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孩子學整理:從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
- 螞小蟻
- 1773字
- 2021-02-07 18:11:10
孩子是成長中的個體
我們的親子整理課堂上經常會做這樣一個游戲:媽媽們被要求戴上厚厚的勞工手套,把拼好的樂高模型拆開,在限定的時間內按照不同的顏色和形狀分類,放到收納盒中去。

整理課堂上,媽媽們戴著手套拆樂高
戴上手套之后,媽媽們手上的動作都變得笨拙了起來,很多接口拆了好久也拆不開,分類的時候也總是看花眼。加上老師在一旁不停催促“快一點兒,時間要到了”,大家就更加手忙腳亂,有的急得腦門上都冒出了汗。
媽媽們這才算是真正體驗到了,當自己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求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他們是什么感受。
對于精細動作發育還不完全的幼兒來說,用手拆積木的感覺,跟我們戴著厚厚的手套是一樣的。按照顏色對樂高進行細致分類,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即使對成人來說都并不是輕松的工作,而一旁的催促聲,更是讓心情變得很糟,本身整理就需要手腦并用,現在還要額外分出精力來應付耳邊的嘮叨,真的是一點兒都不想再繼續了。
只有父母自己做到的,才能要求孩子。但并不是只要父母能做到的,就要求孩子也必須做到。
皮亞杰在其《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中提出,兒童就是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有其特有的心理運轉規律和心智發展規律。
0~3歲
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會表現出對秩序的敏感。這個時期固定的程序和秩序會給他們以最初的安全感,如果空間總是變化、做事情的順序總是被打亂,他就會感到非常不適。因此,我們不建議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頻繁搬家,或者經常調整家中的空間布局。
動作思維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認識世界的模式,他們開始通過移動和拋灑各種東西來感知自己和物品、空間之間的關系。所以,當他們把東西一個一個從里面掏出來扔到地上的時候,并不是要搗亂,而是在認識自己所處的空間。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如果為了家里的整潔而去阻止他們到處“播撒”玩具,也就阻止了他們去完成對世界的最初探索。

不同年齡孩子的特點
3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他們通過占有屬于自己的東西來找到“我”的存在。爸爸媽媽不要隨意丟掉他的玩具,也不要強迫他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給他充分的權利去支配自己的物品,他才能順利構建出健全的自我,從而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邊界。
3~6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秩序的要求進化為一種完美主義的執著,如果秩序被破壞,他們不再僅僅是感到不舒服,而是會固執地想要恢復它。東西離開原來的位置,必須放回去,做事情的順序不對了,就必須重來一次。
右腦的形象思維開始發展,對色彩產生豐富的感覺和認知,媽媽說到一個詞,孩子就會聯想到那個物品的具體樣子。這時候,我們可以開始讓他們按照顏色、形狀對玩具進行分類了。
這時的孩子真正開始有意識地使用工具了,能自己使用簡單的收納盒,也可以使用掃把、抹布、水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邏輯思維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喜歡不斷追問“為什么”,所以當媽媽告訴孩子,為什么要把這個玩具和那個玩具放在一起的時候,他是可以聽懂,甚至提出自己的想法的。
4歲開始,孩子就會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要求,從自己喜歡穿干凈漂亮的衣服,上升到要求桌子上沒有灰塵,地上沒有水漬,房間要漂亮精致。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和他一起去布置和裝飾他的房間。
4歲之后,孩子開始能體會到交換本身的樂趣,愿意和同齡人互換玩具,喜歡參加跳蚤市場這樣的游戲,你告訴他“把不玩的玩具送給弟弟妹妹”,大部分孩子會非常樂意。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是對秩序和空間的敏感期,也是開始進行整理教育的最佳年紀。
6歲以上
孩子開始喜歡獨立思考。上學之后,繪畫、語言、音樂、審美各方面的能力持續發展,方向感和空間感持續增強。
邏輯思維能力在各種學習和訓練下逐漸形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個體的思維特點也變得越來越突出。我們會發現這個孩子對空間和藝術的感知更強,是“右腦型”孩子;而另一個孩子則可能更擅長語言和邏輯,是“左腦型”孩子。整理收納也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腦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他們開始對實驗和實驗的結果產生興趣,對于想要什么樣的房間、什么樣的生活,他們更樂于去創造和實現自己的想法。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是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最需要注意的。
對兒童敏感期的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開始,會用7年左右的時間,去建立自己和自己、自己和物品、物品和物品、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構建出一個內在的管理系統。在這個時期開展整理教育,可以為這個構建過程起到關鍵的作用,幫助孩子去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