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歷程

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為了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覺醒和文化認可,增強人們對中國文化整體性和連續性的認知;從而尊重和彰顯有關社區、群體及個人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應鼓勵廣大人民群眾、企業單位、文化教育科研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及其可持續發展做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

作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進行的保護性開發理應得到政府、民間、社會團體的廣泛響應,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活態性、傳承性等特有性質,又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大了難度,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面臨著困境。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

(一)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現狀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猛發展,使我國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大城市良好的生活和就業環境吸引著很多鄉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區的年輕人進城謀求生活,使這些留在鄉村或小城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狀況。大城市里不斷涌現出的高薪就業機會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吸引著這些年輕人,使得他們紛紛選擇到城市工作、生活,古老的民間藝術傳統漸漸失去年輕一代的傳承。

(二)傳統技藝及口頭傳統傳承和表達本身的困境

傳統技藝及口頭傳統傳承和表達本身包含著復雜的記憶程序,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目遺失嚴重,傳統音樂和民間文學、古典史詩需要表演者具備高度精確的記憶力,其中內含一套復雜的記憶模式,這些記憶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技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求選拔的傳承人具有更精準、更高超的記憶能力,這又使得年輕人疏離了傳統藝術。

(三)現代化的媒體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威脅

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化的媒體技術給予了人們更多接觸外部世界的機會,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但卻使得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等的傳播受眾越來越少。現代化的工業制造工藝同樣威脅著傳統手工技藝,這些因素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

(四)藝術家在傳播傳統藝術上力不從心

現在很多從事傳統技藝、傳統音樂、傳統舞蹈表演的藝術家們逐漸老齡化,大多數已到退休年齡,數量也在不斷減少,這對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有著很大的影響。掌握某種表演藝術,可主持某項復雜的禮儀節慶活動,能精準記憶復雜的史詩、樂曲的藝術家們的數量在減少,年齡在老化,記憶力在減退,使得本就知之甚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衰退。

我國積極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目前是全球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政府也積極呼吁各省、各地區申報當地富有特色并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審美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國擁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1530項,各省的省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這從一個層面上反映了我國民眾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極大熱情,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是一些現實的威脅因素仍然存在,申報項目不是目的,我們應把重點放在切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來,使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近年來持續性的文化熱點。國際社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作一項關乎人權與發展的科學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權文化發展和國際社會對文化權利日益擴大關注的必然結果,對實現公民文化權利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

(一)文化主權的宣示意義

中華文化時間久遠,源遠流長,是各族人民經歷幾千年的智慧創造,經過代代流傳繼承下來的,應該被視為如領土、領海、領空一樣具有主權性,即文化主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性與變異性決定了有些事項會在另一個區域形成當地的文化符號,如不注意,我們祖先的智慧創造就會變成別人祖先的智慧創造了。

我們堅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包含傳承與研究),就是用事實向世人宣布我們的文化主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權,就是在保護祖先的智慧財富,也是為子孫后代保護好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二)歷史財富的價值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可以使我們對富于創造、聰明智慧的祖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知道他們是怎樣生存和發展的,同時堅定對民族的自信、充滿對民族的自豪感,自強不息,加強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促進團結。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含了很多豐富的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研究,只要人們去認真學習研究,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鑄塑民族精神的意義

人類的民族精神,是對原始神話與宗教潛移默化的傳承,并在逐漸擴散到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的過程中,一步步鑄塑出來的。中國的民族神話,強調的是智慧的創造與無私的奉獻,這樣的價值觀,通過后期儒、道文化及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化成一種同情、互助、奉獻的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會繼承和發揚這種富有個性的民族精神。

(四)市場開發的意義

文化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在我們國家,由于它的無污染性和低投入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在旅游開發中越來越體現出它的價值。許多可視性、可參觀性、可持續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成為許多景區景點的名片,也是他們留住游客、深入開發的寶貴財富。

四、國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以亞洲的日本、韓國,歐洲的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為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戰爭在各國人民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創傷,歷史遺留下來的物質遺產和文化遺產遭到了戰爭的摧毀,人們面對著戰爭帶來的毀滅和破壞十分迷惘。在戰后的重建過程中,幾乎整個歐洲都致力于興建公共住宅,在城區內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而大規模的住宅重建和開發建設,使大量的歷史環境一夜之間在城市中消失,于是人們的懷舊之情油然而生。

戰爭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的破壞無疑是十分嚴重的。在亞洲戰場,日本是戰爭發動國。戰爭結束后,日本國內通貨膨脹、賦稅加重,那些文化遺產的持有者們在社會的動蕩不安中為了減輕來自生活的壓力,不得不考慮放棄自己所持有的文物。文物販子見有利可圖,便乘機活躍起來,一些文物開始流失。而戰后發生的幾場大火對日本文化遺產的破壞更是毀滅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后的那些天災人禍使人們逐漸萌生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在保護什么、如何保護的問題上,經過人類不斷的探索、長期的實踐,世界各國在搶救、保護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都掌握了新的方式方法。

(一)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如果從1897年制定的《古社寺保護法》算起,日本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一個世紀以來,日本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一直采用指定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和專家進行保護,實行的是局限于某一個時代某一種風格的少數精品主義和重點保護政策。20世紀80年代,日本進行了由國家組織的民俗資料緊急調查、民俗文化分布調查、民謠緊急調查,舉行了全國民俗藝能大賽等。根據1983年統計,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富的國內美術工藝品共9224件,其中國寶825件;指定重要文化財富的歷代建筑物1960件,有國寶名銜的占了207件。

1996年,日本國會通過了經新一輪修改的《文化財保護法》,主要引入了歐美等國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登錄制度。歐美等國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釆用登錄制度的保護方式,就是將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注冊、登記,通過登錄認定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確定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規的條例加以約束,并通過大眾媒體公布于眾,進行輿論宣傳,提高大眾的保護意識,推動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日本正在積極推進“文化財登錄制度”。日本文化廳說,通過這種新的“文化財登錄制度”,他們有“保護10萬件歷史遺產”的決心。

現在登錄制度已是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保護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實踐證明它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也是采用登錄制度。

(二)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為了傳播韓國的傳統文化,1981年韓國政府精心組織,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大型民俗活動:民族之風—1981。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各媒體對此次活動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很多優秀的民間藝術能人脫穎而出。韓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除了保護政策的有效實施和政府的大力運作外,還得益于商業炒作和旅游業的參與。

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快速發展,韓國資本的觸角也開始伸向這塊前景誘人的領域。商人們把與韓國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有關的東西都開發成有利的商品,使得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已商業化了。面具、戲裝、玩偶、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的書刊到處都在銷售。在韓國地鐵站、外國游客服務中心、韓國產香煙的包裝盒上,甚至在韓國飛機的座位后背上,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宣傳廣告比比皆是。特別是表演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常在各大賓館為外國游客表演,各類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持有者在電視上公開露面,這些人都有一個出場價目表。不過,小商小販們向游客大呼小叫地售賣商品的現象幾乎看不到。一方面,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化已經引起了人們的不安;一方面,商業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機械化、模式化,表演藝術的初衷也成了一種商品,正在逐漸失去韓國傳統文化原有的內涵;另一方面,韓國非常重視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主要目標是通過旅游業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吸引游客眼球的重要旅游資源。韓國十分看重旅游地的選擇。首先把民俗村的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讓其成為很受大家歡迎的旅游地。在首爾城南有一個古代民俗村。一進民俗村,村口就陳列出韓、中、英、日四種文字的介紹。進入村內可以看到李朝時期先民們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觀和祭祀活動等的場景展示。宗廟的祭祀典禮被韓國指定為第55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祭祀時演奏的音樂被韓國指定為第1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每年春、秋兩季,韓國民俗村的主辦方和旅游部門的官員想盡各種辦法招攬其他國家游客,韓國國家級的表演團隊為外國游客表演韓國傳統文化節目。韓國還十分注重以民俗節和祭祀活動吸引游客。被國家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第13號”的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戲》每年都舉辦盛大的旅游活動,以此吸引國內國際數以百萬人次的參與和觀光,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了巨大的文化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為了吸引外來游客,那些被韓國指定為國家級文化遺產的表演者,時刻準備著上舞臺,每天輾轉于不同的演出場地。像農樂樂團一天每隔一小時就要演出一場。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有者們的表演逐漸變成了純商業性的演出。長此以往,需要擔心的問題是傳統文化表演是否會失去它原有的文化意義和應有的價值。

(三)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目前,法國有18000多個文化協會保護和展示歷史文化遺產。全法國已劃定了91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保護區內的歷史文化遺產達4萬多處,有80萬居民生活在其中。現在大約有20多個城市正在向法國政府申請在市內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法國政府每年批準2~3個保護區。對確立的保護區并不會將其封閉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無法藏身于世外桃源的。法國政府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大門敞開,讓它成為人們了解民族歷史與文化的窗口。“文化遺產日”是法國人的首創。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所有博物館向公眾敞開大門,公立博物館免門票,像盧浮宮、凱旋門等著名博物館和歷史古跡也在免費開放之列。私立博物館門票減價,它們可以得到稅收優惠。“文化遺產日”的前幾天,法國文化部和各省的文化機構都會向公眾推薦參觀名錄,全國的參觀點達1萬多個。“文化遺產日”那天,人們舉家出動,朝圣般地參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法國民眾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正日益增強。

在法國“文化遺產日”活動的影響下,歐洲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也蓬勃地發展起來。1991年,歐洲理事會確立了“歐洲文化遺產日”,同年歐洲其他數十個國家陸陸續續舉辦這項活動,有了第一個“歐洲文化遺產日”。從此,“文化遺產日”成為全歐洲的活動。1999年9月,歐洲委員會推出了主題為“歐洲,共同的遺產”的大規模宣傳活動。2003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上,奧地利總統親臨大會并致辭。現在,40多個歐洲國家每年都在9月的第三個周末舉辦“文化遺產日”活動。

由此可見,法國設立的“文化遺產日”不僅對法國,還對整個歐洲社會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意大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意大利人曾自豪地說,全世界大約4%的歷史藝術品出自意大利。也有人說,整個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作為羅馬文明的中心、文藝復興的策源地,意大利保存下來的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數不勝數。1996年,意大利只有9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迄今為止意大利的世界遺產數目已發展到55處(與中國并列第一)。從1997年開始,意大利政府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舉行“文化與遺產周”活動,意大利國家博物館、藝術畫廊、考古博物館、文物古跡、著名別墅以及一些著名的建筑等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都免費對外開放。全國各地150個城市中數百座平時不對外開放的古跡,一律向公眾開放。為了幫助年輕人增加歷史知識,培養藝術修養,意大利文化遺產部每年在此期間還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舉辦數百項與文化、歷史有關的活動。

除了自然和文化景觀遺產外,意大利的鄉村生態旅游、美食文化旅游也逐漸開始興盛起來。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西西里島上有許多木偶劇場,舞臺上燈光、布景都很講究,木偶比我國一般木偶戲的木偶大一些。木偶藝人專門請手工精湛的工匠雕刻、著色、設計木偶形象。這些工匠都沿用著數十年流傳下來的制作方法,經過繁雜的手工雕刻,木偶的面部表情被高度夸張。表演者個個都有很高超的技術。表現的故事大多為宏偉的史詩傳奇。這些故事一般來自詩歌、浪漫傳奇或流行的歌劇,但都是臨時編寫對白。西西里島上的木偶藝人們一直為自己擁有這樣的傳統藝術表演而感到驕傲,并以家族的方式代代相傳。西西里傀儡戲形成于19世紀,到20世紀50年代呈衰落趨勢。電視的出現、娛樂方式的增多和西西里島上城鎮社會的變遷加快了其衰亡的速度。大量木偶藝人被迫放棄了這個職業。現在意大利政府在搶救和保護西西里島傀儡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西西里島的商店和攤頭上到處都可以買到木偶。這些木偶制作得都很精美,造型各式各樣。其中尤以頂盔貫甲的古代武士最多。他們頭盔上綴著各種顏色的羽毛或絨纓,手里拿著寶劍、盾牌,五彩繽紛,閃閃發光,確實相當好看。木偶已經成為西西里島的著名紀念品,吸引著各方游客。意大利政府計劃為青年木偶藝人開辦培訓場所,舉辦西西里木偶節并開設獎項,在國內外舉辦木偶展覽,興建木偶戲學校等。

五、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又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域遼闊,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呈現出資源豐富和種類繁多的特點。

2001年,中國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申報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項目,非物質遺產正式進入大眾的視野。我國于2004年8月28日批準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國務院辦公廳2005年3月發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述。為了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義務,我國立法機關于2006年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立法程序。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64項)。2014年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3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53項)。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批名錄共收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1836項。

截至2018年12月,我國擁有40項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183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聯合國名錄包括昆曲、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篆刻、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書法、中國剪紙、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南京云錦織造技藝等40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麥西熱甫、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中國活字印刷術、赫哲族伊瑪堪等七項又被列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2018年12月,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名錄中擁有項目較多的國家有:中國40項、日本21項、韓國20項、西班牙16項、法國17項、墨西哥10項等。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國際上的發展

對無形文化遺產的實踐和保護,韓國受日本的影響,于1962年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并于1964年實施。之后,菲律賓、泰國、美國和法國等國家相繼展開類似的保護計劃。

但是在發達國家,法理學家把知識產權視為一種資產,他們把版權和專利定義為將智慧加以物化。因為那些集體的文化創造沒有文字記載,對其價值的檢驗存在許多的問題。所以這一概念被國際認可遲緩。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引出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概念,為保護具有共同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永久性的、科學的有效制度,才有了一個共同的認識文化和自然價值的準則。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遺產保護的第一次中期計劃(1977~1983)中首次提到文化遺產由有形和無形兩部分組成。后來,隨著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工作的深入,一些傳統民間文化技藝保護的疏漏漸漸暴露出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遺產的認識、遺產的立法等方面也存在一個不斷發展和逐漸完善的過程。通過遺產實踐發現,對遺產的分類上僅以文化、自然進行劃分過于寬泛。1982年,世界文化政策會議(墨西哥市)承認后來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一類問題越來越重要,并將非物質因素納入了有關文化和文化遺產的新定義中。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保護民俗專家委員會,并建立了“非物質遺產處(Section for the Non-Physical Heritage)”,專門處理相關的事務。

隨著國際組織對遺產認識的提高和實踐,在保護過程中產生了新問題,一些新的理念和概念相繼出現,而物質、非物質遺產的概念便是新認識的產物。

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通過了《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書》(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要求各會員國充分意識到大量含有豐富文化特征和各地民族文化淵源的口頭遺產正面臨消失的危險,應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有必要對那些容易受到嚴重威脅的遺產進行鑒別、維護、傳播、保護和宣傳。

隨著人們在長期的探索實踐中不斷完善對世界遺產的認識,一些新的理念和概念相繼出現。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受到日本遺產保護法律相關概念和分類的影響,同時“無形文化遺產”這一概念被逐漸帶入國際社會,后來被直接翻譯成英語“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為國際所采用。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文版正式文件中,仍沿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名稱,且類似的情況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法語、西班牙語、俄語等多個版本的正式文件中也有體現。

1997年,為了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的緊急現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屆大會通過了《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杰作)宣言》(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會員國大會中,民間傳統文化被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替代了,同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鄭重宣布了包括中國昆曲、日本能樂、韓國宮廷宗廟祭祀禮樂在內的首批19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杰作)”。

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會議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 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目的是為了保護語言表達、口述傳統、表演藝術、宗教儀式、社會實踐、節日、有關自然的知識和宇宙的實踐以及和傳統手工藝相關的技術。公約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代代相傳的,但同時又不斷被社會群體進行再創造。這是一項關于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的國際公約,也為各成員國制定相關國內法提供了國際法依據。

國際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城市建筑到城市歷史保護區,從文化遺產到自然遺產,從物質文化遺產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科學、全面的歷史文化遺產概念,特別是在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對象、內容都在不斷擴大。

如1980年以后,日本在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開始考慮對歷史環境保護的問題,不僅反映在保護對象的擴大方面,還反映在對歷史環境保護的物質價值認識及歷史環境在精神文化方面價值的理解和評價上。歷史環境保護工作已經不單是簡單地保護文化遺產本身的問題,而是成為發掘城鎮魅力,進行社區營造的主要途徑。傳統建筑物群保存地區制度的創立,代表著文化遺產保護從崇古求美的單純保護,上升到了保護與再利用的新階段。

但現實中驅動人們“申遺”的一部分是利益因素,缺少對文化的推崇和對自然的敬畏,對現有的世界文化遺產重開發、輕保護。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比“申遺”更加重要,不僅要轉變思維還要強化法律及制度的作用,嚴格執行好文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不要看著韓國的“申遺”行為就盲目跟風,也不能迷醉在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更不能迷失在萬里錦繡山河的旖旎里,我們真正要做好的就是嚴格執行好法律制度,傳承好大自然與祖先們恩賜給我們的遺產,讓子孫萬代都自豪于祖國的錦繡山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尚志市| 云霄县| 黄平县| 集贤县| 扶绥县| 义马市| 醴陵市| 镇雄县| 屏山县| 分宜县| 涟水县| 岱山县| 喀喇| 卢氏县| 周至县| 莒南县| 灵山县| 泸水县| 平果县| 荥经县| 晋宁县| 福泉市| 萨嘎县| 策勒县| 岢岚县| 延长县| 赤峰市| 日照市| 库车县| 鲜城| 县级市| 盐源县| 黄山市| 河西区| 巴塘县| 霍林郭勒市| 东阿县| 黄浦区| 那坡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