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心理教練用于心理援助案例故事

第一個案例:北川心理援助故事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筆者當時任中科院心理所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站長。在進行災后心理援助時,有一位災區的老人家,她快70歲了,失去了18位親人,特別沉悶,跟任何人都不說話,心理援助志愿者都特別緊張,總想幫幫她,有位非常知名的專家,特意來到此處,專家說:“老人家,我給您做下輔導吧,聽說您很不容易的,我很不容易來到這里,特別想幫幫您呢?!苯Y果老人家說,“謝謝啊,您是中科院的志愿者,我先去買菜,回頭我再來跟您聊聊。”結果9點鐘跟老人家對上話,老人家去轉悠了,12點都沒回來。

后來筆者問老人家,這個專家非常好,非常專業,他來到災區的時間很短,特別想幫您,您為什么不接受他的幫助呢?老人家說,“謝謝呀,我看他是城里來的,他不可能理解我們鄉下人,估計他家里過得很好,很難理解我們這些受災群眾心里的苦,我覺得跟他說沒什么用,所以我就不想聊了?!?/p>

志愿者看到大城市專家沒能幫助受災老人家,很遺憾,后來有一個香港社工,特別熱心,希望為老人家做一下輔導。香港社工來了以后這么說:“老人家,聽說您有一些情況,我們來聊聊唄”。老人家還是那句話“謝謝您啊,志愿者,一會兒再聊,我先去買點東西。”這種情況下,從某種意義上講,老人家實際是在拒絕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香港社工不同于前面那位專家,用了一種不一樣的態度,說:“好,老人家,您去買東西,我也沒什么事兒,我的活兒就是陪您,我把您陪好就可以,您去買東西,我陪你去買,您看行不行?”老人家說:“可以呀,您陪我去買菜,那就一塊兒去吧?!崩先思铱催@個香港社工穿得很普通,上面幾個兜,下面幾個兜,兜里還有幾張卡,上面寫“香港人民向北川人民問好,您們辛苦了”,掏出來一些卡片,帶著一些禮物,就是很家常,很隨意、很自在的方式,老人家就跟他聊了,過了100米,老人居然跟這個香港社工坐下了,拿了一張凳子坐下開始聊,聊到12點才回來,看到老人家越說越激動,越說越興奮,狀態越來越好。我們就問:“老人家,這個香港朋友跟您說什么了?您怎么說那么多話,連東西也不買了?”也問了社工:“您給她怎么做的工作,聊得那么好?”結果他們的共同說法是,沒做什么工作,就是聊了會兒天,香港社工說他就是陪她散步,陪她聊天,陪她聊了很多,慢慢老人家就感覺好多了。

老人家說:“這個香港社工什么也沒說,就是老問我一句話,您是怎么做到的?您這個想法是怎么來的?當時您是怎么考慮的?”就這么幾句話,這個老婆婆說:“其實香港普通話我聽不太懂,但有一句話讓我有了很多想法,就是‘您是怎么做到的’。”

這位災區的老婆婆說,香港社工從漢旺來,漢旺也有一批老人家失去了親人,他們以淚洗面,狀態很不好。香港社工說:“我從香港過來沒什么經驗,特別想問問老人家您,這么大的事件,這么大的災難,您還能有這么一種狀態,穿得這么干凈,說話這么溫和,雖然不怎么說話,但有這么一種平靜安詳的狀態,我很好奇您是怎么做到的,我想從您這里獲得一些經驗分享給綿竹、漢旺的老年朋友,因為我從香港來,沒見過這么大災難,我也不知道該做什么,我就是特別想了解一下,您老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就這一句“您是怎么做到的?”結果老人家說了很多關于她在5·12那天救了多少人,孫女在北川中學遇難了,她特別理解這是天災,不是人禍。借著“您是怎么做到的?”她又談到了她跟小孫女的關系如何好,跟老伴的關系怎么樣,談到了自己多年來的工作。就是一句話“您是怎么做到的?”這樣一種好奇的、謙卑的、充滿興趣的引導當事人分享她的生命故事,這就引發了這個老婆婆諸多積極、正向的想象。

老人家聊了一兩個小時以后,越聊越開心,越聊越自在,感覺自己和小孫女處得挺好,自己也確實挺不容易,自己也確實在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工作,甚至找到了一點救災英雄的感覺,覺得要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對得起那些災難中遇難的親人,她要把自己照顧好,她慢慢找到了怎么去照顧自己,怎樣過好后面生活,怎樣積極自在、充滿信心走好未來的路的信心和力量。

案例啟示

“您是怎么做到的?”這實際上是心理教練中的常用應對問句,問句背后的態度是“我不知道,我有點好奇,我想知道,您能跟我分享一下您的經驗嗎?”這是一個非常尊重當事人的態度。因為對當事人的尊重、信任、好奇,因為抱著一種“不知道”的心情,放下了權威專家的架子,放下了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專家派頭,反而以一種謙卑的、好奇的狀態引發對方去反思、去探索他已有的經驗和資源,這就是后現代災后心理援助的態度,讓當事人激活內在已有的資源、力量、活力和狀態,讓他自我療愈、自我康復。這其實是一個很高明、很智慧的說法和做法,在中國的禪宗文化里,在蘇格拉底的經典對話里,在古代圣賢的智慧里,這種方法其實非常多,其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智慧。災后心理援助一旦采用這種態度,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陪伴地震的幸存遇難家屬走出自己的陰影,找到內在的力量和資源,讓自己真正活出精彩來。

第二個案例:天津濱海新區心理援助案例

天津濱海新區爆炸案發生在2015年,在這個事件的心理援助過程中,我們團體對后現代心理學有了更多理解和了解,當時筆者在8·12天津濱海新區災難援助里臨時做了7天工作站站長,有幾十個志愿者在濱海新區遇難官兵家屬善后工作組里,當時工作非常辛苦,災后心理援助志愿者付出了很多,那幾天志愿者特別辛苦,特別不容易,我們每天工作之余也做了一些專業討論,但事情太多,督導總是顯得不夠,到第七天,很多志愿者都受不了了,他們請求做督導。到第七天晚上,我們在天津師范大學的一個辦公室里為災后心理援助志愿者做了一次督導,當時我們去了幾個后現代心理教練的同行,和這20個志愿者進行交流。

預計時間大概是兩個半小時,我們花了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問了幾個問題。按照一般常規,災后心理援助的專家要對志愿者進行督導時會告訴他:“您有什么困惑?來,我給您談談,告訴您怎么做”,而當時,“專家”們放下了權威專家的視角,用一種好奇的對災后心理援助志愿者敬重、興趣和好奇的方式,以訪談英雄的視角問了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您們在這里從事災后心理援助工作,災后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詢有什么不同?。俊?/p>

第二個問題:“七天以來做這個心理援助工作的過程中有什么令人感動、印象深刻的事兒?”

第三個問題:“這七天七夜的工作非常辛苦,我想問一下,除了您對遇難官兵家屬的干預、輔導、援助付出很多以外,您自己本人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什么收獲?有沒有什么成長的地方?有沒有不一樣的體驗?”

第四個問題:“災后心理援助做得很辛苦,做心理咨詢其實很掙錢,到這里不但不掙錢還要花錢,很辛苦,今天督導完了明天還得接著干,我很好奇,您們來到這里,一定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您們來到這里的理由是什么?”

最后一個問題:“災后心理援助的志愿者朋友其實對這個工作還是有些意見的,因為安全的問題、工作疲勞的問題以及災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復雜繁瑣、不確定、非理性、分工不明確,大家其實有很多情緒,假如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要在這里舉行一個千人大會,總結災后心理援助的經驗,給您15分鐘,您作為災后心理援助的英雄,讓您提個建議,您會說點什么?”

災后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詢有什么不同,您印象深刻的地方、感動的地方是什么,您的收獲是什么,您的理由是什么,您的建議是什么,五個問題下來,20來個志愿者,每個人都各自依次做了回答,2小時過去了,我說:“好了,謝謝各位記者們對英雄進行后現代心理教練的采訪,用一種提問的、啟發式、對話式、引導式的采訪,現在還有30分鐘,我們來談談大家的困惑”,結果沉默了5分鐘,沒人說話。我說不是有困惑嗎?大家說:“通過思考和回答這5個問題,我們想了很多,我們思考得很深,我們覺得這個工作太有意義、太有價值了,我們收獲很多,也是我們自己想來的,我們已經沒有困惑了,我們就想明天接著好好干?!?/p>

案例啟示

心理教練視角下的心理援助是用一種新的態度、新的工作方式,放下了專家、權威的角色,抱著“不知道”的心情,陪伴當事人,讓當事人去思考,讓當事人去探索,從而引導當事人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自己走出來,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新的手法。這背后是有理念的,相信當事人是解決問題的專家,相信當事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我們作為助人者,只要做到陪伴、引導、尊重、信任,也就是說,陪著這個非常重要的、有力量的、有資源的人物去他想去的地方。

我們從事災后心理援助工作,在態度方面也許可以放下一點權威,多一點好奇、多一點信任,因為災后心理援助工作不是去看病,也不是去解決對方的問題,而是看到當事人一路走來,他有繼往的工作經驗、繼往的生活閱歷,他們自己有內在的自愈力、康復力、心理彈性,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和資源走出來,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陪伴對方、好奇對方、引導對方,讓對方把這個資源放大、擴展、深化、細化、內化,讓當事人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三個案例:武漢社區工作人員案例

作為一名心理援助工作者,自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產生至今,一位咨詢師選擇了參加中國心理學會、中科院心理所等機構聯合發起的抗疫“安心行動”,在支付寶和阿里聯合支持的“心理援助專線”平臺在線提供免費咨詢。盡管以不同的身份活躍在不同的平臺,也接了一些線上的個案求助,傾聽了多個省市疫情下不同公眾的心聲,但至今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來自一線社區干部的來電。這一次,即使自己有醫學、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專業學習背景和從業經驗,咨詢師仍然感覺到了一種面對重疫區一線社區干部心理壓力的無力感。于是這位咨詢師申請了督導,督導內容圍繞著“助人者如何面對由于現實困境所帶來的無力感?”這個話題。

個案的信息涉及社區干部在轉移病人住院過程的不容易,此處簡略。

筆者當時沒有直接給她督導,而是在這個故事里面,好奇尋求督導的咨詢師進行提問:“作為咨詢師,您特別期待通過今天的對話,通過今天的互動,達成什么?收獲什么?您覺得在結束的時候,希望有些什么樣的成果?”“聽完你敘述的助人故事,我讀出來的信息是……,您怎么看?”“您作為咨詢師這次所做的特別和平常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什么?難得的地方是什么?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如果再碰到這樣類似的求助或類似的情況,咨詢師可能會做一點點不太一樣的是什么?會繼續堅持的是什么?”

咨詢師回顧中,提到“覺得清晰的就是能夠在咨詢中把自己的生活角色和職業角色分開來,知道這個是咨詢。我覺得在咨詢中,我自己還是接住了求助者的情緒和我的情緒。印象深刻的就是我覺得求助者本身就有很多能量,覺得對方很了不起。首先是求助者看到自己沒事,然后他的力量就是要轉移到去支持同事。”

咨詢師和求助者一起努力,做到了沒有被情緒所綁架,沒有被爭執所帶來的不適感所控制,而是始終在對話里面找到力量、找到能量、找到辦法。也給了求助者一個提醒,不是那種往前沖、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還要注意保護,注意社會政策的力量,保護好家庭,保護好自己。面對求助者,咨詢師明確了自己作為咨詢師的助人者的角色,投入了而沒有卷入,也讓我們看到能量,看到了內在的力量、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看到了清晰的思維。

咨詢師最后的總結是:“教授的督導陪伴我的思考過程,對助人的過程,透過反思、覺察、探索和思考,會有很多豐富的學習并保持這種覺察和反思,對于曾經有的過程會讓我看到一些不一樣的點。我覺得如果下一次再碰到類似的個案,我也會跟您這樣更多地關注某個點、某個情境的小的過程的并進行梳理,聽聽對方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我一定會堅持的是:我所有的咨詢都是會很注重關注挖掘求助者的能量,爭取一些新的發現。”

案例啟示

后現代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援助督導,是以一種關懷人、關注咨詢師的督導目標為核心,通過邀請和啟發咨詢師自身的優勢和已經做到的資源,進行探索和反思,創造對話的、反思的、覺察的空間,尊重和陪伴咨詢師一起探索心理援助過程中,所展現的值得肯定、欣賞、贊嘆的做法,透過對助人過程的探索和反思,注重關注挖掘求助者的能量,過程中呈現新的發現、新的想法、新的可能性。督導師始終在過程中,對咨詢師的做法給予肯定、欣賞和贊嘆,對于咨詢師助人過程的智慧,給予積極的回應,啟發咨詢師看到自身的資源和優勢,讓咨詢師找到信心和力量。

第四個案例:90分怎么來的?

心理教練與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有很多相同之處,也有其獨特的不同之處。心理教練的思維方式不同、視角不同、助人方式不同。“90分怎么來的?”這個小故事是我們在培訓教學過程中,經常分享的,通俗易懂地說明了心理教練是如何支持人辦成事。

“90分怎么來的”小故事:一個孩子在班里面考試,數學考了90分,老師告訴媽媽,孩子數學其實可以考一百分,這個孩子平常成績是不錯的,語文特別好,各方面表現很優秀,但是這次數學只考了90分,全班第18名。這個孩子馬上就要回家了,媽媽怎么去聽孩子講他的故事?一般的媽媽會從10分怎么丟的視角去看,想辦法,找原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10分找回來。心理教練會問孩子,90分怎么來的?如果這次考了100分,你會有什么不同?看到你考90分不是很滿意,如果正常發揮你能考多少分?考97分,你需要做點什么?還有呢?如果要確保能夠考到97分,你還需要做些什么?你覺得爸爸媽媽能夠做點什么,保障你能夠達到97分。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說的,肯定孩子已經得到的90分,激活孩子思考和探索90分是怎么得到的,找到經驗、優勢和資源,相信孩子知道90分怎么來的,就有機會達到100分。

案例啟示

90分是可以建構的。90分可以等于80加10分,也可以等于任何一種可能性。堅信孩子知道90分是怎么來的,知道從90分到97分做點什么?孩子將來得100分是有可能的。孩子是自己解決問題的專家,孩子是有想法的。孩子說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要繞過問題解決問題。當我們問90分怎么來的,我們不是專家,你怎么做到的。90分怎么來的?有專注、好奇、欣賞、相信。相信孩子知道90分怎么來的,好奇孩子怎么得的90分,欣賞、關注孩子怎么做到的90分。孩子真正知道90分怎么來的,將來達到100分是有可能的,心理教練給孩子的不是方法,不是技術,而是建構的思維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莲花县| 越西县| 汉川市| 广丰县| 陇川县| 宜城市| 邻水| 石渠县| 宜川县| 宝鸡市| 金堂县| 色达县| 望奎县| 桐庐县| 五常市| 靖州| 临高县| 海口市| 海原县| 衡南县| 栾川县| 南宫市| 炎陵县| 昌江| 铜鼓县| 廊坊市| 永寿县| 常山县| 城口县| 白山市| 搜索| 漳州市| 来宾市| 河北区| 徐州市| 孟村| 垦利县| 札达县| 乌鲁木齐市| 贵阳市| 临泽县|