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間詞話·手稿本·拾伍

雙聲、疊韻之論盛于六朝,唐人猶多用之。至宋以后則漸不講,并不知二者為何物。乾嘉間,吾鄉周松靄先生春著《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正千余年之誤,可謂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兩字同母謂之雙聲,兩字同韻謂之疊韻。”余按:用今日各國文法通用之語表之,則兩字同一子音者謂之雙聲。(如《南史·羊元保傳》之“官家恨狹,更廣八分”,官、家、更、廣四字,皆從g得聲。《洛陽伽藍記》之“獰奴慢罵”,獰、奴兩字,皆從n得聲。慢、罵兩字,皆從m得聲是也。)兩字同一母音者,謂之疊韻。(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雙聲而兼疊韻。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為u。劉孝綽之“梁皇長康強”,梁、長、強三字,其母音皆為ian也。)自李淑《詩苑》偽造沈約之說,以雙聲疊韻為詩中八病之二,后世詩家多廢而不講,亦不復用之于詞。余謂茍于詞之蕩漾處用疊韻,促節處用雙聲,則其鏗鏘可誦,必有過于前人者。惜世之專講音律者,尚未悟此也。(這一則在手定稿中刪去)

注解

①乾嘉:清代乾隆、嘉慶帝年號。

②周松靄先生春:周春,字屯兮,號松靄、黍谷居士,清代學者。

③梁武帝:名蕭衍,字叔達,南朝蘭陵(今江蘇常州)人。蕭衍博學能文,工書法,通樂律,篤信佛教,對梁代文學的繁榮起過重要的作用。

④u今作iu。

⑤劉孝綽: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梁代詩人。

⑥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四》引陸龜蒙詩序:“疊韻起自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當時侍從之臣皆倡和。劉孝綽云‘梁王長康強’,沈休文云‘偏眠船弦邊’,庾肩吾云‘載碓每礙埭’,自后用此體作為小詩者多矣。”

⑦iɑn今作iɑnɡ。

⑧李淑:字獻臣,北宋文學家。

⑨沈約,字休文,南朝文學家。

⑩詩中八病,指“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據史料記載,這是沈約最早提出的觀點,但后人對此頗有疑義。

譯文

雙聲、疊韻的理論,在六朝時期極為興盛,唐代的人還有很多在使用。到了宋朝以后,就逐漸沒有人再談論它了,連雙聲疊韻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乾隆、嘉慶年間,我的同鄉周春先生寫了一本《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糾正了一千多年來的謬誤,可稱得上有功于文壇。他的書中說:“兩個字聲母相同叫做雙聲,兩個字韻母相同叫做疊韻。”我認為:用現在各國語法通用的詞語來表示,就是兩個字子音相同叫做雙聲。(如《南史·羊元保傳》中的“官家恨狹,更廣八分”,官、家、更、廣四字,聲母都是g。《洛陽伽藍記》中的“獰奴慢罵”,獰、奴兩字,聲母都是n。慢、罵兩字,聲母都是m。)兩個字母音相同的,叫做疊韻。(如梁武帝的“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雙聲而兼疊韻。有、朽、柳三字,母音都是u。劉孝綽的“梁皇長康強”,梁、長、強三字,母音都是iɑn。)自從李淑的《詩苑》偽造沈約的說法,以雙聲疊韻為詩中八病之二,后代的詩人便不再講雙聲疊韻了,甚至也不再把這種技巧用在詞作中。我認為如果能在詞的音律悠揚的地方多用疊韻,音律急促的地方多用雙聲,那么所寫之詞吟頌起來,必然比前人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可惜當代那些講究音律的學者,還沒有了解這一點。

賞析

在詞的音律悠揚的地方多用疊韻,音律急促的地方多用雙聲,這的確可以使詞作讀起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但一首詞的好壞與否并不在此,也不能為了音律音節犧牲掉詞的意境,意境是判斷一首詞水平高低的標準,但凡一句詞有好的意境,任何音律音節都不能成為束縛。所以說,王國維的論點固然有很大的學術價值,但卻不能成為寫詞的桎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波县| 万州区| 赤壁市| 衡水市| 拜泉县| 达日县| 同仁县| 若尔盖县| 凯里市| 乐山市| 周口市| 通道| 利川市| 定襄县| 民丰县| 铜鼓县| 通渭县| 荥阳市| 巴里| 南丰县| 周至县| 德州市| 陇川县| 云霄县| 深泽县| 怀远县| 通渭县| 肇源县| 宜昌市| 大理市| 衡东县| 博白县| 左贡县| 西城区| 长兴县| 顺昌县| 嵊州市| 利辛县| 夏邑县| 临颍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