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教孩子學整理:從收拾玩具到管理自己作者名: 螞小蟻本章字數: 1108字更新時間: 2021-02-07 18:11:09
孩子的能量很小,阻力也很小
成人生活中的混亂和囤積,僅依靠做局部的改變,一個一個抽屜去收拾,是無法徹底解決的。需要經過一次“徹底的整理”后,才能建立易于維持的收納系統。如果你已經學習過一些整理的方法就會知道,這一次“徹底的整理”是按照清空—分類—篩選—收納的順序來進行的。
第一步,清空:把一大類物品通通都從儲物空間中拿出來,把你的目標收納場所完全騰空。通過這樣做來確定兩件事情:我們的物品數量究竟是多少?我們用來存放物品的空間究竟是怎樣的?
第二步,分類:按照功能、場景、使用頻率等原則,給物品歸類,建立物品的管理結構。讓它們從無秩序的狀態,變成一個有邏輯的關系。
第三步,篩選:在分好的同類物品中,篩選出不再需要的物品,進行舍棄或者流通。
第四步,收納:決定物品存放在什么位置,使用什么工具。把物品擺放好,并固定這個位置。

對成人我們通常建議的是排除干擾,一次性集中至少幾個小時,來做這種“徹底的整理”。但是對于孩子來講,花費幾個小時持續進行這樣的作業,想都不用想,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不建議把成人的那種“徹底的整理”,直接照搬到孩子的身上。一次性把要整理的東西全部傾倒出來,視覺和心理上的沖擊對成人來說都是有點兒難以承受的。如果你把所有的東西都倒在小朋友面前,他八成就被嚇跑了。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非常有限,長時間的作業會讓他們感到無趣,他們需要從簡單輕松、容易收獲成就感的方法開始。
因此,初學整理的孩子,首先要在爸爸媽媽已經整理好的環境基礎上,做到物歸原位。用小朋友可以理解的話來說就是:“從哪兒拿的放回哪兒去。”
物歸原位的前提,是有“原位”,而且有一個固定的“原位”。給物品確定這個位置是爸爸媽媽工作的重點,把跑到別處的東西放回原位,是小朋友練習的起點。
在養成歸位習慣之后,隨著能力的增長,再讓孩子逐步參與俯瞰、分類、篩選的作業,最后才是加入對時間的管理和對生活的規劃。
雖說小朋友做整理的能量比不上爸爸媽媽,但他們一旦開始學習,受到的阻力可比爸爸媽媽要小多了。
對于成人來說,整理的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對過去的反思,我們所面對的阻礙,往往是常年積累的習慣和固有的思維方式。這些東西根深蒂固,已經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把從來不清理的角落清理干凈,把一直不敢打開的盒子打開,數數自己一共有多少件衣服,鼓起勇氣丟掉一件貴重但無用的東西……這些事對于成人來說并不容易,我們雖然想要改變,卻總是遲遲不敢行動。
但是對孩子來說,這樣的阻礙是不存在的。
他們并沒有太多固有的習慣,一切都是嶄新的、從零開始的建立。教孩子做整理,幾乎不包含對過去的反思,無論從心理還是從行為上來說,阻力都更小。只要開始行動,就會在孩子身上看見立竿見影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