成員應該怎么做。
這才是一個領導者真正應該做好的事情。正所謂,不是職位造就領導者,而是領導者造就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