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心理教練的概念與理念

(一)心理教練的概念

何謂心理教練?John Whitmore和Timothy Gallwey在《Coaching for performance》一書中提出:“教練就是釋放人們的內在潛能,使他們做出極致的績效表現。教練要幫助當事人激發潛力,培養能力,提升覺察力,增加責任感,培養自信心。”他們還提到,“教練是一種管理的方法,一種做人的策略,一種思考的模式,一種存在的方式”。

Peter Szabo在《Brief Coaching for lasting solutions》一書中提出:“教練就是陪伴一位重要的人物,從他或者她目前所在的地方到他或她想要去的那個地方!”教練就是提供一種框架,提供目標導向的提問,積極賦能的回應,全然好奇的傾聽,有價值的提煉,從而達成提升覺察力,增加選擇性,提高自信心,以支持當事人實現他或她自己的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史占彪教授提出:“心理教練是由心及理、激發潛能、教練合一,助人成事?!本唧w來講,心理教練就是圍繞當事人的需求目標,通過覺察個體或團隊的心理過程,借助對人性的尊重、好奇和信任,采用傾聽、提問、分享、回應、反饋等技術流程,作為對話伙伴與當事人一起反思與探索,激活當事人的動力與潛能,進而達成當事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的效果!

心理教練必須要有教練意識、教練技術和教練狀態三要素。教練是一種不同于常規的思維方式,需要保持教練意識,時刻保持覺察。還要借助一系列技術加以實現,在運用技術的過程中,特別需要營造氛圍,拓展空間,保持教練狀態,才能做到“引人入勝”。

在實踐教練技術時,還需要把握學術、技術和藝術的平衡:靈活性、創造性、頓悟式的“藝術”意境是心理教練的魅力之所在,看得見、聽得懂、說得清、學得會的技術,是心理教練大眾化的前提,而從經典心理學、現代心理學、積極心理學、人性心理學、后現代心理學等學術思想和理念,才是心理教練的基礎和根基。

對于心理教練的定位,在其職業化、生活化的發展之路上,可以把心理教練看成是一種新型的思維范式、溝通形式、管理模式、生活方式。

具體說來:

心理教練是一種反思性思維范式:心理教練的過程,就是引導人們善于從固有的框架里、原有的模式里跳出來,不被過去的經驗所綁架,不為概念所束縛,不為傳統所局限,始終保持覺察與反思,不斷探索與解構,空間就大了,視野就寬了,想法就多了!

心理教練是一種對話性溝通方式:心理教練在與人互動中,通常采用平等的、分享式的、流動的對話,在這種氛圍里,沒有了自以為是的獨白,只留下自然而然的分享。正所謂“一個想法邀請另一個想法,生成了新的想法”。

心理教練是一種啟發性管理模式:新式的管理模式是在充分傾聽下屬的想法后,好奇地詢問對方,啟發式地探詢對方,始終對對方所有的做法充滿興趣,這種管理模式里,沒有壓力,卻激活了更多的動力、潛力、創造力!

心理教練是一種創造性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順心的時候,我們習慣于反省、習慣于沉思默想,習慣于尋找解釋。在心理教練的過程中,帶給人們的想法通常是“我想要些什么?我已經有了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這種目標導向的生活,留下了充分的覺察,減少了人為的臆想,看到了未來的方向,

(二)心理教練的理念

1. 當事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心理教練與當事人對話的時候,他一定是對當事人充滿高度的信任,他不會去替當事人做主。因為當事人有自己的生命,有他的生活。他有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他有這種能力,他更有這種權力,我們是陪伴當事人去散步的人,但是我們不能夠替當事人去決定,他自己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他要主宰自己的生命,他要創造自己的未來。

心理教練的理念和我們傳統的模式不一樣,傳統理念的模式仍是把人當成工具,人是被動的、消極的,是完成任務的工具,而心理教練的理念里,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主體。如果是帶著這么一個視角去看當事人,這個人他就生動起來了,他就活潑起來了。他內心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分能量,每一個優點都會被放大,都會被能量充滿。因為他是自己散發的光輝,像一顆種子一樣,有生命力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之后成長為參天大樹,他主宰自己命運,他是鮮活的生命。

2. 當事人有足夠資源和潛力

當事人來找心理教練尋求心理援助和輔導,事實上我們要特別清醒地看到,他們只是在某個方面遇到了困難,他們還有優勢的地方。比如說當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可能他在事業上很有成就,在某方面他是有很多資源的,有力量的,也有很強信心的。一個有意志力的人,他的這些能量、這些能力是可以遷移的。

在一般的模式里,我們總覺得當事人是不夠好的。而站在后現代心理學,站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上,當事人是足夠好的,他們有優勢、有資源、有力量,蘊藏了解決其他問題的答案。

假如我們真的能夠不斷地看到當事人的資源,通過不斷地認可,不斷地接納,不斷地欣賞,不斷地訓練,不斷地支持,當事人就會換了個心境,就會換到人間。當事人整個世界都會改變,能量滿滿、興致勃勃、容光煥發、勁頭十足,他就敢說敢干,他就什么都能干長了。我們要相信當事人有這個資源安全,我們要陪伴這個人,把他的資源找到,然后讓他帶著這份資源,帶著潛力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3. 心理教練是陪伴者和引導者

心理教練是陪伴者、引導者。心理教練是陪伴當事人一起散步的人,他是欣賞當事人的人,是引導當事人看到自己的優勢、看到自身最重要的特點的人,只要幫當事人有價值的一面呈現出來、表達出來、釋放出來,心理教練是不需要太用力的。

心理教練會退后一步、慢一點、退一步、等一會、沉下去,他是一個營造空間的人,所以心理教練需要給當事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但是又是默默的關懷。在關懷當中,在空間里面,當事人就有機會反思自己,覺察自己,就會找到智慧,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4. 心理教練關注未來的可能性

心理教練能看到當事人過去的失落的地方、沮喪的地方、不滿意的地方、不容易的地方。心理教練更加看重未來、更加看到希望、更加關注可能性。就像爸爸媽媽看著孩子一樣,盡管孩子什么都不會,但是他活潑、可愛、好奇,他有生命力,他一定能長大成人。就像看小孩的發展一樣,心理教練把當事人看成種子,他是一顆有生命力的種子,他會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最后長成參天大樹。心理教練要看到當事人內在的力量,看到他有爆發力的地方,他未來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的地方。那么當我們引導一個當事人去看到他的未來,讓他看到了希望的時候,引導他去想象這種未來的可能性的時候,那么這個未來里面,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就蘊藏著解決問題的一個答案。

心理教練需要尊重當事人的天性,不要把當事人看作一個弱者。當然這里面還有一些比較現實的例子,當我們關注未來的時候,實際上也就是淡化了現在的困惑,就是和現在的這種問題游離,換了一個視角去看當事人。當事人不僅僅是現在有困惑的人,還是未來有發展可能性的人,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里,就蘊藏了解決問題的答案。我們經常會問:“假如孩子考上了大學,孩子到了哈佛,他回過頭來看今天,他覺得今天有哪些地方他做得特別好,是支撐他走向未來的一個重要的點?他現在有哪些缺點和遺憾,他必須減少或者回避,或者是說控制?正是因為在這個階段里面少做了些什么?禁止了什么?使得他在未來的發展里面真的就達到了那一步”,這樣看未來的時候就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

5. 覺察與反思引發新想法

心理教練與傳統的模式不同,不強調“我有一個想法,用了很多年,很有經驗”,不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心理教練強調的是:“我們的想法僅供參考”。一個想法邀請另外一個想法,生成新的想法,我的想法要邀請您的想法,然后我們一起去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是明白人,大家都是有思想的人,大家都是有頭腦的人。經過這個過程,最后生成了更多的、新的想法。那么這里面始終要去想,始終要去思考,始終要去覺察,始終要帶著一種敏感,始終要帶著一種在過程里,不停歇地求索,在求索的過程當中,智慧就出來了,人的能力就來了,人的活力就出來了。

6. 專注小不同促成大轉變

專注小的不同,促成大的轉變。我們總覺得這個不好、不夠、不足、不滿意,就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期待,有太高的愿望,有太完美的奢求,我們太想要一個完美的結果。事實上在現實生活當中,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有過程、有變化。一個小的變化,一旦被我們看到,被放大了、被珍惜了、被重視了,那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那么這個小的變化是怎么來的?這里面就是有很多能量和力量的流動,正是由于能量和力量的流動,這個不同的背后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值得去總結的經驗。而人一旦在過去找到了寶貴的經驗,那么這個經驗就是墊腳石,就是前進路上的一條船。這個小的改變,里面蘊藏了解決問題的大轉變。

(三)心理教練的理論

1. 后現代心理學

后現代思潮是發生在20世紀后期,是對“現代”西方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的一次反思與變革。后現代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學科,基于其對作為當事人其主體性的重視,所體現出的開放性、人文性、系統觀,從而激發當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在當今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各個領域日益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

后現代心理學關注的是多元性、變化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強調我們跟當事人互動,需要深思熟慮,需要非常尊重當事人,我們需要真的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和他們的處境。同時后現代心理學認為我們實際上要保持一種反思或者一種敏感,對于我們已經繼承的、固定的或者傳統思維的內容,保持充分的覺察。

從后現代心理學視角來講,作為心理援助工作者,我們實際上現在經歷所有不同情景的時候,我們都要考慮到它的背景、它的處境、它的情景和它的文化。而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去參與做出一種定制性的,對于此情此景、當地文化的一個針對性解決方案。只有這個方案才能讓這個人對于他所處的情景和文化下,發展出更多的靈活性和更好的發展。所以說后現代心理學并不試圖對多種的情景和多種的文化,只是簡單直接采用一個固定的框架,而是面對不同的情景,發展出一系列新的假設,帶來一系列新的邀請和新的合作方法。因此,我們和當事人之間是一種合作的、共創的、一起建構的關系。

站在后現代心理學視角去看當事人,當事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自己生活問題的專家。他們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到哪里去,和他們認為更理想的效果是什么。知識實際上在他們的手里。所以它實際上邀請大家進行一個重新思考,要重新思考我們所面對的當事人,然后重新思考我們這個世界,也重新思考我們自己,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去對待別人,應該怎么去看別人。

后現代心理學和現代心理學明顯不同的地方,就是對人的復雜性、不確定性,給予了更多的尊重和接納,不會輕易地以一種結構化的觀點,固定化的模式,把人給框住。現代主義太強調規則,注重結構,后現代心理學放下了規則,放下了結構,看到更加真實的人性。所以后現代心理學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一個完整的人、活生生的人、系統的人、全面的人、有人情味的人。

2. 人性心理學

心理學家郭念鋒教授1995年提出了人性主義心理學。人性主義心理學認為,人包涵生物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三種屬性。人性主義心理學提倡我們要看到一個完整的人、系統的人、全面的人。

所謂看到人性,就是說要看到人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吹饺顺松矬w之外,那些特別有靈性的地方。我們講中國有學問,談到這個身心靈,是說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他不是一個工具,他不是一個純粹的生物體,他在這里面他是有獨特的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味道,不管他是窮人還是富人,官員還是百姓,哪怕是有病的人,他作為人就有他獨特的、值得尊重、值得信任、值得頂禮膜拜的,人性的美好的地方。所以人性主義這個概念也是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人、讀懂人。

人性主義心理學引導我們要去看到人性的光輝的一面,看到積極的一面,或者是說在接納那種負性的一面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積極的一面、陽光的一面、燦爛的一面、有力量和能量的那一面。

人性主義心理學提示我們在助人工作中要充滿人文關懷,對人給予尊重、理解、接納、信任,關切其多方面的人性的需求,看到每個人的不容易,給予對方足夠的溫暖和支持。

人性主義心理學也在提醒我們最大程度激活人格的力量。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和動力,充分相信和信任當事人的智慧和良知,不斷邀請對方的資源和動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對方的聰明才智。

3. 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是由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的儒家理學。元代以及明初以來流行的理學強調格物以窮理,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們繼承并發揚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學派將其說法推向一個極端,認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即使不是讀書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圣人。

陽明心學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核心觀點。

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者身之主宰,目雖視而所以視者,心也;耳雖聽而所以聽者,心也;口與四肢雖言動而所以言動者,心也”“凡知覺處便是心”“心”即“我的靈明”“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先生游南鎮,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 “心”不僅是萬事萬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倫理道德原則。

知行合一:“知行如何分得開?”“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敖袢藢W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致良知:“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明明覺者也”“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致良知,不假外求”“若能向里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無處不是此道”。

心理教練倡導“由心及理,教練合一,激發潛能,助人成事”。所謂由心及理,就是特別看重從心出發,全身心地與客戶同頻、共振、合作、在一起,用心好奇客戶的故事與資源,這就是所謂的心和理的關系,由心及理往前再走一步,就是“心即理”的境界。心理教練同時相信當事人智慧俱足,有足夠的力量、能量,有無限的資源和潛力,注重激活其內在的良知智慧,這就是充分信任人們“良知”的價值和意義。心理教練關注成功成就,關注行動,注重看法、想法、做法、手法、心法、活法的一致性。也倡導“學出來、做出來、活出來、寫出來,講出來”,也就在扎實踐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簡而言之,心理教練就是陽明心學的當代實踐與應用。

4. 教練學

教練起源于體育,是運動員奪冠軍、拿金牌的重要支持者。20 世紀80 年代的美國,教練被引進到企業管理領域,教練是一個中立的、啟蒙的、無私的支持者。教練漸次成為是一種新興、有效的管理技術,教練通過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過程,向內挖掘潛能,向外發現可能性,洞察當事人的心智模式,令當事人洞察自我,發揮個人的潛能,有效地激發團隊的整體力量,從而提升整體的生產力。教練技術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將人力資源轉化為生產力,經過教練技術幫助的企業效益普遍得到大幅度提升?!敖叹殞W”在西方已經有40多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架構,實踐證明,它是一個可以支持個人、企業、家庭和青少年成長的跨領域的技術和工具。

教練學是運動、咨詢、臨床和組織及健康心理學的一門整合性學科。教練學關注機體正常的當事人,借助那些有理論基礎并經過科學驗證的技術,幫助當事人實現個人及生活中的目標。教練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并且具有挑戰性的干預方法,它以結果為導向,具有切實的附加價值,是一種典型的短期或間歇性的項目,幫助當事人達到更高的標準或實現更高的目標。

教練學尋找一種受實證檢驗的方法來促進當事人的成長和發展。尋找有效的方法,來幫助當事人實現個人工作及生活上的目標,也通過設計和實施針對真實生活的干預方法,使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人類變化和發展的心理學原理。

教練學已經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來提升個體、組織和社會整體的幸福感和績效表現。教練學與心理學的結合所生成的心理教練將逐漸為大眾所接近和認可。憑借在教育和專業性上的優勢,心理學家是提供心理教練服務的理想人選,也能在學術上為教練專業性的提升做出貢獻。教練學能為已建立和新興起的心理學方法的發展帶來幫助,能進一步發展我們對心理學認識,包括對正常、非臨床人群的有目的的改變。在教練學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和當事人的心理層面的協同合作,畢竟當事人自己才是我們做出努力的最重要的焦點。

教練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在教練和當事人之間進行有效的對話,教練對話是一種啟發性的對話,令當事人不斷覺察問題,探索解決之道;教練對話是一種擴展性的對話,令當事人看到更多可能性,更多選擇;教練對話也是一種動力對話,激發教練與當事人朝向預期的目標,并不斷挑戰自己,提升潛能,力爭創造非凡的表現。教練學是一門通過完善心智模式來發揮潛能、提升效率的管理技術。教練是通過與當事人建立一個相互信任的關系,教練關系包含相互尊重、安全、有挑戰性和負責任的環境。教練關系激勵當事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力爭最佳,并獲得非凡成就。

教練不是顧問,并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而是支持當事人去發現早已潛藏在心中的屬于自己的最適合的答案;教練不是老師,甚至不比你懂得更多,并不灌輸概念和知識,但他能支持你發掘自己的潛力和智慧;教練不是心理咨詢師,不會去平復你的情緒,而是支持你提升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教練不針對你的過去,而關心你的未來;“對人不對事”,不提倡“對事不對人”,因為事情是由人解決的,教練相信并支持你自己解決;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野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教練通過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過程,洞察當事人的心智模式,向內挖掘潛能、向外發現可能性,令當事人有效達到目標。教練就是以教練技巧反映當事人的心態,使當事人覺察自己,激發當事人的潛能,并就表現的有效性給予直接的回應,幫助當事人及時調整到最佳狀態。他的目的是幫助你成為事業和生活上的贏家。教練的工作,就像體育教練對于運動員一樣,是讓當事人去達到目標,去贏。

與其他管理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教練針對的不是管理制度、流程、生產設備,而是針對人的。更準確地說,是針對人的態度的。教練學認為,如果執行的主體——人沒有一個好的態度,無論多么好的管理制度也是難以落實的。

5. 對話理論

對話理論源遠流長,在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時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張通過“對話”來探究真理和知識。比如,孔子、蘇格拉底、禪宗大德都采用對話的形式來教學,成效顯著,意義非凡。對話往往是探索一定真理、知識的手段,對話還被賦予了特定的哲學、社會學、文化學和教育學等多個領域的內涵。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存在被認為是主體間的存在,孤立的個體主體變為交互主體,存在變成一種對話。巴赫金對話理論解釋了一個觀點多元、價值多元、體驗多元的真實而又豐富的世界,指出對話是人類生存的本質。現代“對話”概念之父的馬丁·布伯認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發生于“我”與“你”之間,他指出,個體“我”不應當把他者視為客體而形成“我—它”關系,而是應當建構平等的“我—你”關系,使人與世界、與他人之間構成平等的相遇,這種“我—你”關系和敞開心懷便被稱之為“對話”。

英國的物理學家戴維·伯姆則認為,對話是一個多層面的過程,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所指的談話和交流范疇。對話旨在探索人類內心思維的作用方式——伯姆認為,究其本質人類的思維并非是對客觀實在完全、真實的再現,它只是一種有限的媒質,生成于集體之中,并在集體中維持。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對話追求的不是單方面的勝利,而是“一贏俱贏”“在對話中,人人都是勝利者”。要開展這種對話很難,其關鍵在于要破除潛隱于我們思維假定背后的種種束縛,而當我們在對話中獲得那種具有高度內聚力的精神能量時,它也許能夠引領我們超越單純為解決社會問題而進行對話的范疇,它甚至于能夠重新改變個體,乃至改變人與宇宙的關系。

對話作為心理教練語言運用的重要形式,主張透過心理教練的想法,邀請出當事人已有的想法,并且與當事人一起共創,生成更多的新的智慧的想法。正是這些新的想法,創造了新的手法和做法,形成了不一樣的活法。如何邀請當事人進行外部對話和內部對話,進而生成針對難題的解決方案,就構成了心理教練完整的語言溝通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县| 黑河市| 福安市| 浠水县| 吴旗县| 南和县| 梨树县| 岫岩| 阿城市| 宁都县| 六枝特区| 武平县| 大名县| 平湖市| 紫阳县| 迁西县| 灵寿县| 谷城县| 诸城市| 贺兰县| 嘉定区| 峨眉山市| 乡城县| 冀州市| 攀枝花市| 巴塘县| 睢宁县| 临朐县| 淮北市| 桃江县| 南康市| 常德市| 石首市| 宜兰市| 胶南市| 榆中县| 宜丰县| 阳信县| 海淀区| 荆门市|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