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碼青春期,養育十幾歲孩子的教育心理學
- 劉華清 章程編著
- 1770字
- 2020-11-21 17:26:46
3.做一個令孩子信任的父母
《現代漢語詞典》里對“溝通”是這樣解釋的:“使兩方能通連。”而通連的基礎之一就是信任,你信任我,我信任你,我們才可能說出自己的“心里話”,與對方產生“通連”,如果信任感不存在,“溝通”就是一句虛話。
小楚進門后就一直低頭不語,他頭發染得蠟黃,穿著皮夾克,破洞牛仔褲上滿是污漬,坐姿就像“癱”在椅子上一般,讓他說說為什么來找我們,他只是一聲輕笑,根本不愿意“搭理”我們。
父母開口對我們說,小楚上高二,經常無故產生敵對心理,疏遠父母,幾乎沒有什么朋友,生活更是混亂不堪,他除了不好好上學以外,還經常與人起沖突,抽煙酗酒,斗毆游蕩,被帶去公安局是常事。學校管不了,父母也焦頭爛額,不知道如何與他溝通、讓他改正,只能送醫院來看看從心理上是否能夠幫助他。
父母一頓“控訴”完,我們問小楚:“你覺得父母說得對嗎?”
“哼!”小楚開口說,“他們是騙子,只是想讓我被關進醫院,不要讓他們丟臉!”
看到小楚開口了,我們很欣喜,便讓父母出去,留下小楚,讓他繼續說說,為什么父母是“騙子”。
父母離開后,小楚挪了挪坐姿,稍微端正了一些,對我們說:“他們說什么都是假的,那根本不是事實。我經常跟人起沖突?我是為什么起沖突?是因為那些人傷害了我。我抽煙酗酒,抽煙酗酒也是‘罪過’嗎?多少人抽煙酗酒?”
“你的意思是,爸爸媽媽只說了事實的一部分,斷章取義了,對嗎?”
“別跟我說什么成語,我不懂。收起你們這副假惺惺的嘴臉,我見得多了。那些所謂的老師、朋友、警察,包括你們,面兒上看著對我特別尊重、有耐心、想幫助我,實際上呢,你們心里沒準兒嘲笑諷刺我多少次了!”
“嗯,確實有一部分人是這樣的。那么你的父母呢?他們也是這樣嗎?帶你來這里是假惺惺的?其實并不在意你好不好?他們不值得信任?”
“是啊,他們只是怕我給他們丟面子,我從來不信任他們!”
“從什么時候開始,你不信任他們的?”
“從小就是啊,說給我過生日送我遙控汽車,到日子了,卻隨口說一聲‘忘了’;說陪我去爬泰山,結果也是不了了之,理由是‘太忙’;說四點來學校接我,我一等就等到六點!”小楚越說聲音越低,我們聽出了一些心酸。
聽到這里,筆者心中有了一條主線:小楚的父母顯然是不被他信任的。這個觀念在小楚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強化,等到現在他長大了,這個觀念泛化成為“任何人都是不可信任的”,所以才會出現他父母口中的“無故產生敵對心理”“沒有朋友”等情況。也許在后續的咨詢治療中我們還會發現其他原因,但是初步的接觸讓我們認為至少這個原因是存在并且對他產生影響的。
? “不信任”感會在青春期被無限泛化
不信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一次兩次的“不信任”事件不會讓他們對父母的信任產生危機,因為父母的“權威”,孩子們會一次又一次給父母機會——或者說一次又一次給父母傷害自己的機會。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充分發展,這種不信任感會無限泛化,他們也許會認為凡是某種權威,能夠給予他什么東西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同時,這是一種泛化,也是一種防御,因為如果他依然相信世界上很多人是值得信任的,很多父母也是值得信任的,他會無比痛苦,因為他的童年是如此“悲慘”,所以只要相信“所有人都不可信”,那么自己就還沒有那么“慘”,而這種信念會讓他們沒有朋友、充滿敵意、挑釁權威。
? 處理好“不信任”事件
“做一個令孩子信任的父母”,如何做不用在此多說,對孩子說話算話就可以了。需要多說兩句的是,如果一旦“不信任”事件發生了,家長應該如何處理好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要在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
第一,家長要對孩子誠懇地道歉,并且解釋來龍去脈——就像對待你的朋友一樣,甚至要像對待領導一樣,畢竟“出爾反爾”的一方是錯誤方,低姿態是理所應當的;
第二,要提出補償策略,比如不能出去玩了,那么可以讓孩子去看個電影,或者下周再去等,有了補償,孩子心中的不滿會去除很多;
第三尤其重要,要對孩子鄭重承諾“下不為例”,這也是家長對自己的鞭策。如此的“三步曲”一走,基本上不信任感的負面影響會降低很多,與孩子的溝通也會順暢很多。
心理小課堂
在心理學中,所謂“泛化”指的是引起來訪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同最初刺激事件相類似、相關聯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類似、無關聯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這些心理和行為反應(癥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