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碼青春期,養育十幾歲孩子的教育心理學
- 劉華清 章程編著
- 1776字
- 2020-11-21 17:26:46
2.愛和陪伴是良好溝通的基礎
人們都有自己深愛的東西,比如男人愛車,女人愛包。男人對待自己的車會定期給它保養,每周洗幾次車,有個劃痕都心疼半天;女人更不用多說,有人戲言“包”治百病,女人只要買到了心儀的包包,一切憂傷都會變成浮云。那么,對待我們深愛的孩子你是如何做的呢?你每周花多少時間陪伴孩子?你的愛是只在嘴上說說還是落實到了生活?你給的愛是孩子需要的愛嗎?孩子認為你愛他嗎?提及愛和陪伴就會引申出好多的問題,這是因為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卻真的很難。
孟飛15歲,父母平時工作很忙,一家人很少聚在一起。上初中后和父母關系緊張,看過很多心理醫生和咨詢師,參加過很多家庭團體治療,均無效果。
“大夫,這孩子自從上了初中之后就變得越來越怪,話沒說兩句就容易和我們起沖突,用自殺威脅我們!”
提及自殺,我們細心地觀察了一下孟飛,1米75左右的個子,壯壯的,寸頭,戴著手套。經過他的同意,我們替他摘下手套,發現手背上滿是傷疤,新舊層疊,數不清有多少道,我們不由得心下一緊。
“這傷疤是怎么回事?”
“最開始他說自殺我們沒有理他,以為他就是嚇唬我們,等他突然推窗子看樣子真要跳,我們才意識到他是來真的。我們攔住了他,他就開始自殘,拿刀劃自己,那是第一次,以后我們之間再有沖突,他就自己傷害自己。”
“剛剛你說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就變得越來越怪,怎么個怪法?”
“比如,上課老師讓寫作文《媽媽,我愛你》,他會突然站起來對老師大聲說,這作文兒沒法寫,愛什么愛!”
“看來孩子對你們夫妻倆意見很大呀!”
“可不嘛,我們現在輕易連話都不敢說,我們也委屈啊,你說我們起早貪黑為了誰,還不是為了他,就像現在到處帶他看病,我們不辛苦嗎?他倒好,不體諒我們也就罷了,還說我們不愛他……”
“嗯,你們平時的沖突是什么樣的?舉個例子可以嗎?”

“就比如,他想買限量版的什么球鞋,8000多人民幣啊,我們不同意,他就開始發脾氣,摔東西,說我們連錢都不愿意給他花,還說什么愛他!”
“是挺貴。他怎么愛買這么貴的東西啊?”
“小時候我和他爸爸都忙,基本上不陪他玩兒,他自己上小學時候就帶個鑰匙,放學了去小飯桌吃完晚飯就回家寫作業。我們心里也挺愧疚的,所以一般他要什么我們就給買什么,一開始買的也不貴,就是機器人或者其他玩具什么的,貴的也有,但是不多,現在他是什么貴就買什么!”
“你們就這個問題交流過嗎?”
“當然有啊,我們就直接告訴他不給他買了,然后他就和我們吵架,知道自己不占理兒就要自殺。而且現在發展到不是買東西一個方面,比如簡單的吃飯,我們3個人做上5個菜足夠了,結果他非要10個菜,我們不同意他就開始鬧?!?/p>
母親說到這里,筆者猜測,孩子買東西、自殺這些行為的背后其實是在問父母“討愛”。他用他的方式在印證父母對他的愛,在核實父母是不是愛他,而這么做的原因就是他認為自己的父母不愛他。雖然父母“起早貪黑”,帶他“四處求醫”,但他認為父母還是不愛他。而親子關系中一旦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可能不愛他”,那么良好的親子溝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問問孩子:“你覺得爸爸媽媽愛你嗎”
有機會,問問自己的孩子,他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愛他嗎?如果他說不愛,那么一定需要引起重視;如果他說愛,你還要接著問“為什么”。也許他會說:“因為我成績好,因為我懂道理,因為我……”孩子一旦這么說,家長要敏感地意識到,孩子認為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如果他們達不到條件,這份愛就會動搖。但事實上,父母愛孩子,僅僅是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沒有其他“附加條件”,不然,隔壁家那個“模范孩子”我們為什么不去愛?
? 給孩子充分的愛和陪伴
良好的溝通一定是以愛和陪伴為基礎的,也就是說,愛和陪伴如果缺失,再有技術含量的溝通技巧也挽回不了和睦的親子關系。案例中的主人公孟飛,自小就太缺乏父母的愛與陪伴,所以他長大后需要去印證。在后來的治療方案中,筆者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求父母陪伴孩子,高質量地陪伴,不是他看書而父母坐在旁邊玩手機,而是細心地去觀察孩子的喜怒哀樂,進入孩子的世界,做孩子的朋友。只有愛和陪伴充足了,孩子才有可能脫離現在的狀態,重新走入正常的成長軌跡。
心理小課堂
根據近年的數據,在某一年的研究中,英國有超過1.3萬名15~19歲的女孩、超過4000名男孩因為自虐而被送入醫院,這比前一年增長了10%。在美國,某一年約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群體(包括7%的初中生、15%的高中生)曾試圖嘗試非自殺性自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