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和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個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經濟、教育、科學等資源,對于人類的發展和延續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與意義。

各種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是國家和民族賴以存在的基礎和象征,是人們進行創造的源泉,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具有無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特征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的基本特征是從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中來,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等形式為表現手段,以身口相傳得以延續,是傳統文化中相對比較脆弱的部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形式來說,人的因素顯得尤為重要。

二、歷史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它自身的歷史特性,在某些地區、某些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和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時間的積淀,傳承和保留下來。

現在,很多民間文學都是遠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它們有著豐厚的歷史背景,反映著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變遷,是現代和傳統之間流動的見證。我們可以通過民間文學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發展水平、社會的組成、生活風氣、道德習俗和思想禁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蓄積了不同歷史時代的精華,保留了濃縮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載了過去,孕育著未來。人們可以通過有形的文化遺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同遙遠的祖先溝通,看到他們的身影,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了解他們的思想,感受到他們的情感和智慧,辨認出他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腳印。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三、傳承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核心價值、價值準則就是歷史傳承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價值讓人們真實地認識到已經遠離我們的歷史及文化。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源上看,它是一種集體或個人的創造,使它可以世代流傳,反映了這個集體的期望,是代表這個集體文化和社會個性的最好的表達形式。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反映了民眾集體生活,并長期得以流傳的人類歷史文化活動和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文化價值。尤為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民間的、口傳的、野史的、活態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彌補官方正史典籍的不足、遺漏或諱飾,有助于人們更真實、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認識已逝的歷史及文化。

如今,文化的多樣性面臨著逐漸遺失的嚴重威脅,如19世紀70年代全世界還通用8000多種語言,到現在僅有6000多種了,這其中還有許多少數民族語言在互聯網和現代通信工具的沖擊下正處于快速消亡中。殘酷的事實提醒著我們一定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傳承價值中的文化多樣性價值有深刻認識,充分重視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豐富多彩,它飽含了每個民族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精神。它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的民族結晶和民族精神,世代相傳積淀下來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包括了民族的價值觀念、心理結構、氣質情感等在內的群體意識與群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潛在威脅下,確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傳,是每一個民族無法回避的重要任務。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化傳遞和保存的生動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載體,能夠很好地將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傳遞到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這些活生生的載體上,從而造就一個個有獨特文化個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偉大民族。

四、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個集體或民族的文化奠基,是人類社會歷史文化長遠的集成和傳統的具體反映,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它是鮮活的文化代表,是原生態的文化基因。一個民族或群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含著該民族或群體的傳統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或群體身份的原生狀態,以及該民族或群體特有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等,體現了該民族或群體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發展蹤跡,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成為該民族或群體存在的標志和發展的根基。不同的民族或群體文化模式不同,他們共同豐富、充實和維系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更強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

五、科學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范體系是科學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成分和因素是科學認識的價值,它具有很高的科學含量和內容。例如民族傳統的歷法,能較好地解決計時和指導農、副、漁業生產等問題,因此具有相當高的科學內容和價值。我國傳統歷法——農歷,又稱陰歷,實質是陰陽歷,它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農歷根據天體運行規律計時,安排大小月、閏月、平年和閏年,有較好的實用性和極高的科學性。農歷中二十四節氣的劃分綜合考慮了天文、氣候、季節、物候、農作物生長等情況,反映了古人在生產生活中逐漸摸索出來的對自然界發展運行規律的科學掌握和認識,以及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對這些規律的合理運用,因而長期以來很好地指導了農、副、漁業生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反映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人類的創造力和認識水平的原始狀態。每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科學、不人道的東西,有的還有一些陋規惡習,這些東西都是應該被禁止和取締的,有些惡習隨著社會的發展也會被創造和信奉它的人群自動拋棄。但是這些東西可能存留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認識水平、生活情感態度、科學發達程度、風俗信仰禁忌等社會歷史文化內容,具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和研究的價值。例如我們中國的傳統風水文化。風水,就是古人在選擇居住地址的時候,居住地要有風和水。風水文化中的精華,就是講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諧統一的人居觀念,講究天地人和諧統一的環境理念,以形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優越的良好環境,需要我們研究和繼承。因此,可以說形成初期的風水文化表明了古人在建筑學、景觀學方面的科學認識及積累,晉代以后它還在這些科學方面有大的發展;至于此后它向神秘主義、鬼神宿命方向發展的另一路徑和內容,則是我們今天要摒棄的封建迷信。

六、精神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改變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改變具體的民族歷史和社會環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涵著它所屬民族或群體的文化底蘊、獨特的精神,積淀著勞動和存在的智慧、發展的經驗。這些維持著民族或群體血脈的因素,又世代傳承著該民族的生活觀和社會觀。就這樣形成了群體的意識和文化的傳承,使這種文化的價值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得以展示和存續,成為一個民族最基本的識別標志。因此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的活體現,具有傳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維持民族存在發展的生命動力、精神依托,是實現民族文化復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七、經濟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信息和地域信息都有很特別的吸引力。它的文化底蘊很豐富,不僅傳遞著文化特征,同時也是音樂、戲劇、電影、廣播、電視、旅游、飲食、服飾制作、制藥業等產業發展取之不盡的資源。具有美學、歷史價值的民間藝術產品的生產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獨立的產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旅游項目開發,在許多地方都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文化旅游經濟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經濟效益,用所得到的資金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促進其發展。只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條件的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生產力,才能帶來經濟效益。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又要發展,以保護帶動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

在現今的市場經濟和消費社會條件下,經濟開發價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重要價值形態,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的價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經濟開發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如果經濟收入有增加,就有更多的資金擴大對這些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投入,增強口碑,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的傳承、保護、創新提供更好的條件,從物質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進行一定的保障。一部分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無論是有形文化遺產,還是無形文化遺產,都應該在確保文化遺產不被破壞的前提下,讓這些文化遺產進入市場上,并通過在市場上的運作,完成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潛能的開發,實現文化保護和經濟開發的良性循環。一些中東國家以發掘本國民俗文化的資源,保護、恢復傳統禮儀、節慶儀式等形式,吸引了很多國內外游客,帶來了很高的經濟效益。

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資源,這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優勢所在,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化、民俗資源就是極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以我國裕固族婦女服飾的經濟開發為例,不僅很好地保持、宣傳了裕固族婦女服飾文化,還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首先,組織裕固族服裝模特隊進行節慶演出,中老年婦女、青年少女穿著不同的裕固族傳統女裝在舞臺上大展風采,充分展示民族服飾的魅力。

其次,將民族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裕固族女用紅纓帽子制成小巧好看的旅游紀念品出售,銷量極大、利潤可觀。這種做法不僅利用傳統工藝、傳統文化資源取得了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這是通過經濟手段、經濟途徑救活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總之,在強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本真性、原生態保護的同時,也要適度融進經濟觀念,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對那些既能顯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經濟開發價值、具有良好的市場開發前景的優勢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敢于樹立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進行科學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營銷戰略,集中力量培育優勢文化品牌,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充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開發價值。

八、教育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功能,它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科學文化知識、傳統手工技藝、藝術精品等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還包含了思想品德、道德倫理、行為規范,這些習俗文化可以讓我們的下一代樹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觀念,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生動地了解我們傳承的民族文化,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培養人的能力,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傳授自己寶貴技能的過程,以及以研究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職業的專家在學校、社會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也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

九、政治價值

從某種角度分析,一個國家的政治進程會受到文化的影響。不管是文化的話語權,還是文化的解釋權、享有文化的程度,都和主體的權力擁有程度有關。可以說,文化以及文化存在結構的任何變化,都會表現出權力和政治關系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精神產物,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土壤。

文化環境的弱化或缺失都可能會從精神內在方面惡化,可能會毀掉人們的生活環境,進而影響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狀態。一個民族的存亡與否,其標準不僅僅是政治的興衰、戰爭的勝敗,還包括文化的保存與發展。正如喀布爾博物館大門上所寫的:“當一個民族的文化存在,這個民族就存在著?!痹谶@個由資本化、信息化、網絡化、知識化支撐的全球化時代,各種文化互相激蕩。發達國家憑借著經濟上、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不斷擠壓發展中國家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間??梢哉f,這是一種以民族文化為武器的政治斗爭。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優勢資源,在國際競爭中起著維系民族生存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

十、審美藝術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著豐富的表演藝術、口頭文學、生活習俗、服飾禮儀、傳統工藝,它們或是純粹的藝術,或者包含著藝術和美的成分,無論是口頭文化、形體文化、口頭與形體的綜合文化,還是造型文化,都是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展現出一個民族或群體的生活風氣、藝術創造力和審美藝術觀。它們經過了時間的凈化,之所以流傳到現在,充分說明它的欣賞水平和創造能力得到了不同時代人們的認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藝術價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許多天才的藝術創造,絕佳的藝術技巧、獨特的藝術形式,能深深地打動人類心靈、觸動人類情感。通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想象出當時的歷史事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不同人群的生活習俗,以及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藝術創作方式、藝術特點和藝術成就。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是傳說中劉三姐的故鄉,如今,當地仍然是唱歌成風,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妙齡少女,幾乎個個張嘴能唱,而且唱得很有韻調和意境。他們不僅唱世代相傳的歌謠,而且能即興即景唱身邊之人之事,唱社會變遷與時代特色,唱出新社會的風土人情,他們唱出了新時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代很多影視作品、小說、戲劇、舞蹈等優秀文藝作品,就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量的文化藝術為基礎和素材創作的。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新的文藝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使其發揮出更好的審美藝術創造能力,更展現了它的審美藝術價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僅口頭文學、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有審美價值,就連其中的民族民間文化、社會習俗、服飾織染、紅白禮儀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審美藝術價值。

十一、社會和諧價值

如今的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化,張揚個性自由,生存競爭激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積累、傳承文化并加以創造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是規范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一種基本力量,有利于人與社會的和諧、全面、平衡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和諧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之間進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應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社會和諧價值與作用。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研究和發展,可以促進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族群與族群、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的和諧,調整個體的精神世界,協調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族群關系、國家關系、地區關系,以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從而達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和諧。

中華民族歷來就是與人為善的民族,關于和諧的思想文化從古至今一直就有?!昂汀弊殖S脕碇讣彝ァ摇⑻煜碌壬鐣挝粌炔烤挥行?、協調一致的狀態;“諧”字則更加強調相宜、融洽的含義。

儒家思想中關于“和”的道德理論很多,如孔子所言的以和為貴、為政以和、和而不同;荀子主張和則一,一則多力;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們都提出了相同的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從哲學上看,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一種共同生存、相互協作的親和狀態,雖有對立,但更強調統一性。從社會學上來說,和諧是一個過程,是事物發展運動的善與美的理想存在狀態及其表現。一個和諧的社會應是自由、公正、誠信、友愛,富有生機、安定有序、環境美好的社會,是一個人與心靈、他人、社會、自然和平共處的社會。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社會的和諧,主要是人對社會的價值認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通過推動價值認同而達成人與社會和諧的巨大優勢和重要作用。下面具體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的原因,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社會和諧價值。

(1)促進社會和諧的傳統倫理道德資源 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和文化積淀,決定著這個民族的倫理道德和社會文明程度。倫理道德為人類社會的平穩運行提供基本的秩序和保證,是協調個體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的基本調節方式和手段,是促進個體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平衡機制?!蹲呦蛉騻惱硇浴窂娬{了倫理道德的這種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的價值和作用,明確指出對人的行為,已經有一些古老的準則,它們是一種可以延續的世界秩序的條件。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通過摘取、展覽、宣傳其中的與人為善、尊老愛幼、明禮誠信、天人合一等美好向善的道德倫理資源和內容,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有著很大的幫助。

群體認同、民族認同、社會認同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和目標,而文化認同則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每一個社會、族群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定文化,這些文化成為維系他們擁有共同情感經驗、共同生活習俗、共同倫理準則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這些文化中重要的、鮮活的、發揮重大影響的主要部分、重要成分,在促進社會認同、族群凝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很強的社會和諧價值。

(2)順利完成社會化過程,有助于實現社會和諧 社會就是基于共同生產活動的人類共同體,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和表現。人類是群居的社會化動物,個體都有一個適應集體、融入社會的過程。而社會或群體也必須要求每個成員都成為合格的個體,標準和方法就是使所有社會成員都掌握這個社會或族群的文化。這決定了個人生活的主軸是對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準則的順應。

個體學習族群的獨特文化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它是接受和適應并在這種文化中成長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接受了族群的獨特文化,也就是對這個社會進行了價值認同,通過個體有效地融入社會而達到社會和諧。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鮮活的、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就有重要的社會認同、社會和諧的價值和作用。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社會價值認同過程,社會和諧實現過程就是該族群的獨特文化世代相傳、兒孫相繼的過程。在人的社會價值認同過程中,個體一方面要接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如家庭、學校、單位、社區等;另一方面又要將社會的價值標準、行為規范變成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只有和睦、團結,行動才能協調,才能達到步調一致。協調和一致都實現了,便無往而不勝。人內心和諧,就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都和諧。

這就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人與內心的和諧問題,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社會和諧價值中汲取資源,增強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使人們能正確對待挫折和失誤,經受得起失敗的打擊和考驗,承受得起生活的重擔、磨煉和苦難,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堅強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市| 冷水江市| 岗巴县| 聂荣县| 永济市| 即墨市| 湖北省| 郴州市| 商水县| 彭山县| 麻城市| 平潭县| 定陶县| 新丰县| 博野县| 高清| 瓦房店市| 二手房| 呼图壁县| 郁南县| 湖口县| 静乐县| 恭城| 百色市| 勃利县| 保亭| 东至县| 宾阳县| 吉木萨尔县| 庆元县| 白河县| 庆元县| 台前县| 万全县| 白银市| 竹溪县| 平阴县| 汕头市| 远安县| 米泉市|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